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04.18KB ,
资源ID:69786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9786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docx

1、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内容提要】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1.文明(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

2、标志是国家的出现。2.文明的起源(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3、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 从事渔猎采集; 已经学会用火。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 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 大量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

4、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六大文明区系出现: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1)典型文化遗址: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2)文化遗址分析:(以红山文化牛梁河

5、遗址为例)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 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社会分化加大,部落出现权贵阶层。(3)文化遗址的启示 中华文明即将产生4.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1)区系文明的骤变:距今4500-4000年,北方文明区系的红山文化、东南文明区系的良渚文化逐渐衰弱,只剩下中原文明区系的龙山文化继续在比较高的程度发展。(2)古史传说的记载:三皇五帝和夏朝的传说(3)早期国家的推测:三皇神话色彩浓厚;五帝可能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夏代应该是中国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国家

6、);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遗址。5.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1)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2)商周时期的政治历程商的建立与内外服制度(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西周的建立与覆灭(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井田制度,石器锄耕;青铜器物,丰富灿烂;养蚕缫丝,丝织发达。四.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满天星斗新时期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

7、中原核心新石器晚期,只有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格局被大一统的政治所巩固2.源远流长(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指旧石器文明遗存);(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4)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本课小结】“12315+2”巧记本课要旨1个实质:文明起源问题实质上就是国家起源问题。2个前提:社会意义上人的出现;物质基础3个条件:剩余产品积累、社会分工(劳力和劳心)出现、

8、贫富阶层分化1项方法:考古研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5个阶段:(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2)新石器早期物质基础的奠定;(3)新石器晚期中华文明的起源;(4)三皇五帝到夏代中华文明可能出现;(5)商与西周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 2个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知识提纲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内容提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行土

9、地改革、稳定物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其后,外交上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为内容,开创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在内政上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1956底前后,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时空坐标】【知识体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

10、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1-30日(2)地点:北平(3)内容: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等几个重要文件;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内容: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4、伟大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

11、人民的历史;(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肃清反革命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2、土地改革(1949年-1953年春)(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2)过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3年春,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12、。(3)结果: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3、稳定物价(1)背景: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2)手段:“银元之战”;“米棉之战”。(3)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4)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

13、政经济的统一。4、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1)背景: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2)经过: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经过5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3)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三、开

14、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三大外交方针(1)三大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结果: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芬兰先谈判再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代表中国首次

15、提出,两国应根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解决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2)联合确认: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周恩来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3)国际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4、“求同存异”方针(1)会议: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亚非会议;(2)提出: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3)成果: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

16、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基础(1)总路线: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三大改造: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一五计划:到1957年,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4)意义:过渡时期中,我国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

17、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政治制度(1)颁布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政治制度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与在此前后发展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3、思想引领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在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本课小结】一届政协定纲领,开国大典齐欢庆。人民做主方向清,中华民族路光明。土地改革农高兴,稳定物价市场静。抗美援朝战友情,政权巩固民安定。三大方针底线铸,五项原则和平促。日内瓦会形象树,求同存异免歧路。过渡路线受鼓舞,一化三改变基础。五四宪法定制度,思想指导明前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