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2.79KB ,
资源ID:69623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9623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方剂学病例分析题.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方剂学病例分析题.docx

1、方剂学病例分析题(一)解表剂:病案题要求:分析病案,写出病证,治法、处方,并简要分析方药配伍关系。病案:患者男性,55岁,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平素咳稀白痰,昨日受凉,夜间即咳喘加重,痰多而清稀,并有恶寒发热,无汗,诊舌苔白滑,脉浮。1、病例分析:本案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平素咳稀白痰,属素有水饮之人,又因外感受凉,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寒饮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喘痰多而稀。恶寒发热,无汗,是因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毛窍闭塞引起,属风寒表实证无疑。小青龙汤在临床多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外寒内饮证,也符合此病例。2、病证:外感风寒,寒饮内停

2、之证。3、治法:法当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小青龙汤主之。4、处方:麻黄9g 芍药9g 细辛3g干姜6g 炙甘草6g 桂枝9g 五味子9g 半夏9g5、配伍关系:(君)以麻黄、桂枝,开宣肺气,化气行水,以发汗解表,散寒邪。 (臣)以干姜、细辛,干姜辛热温脾以退化水饮,细辛辛温以温肺化饮。 (佐)以半夏、白芍、五味子。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白芍和营养血,五味子敛肺止咳,这二药与辛散之品配伍。散中有收,又可防诸辛散温燥之药耗气伤津。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八味相伍,解表与化饮配合,辛散与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伍,开中有合。(二)泻下剂: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诊断,拟定治法,开出

3、处方,并分析方义。病案:患者男性,36岁,2004年10月5日就诊,自诉于昨日清晨突然出现左胁下疼痛,曾服用解痉药物治疗疼痛减轻。今日就诊仍诉左胁下疼痛,体温37.8,按之疼痛加重,大便二日未行,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1、病例分析:患者左胁下疼痛,体温37.8可见发热,又有手足不温,腹痛便秘,舌苔白腻,脉弦紧的症状,判断为里寒积滞内积,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里实之症。阴寒凝滞,冷积内结,腑气不同,所以腹痛便秘,胁下疼痛;积滞内积,气机被郁,故见发热;阳气不运,则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浮紧,是寒实内结之象。胁下偏痛而脉弦紧,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

4、不能去其结,故宜温药下。2、诊断:寒积里实证。3、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主之。4、处方:大黄9g 附子(炮)12g 细辛3g5、方义:(君)附子:温里助阳,散寒止痛。 (臣)大黄:通导大便,荡涤积滞。 (佐)细辛:温里散寒,宣通阳气。本方属寒积本不可用大黄,但与大辛大热之附子相伍,其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存,为“去性存用”之制。方中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以达温里散寒,泻结行滞的目的。泻下剂注意事项:(1)若表证未解,里实虽成,亦不可纯用泻下药,以防表邪随下法而生他证,应权衡表证与里实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方能切合病情。(2)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

5、化痰等治法。(3)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之品,以防攻邪伤正。(4)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有些药物还有毒性,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5)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与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6)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及体质的不同,或先予攻下,后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7)凡重症、急症而必须急下者,可加大剂量煎成汤药服用,若病情较缓者,又需缓下者,药量不宜过大,可制成丸剂服用。(三)和解剂:请分析病例,写出病证,治法,处方,并简要分析方药配伍关系。李某,有多年经前期综合征病史,近因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口燥咽干,神

6、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苔薄,脉弦。1、分析病例:辩证:患者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苔薄,脉弦等表现,可判断为肝郁血虚脾弱证。病机:李某有多年经前期综合征病史,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藏血之脏,经学之源,因此经前期综合征会使肝受累,且肝性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畅,肝不能条达,则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郁血虚,造成两胁胀痛,头晕目眩;郁而化火,故口燥咽干;肝为病,易传于脾,脾胃虚弱,故神疲食少;肝藏血,主疏泄,肝郁血虚脾弱,气郁血行不畅,则月经不调,乳房胀痛。2、病证:肝郁血虚脾弱证。3、治法: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逍遥散主之。4、处方:炙甘草4.5

7、g 当归9g 茯苓9g 白芍9g 白术9g 柴胡9g 生姜3片 薄荷6g5、配伍关系:(君)柴胡: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 (臣)当归:养血活血,辛散行气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白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敢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 (佐)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以御木乘,且使营血生化有源。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 (使)甘草:益气和中,缓肝,调和诸药。疏柔合法,肝脾同调,气血兼顾。(四)清热剂:列出辨证、确立治法、选方用药并简单分析配伍意义。患者,男,55岁。3天前因饮食不洁开始腹痛,继而便脓血、赤白相兼、日行数次,伴里急后重

8、、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1、病例分析辩证:患者出现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肝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可判断为湿热之邪,属湿热痢疾证。病机:由于患者饮食不洁,酿成湿热,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便脓血,下痢赤白,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2、病证:湿热痢疾。3、治法: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4、选方:芍药汤主之。5、用药:芍药30g 当归15g 黄连15g 槟榔6g 木香6g 炙甘草6g 大黄6g 黄芩9g 官桂5g 6、配伍意义:(君):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善清

9、热燥湿,解肠中热毒,以除致病因。 (臣):芍药、当归、木香、槟榔。 芍药以养血和营、缓急止痛,而止泻痢腹痛。 配以当归养血活血,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耗伤气血之虑。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 (佐):大黄、肉桂。 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可导热从大便而去。乃“通因通用”之法。 肉桂:温热,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能制芩、连苦寒之性。 (使):甘草,调和诸药。 主以苦燥,辅以甘柔,佐温于寒,气血同调,通因通用。(五)温里剂:写出病机分析、辨证、治法、方药及方义分析。王某, 男,30岁。体质素弱,多服温

10、补剂。3天前因食西瓜,当晚则见泄利,一日34 次,曾服“黄连素、痢特灵”等药无效。诊时全身疲乏,神衰欲寐,四肢厥冷,口不渴,不思饮食,时腹痛,大便仍一日数行,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滑,脉沉微无力。1、病例分析辩证:患者体质素弱,诊时全身疲乏,神衰欲寐,四肢厥冷,口不渴,不思饮食,时腹痛,大便仍一日数行,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滑,脉沉微无力。表现为少阴病,属心肾阳衰寒厥证。病机:患者体质素弱,多服温补剂,可见患者阳气虚衰,因食西瓜凉性水果,少阴化寒,当晚则见泄痢。少阴心肾阳气衰弱,阴寒内盛,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则四肢厥冷;无力鼓动血行,则脉沉微无力;心阳衰微,神失所养,故全身疲乏,神衰欲寐;肾阳衰

11、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下利清谷,脾运化失常,故口不渴,不思饮食;舌淡,苔白滑,亦为阴寒内盛之象。3、治法:回阳破阴救逆。4、选方:四逆汤主之。5、用药:炙甘草6g 干姜6g 附子15g6、方义分析:(君)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脾、肾经,温壮心肾之阳,回阳救逆,温阳逐寒。 (臣)干姜:辛热,入心、脾、肺经,既于附子相须为用,以增温里回阳之力,又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佐)炙甘草:一者补中益气,与姜、附温补结合,治虚寒之本;二者甘缓姜、附峻烈之性,固护阴液;三者调和诸药,并使药力持久。本方大辛大热以速挽元阳,少佐甘缓防虚阳复耗。补益剂:请论述补益方剂的配伍规律。(一)补益剂:本类方剂是根据

12、“虚则补之”,“损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法。因临床常见虚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血阴阳俱虚等,故补益剂亦分为补气剂、补血剂、气血双补剂、补阴剂、补阳剂、阴阳并补剂及气血阴阳并补剂。(二)总体的规律:把握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补气时加补血药,补血时加补气药。把握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把握五行相生的关系“虚则补其母”(三)具体规律1、补气剂的配伍规律:适用于肺脾气虚证,主体为补气药,常配伍补血药、健脾去湿药、理气药、升举清阳药。

13、2、补血剂的配伍规律:适用于血虚之证,主体为补血药,常配伍补气药、活血祛瘀药、安神药。3、补阴剂的配伍规律:适用于阴精不足证。主体滋阴药,常配伍甘温助阳药、清虚热药、补气或补血药。4、补阳剂的配伍规律:适用于阳虚证。主体温阳药,常配伍滋阴药。(六)固涩剂:写出病机分析、辨证、治法、方药及方义分析。张某,女,32岁,已婚,干部。以下腹隐痛伴白带增多2年为主诉就诊。2年前人工流产术后出现下腹部疼痛不适,口服阿莫西林、甲硝唑片后症状减轻,后反复出现下腹隐痛伴白带增多,均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缓解。近一周来再次出现下腹疼痛、白带增多并伴有便溏,四肢不温,神疲乏力,情绪低落,舌淡,苔白,脉弱。1、病例分析:

14、辩证;患者主诉下腹隐痛伴白带增多2年,曾有人工流产史,服用过阿莫西林、甲硝唑片等抗菌药物治疗,症状稍有缓解。但近一周来再次出现下腹疼痛、白带增多并伴有便溏,四肢不温,神疲乏力,情绪低落,舌淡苔白,脉弱。表现为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病机:本证乃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脾虚生化之源不足,脾阳不足,气血不能温养四肢,故四肢不温;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清气不升致神疲乏力、便溏;脾虚肝郁,肝疏泄失职,气机不畅,则见情绪低落,少腹胀痛不舒;湿浊下注,带脉不固致带下色白量多;舌淡苔白,脉弱为脾虚湿盛之象。2、病证;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3、治法:益气健脾、疏肝解郁、化湿止带。4、处方:

15、完带汤5、用药;白术30g 山药30g 人参6g 白芍15g 车前子9g 苍术9g 甘草3g 陈皮2g 黑芥穗2g 柴胡2g6、方义:(君)白术、山药。白术健脾而化湿浊,山药补肾以固带脉,二药合用,补脾肾,祛湿浊,约带脉,则带下可止。(臣)人参、苍术、车前子、白芍。人参补中益气,助君药补脾之力;苍术燥湿运脾;车前子利湿泄浊,以增君药祛湿之能;白芍柔肝理脾,使肝木条达而脾土自强。(佐)陈皮、柴胡、黑芥穗。陈皮理气和中,使君药补而不滞,又可令气行而湿化;柴胡、芥穗之升散,得白术可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可疏达肝气以适肝性。 (使)甘草:和中调药。扶土抑木,补中寓散,升清除湿,肝脾同治,重在治脾。(七)

16、理气剂:病案分析患者:女,37岁,因生气而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嗳气,善太息,月经不调,苔薄白,脉弦。1、病例分析辩证:患者因生气而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嗳气,善太息,月经不调,苔薄白,脉弦。表现为因情志不遂而导致的肝气郁滞证。病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导致肝气郁结,故见胁肋疼痛,甚则胸脘腹部胀闷;疏泄失职,则情志抑郁,善太息;久郁不解,肝体失柔顺舒畅之性,肝郁血虚,月经不调;肝气横逆犯胃,则见嗳气;苔白,脉弦者,亦为肝郁不舒之证。2、病证:肝气郁滞证。3、治法:遵“木郁达之”之旨,治当疏肝解郁,行气止痛。4、选方:柴胡疏肝散。5、用药:陈皮6g

17、 柴胡6g 川穹4.5g 枳壳4.5g 芍药4.5g 炙甘草1.5g 香附4.5g 6、配伍关系:(君)柴胡:柴胡苦辛入肝胆,功擅条达肝气而疏郁结。 (臣)香附、川穹。香附味辛入肝,长于疏肝行气止痛;川穹味辛气温,入肝胆经,能行气活血,开郁止痛。二药共助柴胡疏肝解郁,且能行气止痛。 (佐)陈皮、枳壳、芍药。陈皮理气行滞而和胃,醋炒以入肝行气;枳壳行气止痛以疏理肝脾;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柴胡配伍,养肝之体,利肝之用,且防诸辛香之品耗伤气血。 (使)甘草:调和诸药。 辛疏酸敛合法,肝脾气血兼顾,主以辛散疏肝,辅以敛阴柔肝。(八)安神剂:病案分析(分析病案,写出病证,治法、处方,并简要分析方药

18、配伍关系。)患者女性,28岁,近日来常常失眠,梦多易惊,心烦神乱,并时有心悸不适,诊见:舌红,脉细数。1、病例分析:辩证,患者主诉近日常失眠多梦,心神烦乱,并伴有惊悸怔忡现象,且诊见;舌红,脉细数。表现为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之神志不安证。病机;本证乃心火亢盛,灼伤阴血,心神失养所致。心火亢盛,扰及心神,则心神烦乱,失眠多梦;火热亢盛,灼伤阴血,心神失养,故惊悸怔忡;舌红,脉细数,为心火偏亢、阴血不足之证。2、病证: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之证。3、治法:治宜重镇安神,清心泻火为主,兼以滋阴养血。4、选方:朱砂安神丸5、用药:朱砂1g 甘草15g 黄连15g 当归8g 生地黄6g6、配伍关系:(君)朱砂

19、:专入心经,秉寒降之性,长于镇心安神,清心火。(臣)黄连:苦寒,泻心火以除烦热。(佐)生地黄、当归。生地黄清热滋阴,当归养血滋补。(使)甘草;调和诸药,并防朱砂质重碍胃。质重苦寒,镇清并用,清中兼补,治标为主,诸药合用,使心火降,阴血充,则心烦失眠,惊悸怔忡自除。方中朱砂含硫化汞,不宜多服、久服;素体脾胃虚弱者慎用。(九)理血剂:试述活血祛瘀方剂配伍规律1、应辨清致瘀的原因,分清标本缓急,以相应治之。2、因逐瘀之品药力过猛,或久用逐瘀,每易耗血伤正,故常配伍养血益气之品,使祛瘀而不伤正。3、配伍时要注意气血的关系(气虚与血瘀、气滞与血瘀),故常配伍理气之品。4、具体用药配伍规律:主体药:为活血

20、祛瘀药,常用:川穹、桃仁、红花。破血消癓药常用: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穿山甲。活血行气药常用:玄胡、三七、乳香、没药。调经药常用:当归、益母草。心脉瘀阻时常用:丹参、五灵脂。配伍药:理气药:香附、郁金、枳壳、桔梗、柴胡、檀香,依据“气行则血行”配伍。温经散寒药:吴茱萸、桂枝、干姜,依据“寒易凝淤,得温则行”配伍。清热药:生地、赤芍、丹皮,依据“郁久化热”配伍。补益药:补气补血药:当归、黄芪、人参、阿胶。5、活血祛瘀剂均能促进血行,易于动血、伤胎,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或忌用。(十)治风剂:(分析病案,写出病证,治法、处方,并简要分析方药配伍关系。)患者男性,58岁,近日来血压升高,就诊时见眩

21、晕加重,耳鸣目胀,视物模糊,时有噫气,心中时有烦热,面色如醉,舌红苔黄,脉弦长有力。1、病例分析:辩证:患者近日血压升高且就诊时见眩晕加重,耳鸣目胀,视物模糊,时有噫气,心中时有烦热,面色如醉,舌红苔黄,脉弦长有力的症状。表现为肝阳上亢的内中风证。病机:本证系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所致。风阳上扰,故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视物模糊,面红如醉;肝肾阴亏,水不上济,故心中时有烦热。舌红苔黄,脉弦长有力也体现了肝阳上亢。本证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气血逆乱为标,但以标实为主。2、病证:类中风,张氏称之为内中风。3、治法:治以镇肝熄风为主,佐以滋养肝肾。4、选方:镇肝熄风汤5、用药:

22、怀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生龟板15g 生杭芍15g 玄参15g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4.5g 甘草4.5g6、方药配伍:(君)怀牛膝苦酸性平,归肝肾经,入血分,性善下行,折其阳亢,故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臣)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白芍。代赭石之质重沉降,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共为臣药。(佐)玄参、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玄参、天冬下走肾经,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过用重镇之晶,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故又以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以遂其性,以上俱为佐药。(使)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类药物碍胃为使。全方配伍镇降下行,重在治标,滋潜清疏,以适肝性。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