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贫困农村的考察材料 贫困农村的考察材料20*年,武汉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全市组织19个扶贫工作队112个工作组420余名工作队员(其中局级干部115人),进驻市郊7个区、20个街乡镇的112个贫困村进行对口帮扶,帮助当地开展农村小康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派出单位大力支持,出钱出物,各工作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省委1号和市委特1号文件精神,帮助驻点村调整农业结构、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20*年度共投入资金2600余万元,为驻点村办实事400多件,有力地促进
2、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笔者受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指派,担任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石河村扶贫工作组组长。在1年多的扶贫、调研工作中,笔者参加了驻点村基础设施建设、驻点村困难农户对口帮扶、改水改厕、改善办学条件、扶持蘑菇种植示范户、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等为驻点村办实事的多项实际工作,直接接触到农村基层组织和一些贫困农户,对农村贫困现象有所了解和认识。虽然本项调研只是一个小小村庄、一个微观点的一些现象和扶贫实践,但是通过观察和梳理,也许有益于我们认识和掌握当前“三农”工作的某些现象、特征和规律。一、新洲区三店街石河村概况石河村位于新洲区东北部,属丘陵岗地,距离汉口城区约100公里
3、。全村4个自然湾、5个村民小组,共270户,958人。全村共有劳动力5*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00人,小学文化程度153人。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00人左右。全村耕地面积1323亩,其中水田788亩,旱地535亩。山林面积100亩,其中经济林30亩。水面面积约为60亩,水库50亩,精养鱼池10亩。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有力推动下,经过扶贫工作组和村委会共同努力,石河村在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为农民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20*年,扶贫驻点单位武汉市社科院投资3.85万元,在穿村而过的打石河上修建拦水霸一座,解决了村里60%
4、农民的农田灌溉问题,基本保证了旱涝保收。该水坝宽约60米,水面将近1000多米长,平均水深2米多,可以蓄水45万立方米,在旱季可以缓解2个多月的旱情,改善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并可以在河里发展养殖业。水坝落成之日,石河村爆竹喧天,彩旗飘扬,村民一致称赞市社科院为村里做了一件大好事。20*-20*年期间,石河村还建成村级水泥道路2公里,其中扶贫驻点单位投入资金6万元,利用新洲区交通局农村道路建设专项政策扶持资金17.6万元,自筹资金7.2万元。目前,石河村已建成村级水泥路面2公里,另有碎石路2公里,距离最近主干道约2公里。由于该村临近新洲区三店街和平社区所在地,从和平每日有直达汉口城区的客运班车,因
5、此,该村现已基本具备相对较好的交通设施环境。石河村现有住房270栋,总住房面积22600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住房140栋,砖混结构住房面积11400平方米。该村饮用自来水户数为111户,饮用井水户数为99户,饮用河、塘水户数为60户。该村厕所总数230个,其中,在工作组资助下,改建了52个新型农村无害化厕所。我们在调查中看到,虽然村民居住情况较改革开放前有很大发展,但是仍然有十多户特困户住在破旧的土坯危房里,需要政府帮助才能解决。另外,农民的饮水、生活用水的环境保护意识、安全意识很差,农药、化肥瓶子扔进饮水、生活用水水塘的现象较多见,需要引起有关上级部门的重视。石河村的村委会办公场所已经废弃,
6、现村委会的工作一般在村干部家办公。该村无中学,有小学1个,附近村庄的一些孩子大多数也在石河小学读书。该村在校学生总数360人,基本上无适龄儿童辍学,就读大专以上人数14人。该村65%左右的农户拥有彩电,25%左右有黑白电视,10%左右无电视,有线电视入户率为75。二、石河村农民收入总体情况(一)、村级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根据20*年底我们扶贫工作组所作的调查,石河村2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94.36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2.2万元。农民外出务工的劳务收入约260万元,转移支付1.5万元。总费用246万元,总净收入为248万元。村集体没有企业,村集体企业总资产和企业总收入皆为零。近些年,由于
7、种种原因,村委会几乎每12年就换一次班子,村委会累计历史债务约为38万元,村集体平均欠每个村民396.66元(此负债数据系根据村干部所反映,债务中包括村委会向农户举债上缴国家的农业税、村干部工资、办公费用、学校建设费用等,数额需要核实,据了解,其他邻近村也有类似程度的债务,石河村上级行政部门三店街办事处的欠债程度也非常严重)。据了解,村委会的办公用房由于前些年拖欠村干部工资和一些其它债务,已经折价处理给部分村干部。(二)石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分布情况石河村大多数农户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大部分农户还种植小麦、油菜、花生、红薯、芝麻、黄豆、绿豆、蔬菜等,少数几户农户承包了果树林,种植苹果、梨子
8、、桃子、板栗。部分农户饲养了少量生猪、鸡、鸭,主要供农户春节等节假日自己食用。石河村属于*地区很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没有村办企业,农户的收入主要就是农业生产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三个部分组成。石河村村民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手工劳作,耕田几乎全是用耕牛,只有部分农户收割稻子时,以每亩70-80元左右的价格承包给机器操作手收割。去年12月,笔者看到一身体单薄的中年农妇赶着牛,在地里犁田,其辛苦程度、劳动强度之大,令从未接触“三农”工作的我为之感叹、动容。20*年石河村农民收入及其分布情况见下表:项*(三)石河村村干部工资收入情况20*年之前有拖欠村干部工资的现象。20
9、*、20*年基本上兑现了村干部的工资,在春节前基本上给予发放。该村村干部10人,书记、村长各1人,副书记1人,村委2人,组长5人。20*年工资情况:书记:2500元/年;村长、副书记和村委:2019元/年;组长:700元/年20*年工资情况:书记、村长:3000元/年;副书记和村委:2019元/年;组长:200元/年据村干部介绍,该村20*年还对组长发放工资,但有些村20*年已经取消了组长,今后的具体政策待定。(另外,我们工作组近3年来在该村扶贫,春节期间对村干部有少量的慰问金赠送。)三、石河村贫困农户情况调查(一)导致贫困的原因一般而言,农户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年,即被划归为贫困户。我们
10、扶贫工作组对该村吴化风、蔡子泽、李雷英、蔡秋水、蔡六天、蔡火中、高水秀、蔡地旺等20户需要重点帮扶的贫困户进行了走访调查,初步发现一些导致农户贫困的原因,具体如下:1因病致贫扶贫工作组在调查中深深感受到,疾病、伤病,是农民的大敌。一个农户家庭,如果其主要劳动力因病丧失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对农户家庭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在现阶段,农民就医难,农村健康、医疗保障体系极其脆弱。二组农民蔡秋水,男,51岁,承包7.49亩田地,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19岁在汉口做泥工,管生活,无工钱。本来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但20*年初他得了一场肾炎,让他家的生活彻底被打乱。在新洲区医院治疗花费5000多元,还只是刚刚
11、控制病情。因这场疾病,他暂时已经基本丧失劳动力,他家田地请他人打理,收入大幅度下降。该农户家庭生活随即陷入困顿,年人均收入下降至1458元。蔡秋旺因病致穷的情况和程度尚属意料之中的,据我们了解,该村还有因病、因外出打工工伤陷入极度困境的例子。2丧夫致贫农村生产实行家庭承包制之后,男性成为担当体力劳作的主体。一些农户因病、因伤而不幸失去家庭壮劳动力之后,随即堕入贫困,甚至堕入极其贫困。我们了解到这种“丧夫致贫”现象相当多见,而且帮扶办法仅仅就是发送慰问金的形式,帮扶效果很差。二组农民吴化风就是丧夫致贫的例子。吴化风,女,41岁,1994年丧夫,吴解兰丧夫后劳累成疾。有1儿1女,女儿14岁,没有读
12、初中即断断续续外出做小保姆、替餐馆洗盘子等杂工,基本无收入;儿子20岁,考上高中无钱就读,在新洲城区学修车,无收入。全家收入仅靠1.38亩水田和少量旱地维持,年人均纯收入315元,属于极度贫困,家中一处墙壁无钱维修,有倒塌的危险。3因农致贫因农致贫是指因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家庭无二三产业经营,没有外出打工或外出打工收入微薄,家庭子女读书负担重等等原因而造成的贫困现象。在调查中,农民蔡如意“因农致贫”的故事让我们工作组的同志深深感动。一组农民蔡火中,男,1962年生;老婆江氏,1956年生,从*麻城改嫁过来,改嫁前生有一子。现在蔡如意夫妇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16岁,读高中,小儿子14岁读初二。江氏
13、患有神经官能症,蔡火中对她照顾入微。该农户家种了5亩棉花、近7亩水稻,其中捡了别人的2-3亩地种。20*年收成如下:种早稻4亩:收2019斤;种糯米2亩多,收2019斤。晚谷4亩:收2300斤。籽棉5亩,毛收益4800元。油菜,收益400元,另加100斤棉油。芝麻100斤,红薯200斤。花生50斤,另养了一头生猪。全年种子费约400元,农药500元,化肥2019元。为了将以上稻田和旱庄稼经营好,蔡火中夫妇日夜劳作,据江氏介绍,他们每天早上3点即起床,下地干活,晚上天黑才回家。他们希望尽最大可能的多收获一粒稻子,一棵棉桃和一个红薯。我们入户调查时,蔡火中夫妇的勤劳、贫困被左右邻居乡亲们所确认,一
14、些乡亲邻里看到他们太过劳累,还经常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周济他们。因江氏体弱多病,蔡火中11月将自家的晚稻收割完之后,即外出务工,估计春节前可以赚1000元工钱。我们还了解到,经蔡火中同意,江氏还准备给她和前夫生的孩子攒点钱娶媳妇。她与前夫所生的儿子20岁,在黑龙江打工。按说,蔡火中夫妇种这么多地,收成也还不错,应该不穷了。但是,我们工作组看到的却是,土坯房子,没有什么家具,几乎没有电器,家里凹凸不平泥土地面,家徒四壁,病病歪歪。蔡火中一家被村委会列在需要重点帮扶的贫困户名单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副业收入少,病痛,孩子上学负担较重,等等。在调查中,蔡火中夫妇多次表示感谢工作组对他们的关心和帮
15、助。他们说,这么多年,即使他们的亲戚都嫌他们穷,没有来看过他们,而只有工作组给他们送钱送物,问寒问暖。4因愚致贫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少数个别农民,由于智力障碍或者没有文化知识而导致贫困的现象。这类情况通常是有地种,有劳力,基本上可以顾着口粮,但是不外出打工,不用心扩大生产,也不懂得积累,家里依然是一贫如洗。三组农民蔡六天,52岁,家里4口人,上有老人,种5亩地。蔡六天兄弟两个都还是光棍汉。农忙过后,这兄弟二人就是在村子里闲耗着,不知道出去打工。平时和别人打麻将,也是白白把自己的几个辛苦钱输给别人了。5因学致贫在农村,子女就学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农村子女考上大学,本来是件喜事,但是,高昂的大
16、学学费和生活费,对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试想想,人均纯收入仅仅2019元左右的农民家庭,如何能承担得起每年4000-5000元的学费和每年4000元左右的起码生活费用呢!下面即是一个贫困户子女上大学的例子:四组农民李雷英,女,53岁,有一子一女,多年前丧夫。女儿已经出嫁,儿子马江华2019年考上江汉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是村里仅有的几个考上大学的孩子。李雷英种3亩田地,按照我们的测算,她每年的纯收入大概是945元,几乎只够口粮钱。为了儿子读书,李雷英一遍又一遍地到儿子的舅舅、叔叔、伯伯等亲戚家里借债,她的亲戚们都怕见她了。最近3-4年间,为了儿子读书,李雷英借债近6万元。笔者估计,这
17、笔债务也许她是很难还清的了!这样的农村贫困子女,能够有温饱都算不错了,居然还能够读完大学,是什么支撑起他们的信念,让他们能承受起如此的巨大的经济压力呢?这只能是我们的农民朋友的善良、勤劳,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我们传统文化精神的伟大。据我们向村干部了解,特困户李雷英的儿子,仅考上大学当年,新洲区对困难子女补助3000元,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学费的减免和照顾。6因老致贫工作组发现,农民因年老多病,导致劳动能力下降,收入状态、生活境况极差,这样的例子虽然不多,但是仍然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二组农民蔡子泽,男,81岁,老伴79岁,种1亩地。20*年早稻收600-700斤,晚稻因无力灌溉,干
18、死了一大半。另收油菜200斤,小麦40斤,芝麻20斤,花生20斤,棉花200元。他们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长期在外面谋生,无钱寄给他们。(二)农村贫困的程度调查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我国农村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农村涌现出了许多冒尖户、富裕户,农村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少数一部分农户家庭,由于某些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劳动力不足、文化程度低、信息不通等等,这些农户的增收手段和增收途径极其有限,从而陷入很严重的贫困。我们工作组在调查中发现,这类陷入绝对贫困的户数比例不低,而且,我们所观察到的贫困现象、贫困程度也令人十分担忧。1
19、村里提供的需要驻点单位对口帮扶的贫困户约20户,住房情况很差,都是土坯平房,连水泥地面都没有,非常潮湿。防雨能力差,有的贫困户家几处墙壁倾斜,有倒塌的危险,属于危房。2家里除了电灯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电器。3烧火做饭使用的燃料是草把、棉杆等,没有用上煤、煤气和沼气。4几乎没有什么家具,被褥单薄,御寒能力很差。5部分村组(湾),由于缺乏经费、缺乏组织管理,村(湾)里基本没有宣传、科技、信息设施,村容、环境卫生状况比较差。(三)农户脱贫致富的几种常见途径1石河村富裕户的基本情况虽然石河村是一个人均收入低,村集体力量薄弱,村委会负债严重的村子,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近些年村里出现了一些富裕农户,农村
20、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很明显,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贫富悬殊还很严重。石河村这个总共270户的村庄,总资产在百万以上、数百万元以上的农户有2户,在外经商,家庭资产在20万元以上的有14-15户。这些富裕户大多数出在4-5组,那里土地相对比较贫瘠,产量低,因此不少农户弃农经商,主要从事建筑、土方承包、装修工程、商贸等。我们发现村子里有一些装修得非常漂亮的三层楼房。据了解,特别富裕的几户,都在武汉城区有公司,买了房子,有私家车,子女也都在城里上学,只是老人还呆在村里。家里的田地自己种一点,或者干脆交给亲友去种。据村干部反映,这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户,对村里的建设也有些许支持和赞助,但是热情都不高,支持的程度
21、也非常有限。2农村富裕户致富的几种常见途径据我们观察,石河村农民主要的致富途径有:第一,依靠手艺、家庭副业致富,例如做养殖、豆腐、屠宰、五金等;第二,靠手艺活外出打工致富,例如泥工、建筑、室内装修等;第三,子女外出打工致富,村里很多农家子弟外出广东、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就业;第四,搞运输、承包工程致富等。一般来说,农户由于承包耕种的面积有限,如果单纯靠农业生产收入,只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开支。要想脱离贫困,要想盖新房子、盖楼房,供子女上学,买家用电器,就必须外出打工,或者有其他非农业生产收入的途径。工作组发现,石河村有文化、懂技巧的青壮年在家务农的不多。工作组也尝试扶持特色种植示范户,支持搭
22、建了一座蘑菇大棚(种植双胞菇),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刚起步,该示范户需要2年左右时间才能收回投资。四、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几点思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指导社会主义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制定了“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等重要举措。
23、加强现阶段农村贫困现象的研究,深入分析导致部分农户贫困的原因,提出既能解决问题、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深化改革、调整政策、稳步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农村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项调查虽然仅仅涉及到的是一个近千人口的行政村,其贫困农户的一些基本现象,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通过对该村的调查,也反映出某些共性的东西。类似石河村这样的农村基层,其共性特征是,无村集体收入,村级组织力量薄弱,农户各自为阵,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其他副业经营。我们发现,这类贫困村在武汉市这一特大中心城市的郊区中,所占比例并不小。我们驻点村周围的一些村子,有的没有安排扶贫工
24、作组,其贫困现象与该村基本相当。通过认真分析这个调查个案,对我们研究和审视这类的农村基层村子的脱贫致富,打开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的局面,也许将能够提供一定的启示。下面结合本项调研,谈谈笔者对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一)现阶段农村贫困现象的总体评估与分析1农村贫困现象总体评估(基于对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石河村的扶贫工作以及对周边村子调研和观察)(1)从总体上看,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农村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有较大增长,农民承担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在党的各项富农政策的带动下,有大约50%以上的农户走上了富裕之路,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其中
25、部分农户家庭拥有了农用车、农机具、摩托车、水泵和现代化家用电器等;另外20%-30%的农户,已经基本上脱贫致富,其农业生产和其他经营活动开始走向正轨,其生活水平较改革开放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这一部分农户将可以逐步实现小康。(2)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存在10%-20%左右的贫困农户,他们的贫困程度十分严重,这些贫困农户甚至还处在改革开放政策之前的生活水平,依靠其自身能力难以在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中摆脱贫困,这些农户需要有针对性的专项扶贫政策才能脱贫。(3)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具备很高的政治觉悟,绝大多数农户对党的富农政策相当理解和拥护,对党和政府的各项具体工作十分支持和配合,
26、这为我国“*”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2农村脱贫致富相关问题的分析(1)中央“一免两补”政策对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和影响。20*年初中央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1号文件,并开始对农村实施“一免两补”政策。所谓“一免两补”,是指国家免征农业税,“两补”是指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据调查,该项政策实施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免两补”政策,对稳定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价格和保证农户的增产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年,石河村农户得到国家“两补”现金约为23.5元/亩,免除的农业税和其他杂费约为
27、120元/亩。“一免两补”政策让农民得到了切切实实的实惠,重新凝聚了人心,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向心力,是党中央一项及时的英明举措。我们到农户家里入户调研时,一进门,许多农户就对我们说:“感谢胡锦涛,感谢党的政策好!”据了解,前几年农民负担过重,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时,石河村有一部分农户放弃种粮,纷纷进城务工,抛荒的农田面积占总面积的15%左右。20*、20*年,我们看到这里已经没有了抛荒现象,一些原本打算入城务工的农民,也都开始看好种粮和生产,合理调整了自己的农业生产和其他经营计划。因此,在现阶段,需要继续重视“一免两补”所发挥的政策效应,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笔者认为,在肯定
28、“一免两补”政策对“三农”工作总体上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该客观地看待该项政策对贫困农户的实际影响。据工作组的调研和分析,“一免两补”、提高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等现阶段的一系列富农政策,对大部分劳动力充足,种粮面积较大的农户,作用明显;而对一些老、弱、病、残,陷入绝对贫困的农户,其作用相对有限。(2)扭转乡(镇)、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的现状,难度很大。“三农”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于基层干部队伍的作风、素质和能力。据调查,农村基层干部人才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与前一段时期对“三农”工作的放松、不重视,有直接的关系。农民负担重,基层干部既要承担自家的生产,又要负责繁重的基层管理工作,而且工资低,甚至拖
29、欠工资,这些现象严重挫伤了一些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村干部每年仅3000元的工资,而外出务工的农家子弟,每年一般都有近万元甚至更多的收入,这些客观现实我们必须面对。若在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上小修小整、不下力气、不思进取、不作为,要想扭转目前部分乡、村基层组织的薄弱局面,难度很大。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堪忧,责任不在村干部。要充分认识目前坚持岗位的村干部积极的一面。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基层干部都是服从上级、忠于职守、有事业心、想干事、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干部队伍中好的一面。(3)农村经济指标统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农民收入状况和农村各项经济指标的统计,是一项很专业的经济学、统计学的工作,
30、目前,这项工作基本上是由村干部统计、上报来完成。扶贫工作组也参加了20*年农村经济发展数据调查的一些具体工作。笔者发现,由于村干部大多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农户接受调查时候的不同心理因素、利益因素、历史因素等等,统计得出的数据误差较大。就拿石河村来说,按照一定的抽样程序统计的20*年人均收入为2590.66元,这个收入数据是不包括农民自身衣食住行等生活费用支出以及家庭子女学费等支出的。若农户仅仅只具有这样的收入水平,在武汉市周边这样一个地区环境和物价指数上,要想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教育、医疗费用,是极其困难的。笔者个人认为,按照目前的统计方法得出的数据,类似石河村这样的区域,农村的总体经济水平被低
31、估了。对于农户来说,一亩田正常的粮棉生产收入约为1000元,近两年基本维持在这样的农业生产收益水平,若家庭经济中无副业、无外出打工的收入,农民的收入增幅很难达到高水平的增长。20*年石河村统计的年人均收入增长幅度为18%,据笔者向其他扶贫工作组了解,周边类似村统计出了30%甚至更高的年增长率。出现如此高的增长率,应该说明当前的统计工作陷入到了某种误区。笔者并非从事经济学、统计学专业,但是对这样的统计数据难免会提出疑问。这不是一个简单农村统计中虚报数据和弄虚作假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宏观管理层面进行深入反思。因此,在“三农”工作中,我们应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增长率的问题,绝
32、不能误导基层干部做这些数据文章。干部工作实绩与这些表面数据并没有直接联系。农村的经济数据统计,要解放思想,转变思路,讲求科学性。有关职能部门应该认真研究统计工作的方案,或许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承担某些具体工作。(二)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科学管理体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关键点。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很多,诸如农业产业化问题、土地问题、农民负担问题、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等等。笔者结合本项调研,着重谈谈对建立农村科学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思考。1建立现代农村科学管理体制,扎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业要复兴,管理是关键。农村管理混乱、管理水平较差,是制约新时期农村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管理体制搞不好,扶贫工作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综观南街村、华西村这些全国典型的富裕村,他们之所以成功的一个共性,就是科学管理,体制健全;管理体系,运转通畅。通过近1年的农村小康建设和扶贫工作,笔者深有感触的一点是,在现阶段“三农”工作中,农村管理体制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树立“向管理要效益,从管理找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