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1.74KB ,
资源ID:69453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9453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七 上 历史复习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七 上 历史复习提纲.docx

1、七 上 历史复习提纲七年级(上)历史复习资料北师大版(中国古代史) 2009-12-27 09:18:25| 分类: 资料共享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社会朝代更替: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朝明朝清朝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识记: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七年级上P2P4)【知识点】一、元谋人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2、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3、意义: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二、北京人1、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

2、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3、主要特征:(1)能直力行走。(2)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这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3)会使用天然火。(4)过着群居的生活。【问题】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答:火的作用有:(1)照明,从而扩大生活领域。(2)御寒。(3)熟食。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有利于摄取食物营养,促进人类体质,尤其是大脑的发展和健康。(4)火可以帮助人们驱逐野兽,增强人类自卫和狩猎能力。【问题】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答:原始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课本插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七年级上P3)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识记:知道河

3、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主要特征。(七年级上P7P10)【知识点】一、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多年。2、发现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3、生产情况:(1)种植粟、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2)普遍使用磨制石器。(3)懂得制造和使用陶器(彩陶)。【问题】磨指石器与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答:(1)使用的时间不同。打制石器广泛应用于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则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2)制作方法不同。打制石器仅仅是将石块打制成形,而磨制石器是将打制成形的石器磨去不必要的棱角而制成的,因而刃部锋利,器形规整。(3)劳动效用不同。打制石器比较粗糙难用,

4、而磨制石器精制好用。4、生活情况: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原始农业的发展)。二、河姆渡聚落(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1、生活年代:距今约7000多年。2、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3、生产情况:(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会挖掘和使用水井。(2)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3)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4)制造和使用陶器(黑陶)。4、生活情况:居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问题】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答:(1)相同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

5、器和陶器。(2)不同点:二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结构不同,前者为半地穴式房屋,后者为干栏式房屋。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前者陶器的低色一般为红色,上面绘有图案,称为彩陶,后者陶器的颜色一般为黑色,称为黑陶。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识记: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七年级上P12P16)【知识点】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

6、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问题】如何理解传说和史实?答:传说与史实,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考古资料未证实者,为“传说”。【问题】P17自我测评 神农氏时已经出现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答:出现了物与物之间的交换现象。人们开辟集市,以物换物,互通有无,从事一些简单的交换活动。二、华夏族的形成炎黄联合打败蚩尤后,又经过阪泉之战,二部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华夏族是今天汉族的前身。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今天的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三、尧、舜、禹的传说1、禅让

7、制相传尧、舜、禹的时候,部落联盟首领产生的方法是以相对和平的方法。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2、大禹治水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他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问题】从大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答:品质:(1)禹善于吸取前人的教训。(2)坚持不懈、不畏劳苦的精神。【课本插图】黄帝(七年级上P12) 陕西黄帝陵(七年级上P13) 浙江绍兴大禹陵(七年级上16)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识记:记住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知道禅让制

8、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七年级上P22)【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建立者:禹。3、都城:阳城。4、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二、禹传子(启),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问题】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答:(1)启在禹的帮助下培植个人势力,树立了较高的威信;禹死后,启先后打败伯益和其他不服从的部落,正式继承王位,开始了“家天下”是历史。(2)区别: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则是一个家族是世世代代世袭王位(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是一种“家天下

9、”的制度。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识记:知道西周的分封制(七年级上P28P29)【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1、原因: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2、主要内容:(1)周王的分封: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等,称为“授民授领土”, 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诸侯国是周设在各地的据点,起着拱卫王室的作用。(2)诸侯的义务: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王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3、依据:与周王的血缘关系。基础:世袭制。4、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

10、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问题】“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制度?答: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课本插图】周初分封略图(七年级上P29)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识记: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七年级上P34P38)【知识点】一、春秋争霸1、时间:公元前770年前476年。2、原因:(1)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2)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4、齐

11、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答:齐是东方大国,有鱼盐之里利。(2)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3)顺应当时政治形势,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5、晋楚争霸:晋楚争霸,晋先胜,楚后胜,双方先后称霸中原。二、战国纷争1、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3、手段:(1)武力。(2)政治、外交攻势:合众(东方六国联合抗秦)、连横(秦劝说一国帮助秦进攻其他各国)。4、结果: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秦国越来越强。【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具有什么历史作用?答:(1)加快了统一的步伐。(2)促进了民族的融合。(3)加速了新旧制度更替。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理解:通

12、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七年级上P41P44)【知识点】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产生的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变法。二、商鞅变法1、背景(原因):(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2)当时各国争霸的压力。2、目的:富国强兵。3、主要内容:(1)富国的措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2)强兵的措施:奖励军功。(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4、历史作用:经过变法,

13、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问题】商鞅变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为什么?答:商鞅变法成功了。因为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国力大增,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秦国担当起统一的大任,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了全国。5、商鞅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答:(1)实现抱负应不怕挫折和牺牲。(2)应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和献身精神。【问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句话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答:表明了商鞅在变法遭到旧贵族势力坚决反对的情况下,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旧势力进

14、行斗争。【课本插图】商鞅方升(七年级上P43)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识记: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七年级上P46、P49、P71)【知识点】汉字的演变1、甲骨文:(1)含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2)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3)意义(作用):A、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B、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2、金文:(1)含义:是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又称为铭文。(2)意义: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

15、术也有重要价值。3、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颁行天下的文字。4、隶书:是秦始皇时期,程邈创造的新字体。它简单实用,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识记: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七年级上P47P48)【知识点】一、司母戊鼎1、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2、名称由来:因鼎的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3、特点: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4、铸造:(1)合范法。(2)二三百人同时操作。5、意义:(1)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2)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3)折射出当时的强盛国力。二、商朝的青铜器商

16、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工艺十分精湛。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商朝工匠已经能够根据对各种器物硬度的不同要求,调配铜和锡的比例。【问题】商朝的青铜器有哪些特点?答:种类繁多,工艺高超,铸有花纹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的青铜器气势极其宏大。【课本插图】四羊方尊(七上P47)司母戊鼎(七上P48)青铜立人像(七上P48)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识记: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七年级上P50P52)【知识点】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1、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

17、”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始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就是不论社会地位、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问题】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你同意孔子的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能力与品德可以让他人学习、思考。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学无常师、择善而从的主张和谦虚、好学的精神。【问题】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谈谈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答:这句话告诉

18、我们在学习时,来不得半点虚伪,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才有可能学得更多的知识。如果一知半解或不懂装懂,就得不到提高。3、论语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二、百家争鸣1、背景【问题】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答:(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2)各国竞相改革,刚刚上台的新兴地主阶级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为他们解决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3)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探索。(4)自孔子创办私学以来,

19、私人办学盛行,为各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2、概况:见课本P53自我测评3、影响:各家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问题】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答:见复习指南P20复习导航第3题。【课本插图】孔子(七年级上P50)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理解: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七年级上P54P55)【知识点】都江堰1、修建原因:为了排涝防旱。2、修建情况:(1)修建时间:战国时期。(2)修建人物:秦国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3)修建地点:岷江流域。(4)用途:是综合性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3、结构:(1)“分

20、水鱼嘴”分洪。(2)“飞沙堰”泄洪排沙。(3)“宝瓶口”灌溉农田。4、治水特点:重在疏导。5、意义【问题】为什么都江堰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答:(1)防洪、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2)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3)具有科学性,并代表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4)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课本插图】汉代李冰石人水尺(七上P54)都江堰示意图(七上P55)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运用: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P64P65)【知识点】秦统一六国

21、1、背景:【问题】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答:(1)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们苦于战争,渴望和平。(2)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3)秦采取了正确的军事方针,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御秦。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3、意义【问题】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答:(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始了新的统一格局,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2)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3)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

22、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识记:知道陈胜吴广起义。(七年级上P66)【知识点】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1)根本原因:秦王朝的暴政。具体表现在:A、徭役和兵役繁重。B、赋税沉重。C、刑法严酷。D、秦二世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激化了阶级矛盾。(2)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队伍在大泽乡遇到大雨,因道路被冲毁而无法按期到达。按秦律误期就要被处死。2、经过和结果: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的统治。起义队伍很快就发展壮大到数万人。起义军攻下陈,建

23、立张楚政权。并派兵分路进攻,直逼咸阳。但起义军寡不敌众,起义失败。3、历史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秦朝的残暴统治。4、秦的灭亡:公元前206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原因:秦王朝的暴政。)【课本插图】秦始皇(七年级上P64)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运用: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七年级上P66P72)【知识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复习指南P4)1、政治方面:(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2)中央机构社三公制,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一统属,都对皇帝负

24、责。(3)地方机构设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影响: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问题】分封制和郡县制有何异同?答:相同之处: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不同之处:(1)分封制实施于奴隶制时代,郡县制实施于封建制时代。(2)分封制中的诸侯是世袭的,权力很大,并呈发展膨胀的趋势;郡县制中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朝廷直接任命的,受皇权制约较强。(3)分封制容易导致国家分裂、郡县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4

25、)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国家的进步。2、经济方面:(1)统一车辆形制(“车同轨”)。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控制。(2)统一文字(“书同文”)。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影响:对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问题】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很多。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字,将会出现什么状况?答:国家的政令无法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受到阻碍;各地区的人们交流困难或无法交流。(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又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即统一尺寸,升斗斤两。影响:有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对以后中国的货币

26、和计量单位产生重大影响。3、思想方面:焚书坑儒。影响:加强了思想统治,有利于统一,但却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4、军事方面:御匈奴,筑长城。秦代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影响:保护了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问题】如何评价秦始皇?答:秦始皇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功大于过的杰出政治家。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秦始皇初步创立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奠定了我国以后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基础。他推行县制,巩固了统一的局面。他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保证了北

27、方人民正常生活和生产的发展。作为封建皇帝,秦始皇的统治十分残暴。他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严酷;他“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很大的损失。【课本插图】秦统一文字表(七年级上P71)秦统一货币示意图(七年级上P71)秦长城示意图(七年级上P72)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运用: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七年级上P74P76)【知识点】一、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复习指南P5)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统治时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改革,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

28、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1)原因:汉初休养生息的“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影响:使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2、文化方面: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3、政治方面:(1)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A原因:诸侯王势力膨胀,严重威胁皇权。B内容: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在王国内将封地在分封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由皇帝定封号。C作用: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

29、国势力,使他们无力和中央抗衡。(2)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作用:加强皇帝对庞大的官僚群体的督导和控制。4、民族关系方面: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同西域各国的联系。【问题】如何评价汉武帝?答:同上。【问题】为什么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答: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所以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课本插图】汉武帝 董仲舒(七年级上P74)第16课 秦汉开拓

30、西域和丝绸之路识记: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七年级上P81P82)【知识点】张骞通西域1、目的:(第一次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第二次)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2、经过: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3、作用(意义或影响):(1)开启了西域各国和汉朝频繁交往的时代,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2)促进了汉朝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西域(今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的基础。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天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问题】为什么

31、人们赞誉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答:(1)张骞出使西域功在当代: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联系。(2)利在千秋:西域开通之后,汉朝开辟的这条横穿欧亚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3)张骞出使西域不辞劳苦、不畏艰辛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理解: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七年级上P83P84)【知识点】丝绸之路1、畅通的原因:(1)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2)汉朝政府的保护和经营,在丝绸之路上修道路、筑长城、起亭燧、设驿站,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2、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此,被人们称为“丝绸之路”。3、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问题】简要说明丝绸之路开辟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答:(1)“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