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9.60KB ,
资源ID:69070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9070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然辩证法考试参考.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然辩证法考试参考.docx

1、自然辩证法考试参考自然辩证法一、每章重点(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章为重点章节,分数比重较高)第一章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体系构造,与科技学科的关系。(第一章节考的可能性不大)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定位: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一个学科群,包括许多科学的大口袋;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它是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桥梁;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具有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体系构造:自然辩证法的四大板块: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科技观+比较科技政策与科技学科的关系:各有侧重,双向互动,相辅相成;没有

2、高低贵贱之分;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并随其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及历史渊源,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创立: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社会和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认识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而创立的。完善和发展:20年代,苏联学者发现自然辩证法手稿,随即展开研究、宣传工作;30年代,创立学科并逐步体系化;30-7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自然辩证法已经渗透到主流意识形态当中,对各国的社会文化、科技事业产生了影响;9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马列主义在苏联东欧失势,自然辩证法

3、也然。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 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 格斯从19 世纪50 年代后期起进行的。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建国之前:20世纪30年代,自然辩证法理论从苏联和日本传播到中国,中国学人和革命领袖们开展译介、学习、运用。(2)建国初期: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自然辩证法,明确科学技术工作中存在着世界

4、观和方法论问题。(3)工业化时期:自然辩证法发展规划是国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制定科技策略的理论基础。(4)改革开放时期: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科技政策、科技工作管理、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批判分析当代西方各种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潮。(5)在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时期,深化了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及理解认识,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在建设过程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丰富了自身的研究内容,扩展研究领域,从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第二章(有一道10分的题)3.古代唯物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比较分析。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的

5、核心是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缺少科学的实验和分析,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中国古代自然观: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体悟。 比较: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唯物辩证自然观相比较,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之处。这两种古代唯物辩证法自然观证明了自然辨证古已有之且普遍存在,与现代自然辩证法学理相通,但论证表述完全不同。1)在认识自然界的本原方面,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2)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3)在方法论方面,古希腊人善于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认识自然界,而古代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顿悟的方法认识自然界。4)在表达方式方面,古代中国人多采用名言隽语、比喻论证等形式;古希腊

6、人多采用论辩、推理和证明等方式。4.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念: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移,都严格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2)近代机械唯物自然观的利弊得失:利: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引发自然哲学的巨大变革。弊: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区考查,堵塞了人民从事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具有形而上

7、学性,是不联系的,不发展的,僵化的,思维局限性,以偏概全。5.辩证唯物自然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考的可能性不大)(1)立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人类也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客观产物;在自然界和人类以外,不存在任何神秘的东西。(3)方法:是辨证的,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

8、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界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第三章6. 运动,发展和联系的自然观念,及其近现代科学依据。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系统自然观强调物质世界的整体联系和运动发展,指出现实的自然是一个开放系统,自然界物质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无限丰富,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同质和量的规定性,是部分与整体,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近现代科学依据:系统观念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体现: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

9、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就是系统科学的典范。u 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时空和物质及其运动、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u 量子力学标志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突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打破了机械决定论的观念。u 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u 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自然界,提供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u 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不仅指出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组织的、

10、自己运动的,而且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u 混沌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和混沌方式,它把简单性与复杂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统一在新的更为深广的自然图景中。7. 进化退化的辩证关系。注意:进化是有条件的(论述,20分哟)(1)进化退化的辨证关系:进化是指物质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演化过程和趋势。退化是指物质系统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演化过程和趋势。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的走向有序和演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进化和退化都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具有辨证关系。 对

11、立性:有质的区别,物质基础、发生条件、发展阶段截然不同。 统一性:都是物质客观属性,相互包含、共生依存、融合交替、此起彼伏。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而退化为主的过程中也常常包含着某些进化。纯粹的进化或退化是很罕见的。例如,从猿到人是一个进化过程,但其部分功能(攀缘功能、牙齿功能等)具有退化的趋势。这是作为整体系统的进化对于局部的功能相干耦合的结果。其次,进化与退化同生共存。即系统的进化往往是以环境某些方面的退化为代价的,它们是同步发生的。一个系统的进化,就是有序度的提高,就是熵的减少,需要引进负熵流。这实际上是将系统的熵转移到环境之中,即环境的熵增是系统熵减的

12、必要条件。例如人类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进步是以消耗外部环境的资源为代价的。再次,进化与退化的区别是相对的,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发展证明,宏观无序的系统在微观上仍然可能是有序的进化和退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进化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入退化,退化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入进化。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不同状态,它们的辩证关系构成丁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演化图景。物质系统永远存在于运动,这种运动可能使系统向进化的方向演化、建构,也可能由于退化而衰亡、瓦解或重建。(2)进化是有条件的: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开放和远离平衡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开放系统在环境作用下,系统原来的稳态会因为涨

13、落而改变,系统逐渐出现更多的对称破缺,只有此时才能形成自组织的有序结构。)产生有序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纯属的相互作用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状态的条件第四章(以下三题会出材料分析,20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人与自然出路何在8. 人类是如何超越自然界的。人类无法超越自然界。与其讲超越自然,不如说是超越自身。首先,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自然演化创造了人类,其中劳动的作用居功至伟。依靠多样化的劳动实践,人类一直在演化进步,既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自身。同时,自然界和人类的进化发展没有止境,现代人类的体质、心智、行为仍在进化,社会形态的进化也与此

14、同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能够超越自然。从古至今,人类从屈服于自然,到力求征服自然,遭到自然的惩罚,形成了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局面,于是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1)、自然演化创造了人类,劳动的作用居功至伟(唯物史观)2)、社会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1)、实践就是多样化的劳动,“去粗取精,为我所用”是最重要的实践。(2)、实践全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3)、自然界与与人类的进化发展没有止境,现代人体智,心智,行为仍在进化,社会形态进化也与此同步。3)人与自然关系四个阶段:古代人类被迫屈服自然;近代人类力求征服自然;现代人类屡遭自然惩罚;当

15、代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9. 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对自然界产生了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生态危机问题。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1) 形成原因: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打破了神、人、自然界的三级结构,却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主要原因。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消费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顶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2) 化解:必须把人

16、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自觉控制出生率;建立生态产业,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组织生产和消费。对我国即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10. 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说明谋求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

17、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五个统筹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长期以来,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相对紧张。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进行着最空前的经济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随着我国

18、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集中体现在人与资源和人与环境两个方面,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资源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始终存在着人口、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背离。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维护之间的失衡、追求数量和速度与质量和效益之间的不协调。总体上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我国消费对资源的的消耗量巨大,因此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纵观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得出结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战略的确立,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顺应国际社会潮流,符合科学发展和全面建

19、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承上启下的划时代意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1.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新视角: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既主张把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平等的一员,只有其中的所有成员同生共存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时它又强调人在其中的根本性地位,是出发点和归宿。因为在人与自然这一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对于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强调了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坚持以人的合理需要为本,保持人类向自然的索取与人类对自然的回馈之间的平衡性。以合理利用人类科技为本,确立以人为本的科技观,以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眼光

20、看待科技,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下合理使用科学技术。2.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和谐关系。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满了协调与统筹的和谐思想,充满着辩证法。坚持和谐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就是要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尊重社会规律的协调统一。坚持和谐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就是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3.人与自然的新维度: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目标,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必须牢固确立发展的理念。首先,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人类才能生存。其次,必须

21、科学发展。只有科学发展,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坚持全面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必须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发展同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全面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必须正确把握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11. 科学认识的基本特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检验是科学划界的标准,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根本标志。科学知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特征:1)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与客观实在的过程和现象相联系,它的具体便是在可控条件下,可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2)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用逻辑的

22、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力求完整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3)主体际性:科学知识具有客观真理性,其基本概念反映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基本定律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检验。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12. 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科学价值是科学认识及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在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三个方面:(1)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开拓创新精神。(2)科学思想:主要是影响人们世界观的、重大的科学观念,如牛顿力学的机械论思想、达尔文

23、生物进化论的进化观念等。(3)科学方法:观察和实验方法、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其影响:(1)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科学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2)科学技术进步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变革哲学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13. 两种科学价值观的分析对比。(12,13题常与第九章第十章合并出题,占10分)科学价值中立说认为:(1)科学是关于各种事物是怎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知识,属于“是什么”的问题。(2)伦理是关于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应当怎样”的问题。(3)科学追求真理,价值追求功利。科学负载价值说认为:

24、(1)在理论方面,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或其过程的规律性,使人们从迷信中解放出来;(2)在实践方面,应用科学认识去改造自然,使人们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获得自由。 科学价值中立说认为科学知识和价值观念互不相关,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按照这种观点,科学家根本不必过问他们工作产生的道德后果,如从事毁灭性的武器研制的科学家们。这种观点只是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科学负载价值说是在对中立说怀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种观点表明科学知识体系中渗透着价值和价值判断,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脱离不了价值判断,并且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价值,明显体现在科学探索的动机方面。这种观点是更加客观理性的。第六章(14,1

25、5,16题中会出一个20分的实例分析题)14. 科学问题的来源,科学课题的原则。(1)科学问题源自社会实践,包括:现有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理论内部的矛盾;不同理论或科学学派之间的分歧;社会现实的需要;科学家的兴趣和心智偏好。(2)科学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必须考量诸多因素: 社会需要原则;理论创新与创新性原则;科学逻辑性原则和现实可行性原则;适度超前和冒险原则。15. 实验观测与科学理论的关系。(这种辩证关系很容易考)1)科学活动是依据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设计观察实验,构造科学理论,这不是简单的反映关系;2)科学理论必须有观察实验依据,但都经过了科学思维加工处理,蕴含人的主观创造;3)观察实验

26、也渗透着科学理论,描述和解释方式都有理论负载,观察实验的价值都需科学理论阐发。任何科学理论都不会脱离实际而存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建立在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是在自然规律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进一步系统性发展和演绎,为我们正确地解释已知的现象,预见未知的事物提供了依据。因此科学理论从根本上来说是来自于科学的观察和实验,其正确性必须得到实践的检验。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与观察和实验技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进步促进和提高了科学认识的水平。因此,不懂实验、轻视实验、不做实验的理论工作者是很难做出大的成就的,甚至会得出与实验事实相悖的理

27、论。首先,观察和实验应科学地进行,其结果才能成为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例如相对于观察者高速匀速运动物体的尺度测量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们应用方法不当、不科学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简单而科学的方法是,在物体运动的路径上选择两个测量点,分别测量物体到达和离开这两个测量点的时间,根据这些时间的测量和两个观测点距离的测量数据,我们就会得出物体的运动速度和在运动方向上长度,采用这种方法测量的物体长度结果不会依赖于物体运动速度,更不会依赖于光速。然而,对于同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思考“爱因斯坦设计的思想实验的方法和结果是否科学?是否是我们必须接受和推崇的唯一结果?”同时,观察和实验应科学地给出结果,迈克

28、尔逊莫雷实验是个典型的例子。 因此,对于科学研究工作来讲,科学理论与科学观察和实验具有同等的重要性。16. 科学假说设产生条件,科学假说的特征。产生条件:1)出现前所未有的科学事实;2)原有理论的推广和衍生;3)协调理论内部的矛盾;4)纯粹的思维创造。特征:1)有科学依据,合乎逻辑规范;2)具有思维创造的能动性,个体认知差异较大;3)科学认识的探索性,多数是昙花一现,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少数幸存下来,过渡进化为科学理论。4)构造科学假说是科学认识的必经之路。第七章(一个实例分析题)17. 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进行分析比较。(1)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合乎逻辑,它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

29、价和简单性评价。相容性评价:通过与相关理论的比较,评价该理论是否与相关理论相违背。如果被评价的理论与相关理论一致,则是相容的,否则不相容。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本身是否自相矛盾。没有发现自相矛盾的理论具有自洽性,反之,不具自洽性。简单性评价:分析理论的形式结构是否简单。如果两个理论都能够同样好的解释类似的现象,那么,形式结构简单的理论被称为简单性的理论。(2)经验检验是指直接诉诸经验来检验理论的真伪,但经验检验原则尚未取得共识:经验证实:经验主义、归纳主义、实证主义、操作主义观点反驳证伪:批判理性主义、演绎主义、证伪主义观点 范式比较:历史主义、系统论观点经验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基础,经验源自于实践

30、,实践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源泉和动力,也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同时也不排除逻辑检验的作用。逻辑检验对理论的形成、检验具有重要的作用,符合逻辑规律是真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被检验的理论是否有逻辑矛盾和可供检验的推论、经验提供的证据在何种意义上证实或否证了被检验理论等,这些只有通过逻辑分析才能明确。逻辑检验对经验检验起到补充作用:第一,逻辑证明把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从而辅助经验检验。第二,逻辑证明是经验检验的先导,它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依据,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第三,有些理论要借助逻辑推理来证明,是实践检验的重要辅助手段,不能单靠人们的有限实践直接来证明。实践检验离不

31、开必要的逻辑分析,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一个科学理论的证实或证伪,归根到底要依据社会实践所提供的证据。逻辑证明不能成为同实践标难相并列的第二条真理标准,它是不能离开实践的。18. 科学理论的社会评价(外在评价)会涉及哪些因素。科学理论的扩散传播和社会确认至关重要,这是科学理论的外在评价。1)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主要去觉得社会科学文化环境;2)科学创见具备主体际性(主体间性);3)科学理论讲求修辞技巧,合时而用;4)科普(科学传播)策略和方法也很重要。第八章19. 科学理论的三种发展模式(三种发展观)。1)科学逻辑论的观点(近代):逻辑经验主义注重归纳演绎方法论,认同循序渐进发展模式。科学假说从经验中归纳得来,再借助演绎法推出理论预见,预见经受新的经验检验。2)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看重猜思演绎反驳方法,认同“否定之否定”发展模式。科学研究是思维的自由创造,没有逻辑通道。认为科学始于问题,问题催生假说,假说互相攻讦,去伪存真。为回答问题提出假说。科学理论的发展就是不断经受证伪检验的过程。3)科学社会学观点:历史主义,看重科学文化背景,主张“范式”发展模式。科学认识与文化背景、科学组织息息相关,科学进步是范式更新。科学的发展模式就是:“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循环往复的过程。20. 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理论的结构性变动。1)科学理论由“硬核”和“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