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6.35KB ,
资源ID:69019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9019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清单.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清单.docx

1、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清单21.桃花源记1、文学常识: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6、词语解释: 7、翻译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8、课文理解: 本文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1、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表现了陶渊明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 2、作者描写桃花林的景色有何作用?

2、答:桃林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访问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丽做铺垫。 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4、文中描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用意是什么?答:寄托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渔人说了什么?为何文中没有详细说出来?村里人为什么叹惋?答:说是的自秦末到东晋朝代更迭,战乱频繁的社会现实,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没有详说是因为这段历史虽然桃源人不知道,但

3、当时世人却非常了解。与主旨无关写出显得累赘。叹惋的原因:为桃源外的世界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答: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作用) 7、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对待渔人的呢?由此能看出桃源中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呢?答:(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8、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为什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让很多人向往的呢?)答:没有剥削,没有

4、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平安宁,自由快乐。 9、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桃源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生活自由、快乐、幸福、而桃源外社会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他们已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再出去。 10、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再寻,“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给桃源增添神秘、奇异的色彩,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存在。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5、。 11、作者虚构桃花源这一理想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答:作者虚构这个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要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否定批判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22.短文两篇一、陋室铭1、文学常识: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6、词语解释: 二、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之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老形。6以古代名人自比的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河陋之有”?8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惟吾德馨。9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的句子: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10.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1.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三、文章主题文章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

7、情趣。四、行文思路 1一层: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不陋在于室主人品德高尚。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了作者高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三层: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2本文是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3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五、内容理解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对偶、比喻、起兴、类比。(2)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以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2“仙”和“龙”比喻什么?最能概括文意的语句是什么?品德高尚的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

8、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写居室环境:清 交往人物:儒 日常生活:闲、雅的特点。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1)对偶、拟人 (2)“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5文中有两处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是哪两处?(1)实:谈笑有鸿儒 虚:往来无白丁(2)实:可以调琴素,阅金经 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可以调琴素”照应了哪句?“阅金经”照应了哪句?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7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哪几句?有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沉,表明

9、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8以孔子的话作结尾用意何在?以反问作结尾,引人深思,呼应上文的“惟吾德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总结全文,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9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一句话有什么作用?诸葛亮深居茅庐,但才高德昭,杨雄才学超世,其居何陋之有。作者用这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是类比的方法。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用反问的形式呼应了前面的“斯是陋室”,准确地点明了全文主旨。10作者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赏?安贫乐道 赞赏11文中的散句是哪一个?孔子云:“何陋之有”?12列举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陋室不陋的例子

10、。杜甫草堂 钱钟书的书斋13本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净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喜欢 因为这样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有极大影响。14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正直、善良、上进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有益。15请谈谈你对本文开篇的看法?本文开篇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并立意于惟吾德馨,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和“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示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发生。16请就本文对陋室的描写从内容或写法上写一段评注性文字。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

11、,日常生活,以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描写处处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尾“何陋之有”张目。六、对联1 琴棋书画 般般皆雅致 春夏秋冬 季季有闲情2志雅 趣雅 陋室雅 才高 艺高 品德高爱莲说1、文学常识: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6、词类活用: 7、词语解释: 三、翻译句子: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10、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四、理解性默写

12、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

13、不染,濯清涟而不妖。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五、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

14、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

1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

16、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3分)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十四、开放性试题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

17、住“人与环境”的关系)2、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3、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核舟记文言词语(一)、通假字“诎”通 “衡”通 “有”通 “甫”同 (二)、古今异义词尝:古义: 今义:品尝。)(贻:古义: 今义:贻误,贻害)可:古义: 今义:可以。)(许:古义: 今义:答应或表猜测。)比:古义: 今义:比较,对比。)曾:古义: 今义:曾经。)矫:古义: 今义:矫正。)奇:古义: 今义:奇数。)简:古义: 今义:简单。)以至:古义: 今义:连词象形:古义: 今义:六书之一。)(三)、词类活用卧:动词的使动用法,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

18、, 箬篷:名词用作状语, 石青:名词用作状语, 糁:名词用作动词, (四)、一词多义1、其: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指船底(则题名其上)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端: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正(其人视端容寂)3、可:大约(高可二黍许)可以(珠可历历数也)4、曰: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是(文曰“初平山人”,)5、者: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6、为: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

19、,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7、之:的(能以径寸之木)代船舱(箬篷覆之)指窗户(闭之)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8、奇:q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j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9、绝: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云: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说(孔子云)11、并:和(题名并篆文)都(并怡然自乐)12、语:y说话(如有所语)y告诉(此中人语云)13、木:木头(能以径寸之木)树木(以至鸟兽、木石)14:有: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15、而:表承接(启窗而

20、观)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中轩敞者为舱。(3)盖大苏泛赤壁云。(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省略句:(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2)则题名(于)其上。(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3、倒装句:(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后置)(3)其人视端容寂五、课文内容理解1、整体感知: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2、核舟记说明顺序:空

21、间顺序3、文章结构:核舟记:总起(1)分述(2-5)总结(6)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顺序:船中间(船舱):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第三自然段: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题名和印章。4、本文写作特色: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富于想象。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

22、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6、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用料体积小 所刻事物繁多 刻物情态毕备

23、7、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8、“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9、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10、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

24、大作家_苏轼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12、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3、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1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灵活精致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1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 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16、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 的性格特点。17、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18、从第四段对右边舟

25、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轻松悠闲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专注平静 。19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列数字, 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20、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2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大道之行 大道( )之( )行( )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 )能,讲信修( )睦。故( )人不独( )亲( )其亲( ),不独子( )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 )、孤( )、独( )、废疾( )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 )谋闭( )而不兴( ),盗窃乱( )贼( )而不作( ), 故外户( )而不闭( ),是( )谓大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选贤与能()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 )2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3分)3译句:(12分)(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6)盗窃乱贼而不作。4.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内容相关的句子。(6分

27、)(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男耕女织,丰衣足食:(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5. 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6.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7.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之处?杜甫诗三首1、给加点的字注音岱宗( ) 决眦( ) 搔更首( ) 不胜簪( )逾墙走( )老妪( ) 邺城戍( ) 泣幽咽( )曾云(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未了: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 阴: 阳: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荡胸: 曾: 眦: (4)会当凌绝顶。会当: (5)浑

28、欲不胜簪。 浑: (6)吏呼一何怒!一何: (7)老翁逾墙走。逾: 走: (8)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前致词: 戍: 附书: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偷生: 已: (10)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应: 犹得: (11)出入无完裙。 无完裙: (1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绝: 幽咽: 3、填空(1)杜甫是 代大诗人,字 ,他被称作“ ”,其诗作被称作“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 、 、 ;“三别”是指他写的 、 、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石壕吏按体裁分为 言风格,按表达方式是 诗。(4)杜甫被誉为“诗圣”,请写出下列极为诗人的雅号。李白 李贺 王维 4、补写诗句(1)荡胸生曾云, 。 ,一览众山小。(2)国破山河在, 。感时花溅泪, 。(3)吏呼一何怒! !(4)烽火连三月, 。夜久语声绝,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中的一首。()、翻译下列诗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