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37.29KB ,
资源ID:689702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970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财政史.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财政史.docx

1、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史教学大纲一、编写说明1、课程英文名称:The Public Financial History of China(中国财政史)2、课程编码:070150203、适用专业:本科财政税务专业4、先修课程:财政学、中国税制5、学时与学分:34学时,2学分6、考试考核方式:闭卷考试7、教材:中国财税史,刘孝诚主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8、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财政史是高等院校财经类财政税务专业的基础课,着重于结合财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阐述中国财政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以便学生据以了解、掌握和运用中国财政演变发展的

2、规律,为我国正在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作用。9、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力图合理安排中国财政史的结构体系,较准确、全面地概括中国财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期望能较好地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反映中国财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内容;(2)结构科学,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中国财政史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3)财政史基本知识和财政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及方法相结合;(4)尽可能总结、概括并反映出我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得失,使之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体制服务。通过本课程力图使

3、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使学生了解中国财政产生前后的社会情况和国家财政的初始职能;(2)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3)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同国家政权和人民的关系。二、基本教学内容:(说明:按章、节、目顺序编制)第一章 导论基本内容本章是中国财政史的导言,它概述中国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其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本学科的概貌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重点与难点重点:讲明中国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使学生了解中国财政史与中国通史、中国经济史的区别。难点:明晰中国财政史中实

4、物概念与货币概念、分立概念与统一概念的区别。本章简介一、中国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财政史研究的是中国财政思想制度产生发展的原因、作用及其运行的特点、规律。凡中国大地上已发生的财政,都属于研究的对象。若按社会性质划分,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民主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种社会形态的财政。二、中国财政史的主要内容1、使学生了解中国财政产生前后的社会情况和国家财政的初始职能;2、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3、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同国家政权和人民的关系。三、学习中国财政史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1、习中国财政史

5、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的需要;2、习中国财政史是“古为今用”的需要;3、习中国财政史是提高学习业务和思想素质的需要;4、学习中国财政史是正确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需要。本章相关前沿问题现实财政改革中引发的历史性问题的思考:如由现今的税费改革联系到古代的“黄宗羲定律”;由严惩官僚腐败联系到清代的“耗羡归公”等。本章思考题1、中国财政史研究的对象和意义是什么?2、如何培养中国财政史的学习兴趣?第二章 先秦的财政基本内容本章主要阐述我国财政的产生、夏商西周三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收支结构、收支原则及其财政特点与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先秦的财政思想。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财政产

6、生的条件、中国租、税、赋、役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先秦以前的财政管理体制特点。本章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掌握中国古代租、税、赋、役的起源;难点是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先秦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本章简介第一节 中国财政的产生一、中国财政产生的时间1、传统的观点认为,财政产生于夏代。理由是:国家产生于夏代。史记中有“虞夏贡赋备矣”的记载。2、实际上,我国的国家和财政在夏代之前就产生了。各种史料表明,我国在炎黄时就产生了国家和财政。二、国财政产生初期的收支结构(一)财政支出的结构:1、祭祀支出2、军事支出3、天子、诸侯生活支出4、公益事业支出(兴修水利、抗灾等)(二)财政收入的结构1、天子向本部族征的力役和

7、实物2、天子向诸侯征的力役和实物3、战争掠夺的财物4、直接控制的奴隶的劳动剩余产品。三、中国财政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2、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是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3、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4、统治者的卑鄙的私欲,是财政产生的思想条件。四、从我国财政产生发展看财政本质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名义上的共同需要,实际上主要用于其生活和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3、财政分配的手段是凭借武装或行政力量强制地向社会成员或组织征取4、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劳动力或实物或两者的价值形式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一、

8、奴隶社会财政的特征1、公私财政不分2、租税不分3、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二、财政收入结构与征收原则1.夏商周三代财政收入的结构。(1)诸侯的贡纳收入。(2)王室直接控制的领土上的奴隶劳动收入和自由民交纳的贡税。(3)向诸侯和直接控制的领地征发赋役。2.三代财政收入的原则(1)任土所宜的原则(2)均平负担的原则(3)普遍多征的原则三、财政支出结构与支出原则1.支出结构(1)祭祀支出(2)王室支出(3)军事支出(4)俸禄支出(5)兴建水利、赈灾、救抚死、伤、孤、寡、疾等困难户(6)国王迎宾客的招待费和礼物等开支2.财政支出原则(1)式法用财的原则(2)按等赐禄的原则(3)维护特权的原则四、财政管理的

9、发展1.实行分级管理的体制2.分官任职的理财结构3.实行收支对口,量入为出的管理原则4.实行财务任务与吏治奖惩相结合的上计制度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连连。2、经济上,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土地所有制从公有制向私有制发展,奴隶主贵族变成了地主。3、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被冲破,出现了独立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这反映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二、财政改革1、通过赋税的改革增加税收,并使税负公平2、节省财政支出,使官俸、军费等开支更加合理、效益高3、通过财税改革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三、财政收支结构1.财政收入包括田

10、赋、户口税、山泽税、关市税、其他税收、徭役、专卖收入、贡纳收入等。2.财政支出包括军事支出、祭祀支出、王室支出、俸禄支出、建设性支出、其他支出等。四、财政管理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地域不大,各自为政。2、上计制度进一步发展,每年各地方官员须将本地人户、田亩税收,开支等情况呈送国王考核,奖优罚劣。3、税收、预算、审计与财政管理体制,都较三代有大的发展。本章相关前沿问题中国预决算制度的萌芽、发展给予我们当今预算管理体制的借鉴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改革说明了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本章思考题 1、儒、法、道、墨各学派治国理财方针述评。2、试述

11、我国预算管理思想的发展及其特点。3、试述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启示。4、试述中国历史上财政监察审计制度的发展演进及其特点。 5、夏、商、周三代的财政有哪些特点? 6、夏、商、周三代的财政有哪些收支内容?7、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包括哪些内容?第三章 秦至清代的农业租税基本内容本章主要阐述自秦朝至清代农业租税制度的演变趋势,藉以揭示中国农业租税制度沿革的特点和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秦至清代中国农业租税制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农业赋税具体演变过程中的“田赋八变”内容。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介绍“田赋八变”;难点是“田赋八变”的评价、体现的发展规律及给我们的借鉴意义。

12、本章简介第一节 从田租口赋到租庸调一、秦汉时期,农民的赋税负担以田亩与户口身丁并举,而以户口身丁为重1、秦代的主要收入是田租(赋),即向国家土地占有者(包括农民、地主)征收的土地税。秦代是征收过人头税的,征收的物品是钱。2、汉代的户口身丁负担明显高于土地税。对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来说,户口身丁税是异常沉重的负担。二、魏晋南北朝,赋税征课逐渐集中到以成年男子为对象1、曹魏将秦汉时的户口税和人头税合并为户调,并把过去征收货币改为征收绢棉丝麻等实物。2、西晋实行占田课田制和户调制,出现赋税对象向男子转化的迹象。3、北魏实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三、“均田制”掩蔽下的“身丁”税课制度租庸调制隋唐初期均对均田制

13、和租调制作了一些调整。表面看来,隋唐的租庸调税课制度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但其实际上是以身丁为本的财政制度。四、户调征收实物的意义1、在战乱中或战乱后,实行实物税对纳税人和国家财政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正适应魏晋南北朝这个动荡时代的要求。2、户调所征收的实物是丝绢麻布,是统治阶级衣食所需的一个重要方面。3、户调和地租结合起来,起到了强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一体化的作用,可以促进男耕女织自然经济形式的发展,这正适应了前期封建统治阶级重农抑商,鼓励耕织的社会生产观念。五、丁庸的历史意义1、是统治阶级加强实物剥削,增加财政收入的又一手段2、一定程度上使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第二节 两税法一、两税法产生的背景

14、1、贵族和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完全破坏了均田制。2、动人民破产流亡,从而使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减少了财政收入。3、在旧的赋役制度下,税收负担的畸轻畸重极为严重,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加剧了社会矛盾。二、两税法的基本精神1、所谓“两税”,通常认为是以户头为课税对象的“户税”和以土地面积为课税对象的“地税”,或将“两税”理解为夏税和秋税。2、两税法的基本精神(1)确定财政收支原则为量出为入(2)确定课税主体和课税依据(3)确定计税手段(4)确定税收期限为夏秋两季。(5)在实行两税法的同时,全部废除以前的租庸调和其他一切杂税,除两税法规定的内容外,一律不准多收。三、两税法的历史意义1、量出为入

15、财政原则的提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主张2、正式否定了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3、开创了以货币计税的先例4、还扩大了负税面和简化了征收手续四、两税法实行后出现的弊端1、摊派完税,开任意敲剥之途径2、以钱计税,折收实物,致使人民的负担随币值的波动而波动,负担极不稳定。第三节 从两税法到一条鞭法的渐进一、十一世纪以前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1、宋朝采取“不抑兼并” 的土地政策,土地的集中比唐朝更为严重。2、赋税负担重且不均,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二、方田均税法的内容1、内容方田均税法是重新清查土地,使土地所有者各按实际占有土地的多少交纳赋税。2、意义(1)方田均税法行使了十五年,复查了

16、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在当时情况下,堪称壮举。(2)方田均税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以资产为课税对象的课税原则,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以资产为课税对象的艰难过程。三、元政府的税粮与科差元朝的田赋分为税粮、科差。在税粮方面,江北有丁税、地税,江南有夏税、秋税,在科差方面,江北有丝料、包银和俸钞,江南有户钞和包银。第四节 一条鞭法一、赋役制度的破坏及其原因1、明初用“黄册”和“鱼鳞图册”来管理天下有赋役义务的户口和土地,作为征课赋役的依据。到明中叶以后,这种赋役管理制度逐渐遭到破坏。2、破坏原因(1)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得以征课实物和力役为主要内容的旧赋役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2)最主要的原因是土地占有

17、关系的急剧变化和人口大量逃亡,使明政府失去了征课赋役的依据,从而从根本上破坏了明初赋役制度依存的条件。二、一条鞭法以前的赋役改革和前驱措施1.“平米法”,即“均征加耗法”。2.里甲银,纲银,均平银。三、一条鞭法的基本精神及其意义1、恢复以土地资产为主要课税对象,把各项差役、杂役等项目统统折算成银两,一并统一到土地税中一起按田亩征课,从中央到地方所有一切徭役都实行由政府出钱雇募。至此,在农业赋役制度上,无偿征发劳动力的徭役制度基本上完全被取消。2、计亩征银,除规定部分地区征收粮米以供京师食用外,其余一律折收银钱,这就比两税法大为进步。两税法只是以货币计税,而实际征收内容还是以实物为主,一条鞭法则

18、不仅以货币计税,而且征收内容也一律是货币。第五节 地丁钱粮一、摊丁入地的背景1、一条鞭法虽然消除了直接的力役制度,但仍保留着按男丁征课的丁口税,而且这种丁口税在全国范围里,负担极不平衡。2、清初重新出现人口逃亡、社会动荡的现象。二、摊丁入地的基本精神及其意义1、“摊丁入地”的基本精神即将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口税额并入田亩税中征收。2、意义(1)结束了清初以来赋役制度的混乱,保证了清政府的钱粮收入(2)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劳动人民和封建国家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了一定的松弛。本章相关前沿问题由历史上农业税发展中的“黄宗羲定律”说明2006年中央政府废除农业税的原因;由唐朝中期的

19、“两税法”改革,说明当今整顿官员队伍、整治贪污受贿事件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此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显示“以史为鉴”的功能。本章思考题1、北魏均田制的社会意义何在?2、为什么说两税法以前是以身丁为本的财政制度?3、财政征课对象、形式、内容等的历史发展说明了什么?第四章 秦至清代的徭役基本内容本章主要阐述徭役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低下的情况下,是封建国家剥削劳动人民、增加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其在封建国家财政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经历了由兵工合一、力役、职役到实物、货币的演进过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使学生掌握中国赋役制度演变的规律和特点。本章重点与难点重点:徭役制度演变过程及规律;难点:对

20、徭役制度演变特点的总结概括。本章简介第一节 徭役制度的变迁一、徭役制度的含义 徭役制度是封建国家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封建国家对人民人身束缚的重要手段。封建国家的徭役主要有兵役、力役、职役和杂役等形式。这几种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占的比重不同,但都曾带给劳动人民深重的负担和灾难。第二节 徭役的特殊形式职役一、职役的含义职役是封建政府无偿征调平民百姓承担社会基层的政府公务或职责。承担这些公务或职责表面看似政府小吏,但不仅完全无偿,而且还耽误应役者的生计,尤其是多造成应役者赔累,赔累重往往倾家荡产。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宋元明各代。二、宋代的职役1、职役盛行的原因(1)宋朝自始至终官吏队伍庞大(

21、2)养兵甚众(3)每年要向邻邦奉献巨额财物2、职役的形式(1)衙前役:里长、户长、乡书手(2)耆长、弓长、壮丁(3)承符、从力、手力三、元代的职役1、站户2、匠户3、打扑户4、鹰坊户5、主首、里正6、库子四、明代的职役1、里甲2、均徭3、杂泛第三节 徭役的作用和意义一、徭役是古代国家实现职能的重要手段二、徭役也是束缚劳动人民人身自由的羁绊本章相关前沿问题为什么说徭役制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形式的徭役?本章思考题1、为什么说徭役是封建国家财政的一部分?2、封建国家职役对于应役者是利是害取决于哪些因素?3、说明更赋代役钱产生的正反作用。第五章 秦至清代的工

22、商税收基本内容工商税收是封建国家公次于农业租税的重要财政收入。本章主要阐述了秦至清代工商税收制度的沿革趋势及其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秦至清代中国工商税收制度的沿革趋势及规律,了解盐税、茶叶税、通过税、关税、印花税、契税等工商税种的起源。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盐税、通过税、关税等重要工商税种的沿革情况及对工商业发展的作用。难点:历代统治者征收工商税的目的不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而仅仅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本章简介第一节 关市税一、关市通过税1、秦代设有关隘,但有无关税不详,即使有关税也非常少。2、汉初设立关卡检查来往商旅行人,并不收税,到汉武帝时才开始征税。3、唐初不征关税,

23、后来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建立了唐代的内地关税和国境关税。4、元朝称关税为市舶课。其市舶课制度几经变易。5、明代海禁森严,国境关税不见记载。内地通过性的关税还是存在的。6、清代,随着商品经济及外贸的发展,内地关税和国境关税都十分可观。二、工商税(市租)1、居住在都市商业区,开有商店,取得在市场经营商业的权力,即具有市籍的商贾,官府对他们按照商品交易总额定期或不定期课税。2、凡到都市商业区域或集市做买卖的行商,包括各方来的商人、乡村的农民和城镇居民,他们出卖自己的手工业品、农副产品或是贩运来的货物,官府按照买卖的成交额,即时课税。三、清代工商各税清代集以前各代工商赋税之大成,税种既多,管理亦滥。

24、主要有牙税、当税、契税、盐税、厘金等。第二节 财产税一、算缗钱西汉的算缗钱、算商车是较典型的财产税。二、赊贷税赊贷税是对出贷金钱或粮食收取利息所课的收益税,课征对象是高利贷者。三、牲畜税牲畜税是指对饲养六畜所课征的税。始于汉武帝时征收的马口钱,北魏、元朝也实行过牲畜税。四、税间架税间架是唐朝以军费不足为名征收的杂税,类似于现代的房屋税。第三节 其他工商杂税一、唐代以前的工商杂税1、魏国实行盐专卖和征收关津税2、蜀国未设主税,多课及细小实物3、吴国则杂税较多,计有缗钱税、税再熟稻、渔税、关税、牛肉税等几类4、东晋及宋、齐、梁、陈各朝杂税繁多,民不堪命二、隋唐至清朝前期的杂税1、隋朝除租调及力役以

25、外,其他杂税不多。2、唐代各种杂税、杂征较多,如茶税,青苗钱,税僧尼3、宋代的酒税,矾、香课,坑冶税,酒税、烟税等。三、杂课与无名摊派本章相关前沿问题由古代工商税的种类、征收内容及征管办法得出的一些历史启示:如征管队伍要高效、清廉,客征对象要符合实际等。复习参考题1、历代封建国家向以重农抑商为国策,为何工商业仍然不断发展?2、从各代工商税捐制度的随意性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启示?3、近代关税和商税的产生与发展说明了哪些问题?第六章 封建专制下的官产、官营及非税收入基本内容官产、官营及非税收入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另一重要内容,本章要主阐述了封建专制政府的官产、官营及非税收入的主要内容及沿革情况。教学

26、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财政收入的形式除了农业税、徭役、工商税收外,还有一些官产、官营及非税收入;了解官产、官营的弊端及历史教训;非税收入的弊端。本章重点与难点重点:官作坊的消极作用。难点:卖官鬻爵所导致的政治腐败给我的历史启示。本章简介第一节 官产收入一、屯田、营田二、山泽虞衡所谓山泽虞衡,是指除了可耕种的田地之外的山林、湖海、江河、草地、园地等其它国有自然资源。来自于这类资源的租税、贡献收入,往往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补充。第二节 官营收入一、官作坊二、官营商业1、官营专卖为其主流2、在官营专卖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官商形式。第三节 其他非税收入一、卖官鬻爵卖官爵是国家向有钱人出售一定级

27、别的官职和爵位(包括免役权)。历代封建国家财政收入中,卖官鬻爵,由临时性收入逐渐演变为经常性收入。卖官鬻爵固然增加了政府一些收入,但是吏治却由此而更加腐败,所谓“政以贿成”,助长官吏的贪墨之风,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二、贡献贡献指中国历代王朝的臣属向君主进献的土特产、珍宝、财物,这是赋税的原始形式,也是人民的一种额外负担。三、借债1、国家向诸侯王借国租2、国家向有资产的人民借债3、国家向公卿百官以借为名停发百官俸禄。本章相关前沿问题政府征收工商税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对政府职能的思考。本章思考题1、封建国家从“工商食官”到“采办于民”对于财政的意义。2、封建国家卖官鬻爵带给我们的现实思考。3、从近代

28、国债看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第七章 封建国家财政保障与支出基本内容本章主要阐述了封建国家财政保障与支出的结构变化情况。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封建国家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锻炼学生用所学财政支出理论分析封建国家财政支出的本质以及给我们的借鉴意义。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封建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构。难点:分析封建国家财政支出的本质。本章简介第一节 皇室奉养一、宫殿建筑皇室营建宫殿历来是皇室支出的一项大开支。即使在某些朝代的初期,由于帝王比较开明或是财政收入不丰没有大肆修建宫殿,但最终不免走上修建豪华宫殿的老路。二、陵墓建筑皇室在重视宫殿建筑的同时,也非常重视陵墓的建筑。在陵墓建筑上的花

29、费也是皇室支出中的一笔大开销。三、皇室生活费用皇室日常的生活费用,从来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不然不能显示其特殊与尊贵。第二节 官吏薪俸俸禄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历代关于官吏薪俸的规定有所不同。第三节 军战费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军费的开支都不小。第四节 公共工程一、国防工事支出历史上最受重视的边防工事莫过于长城了,历代统治者都对其予以修建。此外,历代在构筑关隘城池方面,也一向不遗余力,尤其是对于边城城池的构筑,往往都是经营积年。到明清以后,边防建设由北方转向东南沿海,海防建设的支出就更大了。二、交通支出历代封建统治者比较重视驰道和漕运水道的建设,其次就是驿传

30、建设。而交通支出最应大书一笔者,当数清末的铁路建设。三、水利灌溉工程支出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历代政府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水利灌溉事业比较重视,包括修建沟渠、治理黄河、整理漕运等。第五节 文化教育及社会保障一、文化教育支出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文化教育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在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二、救济赈恤支出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对那些遭受自然灾害、战乱或是疫病流行的区域,会从国家财政中拿出一部分钱物来施行救济。第六节 其他支出其他支出即封建国家一些非常支出。封建国家历时几千年,各代具体情况各异,因此非常支出也不便归纳。这里仅择其大要略列数项。一、祭祀支出封建国家统治者无论是为了迷惑人民,还是为了聊以自慰,从来就非常重视对天地鬼神的祭祀。而祭祀费用更大者,当数经常性的祭祀传统。除此之外,非经常性的祭祀表现在迷信鬼神上。宗教支出也是历朝支出之大项。二、赏赐支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