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2.27KB ,
资源ID:68913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913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开题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开题报告.docx

1、开题报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 目基于线路编码的无源光网络升级学 院通信工程学院专 业通信工程姓 名曹林璞班 级10083413学 号10081323指导教师卢旸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1和数字媒体2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人们对于视频通话等高带宽业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逐渐增加高带宽新业务的需求推动下,运营商们在建设接入网络时,必须考虑提供更高的带宽与业务能力,来满足用户需求和来解决和同行的竞争压力,所以运营商们需要努力架构一张面向未来的网络。在这个大潮流下,下一代接入网技术已经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从网络运营的角

2、度来看,“超宽带,可共存”3应是接入网演进的基本原则。首先,以增加营业收入为目的拓展新业务是所有运营商的战略目标,此举势必引发带宽消耗的强劲增长。在可见的未来,新的商业模式将进一步推动带宽需求的增长。其次,接入网4系统整体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分配网络投资和终端投资是整个网络投资中的关键部分;因此,尽可能保护分配网络投资,最大化用户终端价值,对加速运营商赢利来说,意义非凡。所以本课题研究了怎么样能更好的升级接入网技术,使得人们平稳的度过这次升级。因为接入网的费用需要用户自己负担,所以并不会所有用户都支持自己的接入网升级,这个选题就是为了解决怎么使得新老用户共存且使它们之间的互相干扰变的最低这个

3、问题,所以这个选题对于接入网的升级,甚至对于整个网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光通信是用光波作为载波的一种通信方式。光纤通信的首要技术是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其特点是带宽比较高,传输数据的透明性,多种接入类型,但是由于其距离比较短所以其只能在小范围的得到使用,在长远距离上,如果使用这个技术将会带来一个巨大的成本问题,考虑到这个问题,粗波分复用产生了并快速成为实用设备。现在,光纤通信逐渐成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应用,它不仅在陆地使用,在海底也铺设了大量光纤,方便全球通信。全光网络5是传输网的最终目标,就是将接入网,城域网,骨干网中的铜线传输替换成光纤传输,目前的一切研发进展,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骨干

4、网6是对速度、距离和容量的要求是最高,由于其现在已经完全采用光纤通信,基本能满足未来长时间的带宽需求,骨干网的发展是光网络智能化的重要技术指标。城域网是运营商提供带宽和业务和瓶颈,同时,城域网也是最大的市场机遇。目前基于SDH的MSTP技术成熟、兼容性好,特别是采用了RPR、GFP、LCAS和MPLS等新标准之后,已经可以灵活有效地支持各种数据业务。接入网,FTTH(光纤到户)5是一个长远的理想解决方案。其演进路线将是逐渐将光纤向用户推近的过程,这将是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光纤接入方式还将与ADSL并存。我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光通信的发展,一直跟随着世界光通信发展的脚步,在国内大力

5、度推广了光通信器件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随着技术的完善,全球光器件产业逐渐向中国转移,使得中国的光通信行业发展变的更加快速,现在,中国已然已经成为全球光电元器件的重要生产销售基地。光通信7器件是光通信系统与网络的基础,光通信器件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支持决定了发展、升级以及推广应用高速光传输设备、长距离光传输设备和智能光网络。因此,通信技术的更新与升级将促使光通信器件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不仅在光通信设备上面有着很好的发展,同时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同样有着不错的成果。中国在1974年对低损耗光纤和光通信开始进行研发,1979年建立,光缆通信试验系统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成立,当时中国凭借着这些成果

6、成为当时少有的几个拥有光缆通信系统试验段的几个国家之一。到了80年代末,中国的光纤通信的关键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由于三网融合和宽带政策对光纤的大量需求,光纤的需求急速增加,为光纤行业盈利改善提供了基本保障。大部分光纤公司有着自己研发的光纤相关技术,那么这部分企业的压力又有相应的减少。在光网络系统设备方面,三网融合需要大量光通信设备。三网融合将刺激国内运营商们对光纤网络建设的投入,同时,PTN、OTN网络升级也会带动相应设备需求的上升。在光器件光模块方面,在市场的推动下,国内涌现出一大批光器件企业。当然,国家加大了对光通信产业扶持力度,投入研发的成本也有所上升,这无疑是对光通信的发展是

7、极其有利的。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的推动力度增加,我们国家的光通信发展会越来越快,光通信水平也将在世界中占据领先地位。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无源光网络(PON)8技术是最新发展的点到多点的光纤接入技术。无源光网络由光线路终端(OLT)9、光网络单元(ONU)和光分配网络(ODN)组成。一般其下行采用TDM广播方式、上行采用TDMA(时分多址接入)方式10,而且可以灵活地组成树型、星型、总线型等拓扑结构11典型结构为树形结构),PON的本质特征就是ODN全部由无源光器件组成,不包含任何有源电子器件12。这样避免了外部设备的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减少了线路和外部设备的故障率,简化了供电

8、配置和网管复杂度,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同时节省了维护成本13,是电信维护部门长期期待的技术,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和重视,发展非常迅猛。与点到点的有源光网络相比,PON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维护简单14,成本较低(节省光纤和光接口)和较高的传输带宽,其高性能价格比的特点会使其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15,PON一直视被为接入网未来的发展方向。PON带宽分配技术15是整个接入网技术的核心,带宽分配算法16是重中之重。带宽分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静态带宽分配方式17,另一种是动态带宽分配方式,相比于结构简单的静态带宽分配方式,动态带宽分配方式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而更改带宽分配情况,提高带宽的使用效率。PON升级

9、的主要目标是在不改变原有光纤分布网络ODN18就是说不重新铺设设施设备来完成新网络的建立。虽然新旧信号的不一样,然而旧网络中ONU13的接受波长范围较大,所以旧网络中的 ONU仍然能接收到WDM-PON网络19的部分信号,那么这样新的信号网络就会对旧的信号网络产生影响干扰。怎么编写带宽分配算法使得新老用户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服务要求,而且新老用户之间的干扰降至最低19。在发送数据时,可以使新老用户的数据同时发送,然后新老用户可以在用户终端前通过滤波器来分离各自需要的数据。然后,这样它们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干扰,如果不消除干扰,用户也不能获得满意的数据。干扰降至最低的方法就是在低频带中尽量不出现新用

10、户所需数据而在高频带中尽量都是新用户数据。经过一系列的测量,发现编码是最能达到要求的,但是编码是01码型,传输效率低下,只有50%。所以我们需要想另外一种编码让其既能达到用户之间干扰低,同时带宽利用率也算是比较高的这种效果。基于线路编码的无源光网络技术就能避免这个干扰,首先对新增传输数据进行线路编码20,使得其频谱较高,这样就可以避免新旧信号在频谱的重叠。当新旧混合信号到达网络终端设备的接收器时,由于新、旧两个网络信号的频谱没有重叠,致使新增的信号不会对原来的TDMA-PON网络21的接收信号造成影响。所以本课题研究阐述了接入网的概念,提出了无源光网络的升级方案,模拟仿真了升级过程以及升级结果

11、。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简单阐述了光通信的发展路程,详细的介绍了接入网。(2)对无源光网络进行了研究,并且和有源光网络进行了对比。(3)分析了PON的升级背景,升级迫切性和目前升级的一些方法。(4)根据用户要求,给出了无源光网络(PON)的一些升级要求,重点研究分析了基于线路编码的无源光网络升级,根据线路编码思路,使用mtalab进行了编程仿真。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研究的大体思路是这样的,我们要编写一种码型要达到升级要求,那么我们首先对一些已有的码型进行对比分析,看看它们各自对于升级要求的满足程度,找出相近的码型再做详细的分析,得到编码思路。大家都知道曼彻斯特码型在低频段有着很好的抑制

12、效果,然而由于其低下的传输效率使得其并不能成为升级PON的编码技术。我们参考了斯坦福的编码,编码实现升级,它用的是插入比特的方法,首先先把数据分成很多的处理窗,然后再在处理窗里面分出很多单元,单元中的一些固定位置是插入比特也就是并非实际信号的比特,插入比特究竟是插入比特“0”还是比特“1”要根据处理窗的频谱分析结果决定。它的码型构造比较麻烦,复杂。并不适用于PON的升级。我们需要想出另外一种码型,受到了斯坦福编码的影响我们想到了nbmb编码,就是用m个比特来承载n比特信息(mn),但是并非预留固定位置插入码型。这种编码省去了斯坦福的在固定位置插入比特的复杂性。例如4b6b,就是在6比特中64种

13、组合中的16种对应原始的4比特数据,传输效率有66.7%。但是这并不是很理想,我们还要继续实验,通过模拟分析数据寻找出一个最为合适的码型。 在寻找到了合适的码型后,我们要对原始码型和译后码型进行分析,找出他们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编写出程序。四、研究工作进度:序号时间内容12013/9/13-2013/9/30熟悉课题,查阅文献22013/10/1-2013/10/14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准备开题答辩32013/10/15-2013/10/28深入理解课题,完成外文文献翻译42013/10/29-2013/11/11编写各种低频压制的码型52013/11/12-2013/12/2利用matl

14、ab对PON升级共存过程进行仿真分析62013/12/3-2013/12/9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72013/12/10-2013/12/20完成毕业论文,准备毕业答辩8910五、主要参考文献:1 G. Kramer and G. Pesavento,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EPON):Building a next-generation optical access network,” IEEE Commun.Mag., vol. 40, no. 2, pp. 6673, Feb. 2002.2 J. D. Angelopoulos, H.-C.

15、Leligou, T. Argyriou, S. Zontos, E. Ringoot,and T. V. Caenegem, “Efficient transport of packets with QoS in anFSAN-aligned GPON,” IEEE Commun. Mag., vol. 42, no. 2, pp. 9298,Feb. 2004.3 G. Maier, M. Martinelli, A. Pattavina, and E. Salvadori, “Design and costperformance of the multistage WDM-PON acc

16、ess networks,” J. Lightw.Technol., vol. 18, no. 2, pp. 125143, Feb. 2000.4 A. X. Widmer and P. A. Franaszek, “A DC-balanced, portioned block,8B/10B transmission code,” IBM J. Res. Develop., vol. 27, no. 5,pp. 440451, Sep. 1983.5 Y. Ofek, “The conservative code for bit synchronization,” IEEE Trans.Co

17、mmun., vol. 38, no. 7, pp. 11071113, Jul. 1990.6 G. L. Pierobon, “Codes for zero spectral density at zero frequency,” IEEETrans. Commun., vol. IT-30, no. 2, pp. 435439, Mar. 1984.7 C. G. Lee, J. Cho, C. H. Zhung, J. H. Ko, and D. Y. Kim, “A test resultof minimum-bandwidth line code MB34 in 10 Gbps o

18、ptical transmissionsystem,” in Proc. Int. Con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Signal Processing,Singapore, Sep. 1997, pp. 11481152.8Smooth Upgrade of Existing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With Spectral-ShapingLine-Coding Service Overlay Yu-Li Hsueh, Student Member, IEEE, Matthew S. Rogge, Member, IEEE, W

19、ei-Tao Shaw, Student Member, IEEE, Jaedon Kim, Student Member, IEEE, Shu Yamamoto, Senior Member, IEEE, and Leonid G. Kazovsky, Fellow, IEEE9Long-term Evolution of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Invited Paper)J. Prat, P. Chanclou, R. Davey, J.M. Finochietto, G. Franzl, A.M.J. Koonen, S. Walker10ePhoton/On

20、e Deliverable 2.5, “VD2 Technical Report II - Metro andAccess Networks”, February 2006.11 C. Bock, J. Prat, S D. Walker, “High-Density Optical Burst SwitchedAccess Network Combining WDM and TDM Over a Passive OpticalInfrastructure”, OFC/NFOEC06 Anaheim, March 2006.12 C. Bock, J. Prat, S D. Walker, “

21、Hybrid WDM/TDM PON using theAWG FSR and featuring centralised light generation and dynamicbandwidth allocation”, IEEE J. Lightwave Tech, Vol. 23, No. 12,December 2005, pp. 3981-3988.13 A. Carena, A., Vito De Feo, ; J.M. Finochietto, R. Gaudino, F. Neri, C.Piglione, P. Poggiolini, “RingO: an experime

22、ntal WDM optical packetnetwork for metro applications” IEEE J. on Selected Areas inCommunications, vol. 22, no. 8, pp. 1561-1571, Oct. 2004.14 C. Bock, M P. Thakur, C. Arellano, J J. Lepley, S D. Walker and J. Prat,“Wavelength Independent RSOA-based ONU for FTTH PONImplementation of Switched Etherne

23、t Services”, ECOC05 Glasgow(UK), September 2005.15 M P. Thakur, C. Bock, J J. Lepley, C. Arellano, J. Prat and S D. Walker,“Passive VDSL Transmission over Single Fibre using ReflectiveTechnique at Customer Premises”, ECOC05 Glasgow (UK), September2005.16 J J. Lepley, M P. Thakur, I. Tsalamanis, C. B

24、ock, C. Arellano, J. Prat,and S D. Walker, “VDSL transmission over a fiber extended-accessnetwork”, Optical Networking, OSA Journal of, No. 4, August 2005, pp.517-523.17王燕, 王宇.PO N 技术的电力系统应用前景浅析J.邮电设计技术,2011.0618梁静,粗波分复用(CWDM)技术及其在接入网中的应用网.通信技术, 2009.0719赵均锋,浅谈无源尤网络技术在接入网改造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09.34.20冯艳,PON 技术在接入网光进铜退发展中的优势与应用J.信息通信, 2008.05.21汪永明, 彭琳明.有线接入网技术及市场与应用分析J. 电信科学,2000.10.六、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七、系(教研室)评议意见: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八、开题小组评审意见:开题小组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九、学院领导审核意见:1通过; 2完善后通过;未通过 学院领导签字: 年月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