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塘报及其特点探析明代塘报及其特点探析摘要:明代塘报作为明代官方新闻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基层组织逐级向上传播军事情况,并在统治阶层内部发布的信息传播工具。受其报道内容和传播体制的影响,明代塘报在信源、内容、体裁、发行、传播功能等方面均与明代邸报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报道风格的简洁、直白,通俗易懂,以及真实、准确、及时等特点,使之在当时的新闻传播体系中独树一帜。关键词:明代塘报;明代邸报;特点比较中图分类号:G2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5012905 明代的新闻传播沿袭了其前历代的报刊体系,由官报和民间报纸两部分组成。就官方的新闻传播媒介来说,具有中
2、央政府公报性质的邸报作为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学术界已有诸多研究,但从众多的历史史料中可以发现,“塘报”这一由军事系统内部发行的报纸,也以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在当时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文拟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对明代塘报的信源、内容、体裁、发行、传播功能等方面作一探讨。一、明代塘报的来历和性质关于塘报的来历,史学界和新闻传播界学者说法不一,尚无定论。著名新闻史学家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最早注意到塘报的存在:“兵部车驾司,于东华门左近,设两机关:一曰马馆,专司夫马;一曰捷报处,收发来去文移,兵部另派武职十六员,驻扎各省会,归按察使司管辖,经管该处直接寄京之文报,
3、名曰提塘。此塘报名称之所由来也。”但戈先生并未提到塘报的来历与含义,只是一笔带过。其他观点比如有明代学者朱国祯的“堂一曰塘”之说,认为“塘”近似于“快”、“早”或“迅速”的意思;有台湾新闻学史专家朱传誉“塘是池塘”之说,认为塘由“池塘”之类地名之义延伸而来,到了明代演变成军事组织,即所谓的“塘汛之制”;也有台湾学者曾虚白先生的“与明之驿制有关”之说,认为塘报和提塘报又称堂报,是由“提塘”之类的纯官方传报系统所驿发的文报。另有众多理解,此不赘述。其实,关于塘报的来历至今也无法给与肯定的判断,结合以往的研究和史料,我们可以总结出塘报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由军事系统内部发行的,通过军民合一的传报系统及
4、塘汛之制的组织体制以传递军事情报和战况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传播工具。二、明代塘报特点分析明代邸报与塘报在诸多方面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源分析与明代邸报消息主要来自中央政府机构不同,明代塘报的消息主要来自战场前线、边境地区或敌方营垒。明代邸报的信源主要由通政司以及它属下的六科充当,在中央政府体系中,它们都属于独立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首先,通政司是邸报的原始信源。作为明代最高新闻传播机构的通政司,是朝廷政事信息每日汇集的地方。每日凡是来自京城臣僚及地方官员的各种章奏疏议,绝大部分都必须先在通政司进行汇总才能上递至皇帝进行批阅,在明代末年,通政司变成垄断章奏的重要机构
5、,由于皇帝长年不理朝政,通政使往往由位高权重的官僚所把持,直接控制章奏的出纳,有很多不利于其权势的章奏在呈送之前就被扣压在通政司,扼断其上行的渠道,皇帝都无从获知这些章奏,更不必谈章奏的公开发抄了。其次,六科作为邸报的发抄机关,也是邸报内容的重要信源。一方面六科给事中会对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进行核查,审查有无不妥之处,如发现不当则封还并奏报,核查无误则抄发到在京各衙门“互相传报,以知朝政”,另一方面,六科官员有“凡日朝,六科轮一人立殿左右,珥笔记旨”的职责,即记录皇帝接见臣僚时的谈话内容,经由邸报发布出去的皇帝谕旨,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此。明代塘报的信源与明代邸报有着明显的不同。从塘报的名称上看
6、,其信息内容自然来源于“塘”,“塘”足“负责军事侦察和军文报送工作的基层军事组织”。塘报就是由塘兵和下级军官上报的军事情报。搜集信息的塘兵身份迥异,有守备、游击,也有间谍、探子等等,如东江疏揭塘报节抄一书中列举的大量塘报,其消息绝大部分都是根据这些不同身份的塘兵所提供的原始材料来整理的,如:据游击王承鸾差哨探马九方等禀称:遂于本月十六日,统领标下马步官兵一万五千余名,挑选壮骑三千,昼伏夜行,望清河进发。乘月色朦胧,到凉马细南山举火,枪炮齐放,并力冲杀。遥见北山火起,喊声震天,知是曲游击等应兵已至,齐冲向前,斩级二十一颗,夺达马六十七匹,达帽七十二颗,达甲九十一顶,龙、弓箭刀枪夷器共二百三十五件
7、,贼俱腾山走讫。又据游击尤景和呈称:因将官兵埋伏于岭路东西,只令赵文仪带领内丁三百,引贼过岭,埋伏枪炮齐发,东西夹攻,砍死达贼无数,俱被驮去。后因追赶剿杀,斩获首级六颗,夺达马一匹,达帽夷器俱全。(天启三年九月一日塘报) 据哨探守备毛有男秉称:卑职亲率水陆官兵船只,前至义州,昌城沿江接应收割田禾卑职随即率兵藏伏于半坡林子内,天色将黑,达贼往前无里南山墩下依河扎营,天又雾雨,烧火不绝。至二更时分,俱已睡着。卑职遂令官兵含枚前进,喊杀围住,斩获达级六十七颗,当在毡围里活擒达子副总兵一名安勒等四名首级,达马达器无数,余皆奔窜。(天启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塘报) 据内丁参将毛承禄禀称:(一堆人名)十四日,查
8、验各营功次,各斩擒得获活夷十三名,首级九十八颗,骡马牛只弓箭器械等项。(天启七年四月二十日塘报) 这些塘兵或长期驻扎敌方营垒,或广泛接触各种人士,他们根据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自审讯降俘或归顺人士尽可能的搜集一切来自前线、边境或敌方的有关情报,这些情报会通过各个塘站汇集给专门的塘报编写人,如县令、总兵、都御使等军政要员,他们将原始材料进行整理后层层上报,成为塘报的正式信源。(二)话语文本分析1、从主题内容上看,与明代邸报内容以朝政要闻为主不同,明代塘报的内容主要是军事情报和军事动态。明代邸报作为国家机器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其内容涵盖一系列朝廷情况和国家动态等信息,从现存的有关史料可以看出,明代邸
9、报刊登的内容包括皇帝活动、皇室动态、皇帝诏谕、官员任免、擢黜、奖惩及丧亡、经济、教育、军事、外交、社会动乱、社情民意、灾异现象等各个方面。略举以下数例:有报道皇室动态的:皇元于生是月十一日,皇元子生,恭妃王氏。逾月,命名常洛。取太仓银二十万两,光禄寺银十万元赏。该户部参进讫,及题称旧例征金花银一百万两,续又增买办银二十万两。万历六年夏季加进五万两,始每年一百二十万,皆供皇上赏赐之用有报道外交往来的:光禄寺少卿肖崇业,行人谢杰辞使琉球金事战况。另外,有些塘报并不拘泥于消息体裁,也有类似通讯的报道,来刻划人物的性格,这类报道显得天启元、二两年塘报越三日,而向之乞食兵众稍稍集。定州守将不令入城。将军
10、曰:“岂可令兵死于城外,而吾留城内独生乎?”则出城囗合余兵,驻弥串堡,后乃得皮岛而居之。奴谋臣阿骨,沉勇善哉,数劝奴早剪东江。将军患之,乃诈为答阿骨书,泄之奴,奴果疑阿骨,竞以幽死。生动、鲜明。如:寥寥几句话,有力地烘托了将军当敌英勇,身先士卒,足智多谋的形象,也使这篇塘报报道生动传神,增加了可读性。(四)传播程序分析与明代邸报下行传播不同,明代塘报是上行传播明代邸报是自上而下的由中央到地方的传递程序,即由通政司汇集百官奏章后上递宫中文书房,皇帝在此进行批阅,并公布可以公开发抄的奏章,六科将皇帝批答得章奏分类抄出后,交有关部门奉旨执行,此后会由各省长驻京师的提塘官收受抄传公开张贴或传播的邸抄,
11、再经过军民合一的驿传系统传递邸报使各地官员“知朝政”。在这一传播程序中,政府为了维护等级制度及国家的利益,对邸报的传抄次序十分重视,如直属京师的机构可以派人在京师直接抄录邸报;而不是直属于京师的其他地区只能从省城衙门转抄下行的邸报。与邸报相反,叫代塘报的传递是由地方到中央的上行过程,即先山专门负责收集情报的塘兵将原始信息传至基层军事组织塘,再由基层官员进行初步整理后经过各级塘站逐级上报,每提高一个上报级次,上报者又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工、充实,一般塘报只上报至兵部,即“塘报到部”,再由兵部汇总向首辅和皇帝呈递。通过对这两种传递程序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邸报在下行过程中会由于读者范围不断扩大或
12、人为抵制抄传等原因使内容不断地减损和失真,而塘报在上行过程中会由于各级上报者的不断加工和补充,其内容会不断完善和充实。(五)发行与受众分析与明代邸报发行时间固定,读者群逐级扩大范围广泛不同,明代塘报发行时间不定,仪供上级特别是中枢部门参考。明代邸报基本上时每日发行,如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提到的“给事中每日在六科廊房接本”。明代邸报的读者群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吏,以层次论,上自首辅、次辅、阁臣、大小九卿,下至县令及县令以下的典簿、吏目、训导等,同时还包括知识分子阶层,在众多的明代士大夫文集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记载的邸报,如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就有专门记录万历、天启、崇祯三朝邸报的书籍和文章熹庙
13、谅阴记事、三朝纪事阙文。与邸报相比,明代塘报发行时间则不固定,因为塘报是否发行取决于军事活动本身的重要性、紧急性以及有无通报价值。如天启七年三月十一日发出塘报,报告某次战斗状况;事过两天,由于侦查到清军有新动作,又于三月十三日再发塘报。又如,崇祯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塘报上介绍了镇江之战的消息;两天后,清军声称要与毛都督谈判,便于五月初一日再发塘报,及时呈报最新消息。在发行范围上,塘报受到政府朝廷严格的控制,它的读者可谓是逐级减少,由于塘报刊登的消息绝大部分与军事有关,而军事又属于一个国家的机密,到最后往往只有最高统治阶层才能看到,大多数情况下,一般老百姓是看不到塘报的。只有经过最高决策者同意公开,
14、并经过邸报转载,地方官员才能目睹塘报的内容。(六)信息传播功能分析与明代邸报重在强调信息传播的专制性和监视性不同,明代塘报传播仅仅是单纯的信息告知活动。由于明代邸报并不具有现代报纸的大众性,它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政治统治的舆论工具,是统治者的忠实喉舌,因此,邸报的发与不发完全代表皇帝的意志,一方面统治者既要利用邸报来传达命令,统一思想,通报社会情况,以收到“知朝政”的目的性效果,另一方面统治者又为了避免产生不好的传播效果,政府严加限制邸报的传抄活动,凡是涉及政治、军事机密的信息和官文书,一律不得传抄,从而达到监视各级地方官员的反应,提醒各级官员应该关注什么,不应该关注什么的目的。在这种传
15、播体制下,邸报完全是皇帝用来监视环境,设置官员议程的私家工具,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和专制性。塘报的编写及传播就没有过多的主观束缚,从收集情报,到上报信息,编写人和传送人都只是作为信息的“传声筒”而存在,军事活动发生的客观情况与他们自身并无多少利益牵涉,不需要考虑报告军事情报本身所涉及的国家利益也无需顾及上级看到这些军事信息后的反应,只要他们能及时、客观、真实地描述事实本身,便算是完成了传播任务,因此塘报的传播功能与邸报相比明显单一,很少掺杂个人的主观思维。三、结语通过对明代塘报和明代邸报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塘报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塘报是明代基层组织逐级向上呈报军事消息的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传播媒
16、介,它以反映军事战况为主,是中央军事机构和最高决策部门判断、研究、分析敌我军事形势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军事决策和方针具有相当的影响。其次,塘报是明代社会统治阶层内部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工具之一,其传播范围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但由于邸报对其军事内容的依赖,它在明代社会的新闻传播系统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再者,塘报受其报道内容影响,报道风格简洁、直白,通俗易懂,并具有及时、真实、准确的特点,这在当时众多的新闻传播工具中体现出了其特有的新闻价值。总之,塘报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工具,它既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提供了便利,又为以后的新闻传播系统做出了借鉴,在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中,它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参考文献
17、: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东江疏揭塘报节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4万历邸钞M,影印,台北: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1968 5吴延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6陈静,明代公文繁冗文风屡禁不止原因探究J,兰台世界,2008(6) 7倪延年,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8龙巨澜,顾炎武与明代邸报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8) 9尹韵公,略论晚明东江塘报M/新闻研究资料,第4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