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2 ,大小:123.90KB ,
资源ID:68783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783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点6 文言文阅读.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点6 文言文阅读.docx

1、考点6 文言文阅读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6 文言文阅读一、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原 弊宋 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

2、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

3、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邪;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B场功甫毕 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4、 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命题立意】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思维轨迹】“鄙”解释为“见识浅薄”义,这是考生应当掌握的,在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中的“鄙”就为“鄙陋,目光短浅”义。【标准答案】A。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A B C D【命题立意】筛选文中的信息。【思维轨迹】是写生长在这太平无事的年代,丰衣足食,这形势下人必然骄傲和懒惰,是说饥荒时选厢

5、兵的标准,是作者的结论。是士兵的现状。【标准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命题立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思维轨迹】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将选项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文中说:“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

6、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都老死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标准答案】C。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译文:_(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译文:_(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译文:_【命题立意】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思维轨迹】要翻译的句子一般是含有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句子。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在这几句中要注意的关键词分别是(1)然,簿书,听断;(2)者,出入;(3)骄惰,窃食。【参考答案】(1

7、)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2)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参考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实行仁政的基础。古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未曾敢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到有人谈起农业上的事情,就对其笑着说:见识浅薄。只知道急切地征集、挪用赋税,不知道把务农放在最前面,这是没有探究为政的本末。知道务农却不知道节用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完全清楚务农的方法。古代人治理天下,统治者和生产者相互帮助共渡难关。农民很勤劳,统治者有节制。农民不保留自己的体力

8、,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老百姓,老百姓供给当政者,使不相互困窘。一个老百姓的力量,督促他他就能发挥出来;一天的费用节约使用,一定要量入为出。一年的耕作所得,供官府与老百姓食用,都出自其中并且常常有结余。所以三年里就要节余一年的物资。现在却不这样,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一年的耕种,仅仅能够供官府,老百姓的食物仅够生活几个月。更严重的是,粮食刚收割完毕(缴纳了国家的赋税),百姓就只能以糠麸和秕稗为食,有的人只能靠采集橡树的果实、储藏菜根来度过冬春。万一不幸遇到水旱灾害,那么很多人会被饿死,这很让人悲叹啊!国家没有战争,已经三十多年了。曾经参战的士兵到今天已经全

9、部老死了,而后来的士兵没有听过战鼓的声音,没有见过战阵。出生在天下无事的年代,在衣食上很充足,它的形势必然让人骄纵怠惰。现在卫兵晚上入宫值班,自己不拿被子却让别人拿着;禁兵拿粮食,自己不背着却雇人背着。他们像这样骄纵,怎么肯冒着辛苦去作战呢?假使士兵能忍耐辛苦并且参加战争,即使使农民受到损耗,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士兵只有当士兵的虚名,但实际上是骄纵怠惰无用的人。古代所有的身材高大健壮的老百姓都在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空隙就教他们作战的方法,现在却都不一样。一遇到灾年,那么州郡的官吏就用尺子度量老百姓的身高并验看他们的健壮程度,招其中的高大健壮者做禁兵;在此之下不到尺度而稍微怯弱的人,给他们登

10、记让他们做厢兵。招人多的官吏有奖赏,而老百姓正困窘就争着投奔他们。所以一遇到灾荒之年,留在田地上的人,就只有老人和身体衰弱的人了。而官吏却说:不收他们为兵,就恐怕会为盗贼。哎!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古代身体高大健壮的人从事耕作,而年老体弱的人游乐;现在身体高大健壮的人游乐,而年老体弱的人留下来耕作。为什么如此不同呢!这样,老百姓在田地尽心尽力,有时仍不免于吃猪狗所吃的食物,但一旦去当僧人、士兵,那么终生安逸,生活富足,因而在田地里的老百姓就只能每天减少了。所以说有诱惑老百姓的弊端,说的就是这样。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阅读下面的

11、文言文,完成14题。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

12、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3、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命题立意】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思维轨迹】对实词的考查,尽可能地使用推断法、联想法,A项联想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可推知正确。C项联想“臭名昭著”也不难推知“著”为“彰显”义。D项联想2009年高考湖北卷苏轼书孟德传后中的“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即可得出答案。B项容止:仪容举止。“止”即“居住、止息”,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 【标准答案】B。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14、 闻其贤者也则悦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A B C D【命题立意】筛选文中的信息。【思维轨迹】解答此类题首先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所给的几句话分别放到文中原处,借助语境理解其意。表现其妻的简朴、卫生,表现其妻之贤、明事理,表现其妻重视文章。【标准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

15、她关注百姓疾苦。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命题立意】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思维轨迹】先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选项对照原文相关信息,最后做出正确判断。“西兵未解”“盗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贼作乱,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标准答案】C。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译文:_(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译文:_(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译文:_【命题立意】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思维轨迹

16、】要翻译的句子一般是含有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句子。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在这几句中要注意的关键词分别是(1)敛、甚、倒装句式;(2)使、累其心、抑(相当于或许、或者)、判断句;(3)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参考答案】(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参考译文】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他拿出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

17、。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一年之内,他写了七八封书信,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谢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是当时有名的人,他们家世代显耀。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嫌弃),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每一样都精心挑选;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并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的房舍虽然简陋,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的一言一行和日常起居,都很和悦从容。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

18、,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从而忘掉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我曾经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过后,她对某人的才能高低以及时事的得失都能做出评价,都评说得有条有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一块儿饮酒?高兴吗?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那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见空中的蝗虫而感叹说:如今西边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天下苍生赋税很重、生活困难,盗贼又在江淮地区强势出来作乱,而且天又大旱、蝗

19、虫灾害又来。我作为妇人,死了还有夫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她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她见识高明,懂得道理大多像这样。哎!她一生受我贫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而且她的平生尤其懂得文章是最珍贵的;死后能得到(您的祭文),希望能以此安慰她的灵魂,而且减少我的悲痛。这是我经常向您请求为她写墓志铭的原因啊。”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吗?附:谢氏墓志铭 夫人享年三十七,用夫恩封南阳县君。二男一女。以其年七月七日卒于高邮。梅氏世葬宛陵,以贫不能归也,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润州之某县某原。铭曰: 高崖断谷兮,京口之原! 山苍水深兮,土厚而坚! 居之可乐兮,卜者曰然。

20、骨肉虽土兮,魂气则天!何必故乡兮,然后为安?三、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甚少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

21、。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

22、所受。【注】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鄙黩:轻贱侮慢。(节选自魏书胡叟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少有屈焉 屈:屈辱B.鸠率僧旅 鸠:聚合C.将加大辟 大辟:死刑D.遗其珍物 遗:赠送【命题立意】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思维轨迹】这四个选项中的实词,除了B项“鸠”比较陌生外,其他的都很常见。文言实词考查有一种规律,越陌生的词语,其解释往往列为正确项。“鸠”在现代汉语中有“鸠集”一词,“鸠集”即“纠集”。C项“大辟”对有的考生来说也是陌生的,但在文言文中较常见,如方苞狱中杂记中有“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其中的“大辟”就是古代的一种死刑。D项“遗”为

23、“赠送”义可以说是众人皆知。而A项我们可以联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屈”,可推知此处的“屈”也应为“屈服”义。【标准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唯易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 拂衣而出 倚歌而和之C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D 复还于蜀 且贰于楚也【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时,可将已知词代入未知句中,联系上下文特定语境看意思和用法是否合适验证是否一致。【思维轨迹】B项“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A项前者“其”副词表推测,大概,后者“其”副词,难道。C项“焉”,前者是助词,可不译,后者

24、是兼词,相当于“于此”。D项“于”,前者是介词,到,后者是介词,对。【标准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C文章通过对胡叟为僧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命题立意】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思维轨迹】对文言内容的赏析,不仅要读懂每段话的内容,还要整体理解全文。“得

25、罪了京兆韦祖思”在文章的第一段,“仕途受阻,一生坎坷”的内容在第二段,把二者内容串为因果关系,显然风马牛不相及。所以不难得出“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与原文“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不合。【标准答案】D。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其 述 前 载 无 违 旧 美 叙 中 世 有 协 时 事 而 末 及 鄙 黩 人 皆 奇 其 才 畏 其 笔【命题立意】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思维轨迹】做文言断句题一般技巧有:寻找句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可以确定其是主语或宾语;寻找句中的虚词,判断这些虚词是句首虚词,句中虚词,还是句末虚词;寻找“曰”“云”等标志

26、词,确定对话的始末;寻找对称(对偶)句式,判断前后断句;寻找总分、分总的形式,依层次断句。本题只要抓住文言句式具有“对称整齐”的这一特点,就可迎刃而解。“述前载”对应“叙中世”,“无违旧美”对应“有协时事”,“奇其才”对应“畏其笔”,理清这一关系,断句就很容易了。【参考答案】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译文:_(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译文:_KS5U.com【命题立意】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思维轨迹】(1)句主要是对实词的翻译,应注意“风化”“隐匿”“知”的翻译。(2)句

27、注意“请”的翻译;并注意“财何为也”的句式,“何为”是“为何”的倒装。但翻译时以通顺为准,如直译后读来不通顺,可以改换,如(1)句中“入”直译为“进入”,“进入长安”不合习惯说法,可改为“来到长安”。【参考答案】KS5U.com(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参考译文】胡叟,字伦许,是安定临泾人。家中历代为官,是西夏著名大族。胡叟小时候很聪明,年方十三,就以善于辩答疑问解释事理,在乡国闻名。他心里所领悟的(事理),同德才兼备的完人辩驳,很少有屈服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过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

28、论,精深微妙而得变化之道理的,大概只有易经吧?我通过思考而感悟的道理过半。末世迂腐的读书人,略能区分阴阳而已,哪里有能从不明显的征兆中探索深奥的道理的人呢?求师问道的道理,不一定在今世了。”等到他博览群书,再次用眼睛精读,都能在口中背诵出来。胡叟喜欢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的文字,又精通通俗的词句。因为姚氏政权将衰亡,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当时有个京兆人叫韦祖思,他从小熟读典章,蔑视当时的人,知道胡叟到此地,召他见面。祖思像平常对待一般的读书人那样,招待胡叟很轻慢。胡叟略微与祖思寒暄后,就拂袖而出来了。祖思坚决挽留胡叟,说:“正想同你谈论天人关系,

29、为什么急匆匆地要回去呢?”胡叟回答说:“可以共论天人的人早已死了,同你互相了解,何必像这样夸耀自己啊。”于是不入座就离开了。到了主人家,为韦、杜二族作赋,一夜就完成,当时他十八岁。他的文章记述韦杜的过去,不违背旧美,叙述中世之事,符和当时的情况,而近代则不涉及鄙俗污浊之词。人们都以他的才华为奇,害怕他犀利的文笔。世人还传诵他的文章,以此为谈资。 胡叟孤身飘零困顿不得志,没有入仕的途径,于是进入汉中。刘义隆的梁、秦二州刺史冯翊人吉翰,认为胡叟是才士,对他相当地礼待。授予胡叟小官,(但这)不合胡叟的志向。没有多久,吉翰被调往益州做官,胡叟随他进入蜀地,甚得豪俊尊崇。当时蜀地的和尚法成,聚集带领僧兵,(人数)差不多达到千人,铸造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金佛像。刘义隆憎恨法成聚众,将对他施加杀头刑罚。胡叟听到这件事,马上赶赴丹阳,陈述申明这件事的好处,于是法成得以免罪。胡叟又返回到蜀地。法成感激胡叟,送给他珍贵的物品,价值千余匹绸。胡叟对法成说:“安贫乐道的织蒿人,为何能舍弃明珠?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最终未收一物。四、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尹赏字子心,钜鹿杨氏人也。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举茂材、粟邑令。左冯翊薛宣奏赏能治剧,徙为频阳令,坐残贼免。后以御史举为郑令。永始、元延间,上怠于政,贵戚骄恣,红阳长仲兄弟交通轻侠,臧匿亡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