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7.38KB ,
资源ID:68548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548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1、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七年级语文科集体备课定案个性彰显26.强项令主备人: 执教者: 教学目的: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3.培养公正、廉洁的品质,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教学重难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新课导入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强(硬)项(脖子)令(县令)那么这个人是谁?为什么被称为“强项令”?二、 认识作者范晔(y)(398445),南朝宋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人。文章选自后汉书酷吏传。文学常识: 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东汉史,在史学体

2、例方面有所创立,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背景介绍:范晔,南朝宋时史学家,字尉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工隶书,通音律。晋末任刘裕(宋武帝)子彭城王刘义康参军。宋王朝建,为尚书吏部郎。元嘉元年(424)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宣城太守,但不久即升迁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后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范晔在任宣城太守期间不得志,乃专心从史。参考各家关于东汉的史作,自定体例,订讹考异,删繁补略,撷取众家之长,写成后汉书。该书向为治史者所重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三、 预习检测1. 读准字音晔 圉 骖乘 敕 箠 枹 斛 绶 臧2. 朗读

3、课文四、 文白对译1. 词语解释匿:得:及:格杀:即:乞:纵:楹:被:谢:强:顿:据:臧:敕:悉:班:卒:临视:敝:葬:2. 知识梳理1. 特征: 古义: 今义: 2. 谢: 古义: 今义: 3. 强项: 古义: 今义:4. 亡: 古义: 今义:5. 是: 古义: 今义:个性彰显6. 妻子:古义: 今义:7. 良人:古义: 今义: 8. 白衣:古义: 今义:9. 尝: 古义: 今义:3. 翻译课文五、 作业布置必做:抄写课文和注释,完成练习册模块一。选做:完成练习册模块三。第二课时一、检查字词句翻译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强项令”是指谁?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董宣,字少平,是陈留郡

4、圉地人。后特征为洛阳令。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2. 为什么称他为强项令?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令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3. 简述故事情节课文主要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躲在公主家中。洛阳令董宣秉公执法,伺公主带着家奴出门,驻车扣马,“格杀”公主家奴。公主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要“塞杀”董宣。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并“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光武帝依然强迫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最后光武帝

5、明白了个中的道理,重赏了董宣。董宣死后,光武帝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感到很伤心,按二千石官员的礼节安葬了他。三、 合作探究1. 读课文,讲讲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件事来表现人物?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2. 课文又是怎样记叙“董宣执法”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起因(开始至“吏不能得”):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隐匿主家,官府抓不到。发展(至“因格杀之”):董宣寻机,斥责公主,格杀家奴。高潮(至“终不肯俯”):公主告状,皇帝令董谢罪,董宣死不从。结局(至“赐钱三十万”):汉光武帝明白了道理,重赏董宣。影响(至段末):从此不法之徒都怕董宣,董宣获“

6、卧虎”美称。四、 个性彰显精读品析1. 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从哪些字眼看出来?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 2.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为什么? 3.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4.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的品质有何作用? 5.如果说第一段(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是正面写董宣,为课文的重点内容,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则是从侧面写董宣,为课文的次要内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6.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侧面烘托)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五、小结本文记叙了董宣秉

7、公执法,力斩豪奴的故事和他平生清贫的生活,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的精神和清廉为官,刚正做人的品格。六、拓展延伸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何看法?在现今社会,能否这样?六、 作业布置必做:完成练习册26课。选做:收集秉公执法的故事,并作交流。板书:人物 性格 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湖阳公主仗势欺人、骄横 光武帝开明、知错就改课后反思:七年级语文科集体备课定案个性彰显27.河中石兽主备人: 执教者: 教学目的:1.积累“棹”“啮 ”“圮”等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释疑难词,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字。 3.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关于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

8、语句的意思。 4.领会认识事物不能“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要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领会认识事物不能“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以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故事导入。二、 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召还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三、 预习检测1、学生反复朗读。2、字、词 圮 (pi) 棹(zhao) 曳 (ye) 湮 (yan) 啮 (nie) 溯(su) 臆(yi)3、 学生参照注解疏通文意。 四、 初读

9、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多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故事。2.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没有找到。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断的道理。 3.细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个性彰显第三种第四种五、 合作探究1. 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10、2. 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实践出真知! 六、 小结本文通过讲述寻找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仅根据自己知道的道理主观推断,实践出真知。 七、 作业布置必做:练习册27课模块一、三、四。选做:练习册27课模块二。课后反思:七年级语文科集体备课定案个性彰显28.岳飞主备人: 执教者: 教学目的: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岳飞的性格特征。3.学习岳飞的优秀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岳飞的性格特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展示“岳

11、飞抗金”、“岳母刺字”等图片。岳飞(11031142)字鹏举,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二十岁从军,因军功屡迁都统制 ,授承宣使,后被秦桧污陷而杀害,时年39岁。后人编有岳忠武王文集。全宋词存词三首。二、 作者简介毕沅(17301797),清代史学家。字秋帆,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三、 预习检测毕沅 yun 遗之wi 宵旰gn 掳掠l 刍者ch 重铠 ki 远戍sh 颁犒ko 蹙额c 洵洵xn 阙一不可qu 四、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 朗读课文2. 结合注释进行翻译五、 合作探究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岳飞的品格?(1)至忠至孝(2)治军有方:仁、信、 智、勇、 严(

12、3)爱民如子2.岳飞“治军有方”一共包括仁、信、智、勇、严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在文中都有体现。细读文章分别找出与这五方面对应的句子。 (1)“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仁)(2)“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信)(3)“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智)(4)“猝遇敌不动”。 (勇)(5)“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严) 六、 个性彰显小结文章选取的岳飞一生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写他上孝母亲忠皇帝,下爱百姓与将士,治军

13、仁、信、智、勇、严,赞扬他爱国尽职,智勇双全而又居功不傲的高贵品质。七、拓展延伸满江红八、 作业布置必做:练习册28课模块一、三、四。选做:练习册28课模块二。课后反思:七年级语文科集体备课定案个性彰显29.古文二则主备人: 执教者: 郢人教学目的:1. 积累“垩”“斫”“质”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2.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寓意。3.感知庄子对惠子的淳厚真挚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寓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以先秦诸子百家的话题导入。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二

14、、 预习检测1. 掌握生字词2. 流畅地朗读课文三、 文白对译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把白石灰泥涂抹在他自己的鼻尖上,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石灰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人站在那里没有改变神色。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即使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四、 整体感知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庄子路过惠施墓前讲了

15、一则姓石的匠人削去郢人鼻尖上的污渍的故事。 五、 合作探究1. 由庄子所讲的寓言可以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 运斤成风 形容手法熟练,技艺高超。2. 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表达出庄子和惠子有怎样的感情?表达了庄子和惠子之间淳厚真挚的感情。3. 庄子所讲的这则寓言蕴含着怎样的道理?郢人信赖匠石,才能让匠石削去自己鼻子尖上的污渍,并且在匠石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于匠石得以发挥卓越本领,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产生力量。六、 小结本文以匠人石与郢人的绝妙配合为喻,表现庄子与惠子之间的深厚情谊,抒发庄子对

16、挚友的深切怀念。七、 作业布置必做:抄写29课课文及注释。个性彰显选做:练习册29课模块一。伯牙善鼓琴教学目的:1. 积累“善”“卒”“念”等文言词语,疏通大意。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以古琴曲高山流水导入。二、 作者简介列御寇,相传战国时道家,郑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品为列子,其中名篇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三、预习检测1.掌握生字词2.流畅地朗读课文四、文白对译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情景,钟子期说:

17、“好啊!山高的样子像泰山。”(伯牙)意念(出现)流水的情景,钟子期说:“好啊!盛大的样子像江河。”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都能领会。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拿过琴弹了起来。起先是大雨琴曲,再弹出崩山的琴曲,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点明他的情趣。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所听到的心意,想像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像到的一样。我从哪里隐藏我的声音呢?”五、 整体感知本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章记叙了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他们互为知音的故事。 六、 合作探究1. 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高山流

18、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七、 小结本文通过讲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表现朋友之间心灵相通的深厚情谊。八、 作业布置必做:练习册29课模块三、四。选做:练习册29课模块二。课后反思:七年级语文科集体备课定案个性彰显30.诗词五首主备人: 执教者: 教学目的:1.

19、识记诗词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背诵这五首诗词。 2.分析诗词的内容及运用的艺术手法。 3.品味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领会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教学重难点:品味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领会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和春望(一)导语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二)学习迢迢牵牛星1 初读感知。(1)播放一凄婉忧伤的曲调,教师朗读全

20、诗。(2)继续配乐,学生朗读,了解诗歌缠绵悱恻、爱情遭挫后的痛苦忧伤的感情。(3)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词句。(4)学生就词句理解质疑。(5)点拨。突出:擢,意思是伸出,念为。间,意思是隔,念为。2 品读鉴赏。(1)再次播放凄婉忧伤的曲调,学生齐读全诗。用两个字概括诗人借牛郎织女所抒发的感情。(悲恨)既然“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牛郎织女为何不“涉过银河去,互把衷肠诉”呢?这悲从何来,恨由何生呢?明确:这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诗人正欲使读者反观出一条无边、无底、污浊的无形银河对牛郎织女自由爱情的扼杀,从有形的优美之中见出无形的丑恶。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

21、”的悲思是缘于其对情人的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自由朗读两三遍,体会诗人借牛郎织女所抒发的悲恨之情。与同是以星喻人的马克思给燕妮的情诗两颗星的前半部分进行比较,体会中国古典诗歌委婉含蓄的特色。个性彰显在那遥远的蓝天上有两颗奇异的金星它们总是互相飞往对方可又一辈子对立相向为的是能有一次相会相随合唱正当它们要相会忽然有一双手将它们分开。(可让学生自由朗读比较后讨论发言,最后教师点拨。)3 诵读巩固。(三)学习渡荆门送别1 初读感知。(1)出示长江示意图,其中自四川至湖北一段用异色笔勾出,或播放一段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镜头,结合画面介绍:开元十四年(726)秋,26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辞别家

22、乡(四川),乘船东下荆门,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就是诗人从四川至两湖途中所见之景,读来自有开阔、雄奇之感。(2)指名试读课文,教师评点后再范读。(3)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4)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以下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渡远:乘船远行。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2 品读鉴赏。(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

23、。一望无际的平野使人顿时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2)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明确:“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3)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明确: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4)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明确:诗

24、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个性彰显3 诵读巩固。学生朗读全诗,当堂背诵。(三)学习春望1 初读感知。(1)指名读全诗,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读不准的字词及不理解的词句。(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3)就仍不能理解的部分质疑。(4)师生共同活动,解决疑难。突出“搔”、“簪”二字的读音。2 品读鉴赏。(1)三月的长安城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诗人见了为何却堕泪惊心呢?明确: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至长

25、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种种的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2)结合诗歌后四句,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提示:可从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象。)明确: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3 诵读巩固。(1)齐读,自由读,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眷恋家人的思想感情

26、。(2)背诵全诗。第二课时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西江月(一)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语:你了解岑参吗?你读过唐代诗人写的边塞诗吗?(学生发言)教师简介:岑参是唐朝反映边塞生活的著名诗人,他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后两次前往西北边疆,度过了7年的边塞生活,并以此为内容,写下了大量的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白雪歌是他描写边塞生活的著名作品之一。岑参的诗风格独特,多以边塞生活为题材,写得雄浑奔放、奇峻壮阔、气象万千,在唐诗中独树一帜。1 初读感知。(1)指名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个性彰显(2)正音:狐裘()瀚()海阑()干锦衾()风掣()羌()笛(3)师生朗读,明确节奏。(4)学生对照注

27、释,运用工具书自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标出不理解的词句。(5)质疑问难,讨论解答。2 品读鉴赏。(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明确:“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观大雪

28、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3 诵读巩固。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二)学习西江月1 初读感知。(1)对照注释,结合工具书,自读全词,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师强调:见,念,意思是出现。(2)简单解题。西江月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原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

29、省上饶县西,这首词是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写的。(3)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诗词的节奏美。提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4)熟读全词,体会诗人上片借“月”“风”“鹊”“蝉”“稻花”“蛙声”,下片借“星”“雨”“茅店”“路”“溪桥”等意象抒写了夜行黄沙道怎样的感受?(闲适、喜悦)个性彰显2 品读鉴赏。(1)诗词讲究炼词炼句,首句写得十分精妙,真乃神来之笔,试分析妙在何处?明确:首句中的“惊”字是“使惊”的意思,月儿缓缓升起,被夜幕笼罩的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山鹊却因之受惊。这样写对眼前景物刻画入微,使诗歌意境更加丰富。“风、月、蝉、鹊”都为寻常景物,但经过作者巧为组合,竟于寻常中见出不寻常。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惊鹊”、“鸣蝉”似写动而实写静,以动衬静,真乃神来之笔。(2)名句理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夜风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远近一片蛙声,仿佛在预告丰收在望。它将作者的欢快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织,融为一体。(3)结合以上名句,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写丰收的喜人景象。3 诵读巩固。(1)朗读全词两到三遍,体会诗人闲适、喜悦的心情。(2)背诵全词。课后反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