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8 ,大小:102.84KB ,
资源ID:685268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526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矿井地质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矿井地质报告.docx

1、矿井地质报告富源县云发煤业有限公司云发煤矿矿井地质报告竹园镇云发煤矿二0一七年一月 第一节 矿井简介01 第二节 矿井概矿01 第三节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4 第四节 煤层介绍13 第五节 建井地质及水文地质26 第六节 储量计算34第一节 矿井简介云发煤矿位于富源县城以南176方向,平距约30km,地处富源县竹园镇糯木村境,地理坐标:东经1041308-1041349,北纬252154-252311,设计生产规模15万吨/年,矿井设计生产能力9万吨/年,范围由8个拐点圏定,面积约1.517km2。矿井工业储量2305.22万吨,可采储量1858.53万吨。开采深度由1995m至1680m标高。

2、煤矿位于恩洪矿区九井田南西部边缘地带,南部与恩洪矿区7-2井田、8井田相邻,东北边与合宏煤矿相邻。主要经营主焦煤,就井田而言,参与资源储量计算的煤层共15层,自上而下为C7、C8、C9、C11、C13、C14、C15、C16、C18、C19-1、C19-2、C21-2、C22-2、C23、C24煤层。煤层平均总厚19.41m,含可采煤层系数7.95%。就矿区而言, C18煤层在矿区内不可采。矿区储量核实煤层为15层。第二节 矿井概矿一、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富源县云发煤业有限公司云发煤矿(以下简称云发煤矿)位于恩洪矿区九井田西南部,地处富源县城以南176方向,平距约30km处,隶属富源县竹园镇管辖

3、。地理坐标:东经:10413081041349北纬:252154252311矿区有水泥公路通往竹园镇,公路里程约13km,北经富源县营上镇至富源县城约70km,至曲靖约135 km,南至罗平县城约110 km,交通较为方便。详见:矿区交通位置图(图111)二、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矿区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地形地貌,山脉走向与总体构造展布方向一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沟谷纵横,山峦起伏,地势总体特征,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矿区西部边缘的山峰,海拔标高+2300m,最低点为矿区东部边缘的LK162孔,海拔标高+1912m,相对高差388m,为一向东倾斜的单面山剥蚀坡。2、气象:区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4、气候温和多雨,昼夜温差不大,冬季寒冷。春、夏、秋不明显,“一雨成冬”。据资料显示,矿区年最高气温34.9,最低气温-11,年平均气温13.8。每年11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寒冷期,在此期间,常因寒流的侵袭,出现霜雪和冰冻,最低气温-8。雨量充沛,年降雨量88.741567.9mm平均降雨量为1093.7mm,降雨量多集图111 交通位置图中在59月,占年降雨量的8090%,七、八月间常有暴雨出现,最大一日降雨量149.00 mm,月最大降雨量463.3mm,最长连续降雨25d,降雨量159.4mm。雾、风较大,尤以11月到来年4月更为显著,风向多为西南劲风为主,雨季为东南风,冬季为以北风为主。34

5、月为风季(即干季),一般风速2.74.4m/s,年平均风速3m/s,年最大风速23m/s。年蒸发量1676.82287.6mm。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5%。3、地表水系: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北东向展布的地表冲沟较发育,地表水主要是冲沟水,均发源于本矿区,汇水面积有限,流量不大,多为季节性小溪,旱季干枯,雨季排泄地表水,无大的河流。区域地表水流较大者为糯木小河,糯木小河位于矿区东北部外围,汇集了8、9井田冲沟水,流量较大,一般干季流量0.1m3/s,一般雨季流量0.41.0m3/s,河床面海拨标高+1816m,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糯木小河为块泽河支流,属南盘江流域,珠江水系。三、矿区经济状况当地居

6、民以汉族为主,多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洋芋、小麦等。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耕地面积少,富余劳动力充足。工矿企业以煤矿为主,区内企业有小型煤矿、炼焦厂、采石场等。煤矿区所在地富源县为云南省的重点产煤县之一。第三节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一、地层、地质构造及煤层特征 1)地 层矿区出露地层为上二叠系龙潭组第三段(P2l3)、下三叠系卡以头组(T1k)至飞仙关组第四段(T1f4)部份地层和第四系(Q)地层。下二叠系龙潭组第一段、第二段(P2l1+2)和峨嵋山玄武岩组(P2)均为钻探工程揭露地层,各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一)上二叠系峨嵋山玄武岩组(P2)厚度大于89m,属峨嵋山玄武岩上部地

7、层,在89m范围内将其划分为三段;下段为深灰色致密块状玄武岩,中段为紫红色凝灰岩与褐黄色(风化色)玄武岩互层,上段为具气孔、杏仁状构造玄武岩与灰绿、灰白色粉砂岩、铝土岩、煤等互层,其中煤层厚度薄,不稳定,且含大量粘土、玄武岩碎屑等杂质,不具工业价值。顶部为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粘土化的玄武岩与龙潭组成假整合接触。(二)上二叠系龙潭组(P2l)分布于矿区东南部,且多为浮土及滑坡掩盖。该组厚度为220.0269.0m,一般厚度240.0m。为一套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泥岩及煤层。富含大羽羊齿植物化石和大量炭屑及少量动物化石

8、。是区内主要含煤岩系,可采煤层均赋存于该地层中。龙潭组在区内仅在南东部见顶部地层。组内含全区可采煤层3层,编号为C9、C15、C16;大部可采煤层5层,编号为C7、C8、C11、C19-1、C22-2;局部可采煤层7层,编号为C13-2、C14、C18、C19-2、C21-2、C23、C24。根据其岩性、含煤性和沉积旋回特征本组可分为三段。1、龙潭组第一段(P2l1)玄武岩顶至C16煤层底,厚度66.0110.0m,平均厚度80.0m。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薄至中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夹薄层状菱铁岩、粉砂质泥岩及煤层。底部见有粗砂细砾岩(麻子石),呈透镜产出,同时在C24煤层以下发现一层1

9、3m淡绿色水云母粘土岩,风化后似硅质岩,极为稳定,是一良好的分层标志,顶界以C16煤下部的一层黑色页岩作为分层标志。本段含可采煤层7层,编号为C18、C19-1、C19-2、C21-2、C22-2、C23、C24;与下覆岩层为假整合接触。但煤层分叉、合并、尖灭等现象较多,厚度、结构变化亦大,因此,煤层稳定性较差。2、龙潭组第二段(P2l2)C7煤层顶至C16煤层底,厚度76.0108.0m,平均厚度90.0m。主要岩性为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鲕状菱铁岩、泥岩及煤层。底界以C16煤下部的一层黑色页岩为分层标志,顶界以C7煤底部呈密集状出现的灰色薄层菱铁岩为其分层标志。岩性

10、特征为上细下粗,全区稳定,是一个良好的区域性煤层对比标志。段内含可采煤层8层,编号为C7、C8、C9、C11、C13-2、C14、C15、C16。煤质好,而且稳定较稳定。3、龙潭组第三段(P2l3)C7煤层顶至紧邻C1煤层之上的一层细砂岩为界,厚度60.081.0m,平均厚度74.0m。主要岩性为黄绿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与薄层粘土岩互层。夹似层状透镜状的菱铁岩及薄煤层。以C7煤下部灰色薄层状菱铁岩作为底界分层标志。段内无可采煤层。为密集不稳定的薄煤层,岩性组合特征。(三)下三叠系(T1)1、卡以头组(T1k)出露于矿区东南,呈断续带状展布,全组厚度68.0136.0m,平均厚度97.0m。根据

11、岩性可分为二段,卡以头组与飞仙关组之间标志特征不明显,所以另划了一个过渡带(T1k-f)特点如下。1)卡以头组第一段(T1k1)厚度41.080.0m,平均厚度60.0m。岩性下部为黄绿棕褐色薄至中厚层状钙质细砂岩,泥灰岩夹黄绿色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含叶肢介舌形贝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碎屑;上部为黄绿淡红色粉砂岩。2)卡以头组第二段(T1k2)厚度29.576.0m,平均厚度48.00m。主要岩性为黄绿色厚层状细砂岩夹少量黄绿色紫色粉砂岩。顶部有一层厚度2.5020m,平均厚度11.0m的卡以头组地层向飞仙关组地层过渡的过渡带,分布于矿区中东部,主要岩性为黄绿色细砂岩与紫红色粉砂岩互层。含蠕虫状

12、方解石,偶见灰绿色高岭石粘土岩,产叶肢介化石。2、飞仙关组(T1f)广泛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厚度348.0406.0m,平均厚度373.0m。据其岩性和沉积旋回特征分为四段。1)飞仙关组第一段(T1f)厚度62.0096.0m,平均厚度75.0m,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夹薄层状细砂岩,含大量蠕虫状方解石。2)飞仙关组第二段(T1f)厚度148.0190.0m,平均厚度158.0m,主要岩性:下部为灰色黄绿色厚层状细砂岩与紫红色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互层,显大型斜交层理。含舌形贝偶见克氏蛤动物化石,上部为灰紫色黄绿色中厚层状砂岩夹紫色粉砂岩,顶部含大量真形蛤化石,中部含舌形贝化石。3)

13、飞仙关组第三段(T1f)厚度50.0m。主要岩性: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含大量蠕虫状方解石;下部为紫红色粉砂岩夹薄层细砂岩,含少量化石。4)飞仙关组第四段(T1f)厚度70.0m,主要岩性为黄绿色(风化后为黄色)钙质细砂岩,薄微薄层状夹条带状紫色粘土及中厚层状深灰色泥灰岩。含大量的真形蛤、光蛤化石。其中光蛤为本层特征。(四)第四系(Q)第四系分布较广,遍布全矿区,主要为残积、坡积、崩塌堆积等,成份为灰绿色,紫色大小不等的砂岩、粉砂岩等碎块及褐色耕植土、亚粘土、泥沙等。分布虽然广泛,但厚度不大,一般13m。二)地质构造矿区主体构造形态与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一致,展布方向北东40,为一向北

14、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612,平均倾角8,属缓倾斜(近水平)岩层。地层略有起伏,次一级褶皱滑坡体规模很小,断层较发育。(一)断层矿区内共有大小断层7条,展布方向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两组,分别为F1、F1-1、F6、F7、F25、F26、F27,均为正断层。断距较大的断层为F1、F27,其余断距都比较小。各断层位置、产状、规模分述如下:F1、F1-1断层;位于矿区东南边界,也是8井田与9井田的自然边界。展布方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F1断层1441,F1-1断层4664,走向延伸长度F1断层大于2000m,F1-1断层1200m,断距F1断层200m,F1-1断层826m,均为正断层。F6断

15、层;出露于矿区中部,展布方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90,延伸长度1600m,断距小于10m。F7断层;出露于矿区中东部,展布方向近于东西向,倾向北,倾角5572,走向延伸长度190m,断距小于10m。F25断层;出露于矿区西南边部,展布方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不明,走向延伸长度大于400m,断距小于10m。F26断层;出露于矿区西南边缘,展布方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68,走向延伸长度大于800m,断距小于20m。F27断层;出露于矿区东部边缘,展布方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6073,走向延伸长度大于2000m,断距3072m,一般30m。(二)褶皱矿区为一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褶皱构造不发育,仅局

16、部地层略有起伏,次一级褶皱规模亦很小。(三)滑坡(HP)矿区范围内及周边有HP1、HP2两个滑坡体,均属古滑坡,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HP1滑坡靠近矿区东南部边缘,位于合宏煤矿矿区范围内,HP2滑坡分布于本矿区东南部边缘,对矿区的开采影响不大。HP1号滑坡;为一深层滑坡,面积635000m2,矿区内面积28875m2,最大深度87.32m,基底地层为龙潭组第二段和第三段,滑坡体地层为飞仙关组T1f1T1f2,岩性为紫红色泥岩,灰紫色细砂岩、粘土、煤等,岩层层次、产状清楚。HP2号滑坡;为一浅层滑坡,面积55750m2,最大深度18.07m,基底地层为P2l3,滑体地层为P2l3-T1k,岩性由黄

17、绿色粉砂岩、灰绿色砂岩、粘土等组成。(四)矿区构造类型矿区及周边虽然有多条断层出现,但对矿区而言,除F27断层在矿区范围内,其它断层均在矿区范围外,矿区构造对区内煤层开采影响较小。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偏中等类型。3)水文地质 核实区位于恩洪矿区九井田西南角,属恩洪矿区九井田的一部分。根据恩洪矿区九井田精查储量报告资料,矿区水文地质成果资料丰富,恩洪矿区共勘探10多个井田(包括九井田在内),不同层位的抽水资料近百层,同时也收集了很多生产矿井的实际涌水量资料,都证明除风化带含水较强外,正常地层含水均很弱,且往深部更弱,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本矿区与所勘探井田相比较,其水文地质条件大同小异,基本相同。

18、1、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1)矿区地形地貌矿区位于次级地表分水岭东侧,区内总体地貌为走向北东,坡向向东倾斜的单斜坡地形,地形北西高南东低,最高点位于矿区西部边缘的山峰,海拔标高2300m,最低点为矿区东部边缘的LK162孔,海拔标高1912m,相对高差388m,地形切割较强,有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糯木小河位于矿区东北部外围,汇集了8、9井田冲沟水,流量较大,一般干季流量0.1m3/s:一般雨季流量0.41.0m3/s;河床面海拨标高1816m。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区内无大的河流,仅有一些季节性的溪流,溪流量受降雨限制,具有山区河流的特征。详见图3-2-1。矿区所处九井田确定最低侵蚀

19、基准面标高1816m,高于矿区核实资源量最低标高136m(1680m),本次资源储量核实的各煤层一部分埋藏于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下。2)矿区气候特征区内具有典型的云贵高原气候特点,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多雨,昼夜温差不大,冬季寒冷。春、夏、秋不明显,“一雨成冬”。 年一般气温1518,平均气温13.8,最热月为7月,最高气温34.9,每年11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寒冷期,在此期间,常因寒流的侵袭,出现霜雪和冰冻,最低气温-8。雨量充沛,年降雨量88.741567.9mm平均降雨量为1093.7mm,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占年降雨量的8090%,七、八月间常有暴雨出现,最大一日降雨量149

20、.00 mm,月最大降雨量463.3mm,最长连续降雨25d,降雨量159.4mm。雾、风较大,尤以11月到来年4月更为显著,风向多为西南劲风为主,雨季为东南风,冬季为以北风为主。34月为风季(即干季),一般风速2.74.4m/s,年平均风速3m/s,年最大风速24m/s。年蒸发量1676.82287.6mm。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5%,年平均气压814.5 mb。2、矿区含(隔)水层根据矿区出露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参照云南省恩洪煤矿区总体地质报告和滇东煤田恩洪矿区9井田精查储量报告的划分原则,将矿区内地层划分为5个含、隔水带。1)峨嵋山玄武岩极弱裂隙含水带(P2):厚250m,单位涌水量q值一般均

21、小于0.0031l/sm,顶部有一层铝土质粘土岩隔水层阻隔,该层一般作为隔水层或极弱含水层处理,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2)龙潭组含、隔水带(P2l)龙潭组底部厚86m,裂隙不发育,隔水性良好。龙潭组下段为C24煤层顶板至C16煤层底板,厚74m,由数个含水层与隔水层相间组成,是极弱裂隙含水带是主要含水带之一。含水虽较微弱,对未来矿井充水有直接影响。中段底部C14C16厚11.218.2m,地表无泉水出露,层位稳定,隔水性良好。中、上段弱隙含水带为C14煤层顶板至C3煤层底板,含水层厚45.9190.51m,一般50m以上裂隙发育,含水性较好,50m以下裂隙逐渐趋于闭合,富水性显著变弱,此带富水性

22、较弱,但处于煤层开采主要地带,对矿井充水有直接影响。顶部厚223m,裂隙不发育,为一良好的隔水层。9井田精查时充分利用恩洪矿区已勘探其他井田水文地质资料,因此9井田精查仅作了一般水文地质工作,未作抽水试验。9井田北侧10井田勘探时,龙潭组(P2l)混合抽水试验,钻孔单位涌水量q为0.00750.0077 l/s.m,本区龙潭组(P2l)地层中无明显的含、隔水带,钻孔单位涌水量均远小于0.1l/s.m23个数量级,已达隔水层界限,实际矿山开采矿井涌水量都很小,基本上可列入极弱含水层相对隔水层的范畴。3)卡以头组裂隙含水带(T1k1)厚90m,裂隙率0.2132.77%,泉水干季流量0.0010.

23、0803l/s,雨季流量0.013.058l/s,单位涌水量为0.00310.018l/sm,该带将在煤系顶板产生塌陷裂隙时渗入矿井,对矿井充水有一定的影响。4)飞仙关组(含)隔水带(T1f)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厚4075m,裂隙不发育,能起隔水作用。飞仙关组第二、三段(T1f2-3),厚210m,含裂隙水,距煤系顶部垂深188m,又有隔水层隔离,对矿井充水无直接影响。3、构造带水文地质特征矿区内断层不发育,主要发育有几条边界断层,如F1、F1-1、F26、F27等,主要由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正断层组成,其总体特征,在相同的补、排泄条件下,断层破碎带富水性的强弱与岩性、胶结物质、胶结程度是

24、密切相关的,矿区岩性不坚硬,多为泥质、粘土质胶结,粒度细、性软粉砂岩为主。坑道中观察的和简易水文孔的断层情况,其断层的富水性规律有下列几点:1)断层带中断层泥、角砾岩挤压紧密不垮塌,一般呈干燥至浸水状态,属不含水或微弱含水。2)断层上、下盘也是干燥至滴水状态,因岩性不同而富水性也有所不同,属粉砂岩粘土岩者为干燥至潮湿状态,为不含水或微弱含水;属细砂岩者含水性略强,其强弱程度与它接触的含水层富水性相似。3)钻孔中取出的断层带岩性较破碎,冲洗液(泥浆)消耗量和起下钻水位无异常变化。4)地表断层泉也不大,和正常地层泉水流量相似,平均干、雨季流量分别为0.02380.351l/s。4、第四系及滑坡含水

25、特征1)第四系第四系分布广泛,分别在煤系、飞仙关组第一段及第三段等地层台阶缓坡地段,多为残积和坡积物,一般厚13m,有泉水出露,泉水干、雨季平均流量,分别为0.0182-0.0538l/s、0.0596-0.657l/s、0.0553-0.372l/s,但因厚度小,对矿床充水意义。2)滑坡(HP)出露于矿区东南部边缘,分别为HP1、HP2两个滑坡体,均属古滑坡,现处于稳定状态。HP1号滑坡:面积635000m2,矿区内面积28875m2,最大深度87.32m,基底地层为的龙潭组第二段和第三段,滑坡体内地层为飞仙关组第一段地层,分布在76线、77线、78线、903线,共施工5个钻孔揭控,除76线

26、1号孔外,其余钻孔严重漏水,在77线的4号孔中,对滑坡进行了抽水试验,抽水试验结果,钻孔中涌水量大,单位涌水量大于1.14l/s.m,对开采其下部煤层影响较大。HP2号滑坡:面积55750m2,最大深度18.07m,基底为龙潭组第三段地层,滑坡体地层为龙潭组第三段和卡以头组,岩层裂隙发育破碎,钻探时严重漏水,但滑坡位置高,且被沟谷切穿,故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5、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矿区属构造剥蚀地形地貌,北东向展布的地表冲沟较发育,相对切割强烈,有利于排泄大气降水和浅部地下水。地表水主要是冲沟水,均发源于本矿区,汇水面积有限,流量不大,多为季节性小溪,旱季干枯,雨季排泄地表水,无大的河

27、流。地下水的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第四节 煤层介绍 1 )煤 层(一)含煤地层本区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系龙潭组(P2l),含煤地层厚度220269m,一般为240m,共含煤4771层,煤层总厚3243m,含煤系数1217%,平均为15%。煤层编号自上而下为124,其中C19、C21、C22煤层,分别为两个独立分层,其编号C19-1、C19-2、C21-1、C21-2、C22-1、C22-2。共计编号煤层29层,尚有部份分岔煤层和透镜状煤层则未予以编号。含煤地层共分三个含煤段,现分敍如下:1、第一段(P2l1)地层厚66.00110.80m,平均厚度80.00m,含可采煤7层(C18、C19-1、

28、C19-2、C21-2、C22-2、C23、C24),煤层总厚度8.81m,平均含可采煤层系数11.01%。其中C19-2、C21-2、C22-2、C23、C24为高硫煤层。2、第二段(P2l2)地层总厚76.00108.00m,平均厚度90.00m,含可采煤8层(C7、C8、C9、C11、C13-2、C14、C15、C16),煤层总厚度10.60m,平均含可采煤层系数11.78%。3、第三段(P2l3)地层总厚61.0081.00m,地层平均厚度74.00m。以C7煤下部灰色薄层状菱铁岩作为底界分层标志,段内无可采煤层。(二)可采煤层就井田而言,参与资源储量计算的煤层共15层,自上而下为C7

29、、C8、C9、C11、C13、C14、C15、C16、C18、C19-1、C19-2、C21-2、C22-2、C23、C24煤层。煤层平均总厚19.41m,含可采煤层系数7.95%。就矿区而言, C18煤层在矿区内不可采。矿区储量核实煤层为15层。现将各煤层特征分述如下:1、C7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二段(P2l2)顶部,煤层厚度0.401.12m,平均厚度0.78m。结构简单,含夹矸01层。属大部可采较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为薄层状页岩及泥质粉砂岩。2、C8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二段(P2l2)上部,距离C7煤层底板垂距13.20m,煤层厚度0.362.10m,平均厚度1.27m。结构简单,含夹矸02层

30、。属大部可采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为薄层状页岩及泥质粉砂岩。3、C9煤层位于龙潭组二段(P2l2)中上部,距C8煤层底板垂距17.40m,煤层厚度1.744.83m,平均厚3.06m。结构简单,一般含夹矸01层。属全区可采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有5cm厚的薄层页岩及泥质粉砂岩。4、C11煤层位于龙潭组二段(P2l2)中下部,距C9煤层底板约20.60m。煤层层位较稳定,厚度0.101.93m,平均厚1.08m。结构简单,含夹矸03层。属大部可采较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为含粉砂质泥岩。5、C13-2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二段(P2l2)中下部,距C11煤层底板约5.70m,煤层层位较稳定。厚度0.05

31、0.99m,平均厚度0.64m。结构简单,一般含夹矸1层。属局部可采不稳定型煤层。6、C14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二段(P2l2)中下部,距C13-2煤层底板约8.15m,厚度0.181.00m,平均厚度0.56m。结构简单,含夹矸02层。属局部可采不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为含泥质粉砂岩。7、C15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二段(P2l2)下部,距C13-2煤层底板约12.12m(距C14煤底3.97m,C14煤距C13-2底板约8.15m),层位较稳定。厚度0.1.063.14m,平均厚度1.88m。结构简单,含夹矸02层。属全区可采较稳定型煤层。煤层顶底板为含泥质粉砂岩。8、C16煤层位于龙潭组(P2l2)第二段底部。距C15煤层底板6.83m,煤层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