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10.79KB ,
资源ID:68483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483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外历史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外历史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docx

1、中外历史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专题中外历史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专题概述】 “民生”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为人民只有勤于劳作,生计才不会匮乏。辞海释“民生”为“人民的生计”,即人民生生活状况。“民生问题”是和人民生存、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代表的基本生存问题,以及文教、卫生等为代表的发展、享受等问题。综观中外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民生状况,而民生好坏又制约着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专线分解】一、 民生问题影响中国古代王朝治乱兴衰(1)先秦: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诸国雄才大略的统治者都以关注并改善民生,得民心而得天下、霸天

2、下,其末代君王大都因暴民、虐民而国破身亡。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前代的经验教训,提醒统治者关心民生。(2)秦汉:秦实现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民生,但秦末暴政不利于民生,秦朝二世而亡。两汉曾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民生,使刘家天下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并出现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盛世局。(3)南北朝: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甚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但北魏均田制的实行、江南农业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等,都有利于民生。(4)隋唐:隋开国和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基本能勤政治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变革生产关系以安民生。甚至唐中期亦有两税法改革,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后期

3、的一些统治者却骄奢淫逸,重役酷法,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王朝最终被推翻。(5)宋元:北宋“不抑兼并”的政策和冗官、冗兵和冗费问题加重了百姓负担。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措施,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和民生发展。元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徭役沉重,使阶级矛、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6)明清:明神宗时,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有利于民生发展。高产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可以养活众多人口,也能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天灾不断,导致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清初统治者,

4、康熙帝的“更名田”和“固丁数”,有利于民生;雍正帝实行地丁银制度,完全废除了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二、 改善民生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动力之一(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剥削沉重、战争赔款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使农民的赋税负担增加很多。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其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的愿望,资政新篇也在民生方面提出一些新的主张,但由于多种原因根本无法实施。(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它的提出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但不是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方面,增加了“节制资本

5、”的内容,但由于局势动荡,这一方案也没有真正实施。(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黄金时期,但帝国主义的经济渗透和官僚资本的膨胀却阻滞了民生发展的势力。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促进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根据地民生发展。(6)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遭日本侵略者经济掠夺,国统区也因战时经济和官僚资本急剧膨胀,经济萧条,敌后抗日根据地则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施了一系的政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以改善。(7)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由于战争影响和 “劫收”破坏,经济崩溃,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则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

6、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其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三、 民生改善是中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1)过渡时期: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以及城市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等恢复经济的措施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提高。(2)探索时期:虽然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左的错误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中共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部署,十六大提出全面小康的目标,十七大则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四、 现代化是推动世界民生改善的根本原因(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商业革命使新

7、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但劳动人民日益贫困。西方的掠夺、渗透和控制使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人文主义则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解放了思想。(2)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主、自由、平等成为人们的追求。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实施了一系列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牺牲了国内工农和亚非拉人民的利益,但推动了西方的发展和世界进步。(3)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稳定之后,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斗争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一定程度上

8、得到改善。苏联为代表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民生虽然有较大改善,但仍存在较大的问题,难以解决,成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之一。【重难点透析】 一、中国古代民本(农本)意识的认识“民本(农本)观”是儒家政治理论中最光彩夺目的地方,也是一些有远见卓识的统治竭力推崇的。可以概括为保民、养民、富民、教民四个层次,具体体现为轻徭薄赋。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为:夏、商、西周:民本思想的孕育和萌芽阶段春秋战国:民本思想的形成和理论概括阶段汉唐: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完善阶段明清:民本思想的成熟和蜕变阶段。中国古代思想家奔走于列国之间向各国君主推销其政治学说的目的首先是设身处地为君主谋划如何更好的维护和巩固统治,它

9、不可能走到君主的对面而成为现代民主的生发者。他们举起“民”这个抽象、高尚的名义和旗号,绝不是真正地要为民说话、谋利,只不过是通过自立为“民”的代表以增强了自己对君主说话的分量,扩充了参与权力的资本。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所提倡的民本思想和政策也是在特定的时期减轻剥削以巩固统治的策略。民本(农本)意识尽管本身不包含任何民主的因素,但从客观上看,它在历史上发挥了制约绝对君主专制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发展,也有利于民生改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随首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逐步向民主思想转换。二、中国古代税制向合理化发展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

10、土地税即田租同,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摇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承认土地私有,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转化,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按亩收税编户制度两汉编户齐民向国家缴纳田租、人口税、更赋、并服徭役和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役制度正式形成租庸调制隋、唐前期受田农民除缴纳租调外,可以庸代役,官僚地主也要缴税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两税法唐中期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收税时间由不定时改为定时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北宋包括地主官僚在内,不服役的都要交免役钱,重新丈

11、量土地,按亩纳税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标志着代役由实物变为货币一条鞭法明朝赋役、差役合并为一条征收银两化繁为简,实物税转化为货币税,利于商品经济摊丁入亩清朝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2)由实物税逐渐向货币税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成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摇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注:汉代征收的更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代役税

12、,其与募役法一样,都纳钱代役。)(5)税种由繁多到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革命”的根本目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兴办实业、发展教育,就成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家给人足”。民生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它领导的是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其在思想历史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孙中山虽然无力实施其民生主义的方案,但他的理论却包含了许多科学的内容,对中国现代化产生重大的影响,毛泽东就指出:“在现阶段,对

13、于经济问题,我们完全同意孙先生的这些主张。”四、欧洲启蒙思想家财产观 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举起私有财产观这一武器展开了反封建的斗争,确立起资本主义关于私有财产问题的基本原则。洛克的财产权劳动学说实际上蕴涵了近代以来市民社会的两个基本原则:财产私有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这两个原则不但从理论上证明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而且极大地适应了17、18世纪处于上升时期的市民阶级最大化追求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的需要,成为其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利思想武器。与洛克的财产观相似,在私有财产问题上伏尔泰坚持私有财产是个人经营所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卢梭则用私有财产是人类不

14、平等的根源来论证革命是必然的。但卢梭不并主张废除私有制。他曾断然宣称“财产权是公民所有权利中最为神圣的一种权利,而且在某些方面它甚至比自由更重要。”五、罗斯福新政和福利社会 在美国社会福利保障的发展史上,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罗斯福新政”时期、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时期和里根总统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为缓解和渡过严重的的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政策,其基本的政策倾向是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限制和纠正垄断资本的一些弊端,对失业者和贫民给予救济,如由联邦政府举办救济事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制订和实施联邦劳工立法等。作为“新政”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最早的被称为

15、美国福利史上里程碑的法案社会保障法(Social Security Act)。该法案规定了失业保障计划和年老无靠孤苦伶仃者的救济金。后经多次修改,逐步成为一个包含了许多社会保障措施的综合性法律。这些措施稳定了社会,避免了经济的进一步滑坡,确保了日后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而且通过兴办大型公共工程,保护了环境和资源;增加了社会需求,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罗斯福在“新政”时期,制定和颁布的许多有关福利和社会救济的法律法规,被后继者所沿袭和进一步完善,成为美国福利和救济系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基础。【认知升华】“民生”这一主题是与人类社会相伴

16、而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的条件也不断提高,新的民生问题也因之不断产生。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人们生存和发展水平不同,民生问题的表现也不一样。农业文明下的民生问题主要是生存方面的问题,多以温饱问题的形式呈现,其处理方式多以轻徭薄赋,戒奢从俭,劝课农桑为主。工业文明下的民生问题则人们发展和享受中的问题,除了更高要求的物质生活水平外,政治民主,权力平等,个人自由等成为民生问题的主题。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依赖于人的发展,并为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发展又不断为社会进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对自己生活目标的追求总是持续向上、

17、持续向好的,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在解决了原有的民生问题后,必定会出现新的民生问题。经济社会越是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就越是会扩展,其成因就越复杂,而解决起来也就越是需要政治智慧。古代社会关系到人们生存的温饱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而近现代社会与人们发展、享受相关更多的内容成为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孙中山曾将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要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的民生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带来的城乡居民衣食之忧,解决当时的民生问题也主要是不让人民挨饿受冻。站到新的历史起点后,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乃至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个人

18、的尊严与体面,就日益成为城乡人民的普遍追求,进而成为国家发展进程中必须考虑的重大民生问题。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生存、发展和享受的民生状况制约着人们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贡献的程度。民生问题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个地区的执政者和思想家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但由于执政者的执政水平、个人素质、客观条件、主观愿望不同,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执政者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并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专题中外历史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测试题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

19、反映民生观包括减轻对农民的阶级压迫 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 保证农民有一定的田产 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A B C D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民本思想。在高考题中,文言材料是学生理解、解答的难点。解题的关键是要善于把握关键字词,在此基础上要把握材料的大意,不能因某个熟悉的字词而错误地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本题的关键词有“八口之家,百亩之田”(小民经济)“衣帛”(穿较好的衣服)“制民之产”(主人民拥有一定财产)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还可拓展出先秦民本思想的其他体现,如“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凡治天下必因人性”韩非子;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

20、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2据贞观政要务农记载,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为奢侈。联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李世民的言论 A反映了他是一位为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着想的封建圣君B是在认真总结隋末民不聊生的历史教训上得出来的C其“不夺其时”的做法是允许不愿服役的人交钱代役D其“乐在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富足,民生改善答案:B解析:本题通过文言史料创设情境,反映唐太宗“存百姓”的治国思想,考

21、查学生对文言史料的解读和对“存百姓”思想的理解以及对贞观之治的掌握。解答本题要认识到封建君主的一切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存百姓”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统治基础,其“乐”也是因为统治可更加稳固。排除A和D,再根据“不夺其时”(不耽误农民的生产劳动时间)判定唐太宗的做法应是实行租庸调制。允许不愿服役的人交钱代役就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的内容。3下表是两宋期间政府财政税收的表格,下列对此表格分析不正确的是朝代年代每年税收数北宋宋太祖建隆初(960年)1600多万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相当于唐朝的两倍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2650多万缗宋仁宗嘉佑年

22、间(1056-1063年)3680多万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6000多万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4800多万缗南宋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近1000多万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6530多万缗A.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税收猛增,是国为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B.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由于王安石变法财政收入增加C.宋高宗建炎元年南宋的税收主要限于江南地区,政府财政收入减少D.宋孝宗淳熙十六年由于政府停止了向辽、西夏缴纳岁币,政府财政收入大增 答案:D 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数据形式出现的材料情境选择题。要遵行“纵看、横看”的解题原则,看清项目和内容。本题项目有

23、年代和税收,内容主要是相应数额。解答此题要明确:一个国家的税收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和政权管辖的人口和面积息息相关。再辅之以两宋民族冲突较多、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北宋中期的变革等主干知识,可以确定A、B、C是可以得出的结论。而D错误,南宋虽不向西夏和辽纳币但辖区减小,还要向金缴纳岁币,且靖康之变伤宋元气。4下图中清代人均占有耕地呈现的趋势出现的原因是“摊丁入亩”的政策 土地开垦速度相对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 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题以人地矛盾为主题,考查清代赋税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解答时,要对明清经济发展到达中国古代社会新

24、的高度这一总体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并能从数学的角度注意到人均耕地只和总人口和总耕地数额有关,而和土地如何分布无关。故B为正确答案。51935年3月26日,位于上海的荣氏企业之申新七厂因不能按期归还汇丰银行200万元低押贷款而被上海北京路鲁意斯摩洋行公开拍买,仅经过一轮叫价,便被日本人村上氏以225万元的低价拍得。消息传出,上海民族商业团体和舆论的强烈反对,最终汇丰银行被迫同意解除拍买,延期归还贷款,这一事件不能说明A英日在华矛盾尖锐B日本侵略中国加剧C中国人民在觉醒D民族企业发展艰难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历史上人们身边的事件作为命题的情境材料,集中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中国社会的复杂矛盾

25、。1935年,荣氏企业,汇丰银行,日本人,民族商业团体和舆论等均为解答本题目的有效信息。对应华北事变,民族企业,英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这些课本知识。B、C、D均能由材料得出。英日在侵华问题上有矛盾但此间英对日却是绥靖政策,且材料说明英日在侵华中互相勾结。解题是要有中外历史综合思考的意识,特别是出现中国史和世界史词语的时候更是如此。61912年12月孙中山把“平均地权”、“节制资本”“铁路国有”和“教育普及”列为民生主主义的四大纲领,他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只要实行这四大纲领,“我中华民国之国家就一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孙中山这种认识A 说明了他已

26、经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B 表达了他希望中国富强的迫切愿望C 反映了他对中国当时的政局心灰意冷D 印证了当时中国实行民生主主义的良好内外环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解读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912年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传入中国,A排除。从材料可以体会到孙中山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C排除。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行民生主义的内外环境都不是很好,故D排除。7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右图),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20世纪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

27、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导致90年代初粮票退出人们日常生活的原因是A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市场的流通 B粮食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C政府纠正了过去的“左”倾错误 D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答案:D解析:以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研究和命题的材料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要形式,本题就是采用这一形式,解答时,要仔细以观察图片,圈出相关历史信息如,时间为“1955年”,并用课本知识与题干进行关联。题干要求选出90年代初粮票退出人们日常生活的原因。如不仔细审题,可能会错选粮票出现的原因。90年代初由于农业生产的继续发展,也由于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表计划经济的各种票证

28、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我们还可以结合本题进一步勾联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如农村经济的四次变革: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8以下是中国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新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对表中数据分析表述正解的有: 时 间 年均增长率()19531957年4.5195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19811985年8.11953-1985年期间出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政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 198

29、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63-1965年是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1-1985年是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ABCD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也是高考基本的能力要求。从表中可以看出增长率最高的两个时期,故对,结合所学的知识可分析出均对。计划经济体制是60年代初的经济体制,也有负面影响,但材料中反映却是快速增长,史论不能说明史实,排除。1981-1985年我国的确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却是在1992年后,故错。9论人类不

30、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写道“政府契约已被专制政治破坏到这种程度,以致暴君只在他是最强者的时候,才是主子;当他被驱逐的时候,他是不能抱怨暴力的。以绞杀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与暴君前一日任意处理臣民生命财产的行为是同样合法。暴力支持他;暴力也推翻他。”材料A工业革命的开展是这一理论的经济基础 B反映的思想成为英美法革命的思想武器C反映作者认可君主侵犯臣民的财产合法 D为建立“理想王国”指明了一条方向 答案:D 解析:应用世界名著命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和阅读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高考命题常用的方法。本题以卢棱的重要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引文考查启蒙思想家关于17-18世纪民生问题的思考。启蒙

31、思想兴起的经济基础虽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未以启蒙思想作为思想武器,启蒙运动中的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为推翻封建、殖民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指明了方向和出路。C项则考查了学生对整段材料的理解,阅读题干材料时切忌断章取义,以偏概全。10“宣布废除旧的贡纳税法,颁发土地执照,实行按地价百分之三征收货币的办法,改变过去按土地实际耕种者交实物地租的办法,由土地所有权人交纳地税富农和自耕农占有总耕地三分之二,但占三分之一的佃农仍要向地主交纳实物佃租(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从18741880年,日本的耕地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二。”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没收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B调动了部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其原因是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D解决了工业化过程中国内市场不足的问题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全新材料考查学生对明治维新的中土地政策的理解和运用。没收逃亡贵族的土地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