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2.36KB ,
资源ID:684828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482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意识创造世界是列宁的思想吗.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意识创造世界是列宁的思想吗.docx

1、意识创造世界是列宁的思想吗意识创造世界是列宁的思想吗?_【内容提要】对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前苏联哲学界一开始理解为是列宁自己的成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创造客观世界”是列宁用以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接着,认为这是列宁转述黑格尔的观点,因“意识创造客观世界”是明显的唯心主义的语言;还有人认为,这是列宁针对否认社会历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经济主义者讲的;再后,有人提出这段话是列宁用于表达旧唯物主义的,因其在社会历史领域仍是唯心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列宁的思想。这里的“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应理解为人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同于镜子成像,具有创造性。对此,凯德洛夫院士力排众议,提

2、出这是列宁在改造黑格尔思想过程中所做的一次“语言手术”,是改造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所以呈现出了“亦此亦彼”的现象。我认为凯德洛夫院士的解释是正确的,令人信服的。我国权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编写者们对苏联哲学界这一研究过程好像茫然无知,仍停留在苏联哲学界对这段话开始研究的水平上,是对列宁的一种误读。把意识创造世界说成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只能为搞唯心主义、唯意志论提供理论根据。【英文摘要】As for the proposition that“human consciousness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objective world,but also crea

3、te the objective world”,there,in thephilosophy circle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existed several sorts ofunderstandings,differing inacademician named Kedrov ,expounded that since this is an intermediate stage when Lenin read the works of Hegels,and linguistic operation is conducted on Hegels profoun

4、dexpression,this proposition reflects the feature of“to be this and to bethat”and is not Hegels thought,nor is the well-considered viewpointthis problem,the ripe viewpoint of Lenins should be that the world can not wholly satisfy the need of human being,so man must change the world by means of his o

5、wnexplanation is scientificour country,the compilers of some authorized textbooks wereutterly ignorant of the notable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is proposition,and resulted i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Lenins view.【关 键 词】意识/反映/创造/客观世界/语言手术/Consciousness/reflect/create/objectiveworld/linguistic operati

6、on.【 正 文】中图分类号:B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03)06-0035-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P228)这是列宁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时写下的一句话。仅苏联哲学界对这句话就有好几种不同的理解,有些意思还截然相反。按照这些解释的理论深度,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水平。第一个等级反映的是苏联哲学界对这句话刚开始研究时的面貌;第二个层次,是他们力图对这段话的解释能自圆其说,是大胆探索时期的表现;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们对这段话的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作出了比较能令人信服的解释,是进入到比较成熟的时期呈现出来的面貌。在我国,长期

7、以来,基本上还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即认为它是列宁本人成熟的思想,它的意思就是强调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P254)(P162)尤其值得提出来的是,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为高等院校哲学专业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还在把“意识创造客观世界”等同于人在改造世界之前已有了如何改造它的设想、计划等等(P124),即把这句话说成是列宁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成熟的观点。我认为,这基本上接受的是斯大林时代苏联哲学家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他们开始研究这句话时的水平上,是对列宁的一种误读。究竟应当如何理解“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长期以来,对它

8、理解的错误导致了怎样严重的后果?只要联系实际分析一下苏联哲学界各个时期对它的不同解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一)斯大林时代,直至6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哲学界绝大多数人基本上是把“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说成是列宁对黑格尔的唯物主义的改造与发挥,是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表达。他们把意识创造世界说成是列宁强调意识能动性的一种形象的说法,认为其意思是指人们依靠正确的认识能够改造世界。他们通常把这句话前边的“换句话说”,说成是“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是列宁后边关于“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P229)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9、的另一种表述。苏联哲学家谢斯吉谢辽夫1955年在中国讲解列宁的哲学笔记,就是这样解释的。(P113-114)哲学博士、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教授菲依格奥尔吉也夫1957-1958年在北大哲学系讲授列宁的哲学笔记时,也认为这段话是列宁的“诸基本原理之一”(P17-18)。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哲学研究所和白俄罗斯国立列宁大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哲学史教研室集体编写,1959年出版的列宁哲学笔记研究一书在谈到这段话时,说它是“揭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深刻含义”的。意识创造客观世界这个论点,是针对否认社会历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经济主义者”的,“指的是,思想一旦掌握群众的意识,就能把他们动

10、员和组织起来,从而有助于对当前现实的改造”。“人民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把思想物质化,从而使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P315-316)列尼苏沃洛夫于1960年出版的列宁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问题也认为,这段话是列宁强调“意识、理论、科学、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P110),甚至直至1982年,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再版时,还持这样的看法。(P88)这类解释普遍存在的一个毛病就是缺乏论证,具有简单化和主观武断的性质。意识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把意识变成了独立存在的能动的主体,这是不折不扣的唯心主义的命题。马克思就说过,“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

11、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0(P217)。而这类解释,却硬把意识创造世界说成是列宁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表述,这种看法与马克思的看法是背道而驰的。实际上,他们在把这段话说成是列宁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时,已经悄悄地把原有的命题改变了。而对为什么能把意识创造世界说成等于人有了正确的认识通过实践能改造世界,又未能作出任何说明。我们知道,列宁对上述马克思的话是很熟悉的。同在哲学笔记中,在他写这句话以前,他在摘录马克思和恩格斯着名的神圣家族一书时,还特别注意抄录了他们的这样的论断:

12、“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P25)怎么能设想他会同意用意识创造客观世界这样的说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而且,众所周知,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光辉着作中,几乎每一页都不厌其烦地在反复驳斥意识、感觉和心理的东西能创造世界、创造物的唯心主义论点。他总是强调,“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就是马克思的学说。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看不到这个原理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着直接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不可能的”11(P324)。在继续讲一般唯物生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时,列宁再三阐明:“一般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

13、(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感觉、经验等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社会意识。在这两种场合下,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映。至多也只是存在的近似正确的(恰当的、十分确切的)反映。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以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11(P326-327)列宁1908年在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关系问题上所持的唯物主义立场是这样的坚决、鲜明,怎么能设想他到1914年会提出意识创造客观世界这种完全相反的论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其实,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的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也承认主观因

14、素对事件的客观过程的能动的反作用。但他不是把这种作用理解为是对客观世界的“创造”,而是把它看作是意识对人们物质实践的一种引导作用。把意识创造客观世界这个论断看作是他的科学观点的表达,势必得出,列宁哲学笔记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两书的基本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完全改变了他在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一书中所持的唯物主义立场。事实怎么样呢?列宁在这两本书中基本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当然内容的侧重点有不同。这是由不同的历史任务决定的。列宁的哲学笔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各种基本原理,它们之间没有、也不可能存在相互抵触的东西,更不要说是在这种根本的原则性的看法上了。

15、在哲学笔记中列宁的真实立场究竟是怎样的呢?许多例子都表明,只要黑格尔稍微有意赋予绝对观念、精神性的东西以创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列宁总是不厌其烦地予以严厉的驳斥。如,他把黑格尔关于在逻辑中“观念成为自然的创造者”的说法抄下来,并在旁边写上“!哈哈!”1(P184)两字,前后加了惊叹号,对这种露骨的唯心主义加以无情的嘲弄。事实表明,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对观念创造世界的唯心主义观点的态度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同样坚决。意识创造客观世界怎么可能是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科学表述呢?把“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说成是列宁思想的确切表述,承认意识能创造客观世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

16、果只能是取消存在第一性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从而为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供根据。事实上,人的意识本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直接创造客观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与任何唯物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否认意识具有这样的能力。人的意识能够创造的惟一的东西就是精神产品:关于世界的形象、观念、概念和各种符号系统。而且这种创造严格地说也是人脑借助意识进行的。因此,创造世界的不可能是意识本身,而只能是具有意识的人,也就是获得世界的客观图景,并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去改造世界的人。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参加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列宁决不会用这样的话来强调主观能动性。他在哲学笔记中在强调人根据正确的

17、认识可以改变世界这种能动性时,是这样表达的:“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重要的。”1(P117)“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等等。这类解释把列宁写在这句话前边“换句话说”,说成是这句话不过是“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的另一种表述。这种解释也很难令人置信:第一,从列宁的手稿看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话,并不是写在“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的旁边或后边,而是紧靠着他转述黑格尔思想的话;第二,后边讲的能改变世界的是人,这完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述,而不是说意识本身就能直接创造世界;第三,“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

18、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句话,已经把列宁所要表达的意思十分准确、通俗地表达出来了。已经没有任何必要再换一种说法。即使列宁还想换一种说法,也不会用这种唯心主义的语言来代替它,做这种画蛇添足的事。至于在这类解释中还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针对“经济主义者”的,这种说法也很难成立。我们知道,在俄国,“经济主义者”的思想泛滥在19世纪的最后那几年。1914-1915年,列宁创作哲学笔记时,理论战线的主要任务已不再是批判经济主义者的错误思想了。而且,这句话是列宁在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概念论”时写的。在逻辑学中并没有什么与经济主义者的思想有直接联系的东西。相反,列宁当时读黑格尔,潜心研究哲学最重要的目的在于,

19、要从理论上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的各种矛盾,特别是经济和政治矛盾的本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冷静地、客观地揭示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及其导致战争的必然性,从而为行将到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作理论准备,在新形势下为无产阶级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战略和策略,在这种关系到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极其重大而严肃的问题上,怎么能设想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的列宁,会用这种唯心主义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列宁当时读黑格尔,潜心研究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粉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庸俗进化论、折衷主义和诡辩。而列宁在其哲学笔记中在论述唯物辩证法与诡辩论的界限时,着重指出的就是他们的基础不同,马克思

20、主义的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而诡辩论的基础则是主观唯心主义。如他说:“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这就是实质所在。主观地运用的灵活性 = 折衷主义与诡辩。客观地运用的灵活性,即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的灵活性,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1(P112)在这里,列宁强调的所谓客观,就是对不依赖于人而独立存在的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的灵活性的反映,是对世界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这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而折衷主义与诡辩论的基础就是主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它们表现为一种主观随意性。既然如此,怎么能设想列宁会用“意识

21、创造客观世界”这样的主观唯心主义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辩证法思想呢?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这种解释是肤浅的,也是最省力的,但不能自圆其说,逻辑上有不少矛盾。在它身上还打有苏联哲学界对列宁哲学笔记的研究刚开始,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印记。长期以来,正是由于把这种明明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法当作强调发挥主体能动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理论,这就使它冠冕堂皇地成了搞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的理论根据。列宁的哲学笔记从其问世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有三十多年,苏联哲学界何以对“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的研究还停留在这样低的水平上呢?20年代至30年代初,德波林、阿多拉茨基等人对哲学笔记作了不少研究,怎

22、么能说直至60年代中期苏联哲学界对这段话的研究还处于开始阶段呢?这只要联系苏联研究列宁哲学笔记的历史,稍作分析就不难理解了。不错,在20-30年代,以德波林、阿多拉茨基为代表的一些苏联哲学家曾先后对列宁的哲学笔记作过一些研究,发表过一些学术论文。但总的看,这个时期只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这部最丰富、最深邃、最有代表性的着作的开始。当时,主要精力还放在辨认手稿和出版原着上。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是涉及到哲学笔记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研究哲学笔记的原则、哲学笔记的理论重点及其价值等这样一些重大问题上,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到这一伟大实验室的内部,对其中的一些具体提法进行研究。在苏联,虽然早在30年代就提出

23、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列宁阶段”的口号。但由于对斯大林同志个人崇拜风气的滋长,苏联哲学界把主要精力都放到阐释、宣传斯大林同志的哲学思想方面去了。真正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实际上进行得很少。尤其是后来,斯大林同志主持编写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只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奠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阶段的哲学基础,而只字未提哲学笔记。接着他又先后提出“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是对法国革命和法国唯物主义的贵族式反动”和意在强调哲学笔记的不成熟性,说它只是“列宁思想的实验室”的看法,甚至还告诫理论界:“决不许把列宁的札记、手稿变成某种(!)原则性的指示,甚或完整的学说”(注:转引自菲依格奥尔吉也夫论列宁的哲学

24、笔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中文版。)。在斯大林的这种思想指导下,列宁的哲学笔记在斯大林在世时,始终未能作为列宁的基本着作编入列宁全集。这期间,苏联先后几次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必读书,也始终把哲学笔记排除在外。不仅如此,在苏联阶级斗争扩大化,政治空气十分紧张的斯大林时代,哲学笔记这本以研究黑格尔哲学思想为主要内容,以札记、手稿形式出现的列宁本人并不是为公开发表而创作的未完成的着作,甚至成了无人敢于问津的一个领域。更何况这期间苏联还进行了好几年艰苦的卫国战争。在一切为了前线的战争年代,许多学科的研究几乎全部都不得不中断了呢!所以,从30年代中期直到斯大林同志逝世,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整个苏联

25、只有波波夫一部关于哲学笔记的讲稿。未出过一部研究哲学笔记的专着,连关于它的论文也屈指可数。这期间,哲学笔记研究在苏联基本上是空白。斯大林同志逝世后,5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报刊虽然日益响亮地提出了加强对列宁哲学遗产研究的问题。但由于哲学笔记本身的难度,决定了对它真正深入的研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所以,直至60年代前半期,这段时间实际上只是恢复了对哲学笔记的研究,对其中一些具体原理的阐发,仍然处于开始阶段。加上教条主义对苏联理论界的长期影响,严重妨碍了他们对列宁写的“意识创造客观世界”这样的说法作实事求是的探讨。再有,赫鲁晓夫上台后,虽然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不少方面否定了斯大林,但他与斯大林都

26、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倾向,这恐怕也是苏联一些哲学家意识不到把“意识创造客观世界”说成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分明是唯心主义的提法,把它说成人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实践中能改造世界这一解释明显地不能自圆其说;由于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理论界思想比较活跃,学术空气也一直比较自由,特别是1964年赫鲁晓夫去职后,他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的错误受到批判,很快也有人对上述解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是列宁概括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他们把这句话前的“换句话说”,说成是对列宁摘抄的黑格尔的晦涩难懂的语言而言的。从此开始了对这

27、段话不同理解的争论(注:参看:费多谢耶夫现时代的辩证法,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5年俄文第2版“意识能否超越现实”一节。)。这种解释与前者虽然截然相反,然而却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即缺乏理论分析,未能说出多少理由,同样具有简单化和武断的性质。首先,意识反映客观世界这分明是一切唯物主义共同的基本前提,怎么能把它说成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呢?其次,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在他那里,客观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异在,黑格尔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说人的意识创造客观世界这样的话。怎么能把“意识创造客观世界”的思想强加给他呢?最后,这种解释与第一种解释一样,也只能为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提供理论根据。总之,在我看来

28、,这种解释并不比第一种解释在理论上更深入,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层次的东西,同属于这句话研究的初期阶段。如果说它较之于第一种解释有进步,就是在于他看出,不能把“意识创造客观世界”看作是列宁的思想,力图找到对这句话的正确解释。(二)由于无论是把这句话简单地解释成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能动性的表述,还是把它说成是列宁复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都明显地不能自圆其说,都站不住脚;由于对立观点的出现,争论的展开,这句话引起了哲学家们的注意,对这句话的研究也迅速深入,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探索性的解释。科普宁是苏联最具创造性的着名哲学家之一。他最先在1966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中提出了对这句话一种新的解释

29、。他说:“列宁摘录黑格尔的话时写道: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如果离开摘要单独拿出这句话来,那么它听起来就是唯心主义的:意识创造客观世界。然而在这里指的是另一回事,是说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具有创造性。”他还对这一解释补充说明道:“反映与创造虽然是两个概念,但它们在同样程度上反映认识的本质方面,一个不排斥另一个。”12(P107)这一解释把意识创造客观世界中的客观世界,由存在于认识主体之外,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现实世界变成了观念的世界关于世界的认识;把原来说的人按照正确的认识去改造外部世界由主观到客观的过程,变成了人认识世界,由客观世界到认识的过程。这种解释避免了人的意识

30、创造现实的客观世界这种明显的唯心主义。较之第一类解释是一大进步。但仔细推敲起来也不是没有问题:一是这种解释中两个客观世界实际上指的已不是同一个东西前者是指作为认识对象、存在于认识主体之外,不依赖于认识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后者则是指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而这种“客观世界”是不能离开认识主体独立存在的。第二,按照科普宁的说法,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创造性反映。所以,意识,“认识既不单独属于主体,也不单独属于客体”12(P103)。可是他在解释“意识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时,又把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成就是客观世界。这在逻辑上就自相矛盾。第三,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定,

31、反映概念本身就包含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创造性、能动性这种意思。在讲了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之后,还认为有必要用意识创造客观世界来进一步补充说明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的,这不等于承认了反映本身是一个没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是像镜子成像那样的机械、消极的过程吗?这就势必导致否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反映概念的实质,抹杀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区别。第四,正如作者自己已经意识到“反映”和“创造”是两个概念。首先,列宁从来没有用过“创造世界”这样的说法强调过反映的能动性。他在哲学笔记中强调反映的能动性时,对于较简单、低级的认识,用的是“生动的直观”11(P181);对于深刻的认

32、识,他认为思维比“生动的直观”更能体现出反映的能动性:“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1(P246)其次,科普宁说:“反映”和“创造”“在同样程度上反映认识的本质方面,一个不排除另一个”。可是他对此并没有提供任何令人信服的证据;再有,意识只是人脑的机能,真正具有反映能力,具有能动作用的只能是具有实体性存在、能从事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主体人。不能说意识本身就具有这种能动作用。与科普宁的解释水平差不多的另一种新的解释,是费多谢耶夫1978年在他的现时代的辩证法一书的俄文增订第三版中提出来的。他在“意识能否超越现实”这一节中说道,把“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说成是列宁强调意识的能动性的真理性思想,或把它说成是列宁在做逻辑学笔记时简单抄录下来的原理,都不对。这两种解释都是片面的。他提出应当按照历史的线索来理解这句话。他认为,这句话是列宁用来指辩证唯物主义之前的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