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8.18KB ,
资源ID:68423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423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四章 传播与信息.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四章 传播与信息.docx

1、第四章 传播与信息第四章 传播与信息 本章内容共有四节:信息的传播分析、信息的特征与分类、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信息污染与信息侵略。第一节要求掌握与信息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第二节要了解大众传播信息的种类及特点;第三节要求认识信息爆炸与信息量的关系,并从质的方面审视信息匮乏现象;第四节要求结合中国的和世界的社会现实研究信息污染和信息侵略。第一节 信息的传播分析“信息(information)”既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词汇,也是一个十分现代的概念。唐代诗人李中在暮春怀故人诗中就有:“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这是汉语文献中“信息”一词的最早记录。但是,它被人们广泛的运用,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

2、一个词,却是最近十几年的事。关于信息的定义,学术界众说不一,尚无定论。这里只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描述。一、信息与物质、媒介、符号的关系1、信息与物质我们知道宇宙是由物质、能量以及性质完全不同的信息构成的。哈佛大学欧廷格(A.G.Oettinger)对三者的描述是:“没有物质,就什么东西也不存在;没有能量,就什么事情也不发生;没有信息,就什么东西也无意义。”假如可以把物质与能量看作是同一性质的话,那么宇宙就是由物质和信息构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信息不象物质那样具有实物或质量。物质具有一定的形体、尺寸和重量,在保存、使用或移动时,需要一定的外力和空间,人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明显地感觉

3、到它的存在。信息则是抽象的,它没有形体、没有尺寸、没有重量,在保存、处理、传播时,也只需要极其微小的能量和空间。信息不象能量那样具有“发功”、“推送”、“放电”的作用,也不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信息凭借能量而发生或传递,但却可以无限复制,长期保存。例如人脑和电脑就是在极小的空间里,凭借微弱的能量贮存着大量的信息。所以,信息产业也是省资源、省能量、省空间的新兴产业。 2、信息与媒介 信息与物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信息的传播依赖物质,信息的贮存也只有借助于物质才能实现。信息是不能脱离物质尤其不能离开媒介而独立存在的。媒介是负载和传递讯息的物质实体。因此,没有媒介,信息就无所依附,无法传播。但是,信息所要

4、表征的不是它的物质载体的属性,而是被反映物的属性。物质载体本身虽负载信息、传送信息,但并不决定和影响信息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反映的本质部分,它是与物质载体没有本质关系的反映,它的内容、意义和效用同物质载体的形态和性质无直接关系。例如记者把某架飞机坠毁的信息由电报发送改为传真发送,不会改变或损害这一信息,报社获得的和所需要的也只是记者所反映的本质部分信息。记者发送信息也不同于人们赠送物品,物品是送一个少一个,发送信息却没有失去信息。这就象肖伯纳所说的那样:“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

5、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这句话既揭示了信息与物质的区别,又说明了信息所具有的复制性、重复性、无限性的特点。 3、信息与符号 信息需要以物质(如纸张、胶片)为载体,以符号(如语言文字)来表现。在传播学中,符号是表达特定信息的方式或形构,媒介是传播或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而信息则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和媒介相互交换的特殊内容。 对于同一种符号,人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媒介来传播。例如文字或图画,就可以刻在石上,印在纸上,录入磁盘,摄人电视。同样,对于同一个信息,人们也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现。例如为了传达信息“敌人来了”,就可以用烽火和狼烟,用钟声和鼓声,用“消息树”

6、和信号弹,用文字和电码。总之,符号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是信息的感性袒露,而信息则是符号的表现内容,是符号的特定意义。它们同语言和思想一样,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二、信息与讯息、知识、数据的关系“信息意为消息、情报、知识、资料、数据等。”(传播学概论)“资讯(信息)是具有意义的消息、事实或知识。”(英汉大众传播辞典)“信息是对某种事物的预报。”(日本广辞苑)在一些学者的著作中,信息(information)与讯息(messa8e)被看作同义词。其实,信息与讯息、消息、知识、数据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信息与讯息 讯息原意为音讯、文电、文告、消息等。在传播学中,讯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

7、、图像等)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传播者通过编制有序性符号(编码)传输信息,受传者则通过译读有序性符号(译码)还原信息。哈特莱(Hartley)在信息传输(1928)一文中早就指出,信息是包含在消息(讯息)中的抽象量,消息是信息的载荷者;消息是具体的,信息是抽象的。但是,在传播中,传者传出讯息,并不意味着受者就一定收到讯息;受者收到讯息,也不能保证“翻译”、还原成传者意欲传递的那种信息。因为,传受两者共享信息的前提,是拥有基本相同等级的符号系统和经验系统。 2、信息与知识、数据 用传播学的观点看,信息也不同于知识和数据。数据是组成信息的素材。数据是从自然现

8、象和社会现象中搜集的原始材料,根据使用数据人的目的按一定的形式加以处理,找出其中的联系,就形成了信息。知识是一种信息,但它是人们理解了数据和信息的意思后,以高度活用的形式加以编排和提炼的系统信息;是人类在对自然和社会运行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基础上形成的信息高级形态。 从定义的形式看,数据是以“怎样、多少、哪个、是或不是”的描述方式来表现的;信息是以“何事、何时、何地、谁”来表现的,而知识是以“怎么办、为什么”的追问方式形成的。数据成为信息的量是很小的,有严格的限制,而且要进行科学的验证、处理和提炼,才能成为信息进入传播媒介。人们在接受外界的信息后,通过意识和思维活动,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与自己

9、原来存贮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加工,进而形成一个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系统,这就是一个个的知识单元,并由这些知识单元构成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概念、规律、理论和科学。可见,人脑是一个接受、加工、存贮、组合并输出信息的特殊机构,知识是人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了的信息集合,是一种特定的压缩信息,是信息的高级形态并非原来的一般意义上的信息。 当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数据急剧增长,信息川流不息,知识滚滚而来,数据、信息、知识陈旧、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一态势既反映了数据、信息、知识在老化过程中的不同特点,也说明了在当代社会普及大众传播学知识、向人们介绍科学的应对策略的迫切性。第二节 信息的特征与

10、分类如果说对物质、媒介、符号、信息四个概念进行的分析是逐步缩小其内涵,对数据、信息、知识、讯息四个概念进行的分析是逐步扩大其外延,那么我们下面所要进行的分析则着重从大众传播的层面对信息作单独的立体阐述。一、一般信息的特征依据上述的分析和我们的理解,所谓信息,就是指受传者收到讯息(消息)前未知的内容。大众传播中的信息从属于一般信息的范畴。因此,它具有一般信息的共同特征: 1、客观性 信息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管人类是否承认它的存在,是否已经感知到它或认识到它,它都客观存在着。 2、抽象性 “信息是进行存贮和传递的反映的守恒部分。”它作为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反映,具

11、有物质的属性,但它不同于物质,是一个既没有大小、也没有重量的非实体的抽象的内容。这种抽象性使信息可以浓缩,可以累积,可以继承,可以遗传。电脑、人脑和遗传因子体积很小,却可存贮大量的信息。 3、感知性 信息是能够通过人的感官被接受与识别的。其感知的方式与识别的手段因信息载体不同而各异:物质、文字上的信息由视觉器官感知,音响、声音中的信息由听觉器官识别,水火和天气冷热的信息则由触觉器官感知。人的各种器官,就是信息的接收器。 4、传递性 信息作为事物运动状态的情况,只有经过传递、交流,才能为人们所感知和接收,才能转化为知识并发挥作用。信息传递可以是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眉目传情、口语交流,可以通过电报、

12、电话、书信、传真来沟通,还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来实现。 5、存贮性 信息可以借助物质载体长期累积存放,以便随时提取。信息存贮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人的大脑进行记忆存贮;二是利用各种物质载体进行记录存贮,如通过书刊、录音带、录像带、光盘存贮各种信息。这种存贮性使人类的知识得以继承发展、延绵千年。 6、共享性 信息一旦生成、传播出去,就可为众多的人所接收、占有和享用。交流和传播并未使信息本身的“质量”和效用受到影响,传播者也未失去对原有信息的占有和享用。信息共享的人数多寡,往往同信息传播效果和价值的大小成正比。 二、大众传播信息的特征大众传播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是传播者对社会信息所

13、作的有目的的选择性的抽样,也是受众对抽样传播所作合目的性、选择性的抽样。这样的信息既具有一般信息所固有的特征,又具有大众传播信息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研究和揭示大众传播信息的特征,是为了正确地指导和组织大众传播活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大众传播信息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六点: 1、新闻性 大众媒介中的信息具有新闻性,因为信息传播就是告诉人们不知道的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日本信息学者日比野省三(1988)说过:“信息量与其本身的概率成反比,与意外性和新颖性成正比。新闻就是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这当然是信息。重大新闻可以说为信息量大。狗咬了人这种事谁都认为是不足为奇的。给大家讲述世人皆知的事

14、情自然算不上新闻。相反,人咬了狗这种事是不符合普通常识的。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这种信息就成了重大新闻,信息量也就增大了。”可见,信息量是讯息出现概率的单调递增函数。大众媒介中未知性、意外性、新颖性的信息,它所具有的信息量越大,新闻性也越强。 2、娱悦性 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消遣娱悦的信息所占的比例正呈日益上升趋势。它适应了世界各国工作时间日益缩短、闲暇时间日益增长后对娱乐性信息的需求。斯蒂芬森在传播游戏论(1967)一书中早就看到,大众传播中“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娱乐的功能。”其实,在人类最原始的传播形式神话、传说、史诗、寓言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众多的消遣娱悦性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

15、,娱悦性将成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一个越来越鲜明的特征。新闻媒介也正日益成为新闻与娱乐的媒介。 3、知识性 信息社会也是知识社会,信息爆炸也意味着知识的增长。传播知识,交流经验,传继文化遗产,介绍最新科技,历来是大众媒介的主要任务。但是,不同的媒介在呈现信息的知识性特点时,它们是各有特色的:书籍主要记载已经构成的知识,杂志主要刊登正在形成的知识,新闻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主要传播萌芽时期的知识和当前最为适用的或受众还不知道的知识。可以肯定,当代人知识仓库中的许多知识,主要不是来源于他们的父母和老师,而是来源于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今后,大众媒介信息的知识性,也只会增强不会削弱。 4、价值性 大众媒介中

16、的信息都应该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否则,它就没有加工、传播、存贮、再创的必要。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传播者和传播媒介,而取决于受众,取决于信息对受众有用的程度和对受众接受目的投合的程度。信息价值的大小与对受众有用和投合的程度成正比。一般认为,信息价值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理论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宗教价值。这种价值体系,基本反映了大众媒介的信息价值的实际。 5、真实性 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是指按照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作真正客观、准确的描述和反映,而不能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和推断作夸大、缩小和虚假的信息传播。当事物运动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时,大众媒介则应从不同角度、层面和

17、以不同视野、方式对事物运动的全过程作准确、客观的动态描述,使受众对事物的运动变化有本质的认识。因为,不真实的虚假的信息会导致受众对外在变化作出错误的反应,造成决策失误。 6、时效性这是指信息从大众媒介发出到受众接收、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随着大众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时效性有增无减的需求将会得到进一步满足,信息传播与接收将会越来越快。在时间面前,信息是易碎品。即使是十分真实的、很有价值的信息,一旦失去了时效,它就会变成无人问津的东西。大众媒介中的昨日消息、上午新闻,正迅速地被刚刚发生的、正在发生的甚至即将发生的信息所取代。人们对时效性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三、大众媒介信息的种类对大众

18、传播媒介中的信息,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和研究需要将其分为各种不同的种类。(1)依据信息的内容特征,可以将传播中的信息分为: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体育信息、科技信息等。(2)依据信息的活动状态,可以将进入媒介的信息分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3)依据符号的载体特点,可以将媒介信息分为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图像信息。(4)从研究的目的和需要看,如果要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地方特色和报道范围,可以把所传播的信息分为:地方信息、外地信息、中央信息、国际信息。(5)倘若要分析新闻媒介如何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则可以将其中的信息分为批评性信息息与非批评性信息。(6)假如要研究大众媒介如何贯彻“

19、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情况,则又可以将所传播的信息分为:积极消息、消极信息、中性信息。这些分类形式都是人们所熟悉的,这里就不赘述了。下面着重介绍九类信息: 1、过去信息、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 过去信息是一种回顾性、历史性、昔时性的社会信息,是对早已发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记录、描述和反映。现在信息是一种报道性、现时性的社会信息,是对已经发生或刚刚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和信息的报道和传播。未来信息是一种展望性、方向性、预测性的社会信息,是对可能发生的事实和信息的预报。过去信息在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与积淀之后,事实的真假、知识的真伪、意见的正误等都逐步明朗化,因此适合用书籍、杂志等媒介来记载和传播。而对

20、那些构成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在信息和变幻莫测、难以把握的未来信息,则适合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报道。鉴古知今,察今见明。过去信息是人们正确地认识现在信息、准确地把握未来信息的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现在,才能科学地预测未来。相反,如果不能敏锐、科学地预测未来和捕捉未来信息,那么“现在”的活动就会陷入盲目性。 2、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和情绪性信息 意见性信息是对客观事物所作的价值判断、因果分析和理性抉择,着重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事实性信息是对客观事物所作的客观、公正、准确的报道和反映,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情绪性信息是对社会生活中大众的情感体验、精神状态所作的真实

21、、直观的表达和陈述。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意见性信息的表达形式主要有领导人的报告和讲话、新闻评论、理论文章和学术论著。今后,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在篇幅上,将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在“谁说”上,将向专家、学者倾斜;在内容上,将更具针对性、新闻性和实用性。至于事实性信息的传播,受众将不满足于“昨日新闻”、“上午新闻”,他们不仅要求对已经发生的客观事件尽快作出客观报道,而且要对正在发生甚至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迅速作出及时反应。而情绪性信息则是公众政治态度、生活状况、精神状况、心理活动的晴雨表。因此,假如消极、否定的情绪性信息在某一阶段突然增多,有关决策部门和领导人员就应该立即引起重视,并设法加以疏导和解决。否则

22、,将会造成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值得指出,这三类信息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截然分开、各自独立的,而往往是相立交织、相互联系的。 3、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和娱乐性信息 各种法律条文、命令、禁令、警告、通知、报告、讲话、教科书等,传播的都是指导性信息。指导性信息有利于确定与调整人们共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则,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新闻报道中故意“无所谓”的叙述,政治宣传中明明白白的劝说,商品行销中大张旗鼓的宣传,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相信之、听从之、接受之、确认之。因此,它们所传播的都是确认性情息。确认性信息不像指导性信息那样要求人们必须遵守有关条款,它只是希望人

23、们相信它所说的是事实,是否采取行动则由受众自己决定。娱乐性信息既不需要受众遵守什么,也不要求他们确认什么,而只是想让受众轻松、愉悦一下。小说、诗歌、音乐、舞蹈、音像制品、文娱体育节目等等,都满载着娱乐性信息。这类信息虽有助于受众渲泄受压的情感、解除心理的紧张、释放不满抑郁的情绪,但是对罪恶、暴力、性爱的过分渲染与张扬,对于受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是有害无益的。第三节 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面对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人们在冷静地观察与思考。奥威尔(1984)曾经预言:以电脑为主体的传播科技,可能会带来人的彻底物化;齐默尔曼(1989)则认定:超量的信息消费往往是深藏的心理积淀和社会灾难的一种表征;藤竹晓

24、(1987)已看出:大众传播中的传受不均衡状况,导致了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与信息贫乏。那么,究竟信息社会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呢?一、信息爆炸:量的分析1、信息爆炸的表现 所谓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也是人们对当代社会大量出现并加速增长的各种信息现象的一种形象化描述。它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1)新闻信息飞速增加。西方发达国家拥有800多颗通讯卫星,控制着世界75以上的信息和65以上的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西方四大通讯社每天总发稿量高达3500万宇。在我国,报纸的版面一扩再扩,办了日报又办晚报、晨报,一个报社内往往有几报几刊。一些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除了实行正点滚动播出新闻之外,还兴办新台,如

25、经济台、交通台、娱乐台、教育台等。在沿海省会城市,一般都办有60多种报纸;地级城市还分别办有五六种报纸;各个县一般也办有报纸、无线的和有线的广播、电视。在当代社会,电视是最强大、最主要的信息“运输公司”。据日本邮政省统计,在1986年度信息供应总量中有756由电视传播。目前在我国的天空,除了无线和有线的广播和电视,单卫星电视就有150多个频道,除去加密电视和信号微弱的电视频道,可接收的大约也有70多个频道。这无疑是陆海空交织、声字像并举的立体化的全方位的新闻信息传播格局,其新闻信息量之巨可想而知。(2)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大众传播媒介主要被用于娱乐所占有的百分比大得惊人。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大

26、部分畅销杂志,大部分广播,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施拉姆,1986)娱乐信息借助大众传媒的强力传播,遍布社会的每个角落,进人大众的每根神经,不仅大量的录像片、录音带、CD、VCD、流行歌曲、流行小说等源源不断地流向家庭,就连那些最严肃的新闻报道、政治演说、群众集会,我们也会看到娱乐信息饱蕴其中,甚至麦克风前声音甜、软、轻、柔、绵的播音员和摄像机前十分性感的俊男俏女,也无不是在竭尽全力以富有诱惑力的声音和形体向人们传播某种娱乐信息。 (3)广告信息铺天盖地。广告是一种全球现象。它们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既令人生厌,又挥之不去。一位美国

27、广告公司的总裁曾不无嘲讽地说:“在美国,随便扔块石头,你都有可能砸到一件与广告或广告业有关的东西。”甚至地球都快成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在许多国家,超级市场每年供应的2万5千种商品,每月推出的230种新产品,几乎都靠广告鸣锣开道,跻身市场,站稳脚跟。大众媒介可用于做广告的版面和时间也在日益放宽,美国三大电视联网每天竟被允许播放540分钟的广告,而报纸几乎快成了不受版面限制的广告媒介。面对铺天盖地、汹涌而来的广告信息,受众的精神已经疲惫,情绪也已变坏,不仅接受效果日益下降,而且对广告的可信程度也有相当多的人持怀疑态度。(4)科技信息飞速递增。这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据科学技术信息手册估计,全世界每年

28、发表的科学技术文献达400万件以上,而且每年还以5一7的速度增长。最近20年来所出现的科学技术成果超过了在此之前人类已有科技成果的总和。科技信息的快速增长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数量增长快,特别是科学论文和发明成果的数量几乎是以几何级数增长;二是新陈代谢快,文献老化和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随着新兴技术加速开发和应用,科学技术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如此发展下去,就必然导致出现一种智力劳动比例不断提高的依赖科技进步的信息社会。2、信息爆炸的后果 (1)信息泛滥。据日本信息流通调查报告估计,人类标准供给信息量每10年约增加4倍,而个人消费量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如此日积月累,过剩的信息必然堆积如山

29、,最终会造成信息“雪崩”、信息洪水,危害社会和人类自身。日本知名经济学者浅田彰(1992)甚至预测:现代人为了躲避信息轰炸和信息泛滥,将来可能会发生集体逃走、远离信息、躲进深山老林的现象。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劳伦兹在文明人的八大危机(1987)一书中,将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信息泛滥认定为人类面临的八大危机之一。一些媒介自身也认为:绝对的权力造成绝对腐败,而绝对的传播自由也正造成绝对的信息泛滥。 (2)信息超载。这是指社会信息量超过个人或系统能力所能接收、处理或有效利用并导致故障的状况。它表现为:受传者对信息反应的速度远远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众媒介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受众所能消费、承受或

30、需要的信息量;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为什么个人信息量吸收基本上停滞不前呢?这是因为:个人用于接收、处理信息的时间和能力总是有限的,而大众传播媒介借助新技术新发明传播信息的时间和能量则是可以无限拓展的;表面上人数众多的受众,实际上是以个体面对日益庞大的媒介,而貌似个体的传者,其实是以组织的形式来对付受众。 (3)信息浪费。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人类应该予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但由于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的无用信息所淹没,求知的人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待信息洪水,这种大海捞针式搜寻的结果是,经常无奈地让一些有用信息与大量无用信息一起从身旁

31、流走,从而造成了信息浪费。同时,这也浪费了为传播和搜集信息而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4)信息疾病。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给受众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了一系列信息疾病:有的手忙脚乱,焦虑不安,情绪暴躁;有的消极被动,精神麻木,智力退化;有的紧张害怕,草木皆兵、四面楚歌;有的回避信息,抵制信息,破坏信息;还有的自我封闭,残酷冷漠,心理变态。二、信息匮乏:质的审视1、信息匮乏的表现 所谓信息匮乏是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信息匮乏是信息爆炸的伴生现象,也是信息爆炸的负面效果。它的主要表现为: (1)真相信息匮乏

32、。信息有反映表相的,有反映真相的;有的是浅层次的,有的是深层次的。但是,传媒产品(报纸和广播电视节目)在生产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大众传播者往往乐于采集、传播那些“引人瞩目”事件的表层信息,而不愿深入挖掘这类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社会背景,而这往往是人们所想了解的真相。还有的是与受众工作、生活有关的各种真相信息十分缺乏,诸如政府某一决策的出台依据和论证过程,某一重大工程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及其危害等。 (2)重要信息匮乏。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1987)指出:“现代人被大众传播所提供的共同信息重重包围着。可是,对信息消费者来说,这种泛滥成灾的共同信息,决不能说都是重要信息。”重要信息,就是那些“能切实满足自身精神饥饿和信息饥饿(或烦恼、迷惘)的信息。”但是,着眼于经济效益的媒介,它们日益重视的是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共同信息。所以,共同信息的爆炸,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