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5 ,大小:138.65KB ,
资源ID:68339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339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市形象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市形象设计.docx

1、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形象设计城市,人类之爱 “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进入城市的是一连串的神灵,经过一段长期间隔后,从城市中走出来的是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他们能够超越其神灵的局限,这是人类最初形成城市时始所未料的。” 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 在远古时代,人类从茫茫的荒野之中走进城市,这是人类社会的最伟大的进步之一,正是人类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走进城市,使城市文明成为划时代的界标。德国学者斯宾格勒认为:“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第二代优秀人类,是擅长建造城市的动物。这就是世界史的实际标准,这个标准不同于人类史的标准;世界史就

2、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 时至今日,城市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为什么呢?为什么恰恰是拥挤的街道和喧闹的市场吸引了人们呢?经济学家提供了简单的答案城市地区提供了农村地区和小村庄所没有的一份满意的收入。正如城市学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是滋生快乐机会的地方,也是创造绝大多数意想不到的机遇的地方。”城市不仅是具有不同嗜好和追求的人摩肩接踵的地方,也是人类大多数重大成就和思想产生的地方。乡村生活以同样事件无休止的重复为其特征,而城市依然是多样性、兴奋、创造力和机会的中心。如果说城市显示出现代社会某些最坏的倾向,它

3、们也代表了社会中最好的方面。芝加哥大学教授查尔斯梅里亚姆1934年在美国市长会议上就说过:“罗得之妻的麻烦在于她向后看,结果看到了所多玛和蛾摩拉。如果她朝前看,她会看到天堂也是规划成城市的。” 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现象,凯文林奇在其城市形态(Good City Form)一书中介绍了有三个理论分支致力于对它的研究。 第一个分支,称作“规划理论”,研究怎样制定或者应该怎样制定复杂的城市发展决策。但由于这个概念适用于所有复杂的政治和经济计划,所以这个理论分支所研究的范畴远远超出了城市规划的领域,而且在其他领域中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因而这个理论有一个更广泛的名称“决策理论”。 第二个分支,凯文林奇称它

4、为“功能理论”,更侧重于城市本身,因为它试图解释为什么城市会有这种形态,以及这种形态是如何运转的。这是一个内容范畴比较合适的理论分支不像决策理论那样具有泛泛的意义并且它在今天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第三个分支,是一个发展得比较薄弱、需要人们关注的理论,但它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凯文林奇称它为“一般理论”,用于处理人的价值观与居住形态之间的一般性关联,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一个城市时,如何认定它是一个好城市。 凯文林奇认为,正像任何一棵正常的树木,这三个分支应该是从同一棵主树干上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在不同的树干上,不应该相互分歧。在很多地方他们应该有内在的关联,并且相互支撑。一个综合的城市理论应该是一

5、棵树干上的树枝编成的席,将来某一天,这些分支应该不再以单独的形式存在。当我们不得不使用其中最薄弱的一个分支的时候,必须了解其它两个分支,并寻找适当的位置引入其他两个理论分支的内容。至今所知的人类300多万年的历史,城市文明只有6000多年,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99.5以上的时间是在没有城市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缓慢发展的。人类一旦走进了城市,整个社会就进入了加速度的发展状态,从此“文明社会分工”与人类结缘,并演绎出各种各样的伟大诗篇。列宁指出:“城市的发展要比乡村迅速的多,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城市是人类现代化过程的集中表述。城市与其说我们是文明的儿子,不如说我

6、们是城市的后代。 天津城市快报创刊词 最早的城市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呢?曾经有这样的解释,比如:城市被说成是以仓储中心的形式出现的,这是贸易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或者说是为战争而建的碉堡;或者说是为了管理复杂而且集中的公共设施而设的管理中心,诸如管理灌溉系统等。 城市的发展,经历了远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人类社会之初生产力低下,简单的游牧渔猎生活创造不出城市。远古城市诞生在古文明的怀抱,主要分布在利于农业灌溉和便于向四周征集农产品的地带。中古城市的发展,是以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内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为条件的。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浪潮迎来了近代城市,工业革命引起城市本质的变化。到20

7、世纪初,城市发展进入现代阶段,表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1800年全世界只有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而今天,地球上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已达366个之多,并还在增长中。 对于城市,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辞源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辞海则不定义“城”而定义“市”:“市是行政区域单位。工矿、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易事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 在中国古籍中,城市与市本是两个不同概念。城为“御敌围墙”,指四周筑有高墙,环以壕沟

8、的防卫设施,扼守交通要冲。高墙有内城外廓之分,即“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乃“政治中心”。市为“交易场所”,指聚集货物,进行买卖,引申为贸易处所;此乃“经济中心”。易系辞中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后来城内人口增多,商业发展,有城便有市,城与市逐渐融为一体,城市也被联用成为一个词。 城市的本义,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城市形成发展的两大模式。一种是帝都型城市形式。它是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相适应的,如古之长安、洛阳,明清以来的北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大、中、小城市同时并存,形成与封建政治权利体系相一致的宝塔型城市体系。另一种是“因市而兴”的模式。由于地

9、处口岸要道,易于交通贸易,由此而兴城市,如沿海地区的扬州、泉州、广州等属此类。 从现实和法律的角度看,城市有“广义城市”和“建制市”之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是指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按此定义,中国至1998年底有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部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15个,地级市212个、县级市437个,合并668个。另有建制镇19000个。 1.1.1城市的属性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是人工自然界,是社会有机体,是纷繁复杂的大系统。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生产力水平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属性可

10、概括为“三性一化”: 聚集性城市作为机器工业、社会化大生产和工人阶级的发源地,是人口、人才、科技、经济、知识、财富、问题、矛盾的集中地,可产生地域上的集聚效应和拉动效果。 中心性城市作为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交汇处,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它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决定了它在一定区域内处于中心地位,起支配和主导作用。 系统性城市是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综合利用为前提,以聚集生产要素为目的的复杂的大系统;既有母系统,又有子系统。它包括城市经济系统、城市社会系统、城市政治行政系统、城市文化素质、城市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各

11、个系统之间的各和矛盾纵横交错。 高度集约化城市的聚集性、中心性和系统性以及城市的其他功能,决定了它的高度集约化;可实现低投入而高产出,投资效益大大优于乡村。 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心人、陶冶人。他深刻揭示了城市的社会功能。城市是由空间、时间、意识和价值观构成的文化的象征。城市已经有大约六千年的历史,城市的产生和演变明显地带上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烙印。千百年来,人们在城市中倾注了理想,使城市具有生命,具有思想和文化内涵。城市永远是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师、规划师、作家、艺术家和广大学术界

12、的研究对象,甚至是为之终身奋斗的一项事业。 当今的世界,人们既能够看到高楼林立、现代技术应用广阔的世界型的城市;也能够看到仍然处于原始生活方式的偏远落后的乡村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口正在从农村向城市迁移,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今天,全世界对未来城市的发展给以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个议题又是与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密切相关,几乎涉及所有的领域和所有的人,让人们有充分的想象、创造和表现的空间。 东西方哲学的精粹都提倡和谐共生,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这个主题对于未来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强调的是城市与人

13、,城市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关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延续。 1.1.2城市理想的历程 亚里斯多德说过,“智慧必须应用于设计都市,以获得居住条件的最大利益。”科幻作品中最典型的背景便是未来城市:过渡污染、沉闷、拥挤、嘈杂、生活不安定、人与人之间没有交流、所有的行为都被严格控制着。 圣泰利亚(Antonio SantEli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去世,曾勾画出了一系列未来城市的表现图(如图11)。这些草图充分体现了速度、力量、交通以及多变的未来城市特征,完全是一种体现其理想的神话。他在书中写道:“我们必须要发明和重建现代城市,把我们的城市建成一个巨

14、大而热闹的船坞,生动、自由,到处都充满着活力。电梯不再像寄生虫一样蜷缩在电梯间里,而是像许多玻璃和钢铁制成的巨型蟒蛇一样爬满建筑外立面。在住宅建筑上,仅仅在建筑线脚上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而建筑整体却是粗犷而简单的,住宅建筑体量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而定,不必遵守区划的要求,它们必须高高地远离嘈杂的地面;街道不再是住宅门前蹩脚的擦鞋垫,而将建在几层楼高的空中,把碎石小道和高速传输带联系起来,未来主义建筑的基本特征是它的短暂性和转瞬即逝性。事物不会像我们一样持久,每一代人必须建造他们自己的城市。” 在2012一书中,未来环球市是这样一幅图景:“从空中来看,环球市具有独特、美妙的城市图案。在自然状貌与人类

15、空间的接洽中,山、水、树木、建筑、道路组合成色彩丰富、疏密相间的城市版图,它们共同被蔚蓝的大海所包围,不管白昼还是黑夜都显的那样生机勃勃、神奇、赋有韵律;一旦想到这个充满情感的城市来自于全世界共同的努力,人们心中不禁产生一种对智慧之美的虔诚崇拜。 接着,我们把足迹至于土地之上,把自己投于交通网络之中,跟随着城市的节奏和秩序,观看空间在城市中巧妙的组织,边界线与轮廓线既精致又分明,体现一种宏观的包容;开放的林荫大道送来湿润的风,人们感受到与自然的呼应。 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人往来于各个城区,缤纷的各种城区机构在有条不紊的运行,无论是商业中心、居民区、艺术中心、学校、医院、政府都来源于一种独特的、全球

16、人类种族的组合,这种组合既奇异又理所当然。人们共同分享着每个民族与国家在环球市建构的美感空间,云彩与各个TUD建筑顶端的衔接让人感觉到地球的运动,但一起行走的这块土地却在证明,一切的人、建筑、文化、行为都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这种和谐刻在石头上,生长在植物里,让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倍受感染。 在空间、线条、色彩、异域气息的交替变换当中,时间也在拉长和缩短着步伐,我们在这种序列的安排下找到某中丢失已久的记忆,那是我们的祖先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就已经萌生的生活虔诚,在全人类追求幸福生活情感共鸣当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回归的喜悦。 一些城市依靠雄心勃勃、富有象征的全新的城市蓝图起步,如巴西的新首都巴西利亚、印度

17、的昌迪尔加;一些城市通过与本区域情况相符合的规划设计获得最优美的效果,如堪培拉;一些城市在保持古城风貌进行谨慎的城市规划,如巴黎、墨尔本,还有一些城市致力于改造原有的城市布局以换来新的城市面貌;还有一些城市则致力于城市的生态,为了给人们营造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如莫斯科。在世界各地,还分布着由众多优秀建筑师完成的杰作,它们代表着建筑师各自不同的理念、思维取向、技巧,却无一例外的在为了人们生活的视线与功能美感而服务。 阿多罗西(Aldo Rossi)认为,建筑有其自身的独立规律,是永恒的、不受时间局限的,建筑的象征形式是独立存在的,就如柏拉图思想一样。城市则是一个永久的构架,通过城市里的建筑遗迹,

18、“记忆”城市的过去并在发展中“认识自己”。建筑和其功能是脱离的;建筑是一种集体的记忆,是一种单纯而精密的形式游戏。 在不同的人们看来,城市有着不同的意义。西方国家的大城市在结构上一般是由里到外的“中心边缘”模式,它分为五个圈层:(1)中央商务区(CBD)商务活动中心和城市高档功能区域;(2)内城区紧靠市中心的建筑区;(3)外城区市辖范围;(4)郊区大都市圈内圈,不属城市当局管辖,但同城市经济高度联系,是主要的通勤区域;(5)周边地区大都市圈外圈。 人类最早对未来城市的理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说,人类、社会与城市就是与人们关于城市的理想一起成长的。在各种源源不断出现的新的理想城市的模式

19、中,都越来越宏观,由城市的场景,城市的中心扩展到整座城市,城市群,甚至全球。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15世纪)、法国建筑师勒杜(Claude Nicolas Ledoux)的“理想城市”(1774)、英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1898)、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Arturo Soria y Mata)的“线形城市”(1911)、意大利未来主义的“新城市”(1914)、法国建筑师嘎涅(Tony Ganier)的“工业城市”(1917)、德国建筑师希尔伯塞默(Ludwig Hilberseimer)的“高层建筑城市”(1924)、勒柯布西埃(Le Corb

20、usier)的“光辉城市”(1931)、美国建筑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广亩城市”(1930)和“生活城市”(1958)、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的“海上城市”(1960)、黑川纪章的“螺旋体城市”(1961)、矶崎新的“空间城市”(1962)、法国建筑师约拿弗里德曼(Yona Friedman)的“空间城市”(1963)、英国建筑电讯派(Archigram)的“插入式城市”(1964)和“行走城市”(1964)。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曾在小行星上的城市(Cities for a Small Planet,1997)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

21、展城市”的内涵,他认为: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就是一座公平的城市,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座创新的城市,一座生态城市,一座易于交往的城市,一座密集而又多中心的产生,一座具有多样性的城市。 1898年,霍华德结束了乌托邦的空想,提出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田园城市的构想,开始了人类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他的构想第一次打破了城市与农村在空间形态上的截然对立观念,创造了一种没有大工业喧闹,人口规模不大,低层、低密度接近大自然的田园城市。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英国的谢菲尔德、温斯顿、凯恩斯等城市就是“田园城市”新理念的具体实践。 刘易斯芒福德对“城市乌托邦系谱”的有一个经典性归纳(如图表12),该系谱考察了

22、人类几百年来对“理想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思考,发现不论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他们对未来理想的城市设想都有着共同的理念“把田园的宽裕带给城市,把城市的活力带给田园”,目标是城市和农村协调,融合为一体。 图表12:城市乌托邦系谱 作品 作者(1)理想国 柏拉图(2)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3)基督教城 约翰V安德烈(4)新大西岛 法兰西斯培根(5)太阳城 T康帕内拉(6)塞瓦兰人的历史 维拉斯(7)纪元2500年回顾录 路易S迈尔西埃(8)斯本索尼亚情景 托马斯斯本斯(9)国内农业合作社的特色 傅立叶(10)伊加利亚旅行记 E加贝(11)国家罪恶与救济实践 J帕金加姆(12)未来的种族以及新乌托邦 E李

23、顿(13)幸福的殖民地 R本帕顿(14)回顾 E贝拉米(15)自由地社会的预想图 T海尔卡(16)乌托邦书简 W莫里斯(17)明天的田园城市 E霍华德(18)水晶时代 WH哈德逊(19)内斯特里亚个人的乌托邦 E西里翁(20)改变的土地 D海尔兹(21)地下人类 泰尔德(22)现代乌托邦 H威尔斯(23)城壁的市镇 格拉姆(24)理想的共和国 亨利莫里 1.1.3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不再是美国式的“民族熔炉”,而是具有不同文化渊源的移民和当地人组成的马赛克式社会,多元文化主义正在成为世界城市的精神主流。 世界城市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英国,1915年,英国人盖德斯(Patrick Gedd

24、es)所著的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给世界城市下了一个定义:“世界最重要的商务活动的绝大部分都须在其中进行的那些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与战略。世界城市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就像磁石吸附铁屑一样主导着全球,以它的灯光、节奏、就业机会吸引着新来者。世界城市是在高度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进行控制和发挥影响的空间节点,是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特定分量的场所。世界城市主导着全球。 (1)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城市 在20世纪后半叶,西方发达国家涌现出了一大批世界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芝加哥、洛杉矶、多伦多等;随着经济增长的势头从西方向世

25、界其他地区扩散,在某些得天独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些城市(如新加坡和香港)也开始脱颖而出,跻身于世界城市之列。在大多数人眼里,世界城市是集财富、权力、智慧、时尚、胸襟、规模、创造力等因素于一身的文明综合体;它既是一些繁荣民族引以为豪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更多奋发图强的民族孜孜追求的梦想。 世界城市的出现,依赖于人类文明的一个特定阶段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自1970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发展迈入了一个空前一体化的时代。其典型表现是:在一个地区发生的事情会迅速对世界上的另一些地区产生连带影响,不管这些地区是否位于不同的大陆,还是被辽阔无边的江洋或巍峨险峻的山脉所阻隔。纽约股市的下挫可能会影响欧盟国家

26、的经济复苏和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的就业情况;同时,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尽管肤色、语言和信仰等方面大异其趣,却都可能会喝可口可乐饮料,穿LEE牌牛仔裤,使用微软的办公软件或者欣赏梦工厂的大片。偌大的世界、亿万的民众,其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调节、所左右。这种现象的含义,今天的人们称之为“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股滚滚涌来的全球化浪潮,正是以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为核心、以电讯和国际航线为干线、以世界城市为节点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 (2)世界城市的特征 英国社会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在1986年率先描绘了“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

27、主要特征,提出了“世界城市假设”的七个命题: 城市与全球经济体系的整合程度影响着城市的外在形象及其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特质; 全球资本将全球范围内的几个主要城市作为“基地”,而这些城市本身又被安置在一个“综合空间等级体系”(complex spatial hierarchy)之中; 各种各样的世界性城市发挥着不同的“控制功能”; 世界城市是资本集中和集聚的场所; 世界城市是国内及国际移民的目的地; 空间的以及阶级的两级分化同样出现在世界城市中; 在世界城市中产生的社会价值在总量上超过了其国内的财政(税收)的总量。 根据上述特征,弗里德曼把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伦敦、巴黎、东京作为第一等级的核心城

28、市,新加坡、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作为第一等级外围的主要城市;波士顿、迈阿密、悉尼、约翰内斯堡、米兰、维也纳作为第二等级的核心城市,墨西哥、布宜诺斯艾利斯、台北、汉城、香港等作为第二等级的外围城市。 全球城市的主要的标志是: 主要的跨国公司的总部大多以全球城市为基础。 在每一个区域圈(美国、亚洲、欧洲)内,某个中心城市与那些小城市间存在着一种明确的关系。美国圈是由洛杉矶、纽约和芝加哥构成的核心城市,亚洲的核心是一个处于东京和新加坡之间的轴线。 全球城市因劳动力的全球分工而被确定在一个特定的地点。譬如,伦敦、巴黎、东京、汉城、日内瓦、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以及墨西哥城等都是全球城市,同时又是首都。然而

29、,在澳大利亚,全球城市是悉尼,而不是堪培拉;在南非是约翰内斯堡,而不是比勒陀利亚;在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是全球城市,渥太华却不是;在意大利,米兰有资格胜任全球城市,而罗马就不具备这个资格。 全球城市是全球流通中心。某些城市,譬如香港、悉尼、新加坡、纽约等城市就是从它们作为自然港口的商贸功能中演变出来的,但是航空运输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这种境况,也有这样的城市,它们将自身发展成为主要航空线路中的快速通道。 全球城市是信息、新闻机构、娱乐和文化产品的中心,有电视台和录音棚,还有为数众多的书籍、杂志和报纸的重要出版社。 (3)新的认同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顶级的大都市都脱去了19世纪煤烘烟熏的

30、工业中心形象,脱胎成了崭新一族。经济发展和移民潮已经很难找到其旧日的面目,技术创新则几乎使传统工业消失殆尽,代之而起的新兴工业迅速向难以想象的广大地区扩散。 在文化上,这些城市已经与本民族的土壤渐渐远离,而伦敦与巴黎这类城市之间的共性远比它们与本国其他地区的共性大得多。有人说,不管是走在Rue St Honore、Bond Street、Madison Avenue或者是Aoyoma,店铺的名字都是一样的,出售的物品也是相同的。英国骑士桥(Knights-bridge)与美国贝弗利山的牙医过着同样的生活,来来去去都开着同样新式的奔驰牌轿车。而在社会的另一端,布里克斯通(Brixton)与瓦茨区

31、(Watts)的失业者们的境遇也是大同小异。 尽管经济周期起起落落,由国际资金而非地方资金主导下的财富市场,还是重新塑造了这些大城市的轮廓。这个重塑过程在美、日、欧是基本同步的,只是给各个城市造成的影响参差不齐。 在当代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国家不再能靠疆域来维持自己的特色,在作为人员、商品、思想流动的“十字路口”的世界城市,新的认同正在那里形成。许多经济学家、规划者和政治家都认为,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一些成功的城市的地位,甚至已变得比那些旧式的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重要得多,如果管理得好,一座城市可以拥有一国经济很难取得的内聚力和发展前景。 1.1.4城市化 高速城市化是城市形象竞争的原动力,城市

32、化催生了创建城市形象的热潮。 城市化是全球化的表现,全球正在出现世界性的城市化潮流,正出现继西方后工业化潮流后的世界范围的“城市社会的来临”。城市形象的营造也具有国际性,古典时代的罗马是世界性城市,其主要的因素是因为在罗马的市场上可以看到全世界的产品,因此而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世界名言。 所谓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而衡量城市化水平,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20世纪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大型都市的兴起,都市越来越多,且呈现出都市连接的城市群体及其城乡一体化地带。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技革命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国际开放度迅速扩大,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