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0 ,大小:43.74KB ,
资源ID:68291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291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领域排序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领域排序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docx

1、领域排序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2013年度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指南一、重点项目1.天气领域(9项)编号任务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1101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导风的质量改进和历史资料再处理研究内容:研究改善卫星云导风质量的算法,使风云二号卫星云导风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导风的全部历史资料进行再处理。参加国际云导风质量比较。预期目标:风云二号卫星云导风的全样本标准差,达到2012年初的国际先进水平:红外通道高层6m/s,低层3m/s,水汽通道5m/s。1102 数值模式预报偏差检验及订正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内容:基于空间分析、趋势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研究针对

2、数值模式预报的气象要素、影响天气系统和大气环流的偏差检验技术。在偏差分析基础上,研究多模式集成、贝叶斯集合平均和位涡修改反演订正等订正技术;结合MICAPS系统,开发数值模式偏差检验及订正业务工具和平台。预期目标:提供针对模式气象要素、影响天气系统和大气环流预报的实时偏差检验技术;建立数值模式定量降水、温度、风速和大气环流形势预报的订正方法;基于MICAPS,提供涵盖数值模式预报偏差检验、主客观订正工具的气象要素和天气形势预报平台。1103 环渤海海雾海气交换特征与预报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展环渤海海气交换观测试验;研究不同天气背景下海气动量、热量、水汽通量交换参数,分析海雾生消过程中海气通

3、量特征、演变规律及输送关系;结合数值模式,建立适合模式预报的海气通量参数化方案;研究以数值模式为基础的多变量诊断技术;研发海雾客观预报业务应用系统。预期目标:揭示海气交换在海雾生消及演变过程中的规律和作用,建立依托数值预报模式的海雾客观预报应用系统,提供3天、6小时环渤海海雾预报产品。1104 GRAPES系统支撑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内容:面向GRAPES的系统性发展,推进业务化进程,研发GRAPES系统中数据标准处理方法,改进并行计算,研究面向研发试验的作业运行管理技术。预期目标:规范GRAPES系统数据流,实现数据标准、通用处理方法;改进并行算法,提高并行效率;通过集成,实现方便,快捷的GRA

4、PES研发试验自动化运行系统。1105 气候系统模式异构协同并行算法及服务计算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的GPU和CPU异构协同并行算法和模式优化技术,研究支持并行的多模式耦合器,研究适合于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环境的气候系统模式服务计算和气候数据高效管理技术。预期目标:在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上实现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的异构协同并行运算,优化各分量模式和耦合器的运行,提高模式运行效率;建立适合气候模式的远程使用环境,为气候模式研发和业务应用提供计算服务;实现气候模式数据的高效存储。1106 南海海洋气象精细化分析技术研究研究内容:设计合理的外场观测方案,获取海上观测资料和遥感辐

5、射校正信息;研究开发卫星反演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订正技术以及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开发华南沿海准实时的海洋气象精细化分析产品;结合南海海洋气象精细化业务预报,开展为期一年效果检验。预期目标:建立卫星反演订正技术、多源资料融合技术;改善海面风、海表温度、大气垂直结构以及海雾等卫星遥感产品质量;建立准实时、精细网格的海洋气象要素分析数据集。1107 华南季风强降水外场试验与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华南强降水过程开展外场科学试验和研究,获取对流云内参数等观测数据;研究对流云和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强降水过程相联系的能量和水汽输送的规律和特征,改进云内微物理过程和参数化方案。预期目标:揭示华南对

6、流云的热力、动力结构和水物质结构变化规律和机理;认识强降水过程中对流云内微物理过程和云内参数的演变及其在强降水形成中的作用,认识锋面、低涡、高低空急流等多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提升华南强降水的模拟和预测能力。1108 中国西南地区大气水物质综合观测及其反演和同化新方法研究内容:在中国西南水汽通道关键区与对流云频繁区、高原过程东移主要路径,利用多种遥感设备,开展水汽、云和降水的综合加密观测,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并进行质量控制;开展多种遥感数据的云降水参数反演方法研究和数据同化方法研究。预期目标:在中国西南水汽通道关键区与对流云频繁区、高原过程东移主要路径,设立3个加密观测站,获取2年的水物质综合

7、观测数据,建立大气水物质综合观测数据库,以及云、降水反演方法和数据同化方法。1109 秦巴山区云降水梯度观测与应用研究研究内容:针对秦巴山区复杂地形、地理条件下云降水多样性、暴雨多发和山区观测站点不足,建立试验区加密中小尺度云降水综合观测网,开展云降水综合观测;开展复杂地形对成云致雨的动力、水汽作用机制研究和微物理作用机理研究,建立秦巴山区云降水的分类概念模型。预期目标:建立试验区加密中小尺度云降水综合观测网;揭示复杂地形成云致雨的动力、水汽作用机制和成云致雨微物理机理;建立秦巴山区云降水的分类概念模型;应用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指导地形云人工增雨作业。2.气候领域(11项)编号任务名称

8、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1201 青藏高原气候和生态环境要素数据库的建立研究内容:基于长时间序列卫星资料,研究并建立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和生态环境要素30年历史序列数据库;检验卫星资料在高原地区的可靠性,并能够提供相关业务部门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30年来高原天气气候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与规律。预期目标:建立反映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的长时间序列卫星资料库,并提供相关业务部门开展实时监测应用;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天气系统的气候特征、过去30年间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及其与天气气候变化的关系;确定第三次青藏高原试验的观测敏感区。1202 热带印度洋对东亚季节-年际气候异常的影响及相关预测技术

9、研究研究内容:深入研究热带印度洋热力状况和海-气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东亚气候的影响及其机制;建立印度洋动力统计相结合的预测模型。预期目标:揭示热带印度洋热力状况和海-气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东亚气候的影响过程和机制;提出2-3个适用于中国气候异常(如夏季旱涝灾害、高温热浪)预测因子;建立印度洋动力统计相结合的预测模型,并在季节气候预测业务中应用。1203 印度洋通过印尼贯穿流对ENSO及其可预报性影响的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印尼贯穿流联系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年际变化的过程与机理,探讨该过程引起的西太暖池热力充放循环及其不确定性对ENSO可预报性的影响,考察印-太洋盆中影响ENSO可预报性

10、的关键海区,研究目标观测在改进ENSO预报技巧中的应用,为提高ENSO预报技巧提供新思路。预期目标:揭示不同气候背景下,印度洋偶极子影响印尼贯穿流的结构与机制,阐明印尼贯穿流的年际变化对暖池热含量的影响,揭示印尼贯穿流过程对由印度洋偶极子诱发的一类ENSO事件的可预报性的影响,探讨影响ENSO可预报性的关键海区,以及改进ENSO可预报性的目标观测敏感区,为提高ENSO预报技巧提供依据。1204 亚洲区域气候模式发展及在气候变化和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研究内容:针对亚洲区域气候特点,建立一个对亚洲和中国区域气候具有较好模拟能力的区域气候模式,分析其对亚洲和中国地区月、季、年及更长尺度气候变率的模拟

11、预报能力及可预报性;使用此模式,进行短期气候预测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初步建立一个亚洲区域气候变化预估和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和中国气候和极端事件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预期目标:建立短期气候预测试验和准业务运行系统,为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服务。1205 BCC_CSM中海冰模式的改进及其物理过程优化研究研究内容:针对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的海冰模拟误差,优化其热力及动力过程参数化方案,提高对海冰季节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研究海冰在海-气-冰界面中的关键物理过程及其作用机制,提高对我国短期气候的预测能力。预期目标:评估BCC_CSM对全球海冰的模拟能力,建立多海

12、冰模式集合平台;掌握气候系统模式中的海冰与大气边界层和上层海洋混合层及其界面动量、热量和物质输送的定量关系,揭示海冰热力和动力作用机理,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得到应用。1206 气候系统模式关键物理过程不确定性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中的云和降水微物理过程、陆-气、海-气相互作用等参数化不确定性问题,研究关键参数或不同参数化方案对东亚气候平均态以及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南半球大气海洋过程对东亚季风的影响机制,分析模式误差的可能原因。预期目标:深入理解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中的关键物理过程,提高气候系统模式对东亚气候的模拟能力,提出减小模式对东亚季风气候

13、模拟系统性误差的可能途径。1207 亚洲区域动力-统计相结合客观定量化的月季节尺度预测业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提高对月季节气候异常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的认识,揭示低纬度海洋和中高纬度大气内部关键因子的相互配置对雨带位置的影响;评估BCC_CGCM2.0对雨型的预报能力;动力-统计相结合的角度研发提高BCC_CGCM2.0对低纬度和中高纬度内部与季节雨带联系紧密关键因子预报能力的核心技术;建立亚洲区域动力-统计相结合客观定量化的月-季节尺度的降水滚动预测准业务系统。预期目标:基于对非线性系统资料使用在巧不在多的思想,确定对亚洲夏季降水异常分布影响较大,彼此独立性又较好的联合因子集;分析国家气候

14、中心的CGCM_2.0季节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雨型的模拟能力,并根据 “由果求因”的时间反演方法建立联合因子集与雨型误差的可能联系;最终以联合因子集作为统计相似的核心,以CGCM_2.0模式对雨型的预报误差为动力核心,建立亚洲区域动力-统计相结合客观定量化的月-季节尺度的降水滚动预测准业务系统,为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持。1208 考虑下垫面热力条件下西南地区旱涝延伸期天气与短期气候预测的新方法与应用研究内容:计算地表热力条件下对季节内振荡的年际变化的影响,利用季节内变化理论指导开展西南地区旱涝延伸期天气和短期气候预测的试验。研究一套新方法以建立西南地区不同季节旱涝延伸期天气和短期气候预测的准业务系

15、统。预期目标:建立业务化的高分辨率土壤湿度资料集;建立西南地区不同季节的旱涝延伸期天气和短期气候预测准业务系统。1209 西北半干旱区重大干旱事件的演变规律及其预测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通过客观方法检测识别西北半干旱区域重大干旱事件,并研究其演变特征和规律;通过数值模拟和动力诊断相结合的手段,分析重大干旱事件主导因子及变化特征,并研究其影响机理;利用演化建模方法,建立重大干旱事件预测模型,并开展业务试验检验。预期目标:建立西北半干旱区域重大干旱事件历史数据库;建立重大干旱事件与影响因子间的物理模型,以及影响干旱的因子库;完善和发展西北半干旱区干旱变化趋势预测的技术方法,对该区域干旱预测业务提供有效

16、技术支撑。1210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灾害监测、风险评估与适应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依托多种观测手段、多种监测指标、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相结合的干旱综合监测评估技术。研究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开发基于生命周期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评估、动态评估和后评估关键技术;研制支撑重大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管理平台。对未来10-20年的干旱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开展粮食主产区农业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实验性研究。预期目标:揭示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干旱综合监测评估技术;建立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对主要粮食作物干旱灾害风险进行业务评估;研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决策综合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制定出我

17、国粮食主产区未来10-20年的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并提出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1211 三峡工程气候效应定量化分析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建立我国三峡库区高分辨率、高质量气象要素数据集,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和统计诊断方法相结合进行三峡工程气候效应评估关键技术研究,模拟分析三峡库区建成前、后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蓄水期的库区气候特征;评估三峡工程气候效应,揭示分析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成因和三峡工程关联;开发和建立三峡工程气候效应评估技术和业务流程。预期目标:建立三峡工程气候效应模拟评估技术方法和业务流程,分析评估三峡工程气候效应,为重大工程气候效应影响评估提供技术支撑。3.应用气象领

18、域(15项)编号任务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1301 长江中下游地区高产优质一季稻生长气象指标体系研究研究内容:研究确立长江中下游地区高产优质的一季稻关键生育阶段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基本的农业气象指标(光照指标、热量指标、水分指标)与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高温热害指标、低温冷害指标、阴雨寡照指标)。预期目标:建立适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关键生育期(包括播种、出苗、分蘖、返青、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成熟、收获等)的农业气象指标及其指标体系,并实现业务应用。1302 东北寒地水稻低温冷害动态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构建东北地区主栽品种水稻全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指标及低温冷害动态监测预警指标

19、;发展不同气候生态区主栽品种水稻低温冷害动态监测模型及延迟型低温冷害预警模型;研制东北水稻低温冷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预期目标:建立东北地区水稻延迟型和障碍型冷害监测预警模型及指标体系;研制水稻低温冷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并进行业务试运行。冷害监测准确率达90%,预测准确率达85%,延迟型和障碍型冷害预测时效分别为2个月和1周。1303 江南茶叶生产气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分析江南茶叶主栽品种的生长、产量和品质与天气气候的关系;检测影响茶叶生产的气象指标;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茶树生长的气候适应性;发展茶叶生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方法;探讨茶叶品种优化布局对策。预期目标:建立江南茶叶主栽品

20、种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茶叶生育期和产量品质预报模型、气象灾害对茶叶影响的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模型;提出茶叶品种优化布局方案,建立茶叶生产气象保障业务系统。1304 干旱对华北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定量评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通过在华北典型代表试验站开展专门针对玉米的干旱影响试验,研究不同时段、不同等级干旱对华北玉米的发育期、叶面积、株高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建立不同时段干旱对华北玉米发育期、叶面积、株高和产量丰歉的定量评估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预期目标:揭示不同时段华北玉米发育期、叶面积、株高和产量丰歉对不同等级干旱响应特征,并建立其定量评估模型,以及针对玉米的干旱影响评价指标体系。1305 农作物干

21、旱监测预警及评价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分析主要作物不同生育期对不同等级干旱及其持续时间响应的生物学特征;研究农业干旱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特征与关系;揭示农业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特征与关系;建立农业干旱的监测指标;发展农业干旱综合监测预警技术。预期目标:建立农业(玉米、水稻与小麦)对干旱响应的生物学指标体系、农作物干旱与土壤水分关系模型及农作物干旱与气象干旱关系模型,以及作物干旱监测指标体系;发展作物干旱等级划分与灾损评估技术,建立作物干旱监测预警及评估业务系统。1306 华北日光温室小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分析华北不同类型日光温室的小气候特征,研究不同类型温室的蔬菜种类及茬口的合理安排技术

22、,发展日光温室内蔬菜的气候适宜度模型,定量评价不同类型日光温室内小气候资源的蔬菜适宜度;研发日光温室内小气候资源高效利用集成模式。预期目标:提出不同类型日光温室的蔬菜种类和接茬技术;建立日光温室内蔬菜的气候适宜度模型及指标体系,并实现业务应用;发展基于补偿、调控等技术的日光温室内小气候资源高效利用集成模式。1307 江淮对流云结构特征及增雨作业指标研究研究内容:分析江淮地区对流云微物理结构特征;建立江淮对流云降水模型;研究江淮对流云降水潜势判别技术及作业指标体系;发展对流云人工增雨催化优化作业技术及增雨作业物理效果评估方法;研发江淮对流云增雨业务系统。预期目标:提出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为主的江淮

23、对流云综合观测技术;发展江淮地区对流云降水模型;建立基于综合观测系统的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潜势与作业条件判别指标及效果评估方法,以及相关业务系统,提高人工增雨技术水平。1308 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自动化定量检测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我国人影催化剂检测中自动定量难题,研发可供人工冰晶和气溶胶的数浓度、分布谱和图像的监测仪器及其配套软件;研制自动化程度高的检测云室,结合高速风洞实现催化剂的自动定量检测;开展催化剂成冰核化机制机理研究;编制相关标准和规范。预期目标:提出催化剂定量检测方案;揭示催化剂成冰核化机制与机理,研制出用于催化剂检测的人工冰晶和气溶胶监测仪器,编制定量检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130

24、9 珠三角精细化大气成分星地协同监测与预报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发大气成分(PM2.5、O3、霾雾)卫星反演相关参数及遥感产品的处理算法;建立珠三角大气成分本地化业务模式,优化排放源时空分配模型;研究光化辐射对臭氧与二次气溶胶的影响、纳米级气溶胶的吸湿增长效应。预期目标:建立大气成分卫星反演模型;研发考虑光化辐射和纳米级气溶胶吸湿增长效应的珠三角精细化大气成分预报业务模式,并实现其业务试运行,进一步提高珠三角大气成分(空气质量、霾雾)的客观业务预报水平。1310 道路交通气象灾害的致灾过程及应急减灾对策研究研究内容:道路交通气象灾害(如大雾、低温雨雪冰冻等)发生过程和规律分析;交通气象灾害影

25、响的评估方法与技术建立;防御交通气象灾害的措施和应急减灾对策研发;基于气象与交通信息的交通营运管理和服务系统研制。预期目标:建立道路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的技术、流程与规范;制定道路交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与应急减灾对策;研制道路交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和系统平台;建成多部门共享联动的交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1311 旅游气象服务预报指标与产品研发研究内容:旅游区灾害天气敏感因子和气象灾害风险体系研究;旅游气象灾害风险防御和信息发布标准研究;山岳、森林生态、滨海等旅游区气候景观等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模型;旅游气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研制。预期目标:建立旅游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旅游行业气象服务能力,为旅游

26、管理部门、旅游公司、游客和中国天气网旅游预报服务网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旅游气象服务产品。1312 面向服务的气象资料可视化引擎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内容:研究气象数据仓库元数据模型和抽取转换加载(ETL)技术;可视化保障关键技术,包括访问接口规范、存储访问策略、交互式数据发现和实时数据保障;可视化制作关键技术,包括数据在线分析与显示、产品生成、数据融合和流程控制等;可视化引擎服务集成与应用示范。预期目标:研发气象共享数据仓库的模型设计和ETL工具,建立气象数据可视化发现和气象资料可视化产品制作关键技术,实现可视化引擎集成与应用示范。1313 多源土壤湿度业务数据的融合技术研究研究内容:人工和自动观

27、测土壤湿度数据质量控制;SMOS、FY3、ASCAT等卫星反演土壤湿度产品算法改进和误差分析;多陆面模式在中国的参数优化;微波亮温资料同化;地面观测、卫星反演、多模式输出土壤湿度融合和集成。预期目标:研制地面观测、卫星反演、多陆面模式输出土壤湿度融合方法,建立多源土壤湿度数据融合业务系统,研制逐日10KM格点化分层土壤湿度业务产品。1314 地面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虚拟现实系统研发研究内容:虚拟现实技术与实现方法研究;虚拟地面气象观测开发平台(漫游、操作使用培训、维护保障培训和展示子系统)研制;典型天气预报培训全要素框架分析;天气预报培训综合评价模型发展;虚拟典型天气预报开发平台研究。预期目标:

28、发展基于流程的业务实践、基于时序的资源分析仿真技术,建立地面气象观测员与预报员体验业务流程的仿真培训技术,研发地面气象观测虚拟现实开发平台和虚拟典型天气预报开发平台。1315 融合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并基于GIS信息研制监测评估全球重大气象灾害技术方法和系统研究内容:建立融合多源卫星资料及地理数据的匹配的全球陆表覆盖动态数据集;研究全球重大气象灾害定量监测方法;建立基于卫星遥感,结合GIS信息、物候等数据的灾害影响评估模型;开发风云卫星全球重大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与发布系统。预期目标:建立全球陆表覆盖动态数据集(分辨率全球1km,重点区域250m,主要参数按月更新);发展全球重大干旱、沙尘暴、洪涝、

29、火灾、火山定量监测方法和快速评估模型;建立以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为主集气象要素和GIS信息与一体的全球重大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发布系统。4.综合气象观测领域(15项)编号任务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1401 冻雨传感器研制研究内容:采用振动或光学的技术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准确探测冻雨发生和截至的时间,以及冻雨发生的程度和大小。预期目标:研制出具有实用性的冻雨传感器。在可用性方面达到业务化的要求;在测量精度方面能够满足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环境适应性方面能够满足恶劣环境下的适用性;在使用方面满足安装简便、维护简单的性能。1402 地基红外云观测仪检测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常温及低温黑体辐射,研制温度控

30、制和湿度控制装置,研制红外云观测仪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软件,设计完整的红外云观测仪检测装置,对红外云观测仪进行检测,同时,制定红外云观测仪的检测规范。预期目标:黑体发射率0.98;温度在-7050范围内黑体表面温度均匀性0.3;降温排湿,解决低温黑体表面结霜问题;研制红外云观测仪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软件,在红外云观测仪检测装置的基础上,制定红外云观测仪的检测规范。1403 云状自动识别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地面人工观测、器测、云雷达与卫星反演云参数的气候学与天气学对比与误差分析;基于地面云状物理意义的卫星云分类研究;开展地基测云云状的分类标准研究,从而建立适合地基器测云状的分类标准;研究基于地基可见光、红

31、外云自动观测的云状识别技术。预期目标:评估地基与天基观测云的优劣特征、云参数的误差范围及误差来源,明确云的不同宏观和微观参数的主要探测反演方法;建立适合地基器测云状的分类标准;完成能在业务应用上可行的云状自动识别算法。1404 地基高精度总闪电探测系统样机和定位算法研究研究内容:研制既可探测云闪和地闪、也能定位识别云内特殊放电事件的高精度闪电探测系统样机;研究基于时差定位技术的高精度闪电三维(3D)定位算法和放电类型识别方法;研究雷电产品的合理表达方式和应用方法。预期目标:基于所研制的产品样机,建成由12个子站和1个闪电数据处理中心构成的高精度地基3D闪电定位系统区域示范网络;完成基于地理信息

32、系统的闪电资料分析处理和应用产品软件开发,实现区域雷电活动实时监测。1405 地面气象观测综合集成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内容:研究将新型自动气象站、云能天自动观测设备、土壤墒情、大气成分和GPS/MET等多种地面观测设备在硬件联接上进行有效的集成;研究多种地面观测设备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和传输协议,实现各类设备在通信传输上的共享;研究能对多种地面观测设备进行信息采集、状态监控、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的综合集成的软件系统。预期目标:建立能灵活配置、联接、扩展各类观测设备接口的硬件集成设备;建立多种地面观测设备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和传输协议;完成能对多种地面观测设备进行统一管理且可灵活配置的综合系统软件。1406 新型(第二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