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 马克思选择题复习题库及答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
2、上学唯心主义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6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 D、水、火等“原初”物质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
3、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1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D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3、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D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 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 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14、对
4、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15、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D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 D、可感知性1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1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
5、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C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1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2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否认运动的存在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D、否认静止的存在2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C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22、时间和空间( D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6、 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23、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D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 D、劳动2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 D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25、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种观点( A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是 ( D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
7、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7、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B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2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A、存在性 B、运动性C、物质性 D、可知性29、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 )A、社会实践 B、主观努力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3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3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C )A、形而上学 B、机械唯物论C、唯心主义 D、二
8、元论32、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C )A、可变性 B、无限性C、不可逆性 D、连续性33、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 C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 D、历史唯心主义34、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B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5、“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D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36、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 B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
9、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 D、人工思维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3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B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39、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D ) A、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牛顿力学理论 D、相对论 40、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
10、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D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4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B )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4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 ( B )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44、事物的联系和运
11、动之间的关系( A )A、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B、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C、发展引起运动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46、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 B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4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B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48唯物辩证
12、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9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5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B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5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C )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52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
13、在于( D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5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D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54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B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55量变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D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
14、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56量变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 B ) A、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B、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57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5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B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9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D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
15、、事物的消极方面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60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C )A、既保留又继承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6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C )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62、否定之否定规律( A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6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D )A、事
16、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4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B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65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C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6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17、 A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6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68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B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6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D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70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 D )A、
1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7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72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73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
19、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 C )A、重点论 B、均衡论 C、一点论 D、两点论74“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D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7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 A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7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20、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7“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 A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78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D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79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 B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庸俗
21、唯物主义的观点80 “或然率”是指( 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与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D科学实验3、实践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
22、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5、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B ) A先验论 B反映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不可知论6、对不可知论以最有力驳斥的是( C ) A客观真理 B客观事实 C社会实践 D规律规律7、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论上说明( B ) A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8、“纸上得来终觉浅
23、,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9、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C )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 )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1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B ) A概念、判断、推理 B抽象性、间接
24、性 C感觉、知觉、表象 D形象性、直接性1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 ) A认识中的“源”和“流”的关系 B认识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4、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C ) A概念、判断、推理 B抽象性、间接性 C感觉、知觉、表象 D形象性、直接性15实际工作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错误在于( D ) A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25、把认识理解为主观思维的自我运行过程 C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6、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17、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B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18、哲学史上有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长期争论不休,对它们的正确评价是( D
26、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 D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19、认识论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B ) A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B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D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0认识论上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 A ) A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B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D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1、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 A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C反映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2
27、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D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23、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C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差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2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D ) 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C真理对实践
28、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D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2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26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 B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C真理与谬误相协调的过程 D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27、“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C )A唯物主义客观真理观 B辩证真理观 C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观 D形而上学真理观28绝对真理是指( D ) A绝对正确的认识 B终极真理 C永恒不变的真理 D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的
29、客观内容2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是( A )A前者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后者不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就是绝对正确C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D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30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是( C )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C认识的辩证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矛盾运动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31我们承认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B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可以防止认识发展受到阻碍而僵化 C必然归结为
30、怀疑主义 D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32、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同时只有一个3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C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34、“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说明( 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35.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