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8 ,大小:61.87KB ,
资源ID:68266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266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授课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授课教案.docx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授课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授课教案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的字源学含义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由Philos (爱)和Sophia(智慧)词组成,意为爱智慧。中国古代的哲字,就是智慧的意思,因此,经日本的学者西周的翻译,古希腊的爱智慧的学问就叫哲学。在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分类中,哲学又被称为形而上学。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系,世界观和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3、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

2、、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是从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关系角度下的定义,在理解这个定义时,要注意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各门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哲学的产生为各门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进行辩护和宣传的工具。哲学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3、;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首先是由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不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不可能是哲学。 其次是由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的,一部哲学发展史,就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展开斗争的历史。再次是由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了哲学中其他问题。最后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它必须成为哲学的根本问题。3、 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党性原则哲学的基本派别

4、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党性就是其派别性。我们所说的哲学的党性原则,指的是在哲学的基本派别斗争中,应当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反对和批判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4、 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第一种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第二种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三种是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本质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但它在表现形式上却是形形色色,归纳起来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种: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5、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既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还有阶级和认识方面的根源。 第

5、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本质特征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和其他的哲学形态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的性质,因为它是建立在当代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因为它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了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社会的知识和思维的知识。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科学是揭示某个领域特殊规律的学问)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武器,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条件1、社会历史条件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比较充分地显示了社会发展中物质力量的决定作用,使人们唯物地认识 社会历史现象有了可能。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成熟程度,19世纪40年代西方的无产阶级已由自在的阶级上升为自为的阶级,要求有自己的世界观来武装自己。2、科学知识条件 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有三个伟大发现,这些知识成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自然知识基础。另外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知识基础。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辨证逻辑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直接提供了

7、思维方法。3、理论思维条件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理论思维条件,或者说是直接的理论来源。其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最大。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用实践的观点扬弃了自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实践观点中既包含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又吸收了唯心主义的能动性思想。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它在事物的肯定性中发现了事物的否定性,因而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它为无产阶级进行彻底的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3、马克

8、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但正确地概括了各门科学知识,而且还建立了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它是开发的理论体系,不是封闭的理论教条。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武器。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1、 正确解决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明确了哲学的研究对象。2、建立了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9、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次使劳动人民有了自己的哲学。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意味着旧哲学的灭亡,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第三节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诞生起,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但以往的发展主要表现 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方面,由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再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2、时代潮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一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新变化;二是社会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所发生的

10、变革;三是全球化浪潮所产生的新问题。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技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哲学问题,量子力学、系统科学、分子生物学、复杂性科学的成就向近代科学的决定论思想提出了挑战,非决定论思想崛起,引起了哲学中的非理性思潮泛滥。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哲学 一方面是科学主义思潮对“形而上学”的否定;另一方面是人本主义思潮对唯物史观的发难。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改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历史根源)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 (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唯物论、辩证法、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民本主义的历史观

11、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新民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方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使中国社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帮助我们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

12、仰。2、学会用唯物史观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4、学会哲学思维,有助于我们从理论的高度理解和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最根本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2、哲学理论学习还须特殊的方法 哲学理论是最抽象的理论,初学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掌握学习哲学理论的特殊方法,这样有助于我们很快地适应哲学学习。这里提出几点想法,仅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一是要准确理解概念,切忌含混不清;二是要全面掌握观点,切记孤立记忆;三是以理解增强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四是要活学活用理论,切忌本本主义

13、;五是要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培养理论兴趣。第一章 知识点、难点和重点一、知识点1、识记(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唯心主义(7)客观唯心主义(7)主观唯心主义2、理解(1)哲学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意义(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和意义(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二、难点(1)什么是哲学(2)哲学基本问题三、重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2)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意义第一章 思考练习题一、解释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2、哲学3、唯物主义4、唯心主

14、义5、客观唯心主义6、主观唯心主义二、区别范畴1、哲学和世界观2、世界观和方法论3、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三、简答问题4、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条件有那些?说明了什么?6、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四、论述分析1、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伟大意义2、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和意义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1、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哲学分歧世界本原问题就是对我们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事物共同本质问题的思考,归根到底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有以下几种答案:(

15、1)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因而世界是统一的,这个统一的本原派生出万事万物,用这个统一的本原可以说明一切事物。大多数哲学家都是一元论者。二元论则认为世界不是统一的,世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这些本原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不存在派生和说明的关系。在哲学史上只有少数哲学家是二元论者,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笛卡儿和波普尔。(2)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在一元论的阵营里,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精神,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物质。(3)唯物主义一元论内部的对立在唯物主义一元论内部,由于对物质本原认识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历史形态和不同

16、哲学流派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我们重点考察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世界的物质本原所进行的探索过程,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所处的历史地位。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里所说的古代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1)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2)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观点: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

17、、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它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的 物质形态。这种物质观缺乏科学根据,只是根据生活经验所作出的一种朴素的直观猜测,这种猜测混淆了物质和物质形态。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里所说的近代是指西方从15世纪到19世纪这段历史,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它根据近代科学研究的成就, 把物质看作是原子,并认为原

18、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2)这种物质观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3)这种物质观仍有缺陷,它的历史局限性表现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恩格斯对物质观的科学说明:恩格斯针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的缺陷指出:“原子决不能看作简单的东西或者甚而看作已知的最小的物质粒子。”他提出哲学所说的“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物理学革命引发的哲学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有了突破性的发现,原子被打开了,放射性现象的发现使人们

19、深入到原子的内部,比原子更小的电子等基本粒子概念的提出,给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造成危机,只有提出新的物质观,才能概括新的科学成就。3、列宁对物质观的科学规定:列宁根据新的科学成就,给物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确立了哲学的物质概念,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三、物质的存在方式1、辩证唯物主义的运

20、动观(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是指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因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本性和存在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现代科学可以证明。(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事物的静止状态,它把静止理解为运动的特殊状态,这种状态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是机械运动中的位置没有移动情况;一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上的相对稳定状态。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它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承认

21、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利用事物;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2、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是一维性的,而且是由过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流逝,因而具有不可逆的特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现实空间具有三维性特性。认识时空的这些特性,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实在内容。离开特定的物质运动过程,时间就是一个无法存在、不可想象的东西,(如年

22、、月、日等);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空间就成了空无一物、不可想象的虚空。其次,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必须有时间性,即过程持续的长短和过程发生的先后;运动着的物质必须有空间性,即存在着体积的大小和坐标的方位。(3)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为此就必须批判时空观上的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也必须承认时空的相对性,即把时空的具体特性看作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在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

23、题上,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借相对性来否定时空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念;二是反对相对性来固守形而上学不变论的绝对时空观。(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则是无限的。承认整个物质世界在时空上的无限性,对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对时空无限性的证明则是一个无限的认识过程。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或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主义对世界的本原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更完满,它不但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24、而且还认为必须依靠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这个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首先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2)其次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3)最后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历史观等问题上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2、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科学和哲学证明(1)科学依靠实证一方面要证明万物的同源性和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要证明意识的派生性和物质根源性。(2)哲学依靠世界观一方面要揭示“天国”的虚构性和现实根源性,另一方面要说明意识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3)科学和哲学的证明都是一个

25、无限的过程。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必须依靠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不断地证明。第二节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1、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优先性,但它承认这些的目的则是服务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因为在它看来人类只有依靠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因此,实践活动就成为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要了解这个现实基础,就必须首先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1)实践是标志人的生存方式的哲学范畴。人类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因此,生产方式就成为人首要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活动;第二个方面是人和人因物质

26、利益而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了进行生产劳动,人和人必须联合起来,结成社会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因此,交往方式就成为人必要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交往方式;二是政治交往方式;三是思想交往方式。(2)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一种是人类为了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而发生的社会交往活动。显然,第一种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第二种实践活动是在第一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除此之外,还派生出了两种实践活动形式:一是从物质生产活动中派生的科学实验活动;二是从社会交往活动中派生的改造社会关系的社会变革活动。(3)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有三个:首要的特征是客观

27、现实性。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社会变革活动都是客观的现实性的活动。无论是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活动过程,还是实践活动的结果,都具有客观现实性;其次是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人的主观意识的自觉指导下进行的活动,是人主动发起的活动;最后是社会历史性。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必须是社会性的活动,孤立的个人不可能进行这些活动,而社会交往活动形成了人的社会性,使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历史性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因而实践活动必然具有历史局限性,同时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

28、历史条件,推动着历史发生变化。2、人类和动物在生存方式上的区别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但人类诞生之后,就逐渐地脱离了动物界,并最终和动物相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生存方式上,就是人依靠实践活动而生存,动物则依靠本能活动来生存。具体地说这种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依靠自己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而生存,人创造的世界属于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动物依靠自己的本能而生存,这种本能不能创造世界,因而动物只能在自然的世界中生存,动物的本能只是自然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为了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生存,必须进行社会交往,组成人类社会,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人类世界;动物本能的生存着,因而只须发

29、生自然交往,形成一定的种群,这种种群维系着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保持住自然世界的一个物种。(3)人类为了创造世界,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不断地扩大社会组织力量,为此就要学习、创新、实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就要改进、完善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的变革;动物自然地生存着,因而它就只能按照“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去进化。以上区别告诉我们,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动物的存在方式有本质的不同,二者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他们的存在被称为生存。但在生存方式上,前者是依靠社会实践方式而生存,后者则是依靠自然本能方式而生存。因此,我们说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二、实践与人类世界的关系1、人类世界是人所

30、创造的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前提,因而它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优先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它肯定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性。但它进一步认为,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生存的,人必须生存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1)人类世界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化自然界,即被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所改造了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即通过社会交往活动所建立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精神世界,即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基础上,通过精神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世界。(2)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创造了“人化自然界”。被人类活动所改造了的自然物,成为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成为人们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直接依靠这

31、种“人化自然界”而生存。(3)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人们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发生社会关系,并建立起社会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形成人类社会。人们只有依靠社会力量才能使自然界发生“人化”。(4)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产活动形成了人们的主观世界,有了主观世界,人们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2、人类世界的基本特征人类世界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因而它就具有不同于自然界的一些特征,其基本特征如下:(1)人类世界具有“人为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是自然的、自发的;人类世界的一切存在和变化都是人为的、自觉的。因为人类世界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所创造的,是依靠人类的实践活动形成的。(2)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人是人类世界的目的,人类世界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而创建的世界,是以人为核心所建立的“为我性”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才是自由的;自然界没有目的,也不以人为目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人类世界具有“组织性”。这里所说的组织性,必须结合以上两个特征来理解,人类世界是人们自觉地组织起来的世界,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主动建构的世界。因此,人类世界的组织性不同于自然界的结构性,因为它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以上特征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