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2.41KB ,
资源ID:68140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140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历史文选.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历史文选.docx

1、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一、简化字的历史 汉字简化方案1,1909年陆费逵2,1956年,在全国推行简化字,1986年出台简化字总表 着重关注第一表 简化带来的问题:1,多对一:例:复(復-往复、複-复杂),后(後-先后、后-皇后);里(裡-表里、里-万里)2,简化后意形无关:叶(葉;叶-邪)只(隻;祗)主要问题字共96个 弊病产生的根源:对汉字的简化采取粗暴的态度,为从文字根源考虑;在简化出对反对意见没有充分考虑(eg.陈梦家-因反对文字改革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自尽) 汉字简化原因:1,全国使用简化字显示中央政府的权威;2,为了向国际共产主义中心靠拢(国际化); 故在文革中毁坏古书3,彻底划

2、清与康泰资产阶级的关系 汉字简化初期在山西等地推行拼音化(向拉丁化靠拢)-隐含粗俗的达尔文主义(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拼音化后果:1,同音字的噩梦;2,方言消失,统一成为普通话考古文献 考古史源:实物,非实物1、甲骨文1、甲骨文是记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与占卜有关,故又称卜辞;又因多用刀刻,故又称契文2、因商周时期人多爱占卜,所以甲骨文保留了当时很多史实3、甲骨文的刻写: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在燃炽的木质或金属在钻凿出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裂纹;根据兆文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文附近4、甲骨文的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初称“龙骨”,

3、入中药。 清末王懿荣在抓药时发现龙骨上刻有字,开始收集此类“龙骨”,死后其子因家境原因将其变卖与刘鹗,著铁云藏龟(选拓1008片甲骨) 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写成契文举例(最早对甲骨文进行考释的著作),此后郭沫若、王国维等相继开始研究甲骨文,尤其是王国维 “甲骨四堂”:罗振玉:著录(收集印刷),字雪堂;王国维(著书),字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5、现今发现甲骨文约15万片6、甲骨文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系统7、甲骨文的刻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片上可刻写很多段落(以竖线划分;也有先刻在涂的。8、商人写在简册上9、汇编:郭沫若甲骨文合集,收录资料丰富,从甲骨文被发现直到书被编完(198

4、2年),共13大册,前12册为拓本,13册为摹本,包含国内外发现的4万2千片。分类汇编(政治分类:阶级国家、社会生产、思想文化、其他)10、现今已发现西周的甲骨,但商代最有名 2、金文1、金和金文 刻在金石(青铜)上可以长期保存的文字(反映了人们对长久保存文字书写的意向) 金属器物制造最多的时代:商、西周(但未用于生产,因为比较贵重;所以战国铁器出现后才用于生产) 墨子:“书于竹帛,镂于金石” 青铜合金比例-周礼-考工记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注:

5、“齐”通“剂”,表成分钟鼎-礼器;青铜-兵器2、商、西周、春秋战国青铜器概况 夏:二里头遗址:爵(因上无花纹,故又称素爵) 商朝前期:普遍流行花纹(主要为饕餮纹)。高达1米的兽面乳钉纹大方鼎代表了商朝前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商超后期:殷墟出土的“后母戊”的大方鼎,重870多公斤,器形庄重,花纹瑰丽,是商后期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艺术的最高代表)。此外,湖南也是长江流域出土商代铜器比较集中的地区,如花纹细密的四羊尊、造型逼真得象尊、虎食贞人、人面方鼎等 西周:大孟鼎、史墙盘、颂壶、虢季子白盘等(西周时期,器身上出现明文,甚至是长篇铭文) 东周:狩猎、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等成为内容题材(eg

6、.1965年四川成都出土的铜壶)。春秋河南新郑出土的莲半立鹤方壶、错金铭文的栾书缶等,均为此时期高水平的代表。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青铜器,如鉴:吴王夫差鉴、吴王光鉴,战国早期曾后乙用冰鉴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生产转向以日用品为主(度量衡,量器),如佐伯君权、商鞅方升 秦汉多为漆器(木或竹制),魏晋为瓷器3、青铜器的大概分类(1)农具和工具:耒、耜、铲、(2)兵器1) 戈(主要用于战车-车战、勾杀):商代无胡戈、鸟纹三个;西周太保戈、刑国错金铭文戈、异性戈;春秋楚王孙鱼戈、巴蜀兽面纹戈、三星堆青铜戈2) 矛(刺杀):北单矛(殷墟侯家庄出土)、商云雷纹矛、春秋倗矛3) 戟(戈、矛组合):春秋战国

7、异形戟、长杆三戈戟4) 钺:商代卉纹方钺、盘龙城出土钺、人面钺、蛙纹钺、妇好钺、;西周刑侯钺5) 刀:商代目雷纹刀、商代鬼方蛇首刀、北方羊首青铜短刀6) 剑:西周柳叶状铜剑、蟠龙纹青铜剑鞘;北方短剑:鬼方的触角是鸟兽青铜短剑;春秋吴越的宝剑-吴王夫差矛,越王勾践剑;春秋战国时匈奴短剑,北方青铜双鸟首剑;战国鄂尔多斯青铜刀、青铜短剑;春秋战国:秦国青铜长剑;巴蜀地区的飞剑7) 弓箭:战国镶嵌云纹承弓器;杀伤力强的弩;战国弩机和箭8) 殳:对付战车9) 胄:商代面纹胄;西周兽纹面胄(3)车马器:在车马上磨损处加以金属(4)青铜礼器1)食器:1鼎(最重要,王权的象征;成肉食;单数)-商代兽面乳钉纹大

8、方鼎;商代饕餮纹鼎2簋(盛饭食;双数)3鬲(下部三角中空,便于受热)4甗(簋、鬲合并,上簋,下鬲)5豆(盛放腌菜,酱制品)6釜2)酒器(大部分为商代)-祭祀中要用酒1爵(商人爱喝酒)2角:数量较少3斝(盛酒)4觚5觯(大型盛酒容器)6觥(常做成动物形状)7尊8卣9罍10壶3)水器(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礼记内则)1盉(浇水)2盘(接水)4)乐器1磬5)杂器1镜子2建筑构件4、青铜器的铭文1) 商代:族徽;小臣于遵铭文(形体丰腴,有波磔体-大部分为注在铜器上),2) 西周(铭文书写呈现程式化,铭文较长;不仅记载赏赐,还记载历史事件。玉箸体-笔画均匀,不露锋芒)3) 西周中晚

9、期4) 春秋(鸟虫书)西周王系表3、简牍1、镂于金石,书于竹帛4、敦煌和吐鲁番文书1吐鲁番文书2敦煌文书 文书主要是西晋后期到北宋初年因丝绸之路而繁荣,汉代在此设过敦王郡。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逐渐被忽视,明代被修在山海关外,逐渐荒凉 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发现Aurel Stein斯坦因 1907年5月-带走大量汉文、藏文写卷和画作-学术价值最高的部分Paul Pelliot伯希和 1908年-带走大量鞋油非汉字的写卷、佛经上写有题记的写卷和没见过的佛经,带走藏经洞中的精华清朝曾拨款6000两银子想买会经书,但经各地官员克扣,仅剩300两。运回北京的途中又被偷拿,进一部分运回被保存(现存

10、与国家图书馆)日本大谷探险队于1911-1912年买走百余本1914-1915年俄国买走300余卷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买走570卷1923年哈佛教授到来时已经几乎没有文物,买走壁画和雕塑现今敦煌内仍有很多佛教壁画与雕塑 洞内有文献、文物(字画、法器) 敦煌抱有如此多文物的原因1废弃说:文书需要修补的暂时放置,后纸板印书流行,逐渐放弃写卷-斯坦因2避难说:西北战事不断(伊斯兰教势力)。西夏入侵敦煌时,为避难而藏-伯希和3灭佛说:封存是有计划的,而且封存很好 文物如今下落:英国图书馆-斯坦因;法国国立图书馆-伯希和;俄国圣彼得堡;京都德比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私人收藏;美国哈佛大学 兴起敦

11、煌学 参考书:敦煌学十八讲敦煌文书的纸沿袭简牍形式,宽1尺,长1.5尺,纸在使用前还被浸泡过,从上往下,从右往左抄写,每一张纸粘贴起来形成卷抄写时先抄写题目,写在内部(卷起来后无法看见)的被称为内题,卷起来后写在纸的外部的被称为外题。有的也写在尾部,被称为尾题。卷被装入袋中,一般一袋装10(有时为12)卷,一袋被称为一帙宋代后,随雕版印刷术发展,逐渐出现与现代书很像的线装书经部概述1、从儒学到经学春秋时期,诸子中,儒家、墨家最为盛行。孔子时代,君王对儒家并不采纳,战国孟子、荀子时代,儒家仍未被接受。秦国时儒家被很大程度上压制,而是以吏治国。直至这时,儒家都没有被国家正式接受。直到汉代汉武帝时期

12、,如家才被国家作为正式学问,成为经学(独霸各种学说之上,被政府提倡,成为国家的学说),成为统治性、官方的学说。唐代时,国家整理经书,并进行注释,加上科举考试考试内容为儒学,使的儒学得到更大的发展。宋代出现理学(也称宋学、道学),儒家的经书到了清代时,被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的考据,成为朴学(包括子书、史书),直到清代晚期,中国在入侵下,使人们逐渐反省,认为读经书不能使中国进步,于是废科举,建立现代大学堂。近现代以来,人们认为“经学,是死人的文化”,所以对经学的研究逐渐冷淡。现代文化学期,逐渐对经学重视2、经今文学和古文学v 在西汉存在,对后世影响极大v 今文学:汉代时,用隶书将经书写下来。汉代的典

13、籍常常是口传的,人们在记录v 古文学:考古发现或在民间找到的,往往是用古文(战国六国的文字,但在汉代时人们往往已经无法看懂)写成的v 今文和古文在内容上(具体字句不同)、文字上、篇章的分合上不同,v 最重要是二者对经书的解释不同v 两种学派的宗旨不同:今文学家:经世致用-eg审理案件,参照春秋;给皇帝上谏,参照诗经;古文学家:研究文字的制度、名目v 在汉代时,金文学派占主要地位。而古文只在民间个别人中间流传。东汉以后,古文学家也慢慢发展,后期古文有压倒今文的倾向3、汉学与宋学汉学是比较注重训诂考据的学问,宋学时更注重义理的学问宋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自己的理学,主张直接从经文中挖掘义理4、经学

14、文献概述1、六艺(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乐)今古文学分歧:六艺是否是孔子所著,还是孔子只起到整理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只是儒家经典可以称为经,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均可以称为经书:道德经、墨经、法经到了汉代后,才逐渐被儒家独占。后世随着道教、佛家的兴起,也有些佛经出现2、十三经从汉代五经的基础上扩展十三经(按经书重要性排列注疏(正义)列入经的时代周易:古代用于占噬的内容的解释魏王弼;晋韩康伯唐孔颖达等西汉尚书:尧舜-春秋时期秦穆公,成书很早(伪)汉孔安国 传孔颖达等西汉诗经“西周初年到春秋的诗歌,个别篇章成书很早汉郑玄唐孔颖达等西汉周礼:后是关于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郑玄唐贾公彦东汉仪礼记载礼仪和

15、仪式,对行为进行规范(主要是对士的礼节,所以有时又称士礼)郑玄贾公彦西汉礼记对礼进行解释。内容庞杂,除了对礼制的解释,还有很多关于孔子的言论,成书较晚郑玄孔颖达东汉以后左传-古文,解释春秋(鲁国史书,经过孔子删定,同时也记载其他诸侯国的情况,但因文字简洁,需要解释)晋杜预孔颖达东汉公羊传解释春秋汉何休唐徐彦西汉谷梁传解释春秋晋范宁唐杨士勋西汉论语记载孔子及其言论,今天研究孔子最重要、最可靠的史料。语录体,在汉代常作为9-12岁孩子的必读书目魏何晏宋邢昺东汉孝经孝道方面的内容,在所有经书中文字最少,1700余字。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大影响。唐代有皇帝专门为其做注释唐玄宗李隆基宋邢昺东汉尔雅辞典,对经

16、书里的字词进行解释晋郭璞宋邢昺唐代孟子孟子的言行汉赵岐宋孙奭宋代前五部为五经,最重要3、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大学章句集注(大学只是礼记中的一篇,讲政治哲学纲领-格物致知、修身平天下等)朱熹注周易本义朱熹注中庸章句集注(只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方法论,讲遇到问题时如何审视事物,如何处理)朱熹注书经集注蔡沈注论语章句集注朱熹注诗集传朱熹注孟子章句集注朱熹注礼记集说陈澔注春秋三传集三传旧解四书在宋代以后,科举考试的解释是以朱熹的为标准5、经部文献的注疏(记住十三经名字、知道每部书的注) 1、十三经注疏成为元明清以后最重要的参考。基本上汇集了宋以前的注释。2、其他注疏和研究著作的汇聚-宋以后对经书的解释通志堂

17、经解(大部分是宋元的著作)皇清经解(阮元所编,供学生所用,有时也称学海堂经解,主要收录乾嘉考据学派的注释)、续皇清经解(王先谦所编,主要收录乾嘉以前没有被收录的和之后的著作)-清代著作6、经学文献的著录见书P610-6117、参考书目(1)周易1、解题编录上古时期的诗词及其解释这些诗词的内容古代预测分为卜筮两种。卜是利用物之象,筮是利用物之数卜筮两种方法在商周时代都在使用(筮在夏商周时代都有)夏易连山;商归藏;周周易易进行筮的方法:用蓍草棍共49根,双手随意一分,分之后,根据出现的余数、奇偶判断吉凶(六卦)周易就是讲筮的方法和筮辞古代也有把周易的周解释为“无所不包”-郑玄第二中解释是周是朝代名

18、-孔颖达许胜解释周易的易是从蜥蜴而来的第二种是从字形中来解释,上为日,下为月第三种就是变化第四种解释是易就是个书名,没有特殊含义2、内容主要由经、传组成v 经是64卦(也许不是传统的由8卦叠合而成),64卦有卦画和卦辞:乾(卦名)元亨,利贞(卦辞),分为上经(30卦)和下经(34卦),上部为上卦(有时称为外卦、贞卦),下为下卦(内卦、悔卦)。v 从下往上数,最下为第一爻,名为初九(潜龙勿用),从下往上(被称为逆序)依次是: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万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括号内为爻辞(阴爻中,九均为六)-(九

19、为奇数中最大数,而六是偶数中的中间数)这种称呼出现较晚,秦汉时还没有。解易时常出现v 一般把第五爻称为天位,第三爻称为认为,第二爻称为地位 一卦之中,第五、二爻为中,第一、四爻为下,第三、六爻为上(古人认为这样有呼应),所以两个中爻十分重要阴阳位,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即一三五爻位阳,二四六为阴,阴爻居于阴位,阳爻在阳位被称为“得位、得正”同位:上卦与下卦的上爻是同位,上下两卦的中爻、下爻也是同位,被解释为“应”比:比邻的两爻;承:下承上(周易中强调以阴承阳为佳eg.六四承九五)西周中后期进行卦辞的编写(2)传是对经的解释 七种十篇“十翼”彖传上下篇2中解释64卦的卦名、卦义、卦辞、爻辞象传上下

20、篇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和爻辞系辞上下篇是易经的通论说卦序卦解说64卦组合的顺序杂卦解释64卦的卦义周易的核心就是把事物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萌生、显现、生长、浮动、腾飞、终极(2)尚书1、书名v 汉代时才被称为尚书,也成尚经,有人认为尚与“上”相通。从字面上也可看做是上古的史书。从尧舜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内容上重在言语,对话很多,少部分篇章有叙事的特点。v 有人把尚书分为六个类别:典(说明某个东西很重要,用以表示很重要的书)、谟(通“谋”,商量,这类篇章基本上是君主和大臣之间的对话和谋议)、训(大臣对君王的建议)、诰(君王向众人下发的诰谕,大约占尚书的一半)、誓(古代君王在战场上的讲话,鼓舞人

21、心之言。因为是对众多军官讲话,所以语言多为简洁有力,有时还有节奏韵律)、命(君王对某个人的封赏诰命,君王奖赏臣子事说得诰命)v 结构上,尚书分为四部分:虞书(讲尧舜时期之事)、夏书、商书、周书(篇章最多)-从篇章上可以看出中国历史的编写的特点:详今略古2、今文古文v 经过焚书坑儒,尚书的很多部分被毁,只剩下由伏生保存的28篇(一说29篇),用隶书抄录后教学,称为今文。整个伏生产生的今文系统是西汉的官方文学v 古文是用战国文字写成的尚书。东方六国的文字很难认,所以被称为古文。经对比,古文比今文多出16篇,但古文一直未被官方承认,只在民间流传。大约在魏晋时期,古文就渐渐消失了3、伪古文v 东晋时有

22、人上交一部古文尚书(共58篇),每一篇都有孔安国做的传,一直流传到今天。从宋代开始,就有学者对他产生怀疑。因为发现古文部分读起来很通顺,不像是古文。经明代和清代学者的考证,58篇中多出的25篇是假的(其余的33篇与原来的那28篇是一样的)(3)诗经1、概况v 秦及其以前,仅称诗,汉代后改成诗经,在汉代时有今文、古文(毛诗),流传至今多为古文,所以有时又称毛诗。我国最早的一个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首(实际是311片,多出的六篇只有题目,没有内容-有人认为,这六篇本就是无内容的笙诗,只供演奏;有人认为,原来有内容),简称“诗三百”v 来源1采诗:官府派人去民

23、间采集,交由朝廷筛选、润饰,在演奏给天子。这有助于天子了解民间情况2献诗:贵族阶层自己写诗,向王室进献(一般是赞颂的诗歌,但也有一部分是讽谏内容)v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有人认为这种分类与曲调有关,有人认为与内容有关。上古的诗经不仅是诵读,还与乐曲紧密相关。“儒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v 风-地方上的音乐(15个地区,主要在北方地区,少数篇章涉及到江汉流域,多数是在黄河流域-诗经主要代表北方地区的高峰;楚辞代表南方地区的经典)160篇,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也有极少数是贵族作品。其他13国风都成“风”,而前两篇是“周南、召南”,这两篇被称为“正风”,因为它们的内容十分纯正,在各个领域都

24、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准则;其他13国的被称为“变风”,内容不十分纯正,只可以借鉴。“正风”在上是“上风下”,是儒家政治文明中很重要的一点(统治者在上,要品德高尚,百姓才会好)。变风是“下讽上”,臣民对君主的讽谏(风,讽也)/还有一说,二南是因为他们在南方,与其他的曲调很不一样/还有人从政治教化解释,周在北方,它的的教化从北而南。被称为“周南、召南”可能是因为周王曾分封“周王、召王”,因为二者地位很高,故排在前面v 雅-王幾宫廷乐歌(雅者,正也),正声-标准语言。中央王朝所在的地方所说的话被称为“雅”(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分为大雅(31首,基本上是西周作品)、小雅(74首,有部分春秋作品),共1

25、05篇v 颂-容也。不仅有文字,更主要是和舞蹈有关。这种舞蹈大部分是用于宗庙祭祀时用的。共40首,分为周(最多31篇,时间早,大部分是西周或西周初期的作品,讲的是周的起源或周王的丰功伟绩,有些诗篇幅很长。有人认为颂中有些篇幅较长的诗歌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的史实)、鲁(4篇,出现较晚,主要歌颂鲁西公)、商(5篇,出现较晚,是商的后裔宋人歌颂他们的祖先)v 诗经绝大部分是四言(少部分是五言、六言)2、作用1、用于各种典礼仪式中演奏、歌唱、舞蹈这些诗歌-最主要的功用2、赋诗言志-在左传、国语中有大量记载,尤其是在各国的外交之中。在外交中,使者要表达自己国家的意愿是不直接说,而是用诗句传达,另一国家的君

26、主也是用诗句回答。所以诗经常被用于国与国之间的接待之中。古代国语中使用诗经中的语句常常是断章取义。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诗教”(eg.孔子诗论)3、今天研究诗经大部分是从文学角度研究3、小序、六义1、诗经每首诗前面都有小序,简单表明这首诗的主旨。但是“关雎”前的序言十分长,不仅讲了“关雎”的主旨,而且阐述诗经的主旨,被称为大序。它的语言风格与诗经内其他的不一样,有人认为序是孔子所著,后代的人(宋)也有人认为是后代经学家添加的。2、在大序之中,专门提出“六义”的概念-风、赋、比、兴、雅、颂。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写作方法。3、赋-(朱熹)直陈其事(郑玄:铺陈) 比-(朱熹)以比状此(郑玄:比类)

27、 兴-(朱熹)托物兴此(郑玄:喻劝)4、兴的用法较多4、三家诗(今文)、毛诗(古文)1、一直流传到汉代,没有断。汉代齐鲁韩三家今文,毛诗为古文。毛诗是毛亨所作,他为诗经做过传毛诗故训传-是诗经最早的一个解释。东汉末年,郑玄为毛诗故训传作笺(只要郑玄作过传笺,后人就只读郑玄的了)。郑玄解诗常常过分将诗歌与政治道德联系起来,后人也场场如此。所以有人认为,郑玄践踏了诗歌的抒情性。朱熹很反对这样,他要还原诗歌,着重诗歌的情感,但也注重教化作用。而且很多宋代学者(以朱熹为例),序很不好,周礼一、周礼v 仪礼、礼记、周礼合称三礼,初称周官,周官礼v 周礼是被西汉河间献王从民间收集上来的,但此时已经缺少冬官

28、v 周礼在西汉虽然受到刘向、刘歆的重视,但没有被立为博士,只有王莽时期周礼受到特别的重视。但是王莽失败后,有被冷落,直到东汉末年,郑玄为他做了注之后才又被重视。v 这本书因为是从民间征集上来,所以有学者认为这本书是假的(不太可能)v 周礼不是周代成书,传统认为这本书是周公(周初,地位高于孔子,重要贡献就是制礼作乐)所作。后人认为是刘歆伪造的;第三种说法是郭沫若等认为是战国人所作(原因是:语言很多是春秋末期和战国时的语言;书中出现了很多只有春秋晚期和战国才有的概念-五行、五帝等;书中所记载的一些祭祀、法历、农业是和战国时期符合的。虽然是战国时期的书,但是书中的一些内容也可以作为研究周代的参考)v

29、 这本书对政治的框架有完美的构想,带有后人的完美构想v 在内容上,周礼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个部分,每种官下由有很多官名官名长官下有属官主要职责天官冢宰36种邦治(掌握宫中之事)地官司徒78种邦教(土地、人口、赋税)春官宗伯70种邦礼(五礼-吉凶宾军嘉(成人礼);祭礼)夏官司马69种军政(军事训练、征伐)秋官司寇66种邦令(治安、司法、刑法)冬官司空百工土木建筑(已缺,后人用考工记补)v 考工记是具体记载工程技术的书,战国晚期出现v 唐以后的三省六部中的六部就与周礼中的六官有关二、周礼的注疏v 最完整的注是郑玄的,贾功燕的疏v 孙饴让的周礼正义,26岁开始着手编纂周礼正义。成就主要集中于文字学、校勘学。孙饴让在子学上也很有成就(墨子)(梁启超称赞他为有纯无疵)礼记v 礼记是对礼的解释,“记”是对“经”的解释今天所见礼记为戴胜所写。汉代传授礼的有很多,到了东汉末年,只有郑玄为小戴的礼记作注,所以后人就只读小戴的礼记。大戴礼记缺失严重。小戴礼记有49篇,内容庞杂凌乱,有解释礼的,也有讲教育的,还有孔子的言行。有序者对其进行分类(刘向将其分类八个类别:通论、制度、明堂阴阳、丧服、子法、祭祀、吉事、乐记;其他诸如朱熹、梁启超都有过分类)v 宋代司马光认为“学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