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7.50KB ,
资源ID:68021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021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九下文言文《公输》.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九下文言文《公输》.docx

1、中考语文一轮教材基础练九下文言文公输公输【巴彦淖尔、滨州、南充、宁波、枣庄、成都、福建、南平】等8地市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起于鲁()(2)公输盘不说()(3)请说之()(4)吾义固不杀人()(5)知而不争()(6)不可谓知类()(7)此为何若人()(8)邻有敝舆而欲窃之()(9)荆之地方五千里()(10)公输盘诎()(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答案:(1)出发,动身(2)高兴(3)解说(4)坚守道义(5)劝谏,劝阻(6)明白事理(7)什么样的(8)破(9)方圆(面积)(10)通“屈”,理屈(11)入侵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夫子何命焉为?译文: (2)宋何罪之

2、有?译文: (3)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译文: (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译文: (5)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译文: (6)此为何若人?译文: (7)胡不见我于王?译文: (8)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译文: 答案:(1)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宋国有什么罪呢?(3)杀害(或“损失”)不足的(民众)而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4)你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5)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6)这是什么样的人呢?(7)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8)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对付我,我也不说。3.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

3、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答: 答案:闻、起、行、至、见,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4.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答: 答案(示例):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5.墨子是怎样折服公输盘的?从中发现墨子的什么进步思想?答: 答案:墨子以“借刀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之语。再以事实论说了公输盘的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而说服了公输盘。从中可见墨子爱好和平、爱护人民的进

4、步思想。6.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答: 答案: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公输盘和楚王不敢轻举妄动,迫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7.本文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墨子: 公输盘: 楚王: 答案: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顺、日照、徐州、南宁、吉林、绍兴、湛江、曲靖、襄阳、漳州、盐城】等11地市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夫环而攻之()(2)池非不深也(

5、)(3)委而去之()(4)兵革非不坚利也()(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7)亲戚畔之()(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0)人恒过然后能改()(1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2)入则无法家拂士()答案:(1)围(2)护城河(3)放弃(4)兵器(5)限制(6)震慑(威慑)(7)通“叛”(8)被举用,被选拔 (9)责任,使命(10)犯错误(有过失)(11)了解,明白 (12)通“弼”,辅佐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译文: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译文: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译文: (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 答案:(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2)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3)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5)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6)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7)这之后才知道因

7、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答: 答案: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答: 答案: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答: 答案:出身卑微、经历磨难、终有作为。6.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答: 答案(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

8、,但犯错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或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作答亦可)鱼我所欲也【随州、曲靖、广安、北京、贺州、柳州、泸州、兰州、烟台】等9地市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蹴尔而与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5)乡为身死而不受()(6)故不为苟得也()(7)此之谓失其本心()答案:(1)祸患,灾难(2)这、这样(3)用脚踢(4)停止,放弃(5)通“向”,从前(6)苟且取得,文中是“苟且偷生”的意思(7)天性,天良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

9、生者何不用也?译文: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文: (6)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 答案:(1)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能够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3)用脚踢着(践踏或踩过)(的东西)来给别人(人家)吃,(即使是)乞丐也轻视而不肯接受。(4)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5)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

10、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华丽的住宅却接受了。(6)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3.分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答: 答案: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鱼”喻“生”,用“熊掌”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4.文中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请你指出“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答: 答案: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5.课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 答

11、案: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答: 答案:“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恩施、兰州、慈溪、嘉兴、台州、成都、荆门】等7地市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或谓惠子曰()(2)欲代子相()(3)非梧桐不止()(4)于是鸱得腐鼠()(5)鱼出游从容()(

12、6)安知我不知鱼之乐()(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答案:(1)有人(2)做宰相(3)栖息(4)在这时(5)悠闲自得(6)怎么(7)完全,确定是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译文: (2)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译文: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文: (4)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译文: (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 (6)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 答案:(1)惠子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2)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前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3)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4)鱼游得悠闲,这是

13、鱼的快乐啊。(5)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6)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确定的!3.请揣摩“庄子往见之,曰:”中庄子“曰”的神态或表情,用一个词描摹。答: 答案:冷笑(或嗤笑、愤怒、鄙夷)。(意思符合即可)4.本文比喻巧妙贴切,请你说说“鹓”和“鸱”分别比喻什么。答: 答案:“鹓”比喻庄子(或志向高洁之人),“鸱”比喻惠子(或贪求名利之人)。5.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答: 答案: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在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答: 答案(示例):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

14、利者。庄子是靠曲解惠子的意思,才能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是胜利者。但是从辩论本身看,又是庄子胜利了。7.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答: 答案: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也可以一同欣赏两位,理由综合以上所述即可。)曹刿论战【福州、安徽、泸州、长春、荆州、德州、燕山、泰安、威海、凉山、巴山、丹东、达州、宁波】等14地市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又何间焉(

15、)(2)肉食者鄙()(3)牺牲玉帛()(4)弗敢加也()(5)小信未孚()(6)神弗福也()(7)小大之狱()(8)公将鼓之()(9)齐师败绩()(10)公将驰之()(11)再而衰()(12)望其旗靡()答案:(1)参与(2)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3)指猪、牛、羊等(4)虚报(5)为人所信服(6)赐福,保佑(7)案件(8)击鼓进军(9)大败(10)驱车(追赶)(11)第二次(12)倒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文: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文: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 (5)夫战,勇气也。一鼓

16、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6)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 答案:(1)(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的。(2)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4)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5)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6)他们的士气已尽而我们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7)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3.曹刿

17、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答: 答案:取信于民。4.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课文概括总结。答: 答案: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5.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 答案: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6.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答: 答案: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

18、过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邹忌讽齐王纳谏【安徽、盐城、河南、丽水、济宁、达州、眉山、重庆、黔东南、内江、日照、南充、鄂州、广东、大连、桂林】等16地市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邹忌修八尺有余()(2)朝服衣冠()(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4)暮寝而思之()(5)皆以美于徐公()(6)今齐地方千里()(7)莫不私王()(8)王之蔽甚矣()(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0)能谤讥于市朝()(11)虽欲言,无可进者()(12)时时而间进()(13)期年之后()答案:(1)长,文中指身高(2)穿戴(3)

19、确实,实在(4)睡觉(5)认为(6)土地方圆(7)偏爱(8)受蒙蔽(9)指责(10)议论(11)即使(12)间或、偶然(13)满一年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文: (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译文: (4)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文: (5)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 (6)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文: (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译文: (8)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 答案:(1)(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2)城北的徐公,

20、是齐国的美男子。(3)(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4)(邹忌)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5)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6)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7)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8)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3.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答: 答案: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有自知之明。4.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答: 答案: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5.简略说说文中进谏人越来越

21、少的原因是什么。答: 答案:由于齐威王敢于纳谏,广开言路,使得齐国大治,民众对齐威王治国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意见越来越少。6.课文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答: 答案: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出齐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7.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 答案:齐王是一个为了修明政治,善于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王。愚公移山【铜仁、达州、绍兴、台州、北海、晋江、桂林、乌鲁木齐、舟山、绵阳】等10地市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年且九十()(2)惩山北之塞()(3)始一反焉()(4)达于汉阴()(5)吾与汝毕力平险(

22、)(6)杂然相许()(7)汝之不惠()(8)固不可彻()(9)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0)何苦而不平()(11)河曲智叟亡以应()(12)操蛇之神闻之()(13)惧其不已也()答案:(1)将近(2)苦于(3)通“返”,往返(4)汉水南岸(5)文中指险峻的大山(6)赞同(7)通“慧”,聪明(8)通(9)穷尽(10)愁(11)通“无”,没有(12)持(13)停止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

23、: (5)甚矣,汝之不惠!译文: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 (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 答案:(1)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2)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3)(愚公)于是率领儿子、孙子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山),凿石头,挖土块,(并)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4)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5)你太不聪明了。(6)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7)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3.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

24、文中哪句话是侧面写移山艰难的?答: 答案: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山高而且大;运土石的工具很小;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答: 答案: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它们的区别。答: 答案:愚公之妻的话在于表示疑虑和担心(担心山移不走,且“焉置土石”);智叟的话显然是鄙视和嘲笑,笑愚公不自量力(连山上的草都动不了一根,能把土石怎么样呢?)6.从文中句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答: 答案: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