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9.37KB ,
资源ID:67994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994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的回顾与展望.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的回顾与展望.docx

1、北京市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市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的回顾与展望唐建华 自2005年以来,北京市教委每年举行一次全市范围的中小学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比活动,至今已举行5届。此项活动是通过以案例为核心的教学设计研究,引导教师从以往单一的教案撰写转变为进行有意识的教学设计活动,有效地帮助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创新。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该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征集、评选出一大批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极大促进了北京市广大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水平。 本人作为这项活动的化学学科活动的组织者和亲历者,有很多亲身感受和体会,

2、借此机会与大家作些交流。 1北京市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的基本情况 北京市优秀课堂教学没计评比活动,从开始启动到最后召开总结发奖大会,历时近一年,采取区县初评、市级复评、专家终评的三级评选方式。市级复评是以学科为单位,在区县初评的基础上按一定数额比例确定三等奖名额,并推荐一、二等奖参加终评。终评则由市基教研中心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学科推荐的候选教学设计进行终审。终评过程中,先由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录边讲解边播放视频片段(不超过15分钟),专家评委再对教师进行5分钟的现场提问,最后通过专家评审最终确定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教师。 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评比内容及工作方式有了很大改进,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3、评选内容不断改进,注重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例如,2005年评选只包括文字材料,并且是课前教学设计,2006年增加了现场说课和答辩,2007年增加了课后教学反思,2008年增加了课堂实录片断(15分钟),2009年增加了课堂完整实录(45分钟),并且采取开放形式,评委和观众同在一个现场。评选活动结束后,还对获奖的教学设计进行深一步挖掘,请专家进行评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使之对北京市教学起到更大的示范作用。 (2)评选主题不断改进,注意与新课程改革同步发展。例如,2005年主题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2006年主题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2007年主题是“面向全体学生”,2

4、008年主题是“关注学习过程”,2009年主题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题越发鲜明,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问题进行研讨,从宏观向微观、从关注教学方式向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对教学的导向性不断增强。 (3)获奖教师不断年轻化,新老教师同台竞技,共同发展。开始两年进行的评比活动中,获奖教师大多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原来就是学校的骨干,很多后来陆续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应该说他们获奖是在情理之中。而近年采获奖的教师,出现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教师,他们教学时间比较短,教学经验比较少,但其学历层次高(具有硕士、博士学历),思路开阔,理论提升能力强,往往能别出心裁,设计出一些有新意的作品来。

5、可以说,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不仅是教师相互切磋、同场竞技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促进教学创新、发现优秀人才的重要平台。因此,维护好、管理好这个平台,使其成为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阶梯,应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努力方向。 2北京市教学设计评比的基本要求及案例分析 北京市提出的教学设计基本内容(教学设计基本框架)包括: (1)课题名称 (2)本节(单元)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3)教学背景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说明。 (4)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

6、内容的安排等。 (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要具体、实事求是,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做到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强,灵活多样。 (7)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教师韵教学设计要建立在总结个人以往相关教学经验、借鉴他人已有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特点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应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性。 (8)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设计都是已经实施后的教学过程,因而文字资料中还要包括教学反思。

7、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来谈谈如何体现这些基本要求。 21如何确定“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的确立,需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策略,提出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例1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关注观念(微粒观)建构,充分发挥概念原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概念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本质地认识事物与现象,促进科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因此,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除了关注“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具体知识的落实,还要同样关注“离子反应”这一

8、内容对于学生从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更加本质的认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和方法。理论基础: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促进学生认识方式转变的概念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的科学概念学习是建构性的, 学生是科学概念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因此,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科学概念的教学设计:首先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线索, 确定教学的知识脉络;其三分析学生的已有认识与科学概念间的差异,确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脉络;之后分析教材中的活动线索和S巧线索,结合学生的已

9、有知识和探究能力,确定教学过程的问题线索;最后确定是否需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证据,以及以哪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具体如图1所示: 知识脉络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及其逻辑顺序。认知脉络探查学生的已有认知,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与科学概念间的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脉络。问题线索为学生的认知发展设计合理的问题线索,并确定通过提供哪些素材(数据、实验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证据图1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思路 简评:本节课教学设计突出了新课程对概念教学的核心教学思想;“关注观念(微粒观)建构,充分发挥概念原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并且从建构

10、主义教学理论出发,提出学生的科学概念学习是建构性的,学生是科学概念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按照科学概念教学设计的思路,基于学生认识发展脉络设计问题线索,突显“离子反应”及相关概念对深化、发展学生的认识的作用,并用框图形式形象地表示出来,思路清晰,依据合理,问题明确,可操作性强。 22 如何进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和处理,以适合教学时间。第二是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从三方面考虑,即已知:先前经验;想知:学习动机;未知:教学目标。 案例2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

11、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化学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教材通过对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二者反应的实质是SO42-与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然后,通过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和四组酸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得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最后通过一组实验(三个反应,分生成沉淀、气体和水)总结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学生情况:一方面,学生刚刚经过中考复习,对于常见酸、碱、盐溶液间的复分解反应非常熟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

12、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课前测查发现,“原子”、“离子”、“分子”等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名词,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可以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认识物质间的反应湖如,在让学生从任意角度对给出的几种物质分类时,只有4的学生指出还可以从构成微粒的角度对物质分类)。因此,“微粒观”的建立将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之一。教学方式:综合启发式技术准备:演示文稿的制作、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简评:教师简明扼要地列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并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知识掌握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微粒观”的建立这一核心观念,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2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13、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举纲导向的作用。合适的教学目标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具体表达,即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说明“学什么”;在“过程与方法”层面,说明“怎么学(怎么做)”;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说明“为什么学”。同时,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立在三个维度有机结合的可操作、可测量的目标系统之上。 案例3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铝和铝的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一、基础性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说铝和氧化铝的主要性质;在实验中进一步熟悉和规范液体和固体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对比实验,探究

14、铝表面氧化膜的性质;通过实验来探讨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原理,运用化学理沦对实验事实进行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列举铝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珍惜铝资源;阅读有关金属铝的发现史等相关资料,体会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二,发展性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综合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分别总结出铝单质和氧化铝的性质,学习分析化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阅读有关金属铝的发现史和当今发达国家技术垄断的相关资料,倡导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体会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所起

15、的重大作用,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重点:铝和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氧化铝的两性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金属的化学性质非常熟悉了,包括铝的性质,铝与碱的反应以及氧化铝的两性远远超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因此一定要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发,通过探究实验、引发认知冲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并且进一步提高对元素化合物性质复杂性的认识。 简评: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三个维度整体考虑,全面具体,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针对本节课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点要求,针对性强,便于实施。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

16、角度,分别就“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列举阶段性要求,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从而易于实施、落实和评价。 24如何进行“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涉及到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学意图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设计等几个内容范畴,其核心是“活动的设计”,基于新课程要求的活动设计应体现“为方法而教”、“为策略而教”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的表达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采取表格式也可采取文字叙述式,但更多的是采取表格式(如表1)。 表1教学阶段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资源教学意图1创设情境多媒体、实验2新课讲解(预期回答、结论

17、等)教材、学案3分组实验实验药品、仪器4归纳总结实物投影 案例4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铝和铝的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片断)(见表2)表2教学阶段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资源教学意图1新课引入展示图片与师生交流(预期回答、结论等)多媒体2探究铝表面的氧化膜问题引导、实验指导设计、分组实验实验药品、仪器3探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原理问题引导、实验指导设计、分组实验实验药品、仪器4总结与提升科学史料介绍提出应用问题:如何证明利乐牛奶包装材料中的金属是铝而不是其他金属?倾听、阅读、设计实验并实施多媒体实验药品、仪器 说明:为了简明、清晰地表达教学思路与教学进

18、程,可附教学流程图(见图2)。 25如何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旨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及其影响结果的课堂教学要素(变量)的评价设计。这种设计需要将学习结果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三维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借助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双重作用,来全面测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知识回顾探究活动铝表面的氧化膜方案一。用打磨和未打磨的铝片和分别盐酸反应方案二加热铝片加热打磨的铝片归纳通性引出特性探究活动用打磨和未打磨的铝片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知识归纳一、铝二、氧化铝铝的历史故事引

19、出用途探究活动探究利乐包装材料的构成阅读科学视野交流感受图2 案例5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铝和铝的化合物(第一课时) 1,学习目标考查 (1)铝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主要是因为( ) A与氧气在常温下不反应 B铝性质不活泼 C铝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 D铝耐酸耐碱 (2)试着写出铝和氧化铝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请你设计至少两种实验方案除去细小的铁粉中混有的细小铝粉(作简要说明)。 (4:)在灼烧铝片的实验中,如果铝片过厚或者过薄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请从生活中寻找合适厚度的铝制品验证你的推测是否正确。 2学习过程反思与评价 (1)在今天

20、的探究活动过程中, 你觉得自己一O A比以前有较大的进步,能够积极思考,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方案。 B依然有些不知所措:被动接受、记录老师和同学们得出的结论。 C非常喜欢这种探究学习的方式,感到这样学到的知识更不容易遗忘。 D还是比较倾向于老师讲授知识,多留一些时间处理习题,感到今天这样上课有些浪费时间。 E其他。 (2)这节课你感到最高兴的是什么时候? (3)上完这节课后你是否有感到遗憾的地方? 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深入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的各个环节。 2。6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旨在介绍本节课与已往课的不同与特色之处。即什么地方做得好?好在哪?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什么?还有什

21、么问题?怎么改进? 案例6 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铝和铝的化合物(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优点:三个探究活动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学反馈进行分析,可知本课的设计意图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知识评价部分大多数同学均为优秀,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也大多积极投入。 不足:最初设计是以化学史故事引入,以生活中常见的利乐牛奶包装材料直接研究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影响因素过于复杂,对学生认知造成较大困扰;另外还设有关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物的理论探究环节,难度较大,因此教学进度推进很慢。 改进建议:分别用打磨和未打磨的铝片加热及分别与酸、碱

22、反应进行对照实验,使学生更易接受并能归纳总结出铝与氧化铝的性质,可控制探究开放程度、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仅对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进行简单分析,将离子方程式移至下节课,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分散难度;在充分认识铝和氧化铝的性质之后再用利乐牛奶包装材料进行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并学以致用;最后通过设问引出科学视野部分(化学史和发达国家涉嫌技术垄断的资料),提升学生的科学情感。 (注:该今后的设计已实施,并且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简评:本节课教师的教学反思不仅谈到了优点,而且谈到了不足以及今后的改进建议,这是十分可取的,其实谈不足并不会影响教学设计原有的优势,反而能体现教师对未来的发展预

23、期,显出更长远的教学发展目标。 3对北京市教学设计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教学设计,既是教师备课这一教学环节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基础,使其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教学取得最佳实效、实现教学创新的的重要保证。 教学设计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生动、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创新是教学设计发展的生长点。 31从社会大背景的视角进行创新(现场模拟设计思路) 案例7钠 (1)教学内容分析(知识主线): 从哪些方面研究钠? 钠的结构怎样? (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结构特点,推测可能具有的性质) 钠有哪些物理性质?

24、 (展示钠,学生自己动手切开钠,观察总结) 钠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做钠分别与氧气、水的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钠的用途、保存? (学生根据钠的性质进行推测) 钠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是什么关系? 简评:教学设计之初,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希望学生获得哪些知识?这实际上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将知识整理出一条主线,分析出知识的层次关系和内在联系。其目的不仅是将知识系统化,而且要给本节课的设计找到一个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出发点就是“从哪些方面研究钠”,明确设计的方向和目标,使学习和教学成为一个有的放矢的过程。 落脚点就是“钠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我们引导学生达到

25、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将知识结构化,使其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2)课的引入创设问题情境:一篇真实的新闻报道 时间:2001年7月8日 地点:广州珠江水面上 事件:台风过后,漂来6只铝桶,其中一个穿孔经专家确认,桶中装的是钠。发生了什么?情境回放(录像):窜出亮红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形成十几米高的蘑菇云。 简评: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发现这些知识? 教师采取了最适宜的方式,就是通过一篇真实的新闻报道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这是出于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如果“我”是学生,会想到什么?首先,最吸引学生的是“爆炸”,所以“为什么会爆炸”应该是学生最

26、关注的问题。然后,认识到钠有危险,学生会关注“怎么处理剩余的钠”。最后,有好奇心的学生会想到“这些钠是从哪儿来?要运到哪儿去?” (3)教学进程(问题设计与解决过程) 驱动性问题:如果你是记者,你还会继续深入调查什么?(学生可能回答:1钠燃烧爆炸的原因;2事件的善后处理;3钠从哪来?要运到哪去?) 提示性问题:是什么引起钠的爆炸燃烧? (学生可能回答:钠与水反应,钠在空气中燃烧,引起爆炸) 模拟实验:钠与水反应、钠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从中获得问题的答案。 追问性问题:我们对解决这个新闻带来的疑问过程中,还获得了哪些关于金属钠的新知识?你能从这些知识中找到研究物质的方法吗? 简评:在教学

27、核心环节,即问题的设计与解决环节,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而问题的设计很关键。 在学生听完上面的新闻报道,看完逼真的模拟现场录像之后,还处于激动和兴奋状态时,教师设计了一个驱动性问题:如果你是记者,你还会继续深入调查什么?在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在解决“为什么会爆炸”的问题时,学习了钠的性质。在解决“怎么处理剩余的钠”的问题时,学习了钠的保存。在解决“这些钠是从哪儿来?要运到哪儿去?”的问题时,学习了钠的制备和用途。 以往教师大多采取边讲边实验的方式,将钠的结构、性质、用途结合起来,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讲透,然后分析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再用这些知

28、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而本节课教师采取一种全开放的现场模拟教学方式,将钠放在一个社会新闻大背景下,以盛放钠的铝桶发生意外爆炸以及事故处理过程作为载体,;将有关钠的知识融为一体,设计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不仅从中获得了有活力的知识,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同时还获得了认识和辩证看待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的核心设计思想是:希望学生透过知识学到什么?这是本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 作为从社会大背景的视角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搜集与知识相关的生活生产情境,并从这些情境中找出与化学关联的问题,形成一条教学主线,然后依据这条线索再开展相应的活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其次不光要在一个环节

29、(引入)联系生活实际,更要在整节课中都要联系生活实际(难),这是创新的关键。最终还要从这些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有效的化学问题(最难)。 2从学科观念的视角进行创新(观念建构设计思路) 案例8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基本概念除了是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科素养形成的生长点。学科素养不是庞杂知识的简单堆砌,相反是遗忘掉具体知识以后还能遗存下来的科学思维能力。从长远看,我们的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具体的知识和应用作为载体来建立和深化这种科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在基本概念教学中应该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概念对学生看待、处理问题方式的改变和影响。

30、(2)教学认识线索 通过初高中反应分类教学的对比和联系,明确学生的前有认识。 (见表3) 表3初中高中反应分类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朴素的氧化还原反应(包括燃烧)等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可逆反应、吸放热反应等建立角度直观的、会意的微观、本质、普遍实证建立的意义从形式上对反应进行归纳,有简单的规律和简单应用。建立微粒观、转化观、平衡观、守恒观、能量观等共同构成的学科观念,有较系统的规律及能力要求较高的应用。联系沿革基本理解和名称,扩展内涵和应用。 基于以上认识,应该利用这些前概念,以引导学生的认识出发,采用破旧立新的方式给学生自主构建的阶梯。这样才能在完成概念构建和扩展的同时,明确概念所带来的科学视角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教学认识线索:1概念本身形式特征本质2电子转移直观微观普遍性3分类意义为分类而分类为更具概括性而重新分类为共同规律及应用而分类朴素而会意的氧化还原观涵义扩展时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3)教学过程线索理论的建立理论的细化和深化理论的意义给一些反应让学生分类由氧化反应引到化学史引入钠和氯气的反应并与钠和氧气的反应对比分析,实验,归纳反应的共性是电子得失归纳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变化实证支持历史上的认识以具体反应为例,落实氧化、还原反应、落实电子转移表示得失电子是否相等分析原来认识的还原反应,氧化、还原是否能独立?作为一个研究者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对以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