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 育 学 教 案三教 育 学 教 案(三)教 育 学 教 案(三) 关 键 点: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讲授时数:4学时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学校系统建立起来后,教育当局就要考虑学校教些什么、学生学些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课程与教材的问题。一、课程的概念P154课程: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广义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外语课程、语文课程等。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就是教科书。课程表现为三种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
2、素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它受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需要,是制约特定时代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为课程发展提供了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必须将人类已有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学校课程。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重要因素。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本身发展历史以及课程理论对课程发展有重要影响。三、历史上课程论评述在近代教育史上,出现过各种课程理论,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的设置。(一)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
3、学。1、学科课程演变的历史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2、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3、特点: (1)分科设置(2)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3)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4、优点:(1)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2)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5、缺点:首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其次,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压
4、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容易造成教材膨胀,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活动课程论活动课程论是和学科课程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1、活动课程的产生和演进 2、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在这种课程中,儿童是中心,儿童通过在活动中所得到的直接经验来学习,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因此这种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由于儿童的活动必须事先设计,活动课程的实施又必须分成若干单元,所以这种课程还称为设计课程或单元课程。3、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4、优点:(1)实用性。(2)课题
5、性。(3)综合性。(4)实践性。(5)关心学习的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的结果。5、缺点:首先,活动课程没有明确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其次,活动课程要通过一个个的活动来教学,处处强调学生的直接实践。 学科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 出发点 学科 儿童 课程重点 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课程目标 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系统 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 不 足 忽视儿童的兴趣及儿童的心理发展逻
6、辑 忽视知识的系统性 (二)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的影响形式教育(洛克)和实质教育(斯宾塞)两个学派的分歧 形式教育论 实质教育论 主张和倾向培养目标 课程方面 注重古典语言、文学、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的形式训练价值 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 偏重知识 能力 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 哲学认识论基础 唯理论,只相信理智的可靠 经验论,只有感觉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心理学理论基础 官能心理学: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惟一途径 联想心理学: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联系 四、课程的基本
7、类型从修习角度: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从开发和管理的主体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第二节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一、课程计划的意义和基本内容(一)课程计划的意义课程计划:P163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意义: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它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规定不同课程在管理及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占比例,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作出全面安排。(
8、二)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1、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设置)学科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P163学科是根据学校的任务,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选择必须掌握的某门科学的基础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也就是某门科学的基础。它是某门科学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发展成长中必须学习的内容,是经过教育学加工以后的产物,具有教育功能。学科多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开始。科学则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叙述范围及性质上与学科不同,在叙述的程序上也不一样。科学是从一般理论的结构和原理出发。2、学科顺序各门学科不能齐头并进,也不宜单科独进,一定要按规定年限、学科内容、各门学科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发展水平
9、,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安排。3、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二、课程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P166三、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改革P1651980年以来课程改革的成果:(1)改变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给地方和学校开发和管理课程的权利(2)改变长期以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增设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3)改变只有必修课没有选修课的局面,对增加选修课的比例。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义务教
10、育为例)(1)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2)设置了综合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学校开设选修课程。(3)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4)为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空间,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三节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一、课程标准的意义、性质与结构(一)课程标准的意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意义:它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二)
11、课程标准的性质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内容要领等)。它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2、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最高要求。3、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因此,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4、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它为教师与学生等课
12、程实施者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教育过程,使课程具有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5、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三)课程标准的结构:1前言:说明本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和价值、课程改革与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2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具体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3内容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制定选择具体内容的标准,并用规范、清晰、可理解的方式阐明掌握内容的程度。4实施建议:为了便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贯彻执行,需要在课程标准中提供实施建议,主要
13、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必要的时候还要提供典型性的案例供教师参考。5附录: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与实施课程标准。二、教科书的意义、编排及作用(一)教科书的意义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意义:要处理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二)教科书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要求,(三)教科书的作用: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学科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任
14、务,根据学生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呈现,利于学生掌握。2、反映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学内容的结构、教学阶段的安排。3、学生学习的依据4、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三、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169 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一、国外课程改革趋势P159布鲁纳“学科结构论”、新三艺、前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实验、西德根舍因的“范例教学”二、我国课程改革发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普通中小学的中心工作。现代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与交往的特殊实践活动。这一活动的终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