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101.24KB ,
资源ID:6792185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921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可研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可研报告.docx

1、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可研报告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项目申报单位: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申报单位主管部门: 青海省农牧厅 申报单位法人代表: 杨予海 申报日期: 二七年七月 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项目概述一、项目名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草原与饲料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训条件建设、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办学体制与教学管理、社会服务、畜牧兽医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等。三、项目申报建设单位: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

2、术学院四、项目建设地点: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西大街13号,邮编812100五、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项目建设总投资47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22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300万元,学院自筹资金200万元。六、项目建设期限:建设期3年,即2007年2009年七、法定代表人:杨予海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第二节 建设单位概况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岭日月山东南40公里,素有“海藏咽喉”之称的西宁市湟源县城。学院地处湟水河畔,旁临青藏铁路、西湟高速公路、109和315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便利。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是青藏高原惟一的农牧类高职院校,是

3、第一批全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也是财政部重点支持的全国40所高职院校之一。学院始建于1940年,前身是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是青海省建校历史最悠久的一所职业院校,以培养畜牧兽医和草原生态保护实用型高职人才为主。1998年农业部设立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1998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设立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994年、2000年先后两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2年4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制为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隶属省农牧厅管理。升格为高职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省农牧厅、教育厅的

4、正确领导下,学院的高职教育逐步得到发展壮大。学院占地面积16.47万平方米(247.35亩),建筑面积6.2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设有中心分析室、传染病室等23个实训室,有兽医院等4个校内实习基地和29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省级实训基地3个。图书馆藏书35.32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0.46万册)。建有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现有固定资产总值3301.95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41.43万元。学院设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农林科学系五个系和一个基础部,动物生产、畜牧兽医、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卫生检验、宠物医学、草原与饲料、作物生产技术、园林技术、农

5、业经济管理、农畜特产品加工、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5个专业,其中部级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专业6个,省级重点课程3门。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学生1526人,学院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7%以上(最高时达到74%),67年培养的18790余名“上岗快、能力强、素质好、用得上、留得住、后劲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遍布青海及全国各地。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达81%,对口就业率高。举办各级各类培训267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学员达24344人次,面向社会完成普通工种和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4326人次。学院现有教职工185人,专兼职教师132人(其中外聘兼职教师28人,有企业经历的

6、18人)。教授3人,副教授50人,高级农艺师1人,高级畜牧师1人。博士生2人,硕士研究生9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名,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名。“双师”素质的教师59人,双师素质教师大部分有在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长期工作和带学生指导生产实习、毕业综合实习工作经历。教职工爱岗敬业,以校为家,是一支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特别能攻坚,结构合理,专业基本功扎实、实践技能优良的团队。教师主参编国家规划教材31种,培训教材4种,校本教材10余种。在67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盯”住农牧业不放松,把办学与行业、企业、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发展潜力巨大的农牧行业作

7、支撑,以特色的专业建设,扎实到位的实践教学,来实现专业与职业、教育与行业、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窗口、支撑、辐射和带动作用。特别是晋升高职学院以来,学院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开放式办学,走出了一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特色办学之路。学院先进的办学经验、突出的发展成就以及“创业、求实、奉献”的牧院精神在西海农民报、青海日报、青海广播电视台、青海电视台、青海教育、青海湖、青海党的生活等多家新闻传媒进行了系列报道。学院先后荣获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教育部、国家民委“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教育部“

8、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青海省“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十五创新立功竞赛先进集体”等100多项荣誉称号,成为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现代职业教育明珠。第三节 项目编制依据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二、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三、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四、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7年

9、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747号);五、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六、青海省人民政府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意见(青政200640号);七、青海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青政办函2006140号);八、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九、青海省职业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青政办200745号);十、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第二章 在青海建设农牧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背景和必要性第一节 项目背景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国土总面积72.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7.7万。畜牧业、野生

10、动植物、旅游、水电等资源十分丰富。国土面积中94是牧区,现有天然草场面积364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6%,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161万公顷,属于畜牧业用地面积大、农业耕地少、林地比重低的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省份。境内大部分地区空气清洁、水质优良、无污染,是牛羊肉、优质油菜、蚕豆、马铃薯、反季节蔬菜等有机农畜产品理想的生产基地。全省2006年末草食畜存栏总数2215.2多万头只,其中饲养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畜种是牦牛和藏系绵羊。畜牧业历来是青海农牧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因此,畜牧业的发展对于

11、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二节 在青海建设农牧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必要性一、是维护青藏高原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迫切需要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少数民族55个,占总人口的46.3%,地界与西藏紧密相连,是汉藏文化的交汇地带,共同的地域、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形成密不可分的特殊经济文化圈。青海的地理位置,在维护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祖国统一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代中央政府大都采取“安藏必先安青”的策略,以此保障藏区的政治稳定。教育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的状况对整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对国民经济及文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12、民族地区发展的经验表明,依靠科技和教育,从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7%以上(最高时达到74%),是目前全省高职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最高的一所学校。学院充分把握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多层次、多规格、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加强专业结构、课程结构的调整,同时,不断加强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

13、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7年来,学院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95%以上返回生源地,直接服务于民族地区,长年奋战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仅是区域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科技力量,而且是社会、政治、经济等管理、建设领域的建设者和领导者,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中流砥柱,为青藏高原民族地区教育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在青海建设一所农牧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与维护青藏高原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战略目标相吻合,势必极大地促进区域民族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少数民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

14、二、是加强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迫切需要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被称为“中华水塔”;青海湖流域是世界七大湿地之一,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部蔓延的生态屏障。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化,不仅严重影响西部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我国中、东部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全国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周边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因此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大批有识之士从保护整个中华民族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纷纷献计献策。国家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正在

15、实施,人事部会同青海省政府启动了“三江源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明确了切实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根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有自已特色的优势产业是关键;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是重要条件的战略思想。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青藏高原惟一一所能够培养草地生态治理与建设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学校,培养的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正在这项工程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青海建设农牧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将对“三江源”以至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和巩固生态治理成果具有战略意义。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职业教育是现行各类教育中培养技术和技能

16、的应用性人才,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的主要渠道,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目前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低、自身发展能力弱,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农牧区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农牧区产业结构单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是制约青海省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主要因素。中共青海省委把建设现代农牧业,促进农村牧区生产力发展作为基础工程;把挖掘特色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核心工程;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牧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素质作为关键工程。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自身优势,在农村牧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如绿色证书

17、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为青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能服务于农牧区的实用技术人才,对提高农民素质、劳动力转移及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显著贡献。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培训规模,促进青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必要通过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集中优势资源全面增强学院的办学能力,更好地发挥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四、是发展特色高原农牧业的迫切需要青海草地资源丰富,畜牧业是主要产业之一。在畜牧业中,牛、羊是我省主要的畜牧资源。全省现有牛羊存栏2215.2多万头(只),其中牦牛580万头约占全国

18、总量的二分之一。由于我省独特的冷凉性地理、气候和环境资源条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牦牛和藏系羊是青海畜产品的资源优势所在,牦牛肉和藏系羊肉被誉为“虫草牛羊肉”。在得天独厚的特色农牧业发展条件下,充分利用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飞速发展的绿色食品工业,使绿色食品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市场占有率也将越来越高。实现特色高原农牧业产业化,需要大批掌握农牧业生产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农牧业增产,还要有一大批农牧业生产的“明白人”;实现农牧民增收,还要培养大批技能型农牧民。职业教育具有周期短、投入少、见效快的特

19、点。为此,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当前来说格外重要。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青海省惟一的农业高职院校,正是承担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和重要阵地。因此,在青海建设农牧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发展特色高原农牧业,支持区域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五、是引领全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青海省职业教育立足省情,不断改革,专业设置越来越多,方式灵活多样,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接受程度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截止2006年,全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5所,在校生11037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63

20、所,在校生达22809人。但我省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还是比较落后的,部分院校办学经验不足,实践教学较为薄弱,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影响了我省职业教育的质量和规模。要加快青海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逐步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扩大规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为“三农”和特色产业服务,为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迫切需要建设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来引领、辐射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在青海省的高职院校中,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基础条件较好、专业特色鲜明、改革创新力度大、人才培养水平

21、较高、社会服务能力较强,能够代表青海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学校,能够在提升青海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为青海省高职院校和西部的同类院校起到很好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六、是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建校67年来,学院始终坚持立足青海省资源条件和农牧业生产的实际,牢牢扎根农牧,紧紧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做强农牧高职教育,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的发展目标,坚持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育人质量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立足“三农”,“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积极服务农牧业经济建设的的发展道路;以培养农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促进科技开发为已任,立足本省资源条件和农牧业生产

22、的实际,探索并有效地掌握了人才的培养规律,在青藏高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动物疾病防治、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为我省农牧业战线培养了18790余名毕业生,成为生产、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骨干,在全省农牧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牧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迫切需要,相对于打造代表国家水平的高职院校的迫切要求,学院在教学实验实训条件、专业建设、骨干教师培养、基础设施、课程体系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水平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作为在青海省和西部地区同类院校享有盛誉的农牧业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实施,是学院继续加强内涵

23、建设和自身发展的一次良好机遇,与学院内涵建设目标相一致。如果能在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支持,必将大大增强学院办学的综合实力,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更大的贡献。综上所述,将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生态建设和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确保青藏高原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三章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优势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是青海省建校历史最悠久的职业院校,作为目前青藏高原惟

24、一的一所农牧类高职学院,坚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坚持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并举,凝炼成了具有地域特点、行业特色的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并创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凸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学院始终以服务“三农”作为立校之基,经过多年的改革、建设与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科学发展理念、办学特色凸显、培养质量优良、办学实力较强、服务作用明显、社会声誉良好以及辐射区域功能强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引领了青海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示范效应,在全国农牧类高职院校中独具特色,具有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优势。第一节 优质化的建设环境青海省人民政府下发了

25、关于加快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青政200193号),在“十五”期间通过实施“五项工程”,推动我省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青海省高等院校从优化布局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规模效益入手,先后经过3次大的调整,目前全省拥有3所本科院校、5所高职院校、2所成人高校、1所民办学院,已逐步建立起适应青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新体制,高等教育总体实力显著增强。青海省职业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年均招生规模达到0.6万人以上,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3万人左右。重点建设12所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8个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在骨干专业领域相

26、对集中建成4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达50%以上。“十一五”时期,省财政继续加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建设。学院经费主要来源于省财政预算内拨款和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两部分。由于财政拨款及时,并足额拨款,从而很好的保证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近年来,省教育厅、省农牧厅对学院实行资金、项目倾斜帮扶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学院建设与发展。2002年至今先后投资2091万元完成了培训教学楼、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项目建设。第二节 领导能力领先学院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党委书记伊清泉,高级农艺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有青海省农业资源区划等多项科技成果;

27、院长杨予海,博士研究生、高级畜牧师,先后在省草原总站、省草原监理站、省三角城种羊场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是我国草原法修订班子主要成员;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杨广泉教授,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熟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负责学院教学工作。整个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平均年龄46岁,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其中3人有在行业和企业任职的经历。学院领导班子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具有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具有很强的领导力、执行力、学习力、创造力和人格魅力,在教职工中享有很高威信;善于进行沟通协调,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具有带领教职工完成该项目建设任务的信心和能力。第三节 综合水平领先一、办学理念学院始终以邓小平

28、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青海省资源条件和农牧业生产的实际,牢牢扎根农牧业,紧紧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坚持“一个导向”,“两个并重”,“三个面向”,遵循“四个统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面向“三农”、面向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遵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特色办学模式,逐步扩大办学规模,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快知识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育人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坚定不移地走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为建设生态大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区域农牧

29、业经济发展培养符合需求的高职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需求的具有特殊技能的劳动者。学院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原则,学习、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进行能力教育改革,构建了“模块式教学”模式,积极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双轨”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大纲“双纲”并举,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型教师“双师”施教,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齐发的特色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加强和深化与青海三角城种羊场、大通种牛场、天露乳业、山东得利斯集团等省内外多家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展联合办学、订单培养等,依托行业企业,实施基于工学合作的“三角城羊场班”

30、,半工半读的“1+1”两年高职班,“学用结合、技能递进”的“1.510.5”,分类指导的“环湖班”、“青南班”、“海东班”等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双结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发展成就以及“创业、求实、奉献”的学院精神示范引领了青海职业教育和全国同类院校的发展。二、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132人,其中专任教师104人,少数民族教师25人,副高以上职称55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9人;其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59人。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充实队伍,优化结构,培养骨干,建设梯队”的

31、思路,始终把培养造就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和“双师”素质的提高,通过参与科研与科技推广,到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等,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同时吸引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形成了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特色。目前,我院有外聘教师28名,其中,有企业经历的18名。 学院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能实实在在落实,执行效果良好,教师得到了实惠。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并参与科研项目,并对教学科研成果进行评审奖励。教师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4项,其中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3项;教师中先后有25人次分别获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31人次获省教育厅

32、三等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47人次获省科技成果证书,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60余篇。学院被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评为“用人环境先进单位”。学院教职工爱岗敬业,以校为家,是一支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特别能攻坚,结构合理,专业基本功扎实、实践技能优良的团队,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院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人才保证。三、实践条件学院十分重视基础能力建设,举办高职教育以来,重点抓教学实践条件建设。学院通过争取项目和多方融资,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充实和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得到不断更新,并在青海省科技生物园区设立了分院及教学实训基地。固定资产总值由升格初的1038.05万元,增加到3301.95万元,增长了218.1%;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192.15万元,增加到1241.43万元,增长了546%。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学院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教学功能更加健全,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四、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按照学院人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