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层次材料在小班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合理设计doc“层次材料”在小班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合理设计 -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材料的投放尤为重要,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媒介。但是材料的投放不是盲目的,合理的投放材料能够让幼儿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层次材料”是一种能够有效推动幼儿个别化学习进程的材料,它是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预先思考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将所要投放的材料由简单到复杂分解成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
2、可以操作的几个层次,它是材料的“细化”。 一、“哟尾牧稀痹诟霰鸹学习活动中的价值分析 “层次材料”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凸显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主要表现在: 首先,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由于幼儿先天的遗传、家庭环境等各种不同的因素,决定了幼儿在性格、智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能力倾向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原有经验的差异,决定了幼儿对游戏的不同需求,层次材料能根据幼儿的不同差异,让每位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的进步与成功。 其次,促进幼儿逐步稳固发展。层次材料的设计是有目标的,目标之间有关联,后一个目标比前一个目标让幼儿往更高一个层次发展。层次材料的投放能让幼儿在已有经验和技能
3、上,不仅是得到发展,而且是逐步稳固发展,让学习更扎实。 二、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材料设计和投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如果没有很好地设计和投放层次材料,幼儿对游戏盲目操作,不易引发兴趣,不能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没有细化,过于笼统:教师的设计能力有限,只为把材料设计出并制作完成为目的,只要幼儿有材料玩。因此材料最多能凸显好玩有趣,教师并没有将材料细化,深入地去思考材料的层次性。 追求数量,泛泛玩之:没有挖掘材料或关键经验的拓展思路,投放材料缺乏层次性,幼儿没有深入探究的机会,只能初步感知材料的某一特征或其中一个关键经验,不深入,没有持续性。 个体差异,无法满足
4、:材料固定单一,无法满足幼儿的个别差异,要么太简单,能力较差的幼儿得不到提升,能力较强的幼儿对此不感兴趣;要么太难,能力较差的幼儿望而却步,能力较强的幼儿也无法再上升一个层次。 三、小班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层次材料”的合理投放 (一)层次材料的设计材料的细化 1.制定序列目标。 设计材料前先制定好目标,目标可能有好几个,目标与目标之间具有连续性,层层递进,根据这些目标,再去制作材料,这就是所谓的预设目标具有层次性。序列目标的制定,实际就是将比较笼统的目标进行了细化,每一个目标就是现阶段要达到的能力水平,让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更具实际操作性,更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能力较弱的幼儿能够得到逐步
5、稳固的提升,也便于老师指导,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系统化。 例如“穿项链”,第一个层次的目标是通过穿项链锻炼手眼协调的能力,没有其他规定和要求,幼儿自由选择多种材料穿出自己喜欢的项链,并展示出来或放在货架上出售;而第二个层次的目标则是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穿,比如按照珠宝盒上的排序提示卡穿出符合要求的一串项链,放在对应的珠宝盒子里;第三个层次目标则是幼儿自行按照知道的排序规律穿项链,如按照AAB、AABB等最简单的一些排序规律。游戏的目标明显呈现出递进性、层次性,给孩子的游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游戏必须持续开展下去,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几次游戏就能解决,并完全实现所有的目标的。 2.材料的设计从直观到
6、抽象。 小班幼儿思维比较具体,直观的事物能首先吸引孩子的兴趣,中间穿插替代性的材料,能促使孩子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发展,开放性、替代性材料的使用,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发展。比如借助绘本故事设计的“好饿的小蛇”游戏,幼儿头戴蛇头饰,扔骰子,然后根据扔到的骰子朝上的数量,去夹相应数量的食物喂给对应的小蛇吃。这些食物一开始可以是具体直观的食物,比如一些自制的成品水果、蔬菜等,也可以是幼儿自己画的一些食物图片,也可以是一些替代性、抽象的材料,比如剪成一段段的塑料吸管、妞妞棒或是雪花片、塑料珠子、块状泡沫等。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材料全部当成是小蛇爱吃的东西。 3.“连续剧式”的游戏情节。
7、 层次性材料的投放,让单一的游戏变得丰富有趣。以前玩钓鱼游戏,我们肯定重点思考孩子钓鱼的游戏材料设计,如何钓,重点让钓鱼变得有趣,具有探究价值,但是这样的游戏,幼儿玩了两三次后,游戏兴趣就会逐渐降低。现在我们通过层次材料的投放,将游戏进行了拓展,幼儿可以玩钓鱼晒鱼烤鱼吃鱼等,让游戏循环进行下去。洗衣房也是这样,洗衣晒衣折衣整理等,让孩子们忙得不可开交,有事可做,游戏氛围温馨,游戏中幼儿有序友好。每个游戏都具有情境性,像是一部部连续剧,每个游戏分解一下,又是各个小游戏,每个小游戏锻炼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 (二)同一游戏、内容繁简设计深入玩之 1.同一游戏,不同难度,任务增多。 根据幼儿游戏的具体
8、开展情况,一次一次逐步增加任务。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没有梯度的,能力较弱的幼儿可能望而却步,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能因缺乏挑战而丧失兴趣,因此,必须在同一活动中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 比如在“钓鱼”游戏中,孩子们去池塘钓鱼,感知磁铁的吸附性,然后将钓来的鱼洗一洗,用小夹子把鱼夹在麻绳上晒一晒变成鱼干。还可以将钓来的鱼放在烧烤架上烤一烤,在烤的过程中,用夹子翻一翻鱼等,两面都烤熟,防止一面烤焦,烤的过程中还可以放一些调味剂。这种游戏任务较多,技能的锻炼也不单一。 2.同一游戏,提示不断减少,从有到无。 指示的减少乃至逐步取消,无形中增加游戏的难度,是一个提升。比如语言游戏“小蝌蚪找妈
9、妈”,一开始为方便孩子记忆故事内容,降低表演难度,因此根据故事内容重点部分做了提示,比如大白鹅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大大的眼睛”,因此在大白鹅图片旁放一张眼睛图片,方便幼儿记忆。等一定时间过去了,视幼儿情况,取消提示图片,可以从部分取消到全部取消。又如美工区游戏“折纸萝卜”,一开始帮助幼儿学习折萝卜的方法,放了学习步骤图,待幼儿基本熟悉了可以取消步骤图,幼儿自由折萝卜,看是不是不用看提示就会折萝卜了。 3.内容繁简设计。 内容从一到多,从一个类型到多个类型,关键经验一样,但难度不同,要求不同,拓展游戏内容,让游戏内容更加丰富,孩子的游戏兴趣更高。“糖果屋”游戏的设计就是这样的,有
10、按照糖果制作步骤图自制糖果的;有按照封口袋或各种糖果罐上的标记进行包装糖果的,这种标记又是多样化的,有数字、点子的标记,还有实物图片个数标记;另外还有发展幼儿观察能力的,比如包装实物糖果,教师事先收集各种包装的真实糖果,然后任意搭配拍照打印出来做成标记,孩子们观察标记上的糖果,从众多糖果中找出对应的糖果装进相应标记的糖果罐。最后孩子们再将这些包装好的各种各样的糖果放在糖果屋中出售。 (三)难易设计满足个体差异 1.规则难易设计。 规则的难易代表着幼儿的游戏水平,简单的规则能让幼儿熟悉游戏玩法,在熟练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需要提出再复杂一些的规则,产生继续玩游戏的兴趣,满足幼儿挑战的需
11、要,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在游戏开展中,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一次一次地逐步加深游戏规则的难度。从易到难的规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复杂的规则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从简单到难的规则能让幼儿慢慢接受,特别是能力较弱的幼儿,更需要这样逐步递进地引导,待充分明确简单的游戏规则后再尝试玩游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了游戏参与的积极性。对接下来,规则更复杂一些游戏的深入,更是起到了铺垫和推进的作用。 如在“小刺猬运果子”的游戏中,一开始,提供塑封好的小刺猬图片和大小不同的水果,将任意数量的水果夹在小刺猬身上,运到小刺猬的家,这是游戏的第一个层次;接着提供果子树(夹满各种水果的大树),小刺猬头饰,幼
12、儿带上刺猬头饰扮演小刺猬去树上摘水果,将水果运到自己的家里,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则是提供不同数量的点子卡片,刺猬头饰图片上可以插任务卡,幼儿扮演刺猬选择一张任务卡,从树上摘下与任务卡数量一致的水果送回家,这个环节结合了数学按数取物,让游戏的难度更加大了,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数量点子的任务卡,体现了个别差别;第四个层次还能按水果的大小或种类进行排序,根据排序提示卡夹在小刺猬身上。 2.技能从易到难,具有挑战性。 孩子根据提示,自主选择难度进行挑战,鼓励幼儿挑战更高一个层次。“搭高楼”游戏中,用翻翻日历制作成挑战卡,用各种可以搭高的材料,进行搭高楼,通过选择与不同高
13、矮的长颈鹿进行比较,挑战成功并得到对应的奖励,然后继续挑战更高的长劲鹿。这里的长劲鹿是要可以站立的,它的脖子最好是可以自由变化长短的,幼儿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高度进行调整。 3.暗示及干扰材料的设计。 在设计材料时投放一些对于幼儿可以起到暗示或干扰作用的材料,这些材料推动序列目标的实现。干扰材料的设计,如无干扰到有干扰,单一的干扰到多种干扰等,每一种暗示及干扰材料,都是促进孩子能力提升的一个催化剂。干扰的类型又包括很多,如颜色干扰、数量干扰、形状的干扰等等。如“饼干屋”中的颜色和形状干扰,每只兔子要吃同种颜色和形状的饼干,幼儿要从众多饼干中,排除干扰找出正确的饼干喂给小兔子吃。 四、层次材料隐形
14、的老师 在最初材料设计时我们也走了很多弯路,比如层次材料流于形式,不是所有幼儿都能进行层次性的操作;又比如材料的摆放比较凌乱,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自觉游戏。在一次次设、一次次观察反思、一次次修改中,我们摸索出了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层次材料设计的一些思路。 例如,在最初的糖果屋游戏中,很多幼儿都会选择包装糖果,往糖果罐和糖果袋中按标记装糖果,因此数量的感知得到了发展,但事先预设的按步骤图制作糖果却不那么受幼儿欢迎。通过思考发现制作糖果的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幼儿耐心地按照步骤图一步步地操作,并且材料的摆放位置在角落,不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因此事先设计的游戏线路受到影响。发现了问题后,及时反思,想出解决
15、策略,减少游戏材料中实物糖果的数量,增加幼儿制作的糖果照片标记,通过材料的调整引导幼儿去游戏。实物糖果包完了,就必须自己去制作糖果。另外制作糖果材料的位置也调整到中间,将之前放在中间的各类糖果罐放到货架上,通过进一步调整,幼儿的游戏比较顺畅了。 层次材料设计中,材料的细化,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在情境游戏中轻松快乐、自主地学习。同一游戏材料,进行内容的繁简设计,孩子可以在同一个游戏中,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和玩法,持续并深入地玩下去。这样既不失孩子们对游戏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让教师在同一个游戏中持续关注幼儿,让幼儿逐渐提升,有一个系统化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可以看出,层次材
16、料设计好了,就像是一位隐形的老师,引导孩子有序游戏。 “差异合作”学习模式下初中生物导学案的编制 -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它不断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导学案是教师教学思路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一种变革,强调“学”的地位。“学案导学”能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要求地参与学习活动。 一、导学案“学习目标”板块的编制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以下两个层次: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区别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变化;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液循环。这些是学生必须达成的目标,用标注。了解心血管疾病等知识,体验生命、关爱生命。这些是更高层次的目标,用标注。
17、教师要带领学生知晓本节的学习目标,如此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为课后的自我检测提供对照。 二、导学案“自主学习”板块的编制 “自主学习”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凸显导学案“导学”的功能。 自学可分为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教师要明确自学的时间(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如本节课让学生自学P18的相关内容,规定4分钟的学习时间,学生将知识点划下来并思考:什么是血压?正常值是多少?什么是高血压和低血压?什么是心血管疾病?如何预防?如果设置课前预习部分,教师还要在导学案上预留出学生书写疑问的空间,学生在知晓疑问的前提下,听课时的注意力更加集
18、中,教学效果更好。 三、导学案“合作探究”板块的编制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本节课的导学案设置了两项“合作探究”的内容:一是模拟哈维实验(5分钟),实验完成后,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用绷带扎紧上臂时,为什么肘和腕处的脉搏摸不着了?如果动脉出血,止血带应扎在什么部位?学生实验后很容易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联系生活实际,需要他们动动脑筋,合作讨论完成。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
19、点,由浅入深地设计一系列“阶梯性”问题,体现差异,既让学困生有参与实验和讨论的兴趣,不随波逐流,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得到提升。二是“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6分钟),学生合作解决以下问题:在人体内,体循环与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吗?它们在何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血液成分有何变化?血液循环对初二学生而言,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笔者将血液循环这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相对简单的小问题,从了解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到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的空间。 导学案编写过程中,教
20、师还要对课堂进行预设,预想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问以及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在导学案上提供帮助,如学习方法指导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避免学生课堂上无效的讨论。 四、导学案“知识构建”板块的编制 知识网络就是将相关知识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形成一种类似网络的联结。大脑中有了这个网络,需要某些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调用。如人体血液循环知识框架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学生梳理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还能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运用知识去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如本节课教师可设计如下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当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构建符合自身认知规律的个性化的知识框架。 五、导学案“拓展提升
21、”板块的编制 在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否则学生的学习依旧是被动的。如果要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编写“规定动作”(容易的题目)和“自选动作”(较难的题目),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注以示难易程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的展示点评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抢答等多种竞争机制,调动大家(特别是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给予及时的评价。教师应努力做到当堂巩固知识,不留书面的课外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六、导学案“评价”板块的编制 导学案使用效果的评价指标应当是一个多元化指标构成的体系,它至少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学生课堂表现、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他们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带来的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基础,关注能力的拓展与提升。要避免将导学案变成作业纸,降低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之,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学案“导学”的功能,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补充、修改和完善它,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生物课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