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7 ,大小:39.33KB ,
资源ID:6778713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787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docx

1、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课 太阳和影子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影子是怎么样的方向、长短受太阳的影响。知道气温和太阳的运动的关系。能够坚持观察一天中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和太阳位置的关系。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不知道影子的变化和太阳运动的关系,也不知道气温和太阳运动的关系。 层次2:学生知道影子的变化和太阳

2、运动的关系,但不能将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建立起联系。 层次3:学生能够将影子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建立起联系。探究能力:能够坚持长时间观察。层次1:学生不能进行自行观察。 层次2:学生能够进行自行观察,但不能坚持长时间观察。 层次3:并能够坚持观察一天中影子、气温与太阳的运动。教学材料指南针、直尺、铅笔、计时器、手电筒、铅笔、橡皮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1、和学生猜一个有关影子的谜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和调查1、在黑板上画一个人,让学生画出人的影子。2、师:太阳和影子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3、到室外进行太阳和影子之间关系的测量。4、进行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

3、的模拟实验。1、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因为没有太阳的存在,就画不出影子,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密切。1、 实验检测。回顾和解释1、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知道了什么?2、布置课后观察一天影子、气温和太阳运动的关系的实验。1、总结。2、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的模拟实验并不能代替实际观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进行实际观察。气温的观察也是一样。第二课 太阳钟过程与方法:*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认识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以及其他计时工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学习成果:预计学

4、生能够:知道可以利用影子推断时间。会自己制作太阳钟。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了解古代计时工具,但不理解用影子推断时间的理由。 层次2:学生能够大概了解用影子推断时间的理由。 层次3:学生能够清楚了解用影子推断时间的理由。探究能力:能够制作太阳钟。层次1:不能够制作太阳钟。 层次2: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制作太阳钟。 层次3:学生能够自己制作太阳钟。教学材料:硬纸板、双面胶、铅笔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1、出示几种影子,让学生估计当时的时间为后面做铺垫。探索和调查1、刚才你们是如何根据影子来推断时间的呢?2、你们知道哪些用影子来推断时间的例子?全班交

5、流。3、如果让你自己制作一个太阳钟,你打算怎么做?小组讨论。4、制作太阳钟。1、引起学生思考2、以古代的计时工具引发学生思考,为后面制作太阳钟做铺垫。3、通过讨论,思考,学生对太阳钟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再进行制作,在制作的时候,可以由教师把钟面复印给学生进行制作。回顾和解释1、用自己所做的太阳钟进行实际检测时间。2、课后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推断时间。1、应用。2、为后续学习做铺垫。第三课 昼夜交替过程与方法:*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知识与技能:*知道昼夜的成因。*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

6、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行的。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的历程。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 层次2: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但不能体会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探索历程。 层次3: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并能体会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探索历程。探究能力: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层次1:不能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层次2: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层次3:学生能够自己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教学材料:手电筒、地球仪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1、

7、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引起学生思考。探索和调查1、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同一时刻,地球上各个国家的时间不一定一样,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2、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3、实验的时候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国家的时间为什么不同,找出不同时间的国家例子。4、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探索历程。1、将时间与地球、太阳建立起联系。3、用实验和前面的问题建立联系。回顾和解释1、课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1为后续学习留有余地第四课 昼夜交替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记忆,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

8、够按顺序排列。*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坚持长期观察。*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意识到如实观察的重要性。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月相变化的顺序和规律。能够坚持长期实事求是地长期观察。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月相在一个月中不同。 层次2:知道月相在一个月中不同,但不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 层次3:知道月相在一个月中不同,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能够坚持长期实事求是地长期观察。层次1:不能够独立观察月相的变化。 层次2:能够独立观察月相的变化,但不能坚持长期实事求是地长期观察。 层次3:

9、能够独立观察月相的变化,能坚持长期实事求是地长期观察。教学材料:月相变化盒、硬纸板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1、请同学上黑板画月亮。1、让学生回想原认知中月亮的形状,学生画出的月亮肯定是有不同的,就为后面月相的变化做了铺垫。探索和调查1、让学生交流曾经观察月相的经验。2、小学讨论,提出月相变化可能是什么规律。3、用月相观察盒,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4、再交流月相变化的规律。5、讲解月相为什么会变化。6、制作月相日记卡纸。7、分观察小组。2、让学生养成自己思考、总结的习惯4、月相变化的规律也可以留在学生自行观察月相、记月相日记之后进行。5、应该让学生知道月相变化的原因,不要

10、让他们感觉月相变化有那么神秘。6、在课堂上把卡纸做好,有利于激发学生记日记,而且可以统一格式、材料。7、学生个别观察的时候常中途放弃,组成小组观察可以起到相互提醒的作用。回顾和解释1、布置记月相日记。1、鼓励学生重在坚持,教师还应提醒学生月亮每天“出现”的时间不同,和出现阴雨天如何处理。第五课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会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地分析和判断。知识与技能:*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知道动植物、人体有自己的生物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有影响。能够调查身边动植物

11、变化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有影响。 层次2:知道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有影响,但不能举出实际的例子。 层次3:知道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有影响,并能举出实例。探究能力:能够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地分析和判断。层次1:不能够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层次2:能够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但不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地分析和判断。 层次3:能够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地分析和判断。教学材料: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1、昨天晚

12、上你干了什么事?探索和调查1、你所做的事情,哪些事你白天一般不会做。2、还有哪些事情是你白天做,但晚上不做的呢?3、你还知道哪些情况是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有影响的。资料交流。4、这些昼夜交替对动植物影响的事实,能够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呢?5、如果让你研究昼夜交替对动物或植物的影响,你打算怎么做?6、交流观察计划、注意点。2、让学生先从自身认识到昼夜对自己的影响。3、课前要准备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分动物、植物两部分进行。4、可以从身边说起,也可以说通过资料收集找到的。5、指定计划。回顾和解释1、布置课后观察。1、观察活动不要困难。 第一课 光怎样行进课程标准:科学探究方面: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

13、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方面: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14、。知识与技能 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和奥妙。教学重难点:1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2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认识光源 光线沿着直线行进的。 小孔成像的原因教学准备:有关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图象资料。分组实验材料:小孔板,电筒、白纸屏学生准备:纸盒、剪刀、胶水、透明纸教学步骤:1、 情境导入。(1)、我们首先来朗读一首优美的小诗。(2)、猜猜这里的“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3)、谈谈关于光与色彩你都知道哪些知识。(4)、导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光与色彩的知识。2、 认识光源(1

15、)、你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吗?(2)、学生说,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说的物体写在黑板上。(3)、介绍光源的定义: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4)、辨别会发光物体中的真假光源。(5)、黑板上的光源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你能分分类吗?(6)、学生讨论分类说出理由。(7)思考:会发光的物体都会发热吗?(8)介绍冷光源。3、 光的直线传播(1)、出示三幅图片,问:光怎样行进?(2)、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3)、你们该如何来证明你们的假设是正确的呢?(4)、布置任务: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上的孔照到纸屏上。(注意:这个实验最好在暗室中进行效果比较好。)(5)、学生合作完成实验。(6)、汇报:你们是怎么做

16、的。(7)、讨论:从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4、 小孔成像实验(1)、导入:在古代有个叫墨子的学者有次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吗?(2)多媒体介绍墨子的发现,认识到什么叫小孔成像。(3)、我们也来试一试小孔成像。(4)、介绍制作方法。(5)、学生制作、实验、观察现象。(注意小孔成像实验最好在遮光比较好的教室里进行,这样现象会比较明显。)(6)、汇报你们有什么发现?(7)、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呢?(8)、讲解小孔成像的成因。第二课 照镜子课程标准:科学探究方面: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

17、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方面: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镜子的一些有趣现象。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和想法。知识与技能 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动手制作简

18、易的潜望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体验完成自己作品后的成功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教学重难点:1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2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发现镜子的有趣现象 从平面镜成像和成像的物点了解镜子的用途 利用镜子的特点制作潜望镜。教学准备:镜子、汤匙、金属面教学过程:一、 设情境导入(和学生一起到有镜子的大舞蹈房上课)1、这间教室有什么特点呀?(有一整面墙都是镜子,我们进来后,镜子里也有很多人)2、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经常照镜子吧,有没有发现过什么有趣的现象呀?二、 识平面镜及特点1、大家玩一玩手中的一面小镜子,你能发现些

19、什么有趣的现象?2、生分小组自由活动,教师巡视3、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发现,其余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4、学生可能会发现很多:镜子里能照出自己;镜子里的左右和物体本身的左右相反;镜子在阳光下可以在墙上照出光斑还能移动;我可以利用镜子看到坐在我身后的人;把书放在镜子前,镜子里的字是反的.5、你能想个办法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吗?想好可以试一试。( 可以提供两面镜子眼前一面、脑后一面,相对而看,脑后的头发在后面的镜子第一次成像,又在前面的镜子第二次成像。)你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了吗?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师:镜子的用途很广呢,你瞧!(出示一个简易潜望镜)让一位学生上来看看,说说有什么发现?课后大家也可以做

20、一个。6、如果把两面镜子夹成一定角度把好,把小玩具放中间,你猜镜子里会看到什么?在改变角度会怎样?多试几次吧。你有什么发现?(夹角越小,看到的东西越多。)三、 联系生活,讨论用途1、课前,让大家找一找能照出别的东西的物体,你找到了哪些?向大家介绍一下。(汤匙的两面、汽车的后视镜、河水面、比较光亮的金属面等。)2、 们照一照,和刚才用的镜子比,有什么新的发现?(弯曲的面很好玩,照出得像是变形的,像哈哈镜) 师:弯曲的凹面镜和凸面镜,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呢? (马路上的后视镜,摩托车、汽车使用的后视镜,因为在这种镜子里比平面的镜子看到的东西多)四、课后活动,小组竞赛小组根据材料和说明,合作制作潜

21、望镜,进行观察,想想潜望镜为什么从下面能看到上面的物体,下节课向大家讲解。可以把小组的想法画出来。比比那个小组合作的好。第三课 研究透镜课程标准:科学探究方面: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方面: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

22、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尝试制作望远镜。知识与技能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重难点: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制作望远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

23、材料:三种类型的凸透镜各一片,蜡烛一支,火柴一盒,纸屏一个,支架三个,凹透镜一片,布卷尺一把,记录纸一张。教学过程:一、 观察水滴、水杯对物体的放大现象桌上有一张画报,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将报上的字放大吗?(提供材料:画报、滴管、玻璃杯、玻璃碟)思考:字为什么会放大呢?学生此时还不会从光线的折射的角度来分析,但在学生分析的同时,可能会想到放大镜,水、玻璃杯有着放大镜的作用。二、 观察凸透镜1 学生自己观察放大镜是什么样的?通过学生的看,摸,学生很容易发现放大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的镜片。2 再发给学生两种镜片,与放大镜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又有什么是相同的?很显然,三种镜片一种是两边

24、凸的,一种是一边凸一边平的,还有一种是一边凸一边凹的,但这三种镜片都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的镜片,都可以将字放大。3 让学生给这三种镜片起一个共同的名字三、研究凸透镜的作用小组讨论:凸透镜有什么作用?通过刚才的观察,孩子们已经知道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课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到室外做一做用凸透镜点燃火柴的实验。教师讲述:如果我们把太阳光看成是平行的光,那么通过凸透镜之后,还会是平行的光吗?如果不是又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四、重点研究凸透镜的成像作用1 讲述演示:将凸透镜对着窗外,在凸透镜后面放上一张纸屏,观察在纸屏上有什么发现?2 学生操作,汇报:学生惊奇地发现在纸屏上会出现外

25、面景物的像。教者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像?和平面镜里的像一样吗?3 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之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有:凸透镜成的像为什么会是倒着的?这和第一节课的小孔成像有联系吗?凸透镜所成的像为什么会是缩小的?有没有放大的呢?如果有放大的像,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凸透镜什么时候可以形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可以形成缩小的像4 教师给出新任务:材料:纸屏、蜡烛、凸透镜要求:在纸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蜡烛的像,在实验的同时做好记录,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要找的答案。在学生实验之前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要让学生知道需要做哪些记录,要让学

26、生意识到用尺去量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定量实验,为获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教师可提醒学生做实验时确保三者(蜡烛、凸透镜、纸屏)有一者不动,每次只能调节另外两个物体。第二,“每个人做什么事情”。要知道围在一块儿并不是合作,合作应是一个饼图,小组成员共同来完成一项任务,每个成员都有事情做,每个成员的成败都关系到小组的成败,如果缺少了某个成员的工作,这个任务将无法实现,这个饼图也将不会是一个完整的圆。可以让学生讨论:我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是调整三者的之间的距离,还是测量,亦或是观察、记录等,分工明确很重要,这关系着实验的效率。学生的记录可以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

27、的,陈述性的语言,一种是图画,还有一种就是简单的符号。教师指导的策略:如果小组能发现缩小与放大的像,也就是能发现成像规律,这是最为理想的结果。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待会请你们做经验介绍。如果有些组只能发现一种成像情形的(放大或是缩小),建议他们可以到其他组去看看。教师也可以直接参与,移动凸透镜,“又发现了什么呢?”如果全班都只是一种情况,那么教师要启发学生找到另外一种情形。汇报交流:有没有发现?(不管是什么发现,哪怕是一丁点的发现,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有没有发现成像的规律?(凸透镜什么时候形成的是放大的像?什么时候形成的是缩小的像?)思考:为什么会呈现一个倒

28、立的像呢?为什么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呢?这时把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上升到本质的认识,只需让学生意识到光线从一端透过凸透镜另一端的时候,并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而是发生了偏折,教师无需给出“折射”的概念。为什么会取得成功的?你们认为要想取得实验成功,哪些很重要?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失败在什么地方?)五、认识凸透镜的应用1 让学生说一说,凸透镜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照相机、显微镜、投影仪等)2 比较老花镜与近视镜学生比较熟悉的是近视眼镜,容易认为近视眼镜是凸透镜片做的,其实不然,教者可以采用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的方法,通过摸,让学生知道近视眼镜是中间薄,而边缘厚的镜片,通过看,发现在近视眼

29、镜下面看到的是缩小的像,而并非放大的像,最后再和老花镜一比较,发现老花镜才是凸透镜做的,而近视眼镜恰恰与之相反。六拓展延伸:尝试做一个望远镜发给学生一面透镜,让学生观察这是一片什么样的镜片?与凸透镜比较,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给这种镜片起一个名字。将两面透镜组合在一起,观察处面的景物,有何发现?孩子们会惊喜地发现:当把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将远处的物体放大,看远处的物体就好像是在眼前,学生可以通过调节两面镜子的距离从而让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一些。调换镜片的前后(将两片镜子一前一后换放),发现将近处的景物变小了,变远了。在孩子的一阵阵的惊喜声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 只要同孩子们一起分

30、享这份惊喜就够了。教者抓住这种惊喜,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一番:望远镜是什么道理?从而把对感性的认识上升到对理性的认识。最后补充一些望远镜的发明史,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人类和社会发第四课 七色光课程标准:科学探究方面: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方面: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三、 情感态度与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