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刿论战知识点曹刿论战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廷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禀报神。”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弄清
2、楚,我也必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请允许我跟随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曹刿说:“可以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准备驾车追赶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看齐军的撤退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齐国
3、是大国,难以预测,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但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子杂乱,战旗倒下,所以追击齐军。”古今异义1.又何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2.小大之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弗敢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4。必以(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5.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6.肉食者,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7.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8.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9.必以(古义:实情今义:感情10.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11.忠之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12.衣食所
4、(古义:养今义:安稳13.弗敢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14.神弗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15.齐师我古义:讨伐今义:砍16.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2.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4.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5.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则请从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7安:养 (衣食所安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通假字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
5、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5.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倒装句1、宾语前置:何以战?“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译文:您凭借什么作战呢?2、状语后置:战于长勺。“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译文:在长勺交战。省略句1、省略主语:对曰:“小信未孚,民弗从也。”【省略了主语“曹刿”。】译: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
6、是不会听从您的。”2、省略宾语: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 】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3、省略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文章赏析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
7、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
8、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这一点在鲁庄公和曹刿战前对话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曹刿见到庄公以后,开门见山地问其何以为战。庄公讲,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独享,必定要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却认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庄公又说,祭祀时所用供品必定如礼,从不
9、敢擅自更改。曹刿同样不以为然,认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直到庄公讲到他在处理案件时,无论大小,总是根据实情、慎重处理时,曹刿才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政治优劣和民心向背为基石的。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面对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鲁国上自国君庄公。下至平民曹刿,均以国家利益为重,精诚团结,奋起抗敌,其势当然难以被击败。曹刿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对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困惑,毅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动力,尽力报国。鲁庄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固执武
10、断,他唯贤是举,将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曹刿引为谋臣,关键时刻又能从谏如流,屈身听命于曹刿,明君风采令人钦佩。曹刿如有才而不出,庄公就无从得一贤辅;庄公如有贤而不用,曹刿亦无从发挥其才智。所以说,曹刿和庄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临阵而斗,用智为上。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未盲目追击,因为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惟恐中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
11、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研习新课】1.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1本
12、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
13、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
14、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
15、不能察,必以情”。(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
16、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研读第二部分( 研读第二部分(第 2 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这从 “乘”读 chng; (2) “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乘”有两义: (1)为共乘一车, 为另给一车相随, “乘”读 shng。课文从“乘” (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 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 “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 ,在鲁国境 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
17、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 “彼 在 3 竭我盈” 之时。 战斗刚开始, 不待齐军疲倦, 庄公就急于出战 “公将鼓之” ( ; “鼓” , 名词作动词, “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 ) “公将驰之”,曹刿 ) 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 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 ,使得战争出现“齐 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 2 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 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 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18、。 研读第三部分( 研读第三部分(第 3 段) “既克”, )“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 “攻 1鲁国获胜后( 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 ( “彼谒” )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 (这是个判断句, “也”表示判断)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 ( )“彼竭我盈, 故克之” (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 。 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 、 而望之” ,看到敌人“辙乱” “旗靡”才追
19、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夫” ( ,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可见曹刿 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 3 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 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 ,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 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 1 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 2 段记叙战斗经 过;第 3 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归纳写作特点。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 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 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 1 段)及战胜齐国的原 因(第 3 段) ,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