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483.03KB ,
资源ID:67591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591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青年志愿活动调研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青年志愿活动调研报告.docx

1、青年志愿活动调研报告键入文档标题键入文档副标题键入作者姓名2016/4/5注:以下各部分中的加粗部分为思路介绍、重要行动或重要结论注:以下各部分中的加粗部分为思路介绍、重要行动或重要结论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进一步进行,当代青年的各方面意识和行动也在不断做着改变,而在青年的受助,助人,回馈社会意识和行动方面,尤有着多元化的变化与亟待改进之处。大多数志愿活动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其中更折射出青年社会角色和社会影响力的诸多问题。本小组尝试多方面调研,寻找青年“助人”回馈社会,以及发挥影响力的不足及原因所在,探讨“青年”与“社会”的相关问题怎样才能让青年的回馈社会,承担社会角色并发挥青年影响

2、力更加符合预期,为发挥更大“青年影响力”做出我们的思考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调查发现,思考原因,并尝试解决社会问题,这就是我们的“青年影响力”之所在。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 2.拦截式采访 3.街头实验 4.深度采访 5.文献等资料调查三、调查情况综述:本小组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从探索青年回馈社会的情况出发,进一步分析思考现今青年在发挥其影响力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不足之处,以求思考相关改进的方面,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青年社会影响力,让青年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为避免主题流于空泛,也考虑到开展大规模号召活动的可行性不高,我们选择了以青年志愿服务和综合素质为切入点进行调研,并在调研之后

3、展开小规模号召活动以期验证调研结论并扩大影响力。而与调研结果相关的大型活动的想法思考,受各方面限制未曾开展,我们亦已将策划一并提交。本小组从社会和校园两方面调研入手,首先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将调查对象分为大学生与非大学生,研究在校园与社会两种不同环境影响下,青年回馈社会意识的高低与具体行动的实施状况。(此部分由岳蓂妤与周舒娴负责)同时由张品文、唐心阁等人组成的另一个小组展开街头实验与拦截式采访,通过“扶起倒下的自行车”与“今天你道谢了吗?”“楼道垃圾捡不捡?”三个小实验,以及对同学、游客、校园工作人员的采访,实际考察青年生活中承担责任、回馈社会的情况。之后对学校老师和外国友人进行深度访谈,多

4、角度看待该问题,对现有状况进行必要的肯定、反思与对比。(孔芮、肖琮等人负责)。调研结束后我们认真整理分析所得资料、提炼精华,并搜索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整合之后,调研活动取得一定的优秀成果,得出了一些相关结论。之后,本小组计划实施针对性设计的活动以印证上述调研所得结论,并扩大本次调研影响,提高青年回馈社会的意识和行动程度。综合考虑可行性后,本小组小规模化后续活动,分成结论撰写组、技术处理组和试验活动组三个小组深化前期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思考和建议,并扩大本次调研影响力。以上,我们对青年回馈社会现状的调查分为调研和实施活动两个方面,我们通过调研了解青年情况,发现相关问题,并探寻解决

5、方法;通过活动扩大调研影响力,提高青年回馈社会的意识和行动。本小组在过去十天中,全面而有效地开展调研,为全社会青年影响力提高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思考与行动。四、调查结果分析:1.问卷调查分析:根据我们的调查需要,我们结合线上和线下两种问卷发放方式。线下问卷共发放700份,其中针对大学生青年的问卷600份,有效回收376份;非大学生青年的100份,有效回收100份。线上针对大学生青年的问卷有效回收175份。对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主要分析如下(非大学生数据此不列出,详见提交调研资料):大学生问卷数据调查分析:以上是对T2的数据分析,该题包含了大学生回馈社会意识的研究,在该问题中,选择“A”的学生占大

6、多数,达到了60%以上,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有较好的回馈社会意识。以上是对T6的数据分析,该问题包含了大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的研究,在该问题中,选择“B”的学生占大多数,达到了44%,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又缺乏关注社会的意识。以上是对T13的数据分析,该问题包含了大学感受到周围的其他人回馈社会的行动的程度研究,在该问题中,选择“A”的学生占大多数,达到了66%,从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他人的付出与行动往往视如不见。以上是对T15的数据分析,该问题包含了大学生与社会志愿服务关联程度的研究,在该问题中,选择“A”“B”的学生占大多数,其中A达到52%,从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群体在“受助”

7、“助人”方面与社会有逐渐“脱离”的倾向以上是对T3的数据分析,该问题包含了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相关限制因素的研究,在该问题中,选择“A”“B”的学生占大多数,其中A达76%,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往往将没有参加志愿活动归结于外在条件而非自身原因。以上是对T7的数据分析,该问题包含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对志愿工作看法的研究,在该问题中,选择“B”“C”的学生占大多数,其中B达39%,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规划较为模糊且愿意选择志愿工作的只有少部分人。以上是对T12的数据分析,该问题包含了大学生付出实际行动参与志愿活动情况的研究,在该问题中,选择“A”“B”的学生占大多数,其中A达58%,从此可以看出,

8、大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不足,行动缺乏。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总结: 大学生群体有着较好回馈社会的意识,缺乏关注社会实际情况的意识,并不十分了解国家当前发展情况。在缺少外在号召与切身利益等其他方面联系的情况下,对志愿活动积极主动性不足,行动力缺乏。 另外,在志愿活动与大学生群体之间,实际联结不足。部分大学生很少感受到周围的其他人回馈社会的付出,有形成“孤立个体”的倾向。 最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职业规划模糊,习惯于将大多事务的不足归结于外在条件,以致回馈社会大多成为一种只有想法没有行动的空谈。对应地,本小组也针对非大学生群体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在此不详细列出(见提交调研资料),只将结论记录

9、如下,形成与大学生群体的对比:非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总结: 非大学生群体相较大学生来说,回馈社会意识开始随着社会化而减弱,大部分人几乎不能感受到周围人回馈社会的行动,自我保护,功利意识极大增强。 另外将事务不足归结于受条件制约的情况加重,但是未来方向性更加模糊,随波逐流。有逐渐丧失追求的倾向。 但是,非大学生青年群体心中的一份善念却更加浓厚,却只能囿于当下,做好手头工作而已,以致回馈社会成了没有实际根基的“身外之物”第一阶段结论 至此,我们发现在回馈社会这一问题中,不论是哪一个青年群体,造成实际情况不佳的因素有二:1.外在号召缺乏,或号召缺乏实际影响力2.志愿活动的切身关联性不足2. 拦截式采访

10、与街头实验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的情况,我们另外进行了街头实验和拦截式采访两种调查,分别针对青年的综合整体素质和青年回馈社会的意识进行设计。1) 街头实验三组第一组:【实验名称】“今天你道谢了吗?”【实验内容】调查学生向食堂工作人员道谢的频度,并在此后对同学与食堂阿姨进行采访。【实验结果】学生们对工作人员很少说“谢谢”。( 平均每五分钟会有2-3个人说谢谢,并且大多数情况是有特殊要求的时候)。【后续采访】同学们表示刚开始时会很感谢打饭阿姨所做的点点滴滴,但随着生活中与她们渐渐熟悉,也渐渐失去道谢的习惯,把她们的辛勤劳动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打饭的阿姨表示,现在大学生素质还是很高的,自己也经常听

11、到学生们的感谢的话语,并且每次听到都会觉得工作的劳累会减轻,发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实验思考】诚然,工作人员也只是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生活中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道谢的习惯和时时感恩的心,但是,一句小小的谢谢会给予社会更多的温暖。在我们提醒之后,同学表示会经常对工作人员说声“谢谢”,而这也证明,每个人都有感恩和回馈的心,只是有时候司空见惯的生活会让感恩羞于启齿,在外在号召和提醒存在的情况下,大家便会重拾感恩的心情。第二组:【实验名称】“扶起倒下的自行车”【实验内容】1.在空荡的街边放置一辆倒下的自行车,并在暗中拍摄2.把自行车放在楼道出口处,挡住部分通道,使经过的人都需要绕道走开。进行了三次相

12、同的实验【实验结果】1.街边自行车,5分钟内经过几十人却没有一人扶车;2.楼道出口处,第一次很快有两名结伴的学生一起扶起;第二次很久之后才由一名食堂职工扶起;第三次五分钟之后由一名学生扶起。【后续采访】同学们表示自己应该提高素养扶起自行车,而学校方面也应该完善相关制度。第三组:【实验名称】“楼道垃圾捡不捡”的实验,【实验内容】在图书馆走廊和自习室内放置了两个垃圾,在暗中进行拍摄记录,【实验结果】在5分钟内都有数人经过,都没捡起垃圾,最终有两名女生捡起了垃圾放进附近的垃圾桶。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多数青年在周边事务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时,往往不会做出实际行动,缺乏回馈社会的意识。同时,这些实验

13、也反映出,如果某种社会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或者影响到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时,部分青年还是会积极地去志愿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调查人员在后续采访提醒后,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主动表示未来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2) 拦截式采访结论拦截式采访当中我们主要采访了同学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经历,以及对各种志愿活动的评价。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同学们虽然对志愿活动的评价比较高,认为是有意义并且必要,但参与程度不算高,大部分同学每年参加志愿活动次数为一到两次。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能够热情投入其中,并坦言收获良多。第二阶段结论至此,将拦截式采访与街头实验与问卷数据分析结合,我们益发确定了青年群体回馈社会:1.在

14、缺乏外在号召的情况下缺乏行动2.在没有切身关联的情况下往往无动于衷 这两个结论3. 深度采访: 为了对青年回馈社会的意识和行动结合前两部分的结论进行深入思考,我们采访了一些老师和一些外国朋友,希望分别从成熟成年人的角度和国外青年的角度来获取相关信息。以下是深入采访的节选对话及结论分析。1) 对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何辅导员的采访(节选):Q1:现在的有些大学生想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回馈社会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您对此有什么看法?A1:我觉得这两个其实并不冲突,对大部分人而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回馈社会的一种,当然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做一些志愿者服务也蛮好的,我觉得

15、二者并不矛盾。Q2:在大学期间比较积极参加到志愿者服务的话,他们毕业之后会继续加入这些公益活动吗A2:因为他们在大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培养了一个很好的习惯,或者说已经从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快乐,所以一般毕业之后,他们还是会继续参加志愿服务。Q3:我们大学生资金不足,与社会的接触也不多,那我们除了加入学校的志愿活动,我们还能做什么来回馈社会呢?A3:我觉得大学生首先还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好,以后才能更好的回馈社会。学习好的同时要回馈社会我觉得还是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平常的一点一滴做比如我们的自行车的摆放,我们的岁月无痕的隧道的保护。还有我们小学的支教这块,都比较适合我们的同学。【结论

16、分析】1.做好本职工作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学生可能对志愿服务,回馈社会二者的关系存在一个狭隘的认识,认为做好本职工作与社会服务存在矛盾。2.回馈社会并不一定要非常宏大而遥远,学生往往会忽略身边小事的感受。3.志愿服务必须要从精神上是认同志愿活动的,才能够从中得到自己的乐趣而不应该是为了志愿服务而服务,为了完成工时而参加志愿服务,这将使自愿服务丧失积极的源动力。2) 对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邱辅导员的采访(节选): Q:您觉得我们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安排的怎么样?而且实际情况和我们预期的相符吗?达到了一种怎么样的程度? A:我觉得总体来说学校的志愿服务做的还是蛮好的,就是从整个学校的层面来讲,但是我

17、现在接触的是学院的一些项目,在有一些项目上的参与度不高,我想这跟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有一些志愿项目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或许有时候把一些东西放小了做能有不错的效果。 Q1:如果从您的角度来看,您觉得如果在青年志愿服务,回馈社会这几个方面存在问题或者说存在可以有很大提高的方面?会是哪一方面?怎样提高? A1:其实我们的学生的小善意识不错,就是大善家国社会责任感有点缺乏。其实关键在于认识吧。我们的教育当中其实家国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些缺乏,这方面应该可以做很大的改进。我们的学生有一些对于自己的方向比较迷茫,应该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原因。【结论分析】1.高校青年回馈社会小善意识还算不错,但是家国责任感的大善

18、却缺乏。2.从志愿服务这一个侧面来看,高校青年的未来方向却往往迷茫,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过程中家国责任感的培养缺失。3) 对某海外留学生的采访:你有没有在中国大学里参加过使你印象深刻的志愿活动?:我在厦大没有参加什么志愿者活动,但我觉得引导游客,保护芙蓉隧道等活动很有意义。:为什么很少有外国人参加青协等组织的活动呢?:沟通上的困难,很多人还处在适应中国的阶段,就算想参加,也不知道在哪里报名。:你觉得中外青年回馈社会主要不同?:我不知道在中国是怎么样的,因为没有收到过相关的信息,但在我的家乡,志愿活动形式也很多样,很自由,不会对志愿者做硬性规定,志愿者需要发自内心的喜欢并想去做这件事情,而通过回馈社

19、会所获得的快乐就是最大的激励。【结论分析】学校的志愿服务系统(网络志愿服务系统本身,或者是志愿服务的宣传等)可能不够完善,不仅是海外生,其实其他学生也缺乏能够比较直接的了解校内志愿活动的方式。国外学生参加自愿服务出于自我认知和判断,是一种自我需求的体现。形式多样化,也使志愿者能够找到自己在反馈社会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快乐的属于自己的方式,进而更加主动,愿意参与。4) 对孙同学的采访:你觉得你有没想参加但学校还没有举办过的志愿者活动?1:希望能到海外当志愿者,但是费用比较高昂,如果有机会希望学校能够帮忙搭桥引线,这样增加我们视野。:你对身边的公益活动是不是没有兴趣呢?:我有做过血站的志愿者,体育赛事

20、的志愿者,因为我是青协的成员,因此更向往更为多样化的志愿活动,希望能有更多的渠道。:做志愿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首先自己内心得到很大的充实,因为自己的内心本身对志愿者活动有很大的憧憬,既能帮助到别人,又可以拿到工时,觉得很有意义。希望能把回馈社会着眼点,从身边人身边事扩大至全社会,全世界,让自己能有机会去海外做志愿者。【结论分析】1.大学生的的能力有限,有回馈、服务的意识,希望能把回馈社会着眼点,从身边人身边事扩大至全社会,全世界,但是缺乏更多样的形式和渠道。2.学校,社会在给高校青年反馈和服务提供的平台有限,对于培养家国责任感的培养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实践的引导。5) 对恰巧身为国家保护臭氧层小组

21、一员的游客(此行是希望能提高厦大学生保护臭氧层的意识)的采访:在参加这样的公益事业,您有什么心得?:内心很踏实,感觉自己是在做一件对大家对自己都好的事情。:您觉得大学生做公益目前情况如何?:大学生做公益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结论分析】 大学生缺乏回馈社会的渠道,但能从身边的小事点滴做起也不失为一种回馈的方式。大学生近年来参加志愿者活动,回馈社会的热情有所提升,活动的广度、深度也拓宽了不少。由于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公益企业或组织等乐于在大学生中组织相关的公益活动来影响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公共环境意识等并通过大学生这个青年群体更多的影响周围的人关于社会责任,公益事业的认知。第三阶段结

22、论 至此,将深度采访与前两部分的情况结合,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缺乏号召不能行动其实可以从两方面解决。一是建立健全组织宣传的机制,二是从教育的根本提高青年的家国社会责任感2.在切身关系不足不能行动上可以如此解决:小规模化,多样化地开展活动。4. 文献与资料分析 为了从学术等专业角度对于当代青年的回馈社会和社会角色以及影响力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广泛寻找了一些专业学术文献,筛选了一批文献进行略读和精读。该批文献分为国内外对比和近当代对比两个部分,主要相关文献和结论记录如下:1) 国内外对比文献:不同文化观下中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对比分析-以和合观与多元文化论为例摘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历来被视为一

23、国青年学生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的教育培养活动而受到各国重视。国外发达国家(主要指美国)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同时受多元文化论(宗教信仰多元化等)的影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国际声誉,所以孩子们开始进行志愿服务的年龄普遍较早。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在和合观的指导下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但受文化观的影响不同,中西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对中西方志愿活动的差异进行分析。主 题 词:志愿活动; 对比分析; 和合观; 多元文化作者:刘佳作者所在单位: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 近当代对比文献波动中的主题变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价值观追踪及其评价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

24、年的价值观变迁围绕着两个主题:在人生探索与发展这一主导需要下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探索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寻找思想理论支点、精神家园的终极价值。所谓“主观世界的探索”,即青年对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前途的关注;所谓“客观世界的探索”即青年对社会改革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前程的参与;所谓“思想理论支点和精神家园的找寻”,即青年寻找自我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理论依据,寻找人生与社会的终极价值。主 题 词:价值观;多元化;一元化作者:杨雄作者所在单位:上海社科院青少所3) 文献主要内容概括A. 国内外对比文献a) 西方青年学生做志愿者是一种文化传统,而在中国则强调参与与奉献;b) 互联网已成为国外提供志愿服务的主要

25、平台,而在中国这一方式仍未普及;c) 西方志愿服务主要内容已扩张到全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而中国志愿服务基本上仍只关注弱势群体。B. 近当代文献对比a) 青年价值观变迁两大主题: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探索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寻找思想理论支点、精神家园的终极价值。b) 青年思想变化与主导价值间具有联动效应。c) 对青年价值取向的评判应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变化d) 价值教育应有相对应的物质承当第四阶段结论:中西方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许多差异,首先是价值观、文化观不同引起对志愿服务的看法不同,具体表现在志愿服务的地位不同。其次,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中西方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不同。最后,由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国

26、的志愿服务对象范围较狭窄。因此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变化。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关,社会发展趋向高涨时,青年会将注意力转向“关注社会”;而趋向失重时,他们的注意力会转向“关注自我”。这一点与青年志愿服务的开展水平密切相关。所以:1.需尽快为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有助于服务水平的提高,甚至可以加强社会的稳定。2.在价值观教育上亟待加强 3.在实施价值观教育时,对青年价值取向的评判标准应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应坚持科学的引导,在多元价值文化的情况下,坚持主流价值文化的引领作用。五、第一阶段调研总结:综合以上所有,我们发现以下现象:1.无论是大学生

27、还是非大学生,大部分青年的社会回馈意识较好。2.但从实际行动来看,部分青年缺乏实际行动的动机和能力。3.在客观渠道和实际情况也存在一些限制4.大部分人在经过提醒之后能够有所反省,并能主动投入进回馈社会的实际行动当中去。我们看到社会适当的引导就可以让青年看到自己的不足,认清自己的位置。综合以上所有,经过思考,我们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外在组织和号召存在严重的不足和实际的缺陷。2.志愿服务,回馈社会的活动存在与青年实际联系不足或形式单一的情况。3.核心在于大多数青年的家国社会责任感缺失,而这又在于我们的教育当中这一模块的缺失。综合以上所有,从本次调研的角度,我们尝试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

28、.社会环境方面:1) 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不但是社会中,高校里也是,青年需要直接获得信息的渠道和反馈信息的方式2) 开辟多条志愿服务渠道,让积极青年有路可走3) 将志愿活动等回馈社会的相关事宜小规模化,形式多样化,获得切实成果2.主观教育方面:1) 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中应重视并实践家国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模块。2) 在培养家国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应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而非假大空的说说而已。3) 通过论坛、宣传楷模,鼓励青年从事相关职业等方式,让青年去影响青年,让回馈社会成为一种传统而非价值观要求 六、 后续试验活动介绍 在经过第一阶段的调研之后,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设计了一个小型试验活动

29、,以验证在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模型下,是否能有较令人满意的情况出现。1.活动介绍: 我们在校南门口开展了以“记录生活,传递善意”为主题的活动,验证在外在号召加强和实际切身关系加深、小规模化,以及存在直观家国社会责任感冲击下是否社会群体的回馈社会的意识能得到改善。2.活动准备:张品文:准备材料(颜料,指印板,明信片,宣传图样和“95”图样)朱星宏:现场解说活动唐心阁:拍照记录3.现场流程:我们寻找在校园当中的青年,然后解说活动内容,让他们回想今天所做的善行,对应相应的大主题盖上其中一种颜色的指印。并且,如果他们愿意发朋友圈的话,我们再赠送2张明信片作为纪念。最后,取其中15个象征性的指纹献给厦大9

30、5岁生日。在寻找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乐于参与我们的活动,但也有3人拒绝了我们的请求。4.活动结果与思考:1.我们提供给青年团体一个传递善意与服务社会意识的机会,让参与者挖掘出了自己心中善良美好的一面这即是在加强外在号召2.我们让“感性地想”转变为“理性地做”,通过他们朋友圈的动态把青年影响力传递给更多的人。这即是在小规模化和加强切身联系3.我们结合厦大95周年校庆,从家国社会方面提出建议这即是在短时间内加强家国社会责任感的冲击 在以上的情况下,与之前的调研相对比,我们发现大多数人愿意参与进来的程度有显著提高,活动虽小,却充分地印证了调研结果的方方面面,验证了我们的调研结果和提出的方案建议是有

31、实际作用预期的,也为后续大型活动的思考做出的引导。七、 大型策划介绍 在后续试验活动进行完毕后,我们有了进行大型活动的想法,但在这十天当中的可行性不高,所以我们选择写一份策划进行思路阐述,同样是针对我们的发现,思考的结果以及提出的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方案来设计的,详见提交的调研资料,在此不予以列出。(详见附录一)青年强则国强,我们的青年亟待冲破个人的牢笼,将自己的光明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青年需要唤醒,我们正在行动!八、总体总结在这十天里,本小组尝试多方面地,有层次的地进行关于“青年回馈社会”与“青年影响力”的相关调研活动。在第一阶段的调研中,发现了多方面的不足,深层次地思考了相关的原因,并尝试提出了我们的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详见第五大点,此处不赘述)。在第二阶段的试验与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小型验证活动的实施和大型策划的思考设计,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