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无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无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 了解诗经基本知识,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2. 掌握重章叠句的特点,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背诵诗歌。3. 体会情感,培养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一、导入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在中国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刻,许多国家都对我们伸出了援手。其中日本援鄂物资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句话让我们为之动容。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走进诗经无衣一起来探寻答案。二、学生自由读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查【文化常识】1、诗经是中国 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
2、5篇。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2、诗经中的诗分成风、雅、颂。“风”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3、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
3、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4、“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思考:无衣属于风雅颂,赋比兴里的哪一类?明确:无衣属于“风”和“赋”。四、知人论世通过展示图片了解写作背景。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五、文本探究1、齐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正音:袍( ) 泽
4、( ) 矛戟( ) 裳( ) (2)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无衣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戈,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2、分析诗句(1)理解划横线字词意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字词比较简单,学生基本掌握,可以自主翻译,理解。大家预习的效果非常好,这几个词语翻译的很准确。我们来讲
5、一个词“裳”。“裳”是指下衣,裙子。我们来看幅图片。这是商周时期的服饰。这种服饰叫“上衣下裳”,是汉服的第一个款式。“衣”是上衣,裳就是下衣,裙子。我们现在说“衣裳”是泛指上衣下衣,注意读音(shang)轻声。(2)再次齐读诗歌,发现“重章叠句”的写作特色3、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试分析无衣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结合背景、上下文语境从字义、情感等方面分析下面几组词语表达的含义(1)“同袍”“同泽”“同裳” 表现了 (2)“戈矛”“矛戟”“甲兵”表现了 (3)“同仇”“偕作”“偕行”表现了 明确
6、:(1)表现出战士们之间不怕困难,团结友爱(2)表现出战士们积极响应,齐心备战(3)从思想到行动,层层递进,表现出战士们同仇敌忾,勇赴敌场昂扬的斗志。4、体会诗歌反复咏唱的效果,并通过反复诵读,升华情感。“重章叠句”的效果: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三叹。(1)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2)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3)增加诗歌音乐性,节奏感,便于传诵。5.指导朗读六、齐读诗歌。要求放慢速度,读出感情。学生展示。七、小结八、交流探讨战争年代人们英勇杀敌,践行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大义,当今和平年代,请列举体现无衣精神的感人事迹。九、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无
7、衣。练习题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句法。一句“岂曰无衣”,设问开头,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 ”“ ”“_”。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_”“_”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3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学习诗歌最大的难处是缺乏兴趣,只有极少数同学喜欢学习诗歌。因此,当前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8、。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每篇教材中的诗歌都吃透,特别是名篇。学生在学习中缺少朗读,也导致了对诗歌兴趣的减少,所以在授课中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练习。具体到本课,无衣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讲的是秦地的民歌。学生对诗经并不陌生,已经在高一阶段学过几篇,初步掌握诗经的相关知识,也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赏析。再者,无衣内容简单,所以理解诗歌难度不大。从整体来看的话,诗歌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背景介绍上尤其要注意。只有让学生了解背景,才能更好理解诗歌。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手法在本篇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手
9、法的效果。通过范读,齐读,展示等各种反复的朗读,在读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体会感情。同时加强对文章人物品质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意识。效果分析本设计紧扣诗歌教学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本,体会战士们昂扬的斗志和爱国之情。整节课让学生先齐读诗歌掌握字音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大意然后在进行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把握诗歌感情阶段,我通过“重章叠句”的手法出发,引导学生找到异同。把不同的地方归纳分析,三章之间纵向比较,分析出战士们的形象和精神。通过分析重点的字、词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体会情感。从语言入手,逐步到内容人物进而到主旨,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与精
10、神。在指导朗读时,也注意了每章之间需要重读的字词,这些字词中所表现的情感也引导学生去体会。最后,设计了交流讨论环节,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无衣所体现的精神。整节课利用多媒体,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学生基本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总体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在理解诗歌主旨和写作手法方面学生掌握较好。在情感表达上,学生很好的体会了作者情感。稍有遗憾的因为时间关系,学生的朗读没有更大范围的展示。学生还有些紧张,课上没有放开,气氛还不够活跃。当然作为一种常态课的展示,我力求课堂流程的真实,学生表现的真实,虽有遗憾,却能更真实的体现课堂问题,自身的问题也清楚的展示出来,自己回头再看授课视频,收益
11、良多。教材分析无衣是部编人教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文诵读的第一篇课文。选择性必修上是高二阶段选修课本的第一本,经过高一阶段必修两本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在分析诗歌方面有了一定能力。新课标要求让学生们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诵读古诗文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风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
12、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通过学习本诗,学生理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泽、同裳”战友间深厚的情谊,联系2020年新冠疫情,和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等实际进一步体会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也可以联系生活中其他事件,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评测练习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设问开头,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
13、:“_”“_”“_”。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_”“_”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3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答案:1、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2、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课后反思常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一个人失败了以后不善于反思,不去总结经验教训,那么等待他的必将仍然是失败。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因此,在教学
14、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反思才是成功之母。对于我所讲授的无衣这一课,我总结如下:一、优点:(一)朗读。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便是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悟和品味课文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艺术魅力,古典诗歌更是如此。在朗诵中品味,在朗诵中沉醉。反复朗诵,慢慢咀嚼,伴之以细细品味,心胸渐渐深入诗里,那诗歌的“滋味”才能涌现出来,诗歌形象的意味才能显露出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成功地应用抑扬顿挫等各种朗诵艺术技巧来朗读或朗诵,能够把作者的“喜、怒、哀、乐”及其他极细微的“情绪”和“心情”表达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整个身心都受到影响,受到感染,让学生一下子浸入到诗的意
15、境里。在授课中,我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体会了诗情,体会诗歌中的精神。(二)分析重点字词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特殊字词的含义,体会诗经中重章叠句的效果,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朗读,从而更好的投入感情,体会情感。二、“失”:经过课后反思,还有些地方做得不好,还要提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自己本身的朗读水平有限,不能带领学生更好的朗读。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基本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二)启发学生的力度还是不够。(三)课堂气氛还需要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授课过程中学生紧张。(四)时间安排不太合理,给学生展示朗读
16、的机会相对较少,拓展延伸的讨论没有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教学其实就是一项充满遗憾的工作,因为在日常教学中不可能做到完美,总有很多缺憾,留下很多遗憾。对于这节课我遗憾的是,学生在录课时紧张,我没有调节好学生的这一状态。还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教态也不够自然。在以后的教学中都是自己应该注意的方面。课标分析新课标对诗歌与散文的要求是: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借助工具
17、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诵读、鉴赏古代诗词,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习古代诗词,从中汲取营养,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极其重要的一个方法。新课标的出台,使诗歌鉴赏不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培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成为高考考查学生的重要范围。基于课标要求和高考要求,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等初步了解诗歌,做好课前的预习。课上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掌握诗歌,从而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独立理解鉴赏诗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重章叠句的效果,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无衣的艺术魅力。最后情感的升华,通过反复的朗读、揣摩,体会作者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从而培养阅读诗歌热爱诗歌的兴趣。从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