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83.02KB ,
资源ID:67492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492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灾应急暨地灾危险性评估培训班学习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灾应急暨地灾危险性评估培训班学习笔记.docx

1、地灾应急暨地灾危险性评估培训班学习笔记地灾应急暨地灾危险性评估培训班学习笔记地灾应急暨地灾危险性评估培训班学习笔记 前一阵子单位安排到新疆参加了一个培训,关于地灾应急和危险性评估方面的,培训时间不长,不过信息量挺大,学习的时候做了一些读书笔记如下:首先讲到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内容,其中有提到关于地质灾害信息中心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培训的内容。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另外提到汛期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国土资源第一要务来抓。接下来介绍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注意看其编制依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现场应急响应行动,分险情和灾情两种情况。接下来介绍了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响应实施方案。

2、适用于地灾应急中心应对地质灾害事件的紧急行动。下面的讲课内容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一些知识性的介绍。突发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属于缓变的地质灾害。提到了一起崩塌事故,应引以为戒。从事地灾防治工作责任重大,应小心谨慎。提到了成功的预测案例湖北新滩滑坡,无人伤亡。另外讲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时候要谨慎小心,因为地质环境变化比较复杂,过于绝对危害、稳定性、危险性大、中、小;危险性评估不要用“较”。评估报告中不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文字报告、小结、结论及图件的评估结论要一致:避免出现“不会发生或不存在XX地质灾害”的结论。我们只对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灾种进行客

3、观评估。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性,彻底判定不会发生什么灾害,还是比较困难的。评估中对可能的灾种一定不能漏掉。总的感触,八个字:责任重大,小心谨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应急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笔记 这几天在绵阳参加一个高级研修班,这是学习笔记:开班典礼上,西南科技大学的校长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学校成立时间虽短,但办学理念颇具特色,务实。第一天上午课程是“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控制”项目验收报告。认识灾害规律,判识潜在风险,发展减灾技术,提出对策建议。崩塌滑坡分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受河流水系和地形地貌的控制、受岩体和坡体结构的控制。降雨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在25度到35度之间的坡,地震滑坡多发生

4、在坡度在20度到50度之间的坡。如果坡度再大的话,那就是发生崩塌多一些了。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重灾区产生的松散固体物源估算出大概为57.7亿吨(二十多亿方),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水土流失量。震后泥石流比较活跃,比震前活跃,很多非泥石流沟在震后变成了泥石流沟。小流域震后5年内为极度活跃期,大流域震后5年内活动在支沟,震后5-10年主沟极度活跃。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方法主要是考虑松散堆积物的量和分布的密集程度。泥石流起动过程中细颗粒迁移与汇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泥石流防治时机是:极重灾区在震后短期不宜实施,应在震后3-5年后再考虑,重灾区和一般灾区在震后可实施。防治标准: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设防标准应适当提高,

5、极重灾区除提高设防标准外,计算峰值流量时堵塞系数应增大50-100%。地震波有高程放大效应。斜坡高程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放大系数为1-3倍。第二天上午的课程是“地震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受损及其防治与修复对策”。我国大陆有约100万处地质灾害点,每年由于地质灾害死亡约1000人。中国工程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四高(高陡地形、高地震烈度、高寒高海拔、高地应力)和三不利(不利的构造背景、不利的岩土条件、不利的气候特征)。汶川地震遇难和失踪总人数中,近1/3的遇难和失踪人数与地质灾害有关。地震地质灾害控制因素:断层控制、地形地貌影响、岩性影响。强震触发的大型滑坡大多发生在断层的上盘。滑坡的距离效应

6、:75%的大型滑坡分布于距断层0-5km的范围;95%在10km范围内。87%的滑坡分布在20-50度的坡度范围。地震崩塌失稳主要发生在地面横坡40以上的区域,失稳区主要在变坡点附近。震后泥石流是地震灾区危害最大、治理任务最为艰巨的地质灾害。第二天下午的课程是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现象。里面提到了我国严重的两大生态环境问题:南石北沙。第三天上午的课程是“地球大龟裂地球演化动力学新思考”。这个演讲虽然跟课程本身联系不是很紧密,但却是大家最感兴趣而且也是最震撼的,能听到此演讲让人感觉不虚此行。这是真正关于大科学的研究,演讲基本颠覆了现有的板块构造理念,颠覆了我之前关于大陆漂移的知识体系。用一个相对完整

7、的理论来统一地解释地球演化过程主要的地质事实或事件,且不管此研究引起的争议,仅凭其挑战传统观念的勇气和学术精神就很值得敬佩。我觉得这一研究将来一定会引起科学界和社会上的极大关注。下面介绍这个演讲的一些内容:在对地幔对流、海底扩张和俯冲的新机制提出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锅盖理论”。地球演化的历史是一部地球热能在冷-热周期不断转换中渐进衰变的历史。地壳与地幔物质在热平衡条件下的不断相互转化,诱发了一系列以升温与冷却、膨胀与收缩、熔融与凝固为特征的地表变迁史。宇宙的寒冷注定了活力四射的地球将最终趋向衰亡,但地球内部以放射性衰变产热、相变热等为主的自身产热,却是维系地球生命周期脉搏的原始驱动力,推

8、动着地球从诞生开始就无休止地不断演化,包括超大陆形成、裂解,大陆漂移、碰撞,火山喷发,岩熔溢流,冰河生长和消融等一系列彼此相关的重大地质事件。地球变暖、变冷是地球演化周期的必然。地球演化进入高温周期,地壳表面出现熔融或半熔融状态的软流体,是大陆漂移存在的必要条件。板块边界实际上是地球大龟裂的结果。大裂谷的充填物并非来自熔岩,而是来自两边的垮落和沉积。构造应力随地球演化过程的温度周期而变化。壳幔边界的温度上升在地壳中产生膨胀力,形成以水平压应力为主的构造应力。地球内部温度上升造成构造应力增加,是地震的主要力源。火山灰进入平流层阻挡太阳入射不是诱发冰河期的原因。冰盖底融与冰川流动是地球内部变暖的结

9、果。冰河期结束和全球变暖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大气变暖,而是因为地球内部的热量增加,使地球进入回暖期,是地球热周期的必然结果。温度与二氧化碳关系的一致性并不能说明目前的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所致。化石能源的时代很快就会过去,水电资源难以替代化石能源的空缺,核能并非一种十分理想的安全能源。太阳能、风能等为人类提供的能源可能是极其有限的。地热才是人类未来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安全和环保能源。人类刚刚开始轻叩地热能源的大门。终究有一天,可以安全的利用地球上这些无穷的热源,为人类造福。地球演化的驱动力:地热(放射性衰变热、相变热等)。第三天下午的课程是“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与预测预报”。里面提到,崩塌滑坡

10、灾害中,有30%是原有隐患点发生的地质灾害,70%是新发生的。而泥石流情况不同,泥石流主要是在原有沟谷发生的。这一数据也是我近期比较关注的内容。欧洲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做的好,建筑都分布在安全区。世界范围内,地灾监测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我国香港。近年来,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报与管理研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在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对地质灾害及其变化过程的监测技术和方法方面仍需加强研究,迫切需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的研究,以提升我国科研整体水平,缩短国际差距。滑坡监测预警:滑坡变形监测(地表和内部)、地下水动态监测、滑坡推力实测、降水监测。泥石流监测预警:降水监测、土壤含水

11、量监测、土壤空隙水压力监测、泥位监测、声发射监测。泥石流预报的难点是提前6小时的预报。泥石流三层预报体系: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的大区域预报(12-72小时)、以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为基础的中小区域预报(1-3小时)、以遥测雨量为基础的沟谷预报(30分钟-1小时)。泥石流预报方法:基于泥石流形成机理的机理预报、基于灾害事件临界降水量统计的统计预报、介于机理预报和统计预报之间的成因预报。大区域泥石流预报需要前期降水量观测和精细化的数值天气预报的支持。中小区域泥石流预报需要前期降水量观测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支持。第四天下午的课程是“微地震监测”。矿山安全不光是技术安全,国外比较重视的是社会安全。

12、微地震是里氏2级以下的地震。微地震在矿山安全方面的应用。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展与成效、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1和2011年度地质环境管理文件汇编读书笔记 要熟悉政策和业务,看文件汇编往往是最有效的方式。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1和2011年度地质环境管理文件汇编是最近看完的两本文件汇编。看完之后,对整体的政策导向和范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几年是地灾防治工作政策文件最密集的阶段,国家对地灾防治的重视不断增强,随着各种规范和标准的不断出台,地灾防治的各项工作将不断走向完善。目前对我们来说,新的工作还很多,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另外看了看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展与成效这本

13、书,有各个省的相关工作介绍,有助于了解全国各地在这个领域的进展,这本书非常不错。地质环境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更加紧密,服务更加积极主动这一要求的提出,标志了地质环境工作已经走向更高更广的阶段,大大提升了地质环境工作的前景。对不管是地质、地理这样的学科本身还是GIS这样的技术,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这才是技术和理论发展的最终目的。更高的价值在于,地质环境工作要跳出单纯依靠地质领域思维范式的局面,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考量范畴,这会大大提升地质环境工作的服务效益。部领导曾经深刻的提到这个问题,说“我们做出的工作安排,更多的体现了地质规律,却较少体现了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我

14、之前几年的工作,很大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停地思考如何把GIS领域应用到区域经济、城市规划和互联网,如何进行成果转化。如今从事地质环境相关工作,也将借鉴这一思路。地质环境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目标对地质环境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这方面的成果非常的多样化,各个地方在这方面都有相应的亮点,值得学习和借鉴。天津的地热资源和浅层地温能的利用,内蒙古的地下水资源勘查与找水,辽宁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以及由此产生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吉林的矿泉水资源开发,黑龙江和河南的地质遗迹保护及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上海的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预警,浙江的矿山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开发(金钉子),江西的农业地质调查服

15、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硒谷),湖北武汉的地面塌陷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广西和云南的应急抗旱找水打井,海南岛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农产品开发,陕西的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和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等等等等。各地在地质环境工作上都取得了大量的成绩,另外还有信息化建设的成就等等。总的来说,地质环境工作覆盖面很广,地灾防治、地下水监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地热、矿泉水等等方面,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有大量的领域可以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成果可以出。另外还有岩溶碳汇等比较宏观的前沿的议题。我个人觉得,

16、地质环境工作,说到重要性仍然还是地质灾害防治,这主要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说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那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方面都大有可为,如果要说到从长远的宏观的角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和应用前景,那应该是地热资源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应用。其实,浅层地温能资源还远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土部最近的一个新闻报道说中国的浅层地温能供使用26万年,而这还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如果考虑到“地球内部从未停止过燃烧”这一前提,浅层地温能资源是用之不竭的,其应用潜力甚至远远超过核能和太阳能。从更宏大的视角想象, 浅层地温能资源将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钥匙。参加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会议 上周去北京参

17、加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会议,各地的群测群防员汇聚一堂,畅谈地灾防治群测群防经验。最深的感受是,地灾防治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各个地方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大家都能谈地质灾害,可见经过努力,地灾防治已深入人心,真正上升为经济社会的全局性工作。这一形势确实十分喜人。正如领导提到的,做好群测群防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情。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地灾防治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会议提到,80-90%的成功地灾预报是由群测群防员完成的,可以想象,大家的工作挽救了和避免了多少生命财产的损失,的确是功德无量。在各种交流中,比较印象深刻的包括:做好地质环境风险管理,将来也许保险业会介入这个领域,为地质灾害伤亡提供赔偿,这是比较

18、新的领域,我不怎么了解,以后要多关注一下;要避免预警过度,这一点也很重要,不能给群众造成影响和不信任;从地质灾害防治走向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这对未来的地质环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发言中说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我们地质环境工作者,要持续的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尽最大努力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另外,结合十八大报告的学习,把握十八大后地质环境的工作新形势和要求,还有一点体会。在十八大报告中,涉及地质环境工作的主要有:一是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要加强矿产资源保护和合

19、理开发,在地质环境领域,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二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在地质环境领域,要大力加强地热能特别是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和利用;三是在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在地质环境领域,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八大报告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地质环境管理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一名地质环境工作者,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将守护生命上升为地质灾害防治的最高价值准则,将地质灾害防

20、治工作作为生命任务。总之,地灾防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GIS、区域经济、城市规划到地灾防治 这一年变化的真快。半年前从事的工作与现在和将来已经有很大不同了,之前会觉得这种变化一定会不适应。但比较庆幸的是,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比我想象的要适应的多。入职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学习新的业务和工作相关的知识,虽然还有很多地方不明白,但整体上已经能应对常规工作了。有意思的是,搞了这么久区域经济、城市规划和互联网,没想到最后还是回归本专业了。毕业的时候一直在想,到底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学的东西将来是否会用上,现在到底还是用上了,而且没有这样的专业根基,也没法到新的单位工作。另外,之前做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中有很多地

21、方也涉及到土地评价和项目选址,与现在接触到地灾危险性评估和防治有内容相通的地方。当然,还有一些积累是纯思维范式和工作能力上的。这都归功于地大的学科背景,这方面,不得不说,大学以来形成的思维范式的确是根深蒂固的,对我现在的工作大有裨益。在未来的工作中, 特别是地灾防治上,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会偏少,会有一些综合性事务性的工作。做好地灾防治,最根本的不是技术层面,而是态度问题,是责任心的问题。要把地灾防治的工作上升到“生命任务”。现在不管去哪里,特别是出差的时候,经过山脚或者陡坡前,都会习惯性的留意是否有地灾隐患点。相应的,以后在这个工作的博客中,也会将内容转向地灾防治和相关领域方面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