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3.69KB ,
资源ID:6745974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459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docx

1、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一):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哲学思想探析论文摘要“尊道贵德”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道”“德”内在于生命,展示于人生历程。道德不仅是人生由来的依据,也是人生践履的法则。“尊道贵德”,一方面需要认清每一生命的性德,做到顺遂本性;另一方面应持守俭约之德,做到“见素抱朴”,回溯生命本源之道,也就是在贵德中尊道,在尊道中贵德。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世之人生模式选择与人生幸福获取亦不乏借鉴意义。关键词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准则;人生模式;当代价值“地”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

2、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8页改定。“国”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1页和翟仁义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老子C第一组改定。老子(约公元前571至公元前478年),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名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以其论“道”述“德”而见长,故又被称为“道德家”。道家所谓“道”“德”,蕴含浓郁的生命气息,有其特定的生命内涵。“尊道贵德”既是道德经的重要论题,又凝聚着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这一价值对于世人践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获取人生幸福仍不乏借

3、鉴意义。一、“道”“德”与人生老子之学不离现实人生,并以“道”“德”与生命直接关联。老子论“道”多从生成论言起,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P65-66)“道”是浑然一体的本根存在,虽然无形无名,却先于天地而在存,不妨称之为天地万物之母,此即宇宙万物之源。“道”为宇宙万物之母,只是一种形象说法。老子此喻,旨在说明生命皆有由来,而且生命的初始来源为“道”。至于如何根由“道”而生成宇宙万象,老子则以“气”图解,勾勒

4、出一幅天地万物根由“道”而生成的图式,如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P120)当然,“道不直接产生万物,必须经过中间环节(“二”和“三”两个环节)的推动,因此,老子是在本根论的意义上来立论的”2(P13)。换言之,“道”以“气”为“媒质”、“素材”来促使万物的生成。如果说天是至清之气上浮而成,地乃至浊之气下沉而就,那么,便可以说人是得天地菁华、中正气化的生命形式。这种中正气化的生命形式与天地并称为三,加之三者共同的生命之源道,一起构成寰宇之四个重要的价值存在,即“国中四大”“王”乃人之主,是人之类别代表,以与其他万物相别。从上述不难看

5、出,人之生命以道为本源,人生自有道在其中,即人不远道;然而,道自身却隐而不显。既然道隐而不显,那么,在人的生命存在中,道又经由什么态势而具化为特定的生命存在?这就要论及老子之“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明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爵之命而常自然。”“器”、“爵”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9-71页改定。1(P141)“道”使万物得到滋生,“德”使万物得到繁殖,形体使万物得到具体显现,环境使万物一一得到成熟。关于“道”“德”之于生命之内在关联,冯友兰先生有一个贴切的诠释:“老子认为,道就是万物之所由来。万物在生成过程之中,都

6、有道在其中。在万物之中道就是德,德的含义就是能力或品德,它可以解释为万物本有的品质,也可以解释为在人伦关系中的德行。因此,德就是事物的本性。”3(P163)就是说,天、地、人都是源于“道”而产生,“道”隐含在天、地、人之中;而下贯天、地、人中之“道”,凝聚成万物各自之秉性,使他们获得自己有别于他物之性分,此即为“德”(“性德”)。由此可见,“道”“德”与现实世界、社会人生并不隔膜,相反,宇宙万物都有各自的“性德”,其生存发展都是自身性德使然。尤为重要的是,性德乃万物“是其所是”的本质规定,也是其天生自然4。简言之,“道”“德”内在于人生,人生无不秉道持德,而且每一生命个体无一例外皆为普遍之道与

7、特殊之德的合体。二、“尊道贵德”之人生准则老子所言“道”“德”,不仅有本根论意义,而且也有规律法则意蕴,但与儒家以仁义礼智为道德内容、着重人伦规范的伦理不同,他从宇宙生命本源着眼,探究生命存在的合法依据与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个体生命成就自身的自然规律,由此提出并倡导“尊道贵德”的人生准则。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爵之命而常自然1(P141)。如前所述,对于宇宙万物而言,“道”“德”内在于生命之中,人之生命存在亦是普遍之道与特殊之德的有机结合,每一生命无一例外受到“道”的调适与“德”的规定,这种调适与规定是与生俱来、概莫能外的,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律则。当然,在宇宙生命系

8、统内,在具体语境中,不同的生命体有着不同的内容。如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P66)在传统农耕社会,天地构成国人的生存、生活空间,天、地、人共铸一完整的生命系统。仅就人而言,其农事劳作、休养生息,皆根据大地时节运行变化之律则,来安排日常生产生活,这样,“地”动节律就成为“人”生效法的对象,于是就有了“人法地”之说,而且,通过类似的生活体验与辩证推理,也不难得出“地法天,天法道”之论。概而言之,在天、地、人与“道”四者并列的关系里,人居地而生、地依天而存、天由道而在,而“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以自然为自己的运行规律”2(P38),由此可见,“自然”而非“道”乃是老子的终点。“道法自

9、然”不仅是对道体自身运动规律的描述,也是对万物运行法则的浓缩。对于前者,道法自然亦即遵循“自然”之规律;对于后者,意即人、事、物各遂性德、顺其自然。认同并遵从前者,即“尊道”;认同并顺遂后者,即“贵德”。二者相合,即为“尊道贵德”。由此可见,道德是生命自身运行、发展的生命律则,“尊道贵德”是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在每一生命之有机结合。这一生命律则用之于人生,即为人生准则。毋庸置疑,作为人生准则的“尊道贵德”,要求人们:一方面,凡事就要遵循自然规律,应当无为而为,决不能以任意妄为去瞎折腾,而须“惟道是从”;另一方面,应顺遂各自天赋自然之性分,畅达呈现内在之“性”“德”,而不必拘泥于刻板的外在规范。因

10、为在道家老子思想中,“德”字与“本性”、“天分”、“本分”意思相近,乃万物所固有,而非外在的行为规范、他者的强力约束。在老子话语系统内,道德为人性之自然,仁义为人定之标准,礼乃人为之规矩形式,智指人之私志别心;道德为生命之本然,仁义礼智乃人文化成;生命本然纯朴,人文化成愈化愈繁,且人生愈求整齐划一,则愈紊乱如麻。在老子看来,仁义礼智这些人为标准明显具有相对性,在现实生活与社会管理中,一旦强调运用,就会带来功利计较,甚至引起更多的私智巧心,倘若执着于此,便会引发更大的纷争冲突,以至于危害生命本身及其共存。介于此,老子倡导为人处世、接人待物应“尊道贵德”,恪守生命自身本然律则,别为外在标准牵引,更

11、别为外物嗜欲所动,而应复返生命本根,保持生命本色。三、俭约之人生模式老子倡导世人应当“尊道贵德”,强调顺遂自然本性,借以提升生命品质。为此,老子提出了一个遵循俭约之道的行为模式,当然,这也是在推介一种人生模式。从老子哲学来看,其俭约之德的内涵主要有两个: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毫无疑问,在现代社会,人们倘若能克制过分欲望,抵制过分消费,节约人力财物,资源合理配置,社会自然更加和谐,人民必然更加幸福。另外,老子还提倡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服务百姓,号召人们在生活中抱有一种勤俭节约的态度,而不贪婪嗜欲、放纵自己。总之,老子劝诫世人应当养成并践行其所谓“三宝”之一的俭约之德。惟其如

12、此,方能达至身心健康,人各自安,社会和谐。显然,俭约与素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二者可以互释、互补。当然,从道德经来看,老子着重论述的是素朴之道,而非俭约之德。在他看来,见素抱朴足以让人固本自足,而且可以推广“为天下式”。如: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季子;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须欲。5(P43-4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P58)“素”原指本色的未染的生帛,亦借喻事物本然的纯洁性。平素的布帛,染上颜色,绘上图案,文饰自在其中。布帛文饰之后,亮丽的色彩遮蔽原本的素淡,可谓“纹”显而“素”

13、隐。人们由此不知其本色,甚至不愿也不求知道本色;相反,会更多地追求文采,总是“以为文不足”。这是老子所诟病的。老子批判人们执着于“服文采,带利剑”1(P145),劝诫人们勿忘生命的本色、本根。因为那是浮华其表,而平淡方显本真。如有人把生命比喻成一棵树,其年轮愈多愈外,此轮离本根愈远,只有“深根固柢”1(P160),生命之树才会常青。在王弼的注中,“朴”与“真”互释,是对“道”的性状描述,如楼宇烈在校释中将“道进物也”与“朴散则为器”1(P46)对举,说明失去道的纯朴才进入有形之物的状态。道本真却虚无,物实在却有限,但在有限实物中,亦不乏其道,只是一般人不能体认,亦不懂如何在物中求道、体道、合道

14、,这一过程需要“抱朴守真”的生命功夫,需要“知白守黑”的生活艺术。老子认为,“道”为“全”、为“一”,劝诫人们求道切勿直截了当、急于求成,应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即所谓:“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倒能充盈,敝旧才能生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迷惑。”这是生活的辩证法,也是哲人的生活艺术。推广开来,为人处世,应取“曲、枉、洼、敝、少”,积极准备、待时而动、保证万物“常德不离”、“复归于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日(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

15、无极。6(P369-371)知道阳刚雄强的好处,却守住阴柔雌弱的态势,即在实践中采取柔和的应对之方,这样最终成为“天下溪”。作为天下的深溪则水自然归趋,因此,德性就不会离开而永驻己身。知道光明的好处,却守住暗昧的态势,即在实践中采取谦下的应对之方,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模式。以此模式行为天下,其客观效果是“常德不忒”,由此最终使自己回归婴儿素朴的状态。由此可见,抱朴方显生命之真,方见生命之素,见素抱朴即在生命之内自求自得,这是一种自主自力的现实生命功夫。简言之,见素抱朴实为“尊道贵德”的内在要求,此即老子俭约之道的真谛所在。四、“尊道贵德”之当代价值道家老子所论“道法自然”的本质在于“尊道贵德”、

16、顺其自然,其要义在于万物各遂其性,旨在与各自之性德齐同,并在遂性齐德的过程中,完成对生命本源、本根之道的回归,而非与外在标准保持齐同。这一思想对当代人生仍不乏借鉴价值。其一,依“道”。人生的展开有其“道”“德”的依据,背“道”离“德”的人生是无根的人生。“人对道之所德,实际上便是将肉体感性之生活完全合一于生命中之道,如此,便将人的有限之生活由道的无穷之途径而趋于生命存在的无限只有那种有道之生活,即表现生命永恒之生活才是有价值的,而无生命之道的生活不啻如粪土一般”7(P29)。人生应有“道”可依,有信仰、信念支撑,否则人生犹如浮萍,既无根柢,亦无方向,生活难以超拔,心灵更无从安顿。其二,齐“德”

17、。人生的道路有其自身的规律,每一个体都有自身特质、天然禀赋,犹如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方,亦没有适合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道路,选择适宜自身特质、齐同其德的道路与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意味着,人们应向自己看齐,齐其所能,不勉强其所不能;人生需要不断地反思反省,人生的道路也应不断地修正,只有认清自己的特质,才会逐渐找准自己的路数;盲从他人不可取,因循天赋才要紧,活出真我风采不失为上策。其三,遂“性”。人生的幸福是自身性德的最大完善、生命潜能的完美释放。生命本是自足的,实现自己的性德与潜能并非太难,难在生命常被浮华遮蔽而人不知,生命之需与生活之欲常被混为一谈而人不觉。其实生命之需原本纯朴,而生活之

18、求却欲壑难填。不可否认,私智巧心可能赚取丰厚的物质利益,可是仅有私智巧心支配生命行为,仅以物质利益获取为人生动力,以盛名厚利为人生成功的唯一圭臬,人生便会陷入浮华的泥潭而难以自拔,甚至心为欲牵、命为物累,生命不断被物化,乃至失去生命之素朴本真。若能不为生命外在的浮华过多劳心费神耗力,不拿本不可比的东西挤压自己,不用可有可无的物件挤兑生命;相反,若能回归生命素朴纯真,放下生命的外在赘累,只在意生命潜在性分的呈现,人生自然可以多些自信,多些从容,多些轻松,多些幸福。这也是俭约生活的必然要求,这样对消解世界面临的生态失衡、能源稀缺、人际关系疏离等三大危机也具有积极意义。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19、二):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之三宝论文人生哲学的历史背景道德经就是老子以所学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在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自己分析、判断、综合的基础上写成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宇宙及世界、人类起源的认识还相当肤浅,有神话色彩,认为是“神”开天辟地,建物造人。老子以此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产生了万物,从而用“道”代替了天的地位。“道”具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种宝贵的德性。三宝之说慈“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意指爱心和同情心,这是人类和睦友好的基础。慈代表着母性的特质,如母亲的爱称为慈爱。所谓“道生

20、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出万物,所以是万物的母亲,能够包容和关怀一切,并且通过慈爱表现出来。“道”的慈爱是没有等差的,不分贵贱、好坏、美丑,就像老子第五章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身处战乱,目击暴力横行的残酷,深深感到人与人之间爱心和同情心的缺乏,因此极力倡导“三宝”中的“慈”,可见“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用慈进攻,可以得胜,退守则可以坚固。如果上天要救助谁,就用慈来保卫。像“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守柔曰强”等都可以包括在“慈”的范围之内。老子说:“慈故能勇”(老子第六十七章),只有慈爱才能表现出勇

21、敢。蒋锡昌先生说:“是勇谓勇于谦退,勇于防御,非谓勇于争夺,勇于侵略。”其实这句话与孟子的“仁者无敌”的意思颇为相近。由此可知,老子所谓的勇敢,并不是逞凶斗狠。莎士比亚也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所以老子认为人类的行为宜选择后者而遗弃前者。俭“俭”是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为的意思。老子五十七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俭”与这里的“啬”是相同的含义,俭即是啬。他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因此,“俭”就是人们对待物质的一种态度。在20世纪中,人们为了发展对于物质已经过度浪费了,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这就启示我们人类在无限制掠夺自

22、然资源和能量时,要尽量节俭,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普遍地使用到世界里的一切,才能使我们的后代得以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俭”还有收敛、克制之意,代表节制欲望。道家的基本原则是“少私寡欲”,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层出不穷,是不可能接近道的。胡寄窗也说:“老子去奢保俭的主张与其他先秦各学派思想比较虽无若何特殊之处,但这一主张的提出,至少也反映了老子对当时贵族阶级穷奢极欲、残酷剥削人民所持的反对态度。”因此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德”(老子第四十六章)。针对此种状况,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老子

23、的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其有两层涵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老子非常喜欢以水为比喻,来说明“道”的道理。他认为水具有柔弱、居下、不争、利物的特点,诚如他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患,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老子第三十二章)。水虽然是柔弱的,处在卑下的地方,但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它去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坚忍负重,居卑忍让,但是不和别人争名夺利。虽然水不争又柔弱,但水能够“柔弱胜刚强”,就像滴水石穿,洪水冲破桥梁,淹埋田舍,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住。所以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第七十八章)。

24、从而老子认为人生的态度也应该是像水一样,要能处下,把持一种为他人服务,不与人争夺名利的精神,懂得“道”那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以及“功遂身退”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遵循“道”的要求,才能“不自见,自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影响老子所提出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之说,可谓是匠心独具的人生见解,为人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指导。道家哲学中诸如柔弱、居下、谦让、知足、取后、静观、不争等观念,都体现了高度的人生智慧,在社会实践中常用常新,自古至今永远不失其新鲜感。而道家的这些观念,正好可以补儒家之不足,对儒家式的人生实践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正是儒道这种互补,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丰富、生动并且趋于完善的面容。我们相信,道家的哲学思想将在当今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展露出更大的智慧光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