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99.37KB ,
资源ID:67349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349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社会心理学笔记时荣华版知识讲解.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社会心理学笔记时荣华版知识讲解.docx

1、社会心理学笔记时荣华版知识讲解社会心理学笔记绪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关系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1、 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场论、精神分析学理论(2)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符号交互作用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社会角色理论(3) 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文化决定论、文化相对论2、 研究对象与内容:(1) 对象:处于社会背景下的个体或群体(2) 内容: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包括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 2、社会交往心理和社会行为 包括人际交往、人际沟

2、通、社会行为3、群体心理 包括群体的竞争与合作、群体内聚力5、研究方法: (1)观察法 一般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公开参与、隐蔽参与) (2)实验法 实验室/自然/模拟实验 (3)调查法 访谈、问卷 (4)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第二节 研究心理学的历史和理论一、 哲学思辨阶段二、 社会经验阶段1、 德国的拉扎勒斯和施泰因塔尔提出的民族心理学民众精神2、 法国的塔尔德、迪尔凯姆、黎朋提出的民众心理学模仿理论3、 英国的麦独孤提出的社会行为本能理论个体行为的动力理论 社会心理学有三大直接的理论

3、的来源,即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它们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一)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注重的是民族的风俗习惯,企图通过研究民族精神所产生的语言、风俗、宗教、神话、艺术、法律等社会现象来研究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揭示民族精神生活的规律。(二)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以群众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和公众的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行为进行研究。他们认为,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的心理现象是由于暗示与模仿的结果。他们企图用暗示与模仿来解释人们一切社会行为和心理特征。(暗示与模仿学派) (三)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沿着达尔文的进化论路线,麦独孤探讨了个体行为的

4、动力问题。麦独孤把他的社会心理学体系完全建立在本能的假设上,他认为人的本能会影响个人对于社会的认识、情操、兴趣行为等。三、 实验分析阶段 1924年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论美国的谢里夫进行了似动错觉的实验研究德国的勒温进行了群体动力学实验美国的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2.2、社会心理学的现状1、西方:美国 西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代表 取向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2.3、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一、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等人突破行为主义框架建立起来的。强调人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认知因素、观察学习以及自我调节等因素对个体社会心理的作用二、精神分析

5、理论由弗洛伊德所创立。弗氏以其人格理论来阐明人、社会心理学现象,认为驱动个体行为的动力是本能。新精神分析理论反对他的生物学倾向,认为社会文化、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等因素是人格理论的重要基础。 三、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强调认知结构的意义,认为认知是个体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对新知识加以改组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并改造了已有的认知结构。(归因理论、社会比较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四、 符号交互作用理论来源于社会学家米勒的思想。认为人们的心理是一种符号行为,通过语言、文字、表情、手势等象征符号进行交往,把人心理上的相互作用理解为符号交换。 第二章 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 罗斯:社

6、会化即学习社会与文化的信仰、价值、规范与社会角色的过程。 荷顿、韩特:社会化为个人将其团体内在化的过程,经由这个过程才有自我的出现以区别个人的独特性。总之,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二、社会化的过程 早期社会化学习分享(学前儿童);预期社会化学龄时期成人仪式; 发展社会化责任与家庭;反向社会化在某些方面向年轻人学习;再社会化。青年期:前十三四岁至十七八岁;中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后二十二三岁至二十七八岁12、13岁心理断乳期 成人仪式的作用(开展十八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体验“成人”的过程中,去感受成人的意义,引导学生建立和强化自

7、我的公民意识、社会意识和国家意识,教育学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反向社会化,比如学习先进的技术、网络操作等再社会化,从一个位置、环境过渡到另一个位置、环境,如退休三、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具体而言,学习基本生活的技能、学习专业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确立人生的信念和目标、正确的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四、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1、社会的影响 非主流或主流文化、社会潮流、交往竞争、舆论 如朋克文化,重金属音乐 2、家庭的影响 环境、父母的文化素养教养方式 3、学校的影响 教师的威信、期待和方式 4、其

8、他(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第三章 自我意识一、概念: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 特点:意识性、同一性(前后一致)、社会性(受社会标准的影响)、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能调节、改变)二、自我意识的结构美国的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组成,其中客观自我包括物质客我、社会客我、精神客我。(示弱有时候利于生存)结构要素:1、认知自我感觉、观察、评价 2、情感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卑、责任感 3、意志自力、自主、自制、自信、自律、自卫作用:1、自我调节自我认识、辨析、监督、控制 2、自我导向动机层(需要、动机、兴趣);方向层(理想、信念、人生观)内容: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

9、自我观念:现实/投射(想象当中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理想自我(个体期望达到的境界)三、自我意识的矛盾1、主管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在观察、认识方面自己已观察未观察别人已观察AB(有矛盾)未观察C(产生自卑、压抑感)D(产生挫伤心理)2、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自我肯定型积极的统一类型; 自我矛盾型再统一较困难型(自我调节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 自我否定型消极地统一类型(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心理处于消极防卫状态); 自我扩张型消极地统一类型(对现实自我过度高估、白日梦、自吹自擂); 自我萎缩型危害性强(缺失理想、不满现实、自卑心非常严重,自我拒绝)四、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1、自我认识通过评价自

10、我而获得2、自我体验通过自我价值的判断而获得的自信、自卑、自责等 自我价值感=成就/抱负3、自我控制通过自我调节而获得成功=价值观+态度+行为五、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1、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第一阶段 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第二阶段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四到六岁是学前期。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11、。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要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第五阶段 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第六阶段 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12、阶段。第七阶段 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第八阶段 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2、奥尔波特的自我发展理论 P162六、自我意识的功能1、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班杜拉提出的“自我功效论” 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他将其行为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结果期待: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预期。效果期待: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

13、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个判断即自我效能感。塞里格曼的电击试验 塞里格曼效应:永远对绝望说不 。只要自己不跪着,没有人会比你高!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兰格和罗汀的治疗方法研究2、对学习和工作的推动作用 自尊心、自信心第四章 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概念1、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断和判断的过程。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通过“货币实验”发现:知觉过程是受社会因素制约的,提出了“社会认知的新概念。2、特点:选择性、显著性、自我控制性 经验价值观造成人的认知不同;对事物

14、的某一方面表现出认知的明显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意识增强,社会认知的自我控制性增强。二、社会认知的分类1、对他人的认知: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今儿去而对他人的动机、情感、意图等的认知。快乐与痛苦的表情认知 PP,女性能够通过表情判断情绪认知的能力是男性的8倍2、人际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自己对他人的关系、他人与他人的关系。3、自我认知:物质、精神】社会的认知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的特点2、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对自身的否定与对他人的否定是不同的 肯定现在的我与否定过去的我四、社会认知的图式的作用(图式个体对已有的认知经验加以组织)1、图式的种类 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

15、图式、社会事件图式2图式的作用 影响人们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对社会信息的记忆、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影响人们的行为五、社会认知的偏差1、偏差 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2、原因 推论中抽样误差、未能充分利用的基本信息、框架的作用六、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归因:人们对他人和自己的所做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其原因的过

16、程。2、海德的素朴归因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琼斯的一致性推理归因理论七、印象的形成印象组织了人们关于对象各方面特性的认知成果,它所反映的是对象的总体特征。印象的形成的一般原则:1、一致性:特性1、2、3N协调组织印象2、评价的中心性:三个基本范畴评价(好、坏)、力量(强弱)、活动(积极消极)3、中心特性作用:阿希的实验:热情、冷淡中心品质是最重要的,将起最大影响作用戈夫曼:每个人都在通过表演向他人展示一些中心的特性。避免另一些特性。第五章 社会态度一、态度的概念1、F.奥尔波特把态度看作为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2、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态度主要是情感的表现,反映的是人

17、们的一种好恶观。心理学家瑟斯顿(L. L. Thurstone)认为,态度是人们对心理客体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赖茨曼(L. S. W rightsman)将态度定义为对某种对象或某种关系的相对持久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第二种认为,态度是情感和认知的统一。美国学者罗森伯格(M. Rosenburg)写道:对态度客体的情感反应是以对客体进行评价所持的信念或知识为依据的。所以,态度既有情感成分,又有认知成分。第三种定义则将态度视为由情感、认知和行为构成的综合体。克雷奇和克拉茨菲尔德把态度理解为一种与个人所处环境有关的动机、情绪、知觉和认识过程所组成的持久结构;弗里德曼(J. L. Freedman

18、)在其所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将态度理解为一种带有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现在理论界一般倾向于第三种定义,即将态度定义为人们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动上的倾向。、3、中国的定义: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1、影响因素:谁宣传说服者变量 什么信息变量 对谁信息接收者变量 方式渠道变量2、信息接收者 (1)智力 (2)认知需要 (3)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

19、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能力,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气质,一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大部分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后天的教育,就像各种不同阶级有着不同气质的人一样。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四体液学说”,认为气质取决于人体内的四种液体,即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的混合比例,并以何种体液占优势而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性格。性格指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物(客观现实)的基本态度及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

20、独特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气质无好坏、对错之分,而性格有。(4)人们原有的态度 (5)性别 女性的态度更易变 (6)个体与团体的关系团体骨干易接受新态度三、态度的测量1、自我评定法(1)瑟斯顿量表()L.L.瑟斯顿及其同事E.J.蔡夫于1929年提出的称之为瑟斯顿量表法。 这个方法首先搜集一系列有关所研究态度的陈述或项目而后邀请一些评判者将这些陈述按从最不赞同到最赞同方向分为若干类譬如11类。 经过淘汰筛选形成一套约20条意义明确的陈述沿着由最不赞同到最赞同的连续统分布开来。要求参加态度测量的人在这些陈述中标注他所同意的陈述所标注的陈述的平均量表值就是他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分数。 瑟斯顿量表法提出了

21、在赞同或不赞同的因次上测量态度的方法这是它的贡献。这个作法迄今仍是多数量表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这个方法复杂费时和不方便今天已很少使用了。具体来说,编写态度陈述句 =50有极端肯定和否定 找200300人回答量表 对100%同意和不同意的句子认为无效。对70%-50%的人同意或反对的保留下大概25个陈述句,根据回答划分11等级(2)利克特量表(总加量表)1932年R.利克特提出了一个简化的测量方法称之为相加法。 它不需要收集对每个项目的预先判断只是把每个项目的评定相加而得出一个总分数。 利克特量表也是由一系列陈述组成利用5点或7点量表让被试作出反应5点量表是从强烈赞同(5)赞同(4)中立 (3)

22、不赞同(2)到强烈不赞同(1)。 7点量表则分为强烈赞同中等赞同轻微赞同中立轻微不赞同中等不赞同强烈不赞同。 这两种量表是使用得最广的。 利克特量表的一种改进形式是强迫选择法为了使被试一定作出选择而排除了中性点如把原7点量表改为6点量表。 有人用颜面法代替陈述法用之于无文化的被试。利克特量表法的结果与瑟斯顿量表法的相关系数约为.80。(3)社会距离量表主要是用来测量种族之间的社会距离的。 博加德斯量表包括一系列陈述按从最近社会距离到最远社会距离排列开来如可以结亲(1)可以作为朋友(2)可以作为邻居(3)可以在同一行业共事(4)只能作为公民共处(5)只能作为外国移民(6)应被驱逐出境(7)。 括

23、号内分值越大表示社会距离越大。(4)语义分化法C.E.奥斯古德等人1957年提出的一种较为全面的测量方法。已往的态度测量基本上是在赞同或不赞同一个维度上的测量不易表达出态度的复杂性。语义分化法提出了3个不同维度的态度测量所以又称为多维度量表法这3个维度是评价强度和活动。在这个方法中态度对象的评定是通过由对立形容词构成的一些量表进行的如好坏强弱主动被动。 好坏是评价方面强弱是强度方面主动被动是活动方面(见表评价强度和活动的语义分化测量)。 测试时给被试提出一个态度对象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有关系列中圈定一个数字各系列分值的总和就代表他对有关对象的总态度上述表格中3个维度是不变的但各维度中的项目是

24、可变的。3个维度中评价维度被认为是主要的。 上述态度测量方法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其他方法如投射测验行为观察生理记录等也是常常被采用的。2、投射法(1)主题统觉测验 TAT测试亨利默里TAT依据 个人面对图画情境所编造的故事与其生活经验有密切关系。故事的内容虽有一部分受当时知觉的影响,但其中想象部分包括着个人意识与潜意识的反应。 换言之,被测试者在编造故事时,常不自觉地把埋藏在自己内心的冲突和欲望等穿插在故事的情节中宣泄出来,也将个人的心理历程、心理品质投射在故事之中。 主试者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分析研究,就可以了解个人的需要及问题。 TAT材料 TAT 全套测验包括30 张内容暖昧的图片(全为黑白二

25、色)及一张空白卡片。图画内容多为人物,兼有部分景物。(2)造句测验 要求主测人员的态度评判技术较高初次见面距离 美国 300cm 日本90cm亲密距离 美国36cm 日本59cm 社会治安不好 社会治安好(3)行为反应测量 距离测量、生理反应测量(如测谎仪“多项记录仪”,)4、态度的测量(1)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S-R (2)功能理论精神分析的理论功能不满足紧张抗拒 (布林) 限制与其抗衡动机状态(反作用力、心理抗拒)行为自由不自由恢复自由 例如,抽烟中学限制抽烟抗拒可以抽烟 恋爱父母反对抗拒一方妥协、或受到惩罚(3)认知理论 格式塔的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

26、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认知平衡理论海德比如,某人甲(P)喜欢音乐(X),另一人乙(O)也喜欢音乐(X),于是甲对乙会产生好感和积极的情感评价,并有可能相互建立友好关系。这里就存在一种POX封闭的三角关系模式。由于三者之间都是正向关系,即P对X,P对O以及P以为O对X都有具有肯定的态度倾向或积极的情感评价,所以对P来说心理是平衡的。又如,P喜欢O的程度强于P不喜欢X(吸烟)强度,则P会改变对X的态度(弱的一方)。态度的改变量与原有态度成反比。认知和谐理论奥斯古德态度的方向和程度 态度的改变的发生在与原有的参考框架上增进和谐的方向上。认知

27、失衡理论费斯廷格他以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认知元素指有关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认识、意见及信念),将两个单位的关系区分为协调(和谐)、不协调(不和谐)和不相关三种。简言之,认知不和调(不协调)就是指两种认识上的不一致而导致出 紧张心理状态,产生动机冲突。这种不和谐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1)认知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2)与某一不平衡的特殊问题有关的认知与总认知所占的比例。费斯廷格假定,当认知间的不和谐程度增加时,个人所感受到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心理压力也就愈来愈大。如果得不到解决,就必然导致人格失常与离轨行为。为-2时,A会改变对C 的认知 -4时改变对B的认知第六章 人际交往一、概念1、人际交往

28、是 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流意见、沟通感情、满足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行为等方式而进行的练习过程。 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被称为人际关系。二、人际关系的心理功能1、交流信息 人80%的时间用于交往,包括电视、报纸、书、网络等2、调节行为 通过他人的表情、反应3、自我认识 “镜中我“对方的反馈4、心理保健、社会支持 他人对言行举止的肯定支持三、人际交往的理论1、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

29、,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主动性E被动性W包容I主动与他人交往期待他人接纳支配C支配控制他人期待别人引导情感A对他人表示亲密期待别人同自己表示亲密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2、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包括以下六个命题。(1)成功命题:在一个人所做过的所有行动中,若其中

30、某一特定行动经常得到酬赏,那么这个人就越愿意重复该行动。(2)刺激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过去对某一种或一组刺激做出的某一行动获得了报酬,那么,当类似于过去的那种刺激再发生时,这个人就有可能做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动。(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则这个人就越有可能做出该种行动。(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则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的价值也就越低。(5)侵犯赞同命题: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副命题:第一,若以个人之行动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或甚至受到没有预期的惩罚时,此人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第二,若一个人的行动获得了预期的酬赏或得到的酬赏比预期的还多,或此人的行动没得到预期的惩罚,则这个人会产生喜悦的心情,并可能做出别人赞同的行动。(6)理性命题:在面对各种行动方案时,行动者总是选择价值最大和获得成功的概率最高的行动。精神利润=报酬-代价这个理论是说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它存在于朋友与朋友之间,亲人与亲人之间,爱人与爱人之间,人和人之间.不管你是否相信,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社会交换理论的原则是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收获。如果人和人之间没有利益关系(利益包括金钱,成就感,满足感,安全感,幸福感.),不能互惠带来彼此的好处,那么他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