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0.44KB ,
资源ID:67279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279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 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 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docx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 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一、问题的由来与本课题的前期研究课程改革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尽管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方方面面众多因素但教师是其中的关键。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知识状况是否适应新的要求?如有不适怎样应对?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并做出回答的问题。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研究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现状展开。研究者认为数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既包括显性的可言传数学知识也包括隐性的默会知识即数学能力、素养是两者的统一体。(一)国外关于数学教师本

2、体性知识的研究结论国外有关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研究影响较大的当数美国“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于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全国数学能力纵向研究”所得出的相关结论。这里引用美国学者芬内玛(Elizabeth Fennema)和弗伦克(Megan Loef Franke)教师的知识及其影响一文中的综述:“尽管相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尽管有迹象表明一些教师不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但研究工作对教师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学习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的看法并不给以很大支持。”“NLSMA调查者仔细地核实了教师所学过的数学课程的数量然后测算这些数量和学生学习之间的相关系数他们没有发现重要的关系。5年后艾森伯格(Eisen

3、beng)重复这一研究得到了同样的结论。”1(222)这类研究的明显不足是对教师所掌握知识的测度不够合理。显然用教师先前学过的数学课程数目作量化指标难以反映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水平。正如芬内玛和弗伦克针对这类研究中关于知识测试与相关系数计算方面的问题分析后所指出的:“可能是不适当的知识测量与相对有限的研究方法隐蔽了原本存在着的教师知识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1(223)再者将教师数学知识的一个自变量对应于学生成绩的因变量使得这类研究“对教师的知识是如何综合起来的或在所学大学课程与课堂教学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关系没有提出多少依据”。2因此“人们的普遍反应是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去否定数学知

4、识的重要性而应对这一问题作出更为深入的研究”。3(28)(二)国内关于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研究结论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学科知识才能应付自如地教学。“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便是这一观念的真实反映。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也有研究得出与上述NLSMA调查者相类似的结论。如林崇德等人的研究(1996)称:“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师需要知道一部分学科知识以达到某种水平但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4由于没有报告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因此无从对“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作出评估。就结论而言可以认为只是陈述了

5、一个众所周知的判断:教师拥有一定的知识对于搞好教学是必要的但不具充分性。由此得出的推论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学科作出教育学的解释并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接受与理解。进一步的研究有一项是以北京97名小学数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其职业知识进行的调查分析。该调查“根据教师的三种知识类型结合对9名有经验的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访谈”分别编制问卷。对于学科知识主要从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的运用及应用题等方面予以考查。“从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科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运用以及应用题等方面的答对率(题目得分/总分)都在85%以上说明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

6、握是比较好的”但“对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掌握都不能令人满意”。5这里透视“观念结论”的变迁不难发现它实际上反映了对教学的关注从学科知识向学科知识与学生认知整合的转移同时也折射出教学的价值取向从追求知识传授向追求学生更广泛发展的倾斜。这无疑是一种发展、进步应当加以肯定。问题在于首先为了实现新的追求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应达到何种水平才能保证在对学科知识作教育学的解释和心理学的加工时不至于出现知识性、科学性的偏差。可以说这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诚然要对本体性知识的“某种水平”作出泛学科的、较为一般的具体刻画是困难的特别是中小学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进一步加大了从理论上作出这一刻画的难度。但是对现阶段

7、任教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的教师如小学数学教师他们所拥有的本体性知识水平是否适应目前正在推行的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调研作出具体判断却应该是可行的也是课改推进的实践所十分需要的。其次用“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的运用及应用题”等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测度项目是否有失偏颇?换句话说用“给学生的一杯水”来测量“教师的一桶水”合适吗?那么又如何来测量教师的一桶水呢?是测量它的量还是测量它的质?有鉴于上述国内外从量的视角以静态测度研究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所存在的局限性本研究拟从质的视角动态考察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状况。首先从课堂观察与现象分析入手发现调研测试的素材然后从课改推进中的

8、教学需要着眼确定测量内容力求使质的测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充分的现实意义进而辅以访谈与个案研究使研究更为动态化。(三)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听课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在近两年来听课观察与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近一半的课后分析或多或少涉及学科知识的纰漏或对学科知识理解的偏差。其中除了教师教错了之外还有两类反映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现象:一是学生提出疑问教师难以解惑;二是按似是而非地理解加工教学内容。下面各举一例。案例1引入平角、周角等概念后一位青年骨干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他把学生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差不多写了半黑板。可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看哪些问题自己能解答。随后交流大家

9、认为满意了就把该问题擦掉。最后还剩下一大半问题学生无法解答或有学生试图解答但其他同学不认可。于是教师说:这些问题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时会明白的。遗留下来的问题中有两个是:0角与周角有什么区别?有没有大于360的角?课后教师坦率地承认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才能使学生明白。案例2教学被除数是0的除法其中涉及除数不能为0教师认为:“除数不能为0。这是一个深奥的数学问题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理解其意思是有困难的”就借助了一个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小巧每天去森林给小动物分苹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巧是怎么给小动物分苹果的。”“森林的小屋里住着几只小动物。第一天小巧带去了6个苹果出来了3只小动

10、物平均每只可以得到几个苹果?算式怎么写?”(学生汇报教师板演找数量关系)“第二天小巧没有带去苹果3只小动物等着小巧。可是怎么分呢?谁来说算式?”“第三天小巧特地带了6个苹果早早来到小屋。可是等了很长时间没有小动物出来。(教师板演60=)没有小动物在分就没有什么意义了。”6这确实是一个富有童趣的问题情境:小动物上了一次当下一次就不来了由此引出除数是0。颇具艺术性的教学设计。但是数学中“除数不能为0”是一种规定。要解释它的合理性通常依据除法的定义分被除数是0或不是0两种情况加以说明这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然而当教师采用这个教案教学时学生很自然地由数量关系类推出:小巧没带苹果苹果数是0;小动物没来

11、小动物数为0于是得出60那么60等于多少呢?有的说等于6理由是小动物没来6只苹果还在;有的说等于0理由是谁也没有分到苹果。最后还是教师硬性规定“除数为0没有意义”。课后与几个很会发言的学生继续这一话题其中就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小巧没带苹果可以用0表示小动物没来用0表示就没有意义了呢?”看来“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错了、偏了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7类似问题在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内容的教学中显得更加突出。这些问题至少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不能听之任之的。由此可见在人们普遍认为当前教师主要缺失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并全力予以弥补的背景下在教师的注意力完全集中

12、在教育理念的学习与落实的倾向下被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缺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尽管有研究表明中国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方面明显优于美国小学数学教师。3(310311)但这只是说明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有一些强项。因为该项比较研究所采用的四个测试题分别涉及退位减法、三位数乘法、分数除法、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这些历来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强势内容而且恰恰是新一轮课改认为“基础过剩”应当降低教学要求或者已经删去的内容。二、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状况的调研(一)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基于上述由情报研究、案例研究所得出的调研设想同时也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师的学历已经普遍提高

13、上海地区40岁以下的教师已基本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本体性知识的数量相对于小学数学的“一杯水”来说已够得上“一桶水”的标准。因此我们的调研试图探明“这桶水”的“水质”如何其中还缺少哪些“微量元素”。为此设计了两种问卷。A卷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应用题题目难度控制在至少有20%的小学毕业班学生能答对的水平上;B卷着重考查教师能否应用所拥有的数学知识为小学生释疑解惑能否较深入地把握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因此试题都以听课过程中发现的、教师易犯的知识性错误或纰漏为原型加工而成。从试题编制的角度看这些源于课堂、带有教学情境的数学题几乎都具原创性。两份问卷均经过试测、修改。调研样本为上海市两个区

14、(中心城区、城乡结合区各一个)的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样本的教龄分布、学历分布与两区小学数学教师整体的教龄、学历分布大致相同。A卷的平均答对率(题目得分/总分下同)90.5%表明用小学生的较高标准来衡量教师对本体性知识的掌握是不错的。这一结果与申继亮、李琼(2000)的同类测试结果(答对率都在85%以上)基本一致。B卷的平均答对率38.8%表明用“能为小学生释疑解惑”“能较深入地把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要求来衡量则现状与需要的差距较大。两卷分不同教龄组、不同学历组的统计表明平均分略有差异但经检验组际差异均不显著。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状况受教龄长短(即脱离职前教育的时间长短)、学历高低的影

15、响都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也就是说教师本体性知识方面的问题至少是在测试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内早已存在而且没有因为现阶段教师学历的提高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二)本体性知识缺失的内容分析1.概率统计在小学通常用“可能性”替代数学术语“概率”。将“可能性大小”的初步认识引进小学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B卷中涉及这一知识的试题平均答对率34.1%。在新增的概率统计内容中还有中位数、众数的初步认识。B卷内有关中位数、众数的试题答对率更低为23.8%。2.图形变换指平面图形的全等变换。原来在小学阶段只介绍轴对称现在趋向于在小学就引进平移、旋转。如教育部的数学课程标准将感知轴对称、平移、旋转的内容提前到了

16、第一学段(13年级)。8上海市数学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9中在35年级也安排了轴对称、平移、旋转的初步认识到“试行稿”10该年段只保留了轴对称的初步认识。B卷中有关平面图形全等变换的试题平均答对率为32.5%。其中答对率相对较高的是下面的题:两个完全一样(全等)的梯形ABCD和ABCD重叠在一起经过怎样的几何变换(只允许平移、旋转)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写清楚变换的过程:如平移使与重合以为旋转中心旋转度。该题源于小学数学推导梯形面积的常用方法。教师演示时通常让学生看清两张梯形纸片完全重合后就非常随意地拿在手上把它们拼成平行四边形很少考虑按图形变换来操作。测试表明42.0%的被试知道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但能准确叙述的只有21.5%。3.几何证明虽说小学数学不要求证明但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判断其结论的正确性或者判断某些特殊的结果是否具有一般性。诸如此类的情况在几何教学中比较多见。B卷中涉及几何证明的试题平均答对率38.1%。4.数论初步指数的整除性。它作为学习分数知识的必要基础历来是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B卷中涉及这方面知识的试题平均答对率为38.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