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4.71KB ,
资源ID:67228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228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一砖一瓦讲述原汁原味的关中历史秋林夜雨 作.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一砖一瓦讲述原汁原味的关中历史秋林夜雨 作.docx

1、一砖一瓦讲述原汁原味的关中历史秋林夜雨 作一砖一瓦讲述原汁原味的关中历史(1)作者:秋林夜雨在中国北方,以古代建筑为特色的旅游景点中,山西的平遥可算是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平遥是一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它不仅代表了中国明清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汉民族、中原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是研究中国明清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人类居住形式的典型代表。多年来我总在想:陕西关中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历史悠久,文化脉源丰富,在陕西关中也应该有像山西平遥式的明清建筑。可人们只是知道,在陕西韩城党家村有一个明清建筑

2、村落,就连不少人都推崇的陕西“韩城老城”,我觉得明清味也不是很足。究其原由,除了年久失修外,对文物的保护观念太差。陕西关中历史悠久,历史、民俗文物太多,熟视无睹,城市、农村现代化建设一味拆“旧”建“新”。四十几年前,我在西安居住的院子,是一座很不错的明清四合院。可四十年后,我从新疆退休回到西安,街道宽了,高楼起来了,四合院没有了。虽然也建了不少“仿古一条街”,可那全“仿”的不伦不类。现在为什么又要“仿”呢?因为失去了“旧”,才知道“旧”的珍贵!明清时期的关中是什么样?明清时期关中的建筑是什么样?到那里能找到关中的历史足迹?用什么给子孙后代展示足以证明我们先人辉煌历史的实景实物呢?可喜的是,回到

3、西安后,听说有一个叫“王石头”的人。20年间,投资数亿元,抢救性地收藏和保护民居、石雕、砖雕、木雕、字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关中民间文物。过了几年,又听说南五台山下有座“神秘城堡”。一打听,就是“王石头”用那些民间文物组建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王石头”者王勇超,传统民俗文化抢救保护第一人。二十多年来,他四处抢救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遗产,硬是走遍陕西渭北的各个村落,将农民建厕所、修猪圈、甚至是铺路用的古代拴马桩、饮马槽等民间艺术品一件件地购回。他收藏的这些东西,用3列挂25节车厢的火车都拉不完。而且收藏范围涵盖石雕、木雕、砖雕和民俗礼仪、宗教、军事、交通、生产、生活等用品实物3.2万多件套

4、,仅拴马桩就有8200根,号称“地上兵马俑”。更重要的是王勇超还收藏古民居,目前古民居已买下40座院落、300多栋、上千间房屋。我怀着对这位关心历史,关注关中,为保护关中古民居倾情付出的热心人的钦佩之情,两次前往他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第一次,进门老天就下起不大不小的雨,我在时大时小的雨中转了两个小时,令人震憾,感受颇深,可拍摄的片子效果就很差了。但雨中的片子有另一种情趣,后面我会发上来。“五一”第二次去,又仔细地观看了一遍,惊愕、感叹、瞩目、赞赏,激动之情难于言表。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里, 一砖一瓦都讲述着原汁原味的关中历史,解答了我的上述疑虑,也使我的心理得到些许平衡。目前,“关中

5、民俗艺术博物院”对外开放的只是古代民居一条街。它是将散落在关中各地的、具有保护价值的100多所典型民居整体收购,移建到此,实施异地保护并开发利用。这些民居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研究价值,其中数量众多、工艺精湛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还具有极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大门内两侧,列队欢迎的是高低错落、人物头像造型各异的拴马桩,就像“兵马俑”跨过时空,站在门口微笑着欢迎远道而来的宾客。恢宏的石门上精细的花纹、“地通乾元”四个雕刻的大字,唤醒那些离我们很远又很近的历史记忆。跨过古老的石门,人们进入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一条街道,十几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合院闯入视线,整个街道讲述着一段关中往事

6、,每院古居藏着一段家族的历史。一砖一瓦讲述原汁原味的关中历史(2) 现代的人们一边高唱“人民创造历史”的赞歌,一边在不停地毁灭着那些与今天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历史见证,毁灭着那些民间生活的幸存文化。岁月无情,那些凝结着祖辈智慧的石雕石刻,在风剥雨蚀中惨遭损毁;人事可畏,那些聚集着先人才华的民居老宅,在钢筋水泥进行曲中衰败倒塌 摘自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宣言 近年来,山西的银号、商人大院,安徽徽商大院,扬州盐商大宅等等,都成为旅游热点,这些精美的明清建筑,不仅给历史上的晋商和徽商增加了几分“色彩”,还为两省的旅游经济带来了更大的效益。 陕西古民居,自有特色,虽然不象上述大院规矩很多,但粗犷豪

7、放,沉稳大气。可是,在持续的城市、乡村改造中,一些富有特色的古民居荡然消失,精美的砖石雕刻化为瓦砾。然而在西安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下,占地500亩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中,却通过异地迁移,原汁原味地把40座渭北古民居复原过来,一座座堪与“晋居”、“徽居”相媲美,甚至比之更雄浑豪华精美,更有研究价值的明清建筑,组合为乡风浓郁的明清街区,成为陕西古民居的珍贵标本。 西安是个一砖一瓦都倾吐着历史的城市。自1985年起,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筹建者王勇超倾尽财力,组织30人,兵分六路,先后去了澄城、合阳、大荔、蒲城、黄龙等渭北8县,走村串乡,对存在的明清古民居进行地毯式普查,登记造册。斥巨资将渭北明清

8、遗留下来的40院民居,砖瓦木料编上号,整体迁移到博物院,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都保持原样。当年报纸上有一篇长文曾介绍此举,标题是:500亩地装一个人的藏品。 一条石板老街,拴马桩如密林一般整齐有序地排列,街道两侧分布着一幢幢明清时代的古宅,高大的门楼和院墙,石刻的门框对联,砖雕的龙门对,都昭示着古民居的历史沧桑。 以前只知道“门当户对”是指结婚双方的条件要匹配,并不了解其出处。在这里可以看到真正的“门当”与“户对”。 每家门楣上都有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的圆柱形木雕,叫“门当”。根据门脸大小取双数,有的两个,有的四个,意在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而“户对”是指宅门前左右相对而置的一对石墩或石鼓,它

9、是主人家身份地位和家境的象征。旧时谁家有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子女,都会到相中的对方家偷偷观察,从“户对”上雕刻的纹饰,就能了解对方家所从事的行当。由此“门当户对”被演化成男女婚配的条件并延续至今。 在陕西的很多老宅子上,经常会看到“光裕”这个词,什么意思呢?光裕应该是源于“光前裕后”, 宋王应麟三字经:“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光前:光大前业;裕后:遗惠后代。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形容功业伟大。 这些层层叠叠的深宅大院,大多是明清时期修建,有的保存还算完整,有的已经残缺不全。然而,历史风尘的侵蚀难以掩盖当年的华美,新旧朝代的交替,埋没不了关中人民智慧的光芒。那精美的照壁、屋檐,欲飞的

10、屋角与错落的马头墙,那古色古香、斑驳不清的雕梁画栋,都细致地镌刻着关中人民对美的追求。屋前及周围从渭北高原移植过来的千年、百年古树,也已发出绿芽让人流连忘返。 一个时代或一代人离去,都把自己最伟大的创造建筑留在世上。传统民居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更是一部历史的教课书,一种深厚的历史韵符,一种悠远的美,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从民居文化中可领略建筑文化最具哲理性的艺术瑰宝,越是年深日久,越会放射出灿烂光华。 一砖一瓦讲述原汁原味的关中历史(3)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冯骥才先生曾经说:“江浙一带大部分沿海地区的村落建筑以及格局已经改了三四遍了:先盖个香港式的建筑,又改成美国式的,又

11、拆了改成西班牙式的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把自己本民族风格的村落拆了以后按外国形式盖的”。他强调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文化的DNA ”。关中民居的“DNA”是什么?有人说,陕西“十大怪”中说的“房子一边盖”,就是关中建筑最典型的特征。我认为,这只是关中民居“DNA”中的一个位点。此外,还有门楼、照壁、院落、屋脊、檐部、壁面、马头墙等关中民居重点装饰的部位,都很有特色。今天专说“马头墙”。一说到马头墙,人们就会想到“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建筑风格。其实“马头墙”并非专属徽派建筑的标志,它是我国汉族的一种山墙建筑形式,在不同的地区“马头墙”可以有不同的样式和装饰。可以说,高高耸立

12、、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是中国汉族明清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那么,陕西关中民居也有“马头墙”?火檐墙(老西安对马头墙的叫法)在当时西安城随处可见。当时的东大街长约两公里,宽约30米,是当时最宽的大街,街两旁商业房屋高低基本相近,每户之间都有火檐墙。火檐墙下方,开凿出圆形门洞,使各个商户的走廊连成一体,也便于顾客行走。让人惋惜的是,随着城市的变迁和房屋的改造,这些火檐墙现在在西安城内,竟然踪影难觅。从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西安的“火檐墙”, 雕工之精致,修饰之华美,丝毫不逊色于徽派和江南民居的马头墙。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迁建的关中民居老宅院,有着太厚太厚的文化积淀,几经岁月的洗礼,却依旧恢弘雄壮

13、。而且为我们展示了不同于徽派和江南民居的另类样式的马头墙。这些高大结实的马头墙,用雕砖或片瓦组成镂空花饰,有兽脊或龙头,似乎倾吐着昔日的繁华与辉煌。高大封闭的宅院,因为样式纷呈的马头墙而显得错落有致,静止、呆板的墙体,也因有了马头墙,而显出动态的美感。据历史考证,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出现在陕西关中地区,经过数千年的变迁,关中民居已经在中国的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它以秦汉为本,秦汉风格 “豪放朴拙”;以隋唐为表,隋唐风格“雄浑壮丽”;以明清为实,明清风格“精细富缛”。如果江南民居精巧优美,有如牙笏轻叩,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关中民居则更像是铁板击节,高歌“大江东去”,恢宏雄壮。一砖

14、一瓦讲述原汁原味的关中历史(4)王勇超还是孩童时,有年过春节,祭拜了祖先后,他和几个兄弟争抢供桌上的供果,将果盘推下供桌,摔了个粉碎。父亲大怒,几个大耳光落在几个兄弟头上,王勇超被打得眼前直冒金星,父亲的吼声震耳欲聋:“这是先人留下的!”大人们告诉他,这些果盘与其他果盘不一样,是早几辈人传下来的,平时用布精心包裹,放在橱柜顶上,过年时才取下来用一次。王勇超从此有一个概念,先人留下的东西,不能破坏,要珍惜,要珍藏。“我们必须为世人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足以证明我们先人昔日辉煌的实物与活物,不能让我们的后代仅在书籍图片中阅读历史。”“中国民俗收藏第一人”的王勇超关中民居、拴马桩、上马石是关中民俗艺

15、术博物院的三大展品。这里展示的关中民居都是从很多拆迁改造的工程中、推土机下“抢”出来的,有的则是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再不抢救就会消失在天地之间的。博物院聘请当地民间建筑高手,对这些民居进行保护性的迁建,把一座座浓缩着关中民俗文化的民居院落从关中各地搬到了这里,目前博物院已经“收藏”了40多处关中古民居。每收购一处,王勇超就要给房主盖一院新房,有的还要额外付钱,甚至还要给房主的儿女安排工作。收藏老民居的成本达到每平方米8000到1万元。为此,他曾高息借过别人400多万元。拆迁复原工程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他们坚持“不改变原状”、 “修旧如旧”的原则。为确保拆迁复原成功,采取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

16、小到大的方法逐步推行。先选择结构较为简单,建筑规模较小的单体建筑进行拆迁复原试点,摸索经验,再拆迁复原结构复杂、建筑面积大的民居和祠堂。在进度上,对每幢计划拆迁的古建筑,拆迁前先进行勘查测绘,制定拆迁方案。绘制整体图形和主要构件及细部大样图,拍摄外部和各细部照片和录像资料保存。对已毁的局部结构,走访当地老年人,根据记忆努力恢复原貌,并反复征求房主和古建专家意见,对复原方案反复修改,最后确定下来再绘制施工图。在整个拆迁复原过程中,与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紧密配合,把好质量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拆、卸、搬运、复原安装过程中,尽量不使原构件的一榫一卯和一砖一石受到损伤。在维修复原过程中,对局部腐残和破

17、损的构件采取墩接、剔补、粘补、加固等方法,尽量保持原构件,对少数腐朽严重确实无法修补和使用的,才挑选同样的材料,仿制新构件,竭力使复原的构件与原建筑的风格协调一致。现在开始随我游览几院古宅吧,每院古宅都是一段历史。走进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一座高大的门楼矗立在眼前,这便是赵家门楼。建筑结构呈“品”字形,上下两层,东西长15米,南北宽5米,高13米,整个门楼磅礴大气。门楼门洞中开,两边附带侧门。中门为巨幅石门,两边有石刻楹联为:“门高通德德泽千尺金水波,台仰怀清清辉一片镰峯月。”门楼正面饰有大量精美的石雕、砖雕图案,正面门额镶嵌书法大师于右任题的“地通乾元”石匾,使原本高大雄伟的门楼显得更加辉煌壮

18、观。背面门额镶嵌书法大师于右任题的“终南霞蔚”石匾。门楼后面是陕西建筑常用的砖雕照壁。赵家门楼始建于清末,宅院主人叫赵树勋,字子建,陕西白水县纵目村人。民国初年,曾任靖国军混成旅旅长。生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4月20日),病逝于1949年6月2日,终年六十岁。赵家门楼在民国时期就被拆掉了后面的院子,仅剩下一座高大的门楼。整座赵家门楼从白水县纵目村原址迁来复原,依旧保持了原有建筑的雄伟气势,令人赞叹不已。前行20米东折,又看到一座门楼西京雄镇城门楼。这座城门楼属明代建筑,高10.8米,原为富平县唐家堡村南门城楼,门洞上方镶有明崇祯十三年“西京雄镇”石匾。表明此门楼距今已有368年歷史。门洞之上

19、刻有集贸市场图案的砖雕,匠人们采用高浮雕手法,上面人物、车辆、牲畜、交易场面等雕琢栩栩如生,一派繁荣景象,充分体现了当年唐家堡村经济文化的发达,也展现了建筑工匠们的高超技艺。门楼背面门洞上方有“桃源人家” 石匾。西京雄镇城门楼是从富平县唐家堡村迁来复原的。一砖一瓦讲述原汁原味的关中历史(5)穿过西京雄镇城门楼,是一条石板老街,街道两侧分布着多座古宅,高大的门房和院墙,石刻的门框对联,砖雕的龙门对,都昭示着古街的历史沧桑。北边头一院是梨园,是一座元代的古梨园。戏楼门口卧狮门墩石上的“泰定元年”字样依稀可辨。梨园建筑的细节真实显露着历史的痕迹。大门两侧的巨幅砖雕和门楼上的石雕图案极其精美,画面生动

20、,栩栩如生。踏进院子,便看见一座高大的古戏楼。这座古戏楼建于清代,距今已有130年的历史。九十年代初,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考察人员在合阳县一带考察时发现,当时戏楼受损严重,随时面临倒塌,考察人员及时采取了原样抢救和保护措施。台口有木柱和彩绘饰件,木柱两边各有两幅砖雕,两侧八字墙头各为精致的重檐翘角屋顶。特别要说的是:戏楼的“内顶”和两侧八字墙头媲美现代的音响设备。戏楼舞台深10米,宽11米,最吸引眼球的是高悬在戏台内顶正上方的“顶子”,这个巨大结构外方内圆,由许多块小型木雕变形斗拱堆砌接榫咬合而成,呈倒金字塔形,雕花工艺精美,涂金漆绿,光彩照人。这个直径约2米的顶子不仅造型别致,还借助了力学与声

21、学的原理,起到特殊的拢音效果。它将舞台上的声响吸进,再由不同的角度折射到场内各个角落,使得戏台上演员发出的声音不借助任何扩音设备原汁原味送达剧场的每一个角落,既拢音又传声,独具匠心。戏楼的对面是看戏楼,上下两层,设有美人靠,宏伟壮观。一砖一瓦讲述原汁原味的关中历史(6)在关中民俗博物院的几进宅院中,要数阎敬铭的府第最为出名。这套院落集中展示了关中民居建筑风格及关中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据史料记载,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清代朝邑县(今属大荔县)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署山东盐运使、山东巡抚等。1882年调任户部尚书,18

22、83年充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晋协办大学士,1885年授东阁大学士。1892年卒后追赠太子少保,谥“文介”。阎敬铭为官四十余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善于理财而著称,被称为“救时宰相”。他曾倡议修建了朝邑镇的丰图义仓,竣工后绘制详细图形报闻清廷,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与苏州的丰备义仓并重一时。义仓建成十多年,就碰上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严重灾荒,多亏这里储备的粮食赈济饥民,救人无数。全邑人民为了纪念他,便在仓西面修建了一座“阎公祠”。阎敬铭古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两进两院式。宅院分前房、东西偏院、二进门楼。进入大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厢房,后面是七开间的祠堂。整个院落布局对称,错落有致,宽敞宏伟。宅院内砖雕、石雕、木雕内容丰富,技艺高超。一百多年的历史风尘,并没有完全淹没这座古居曾有的华美。王勇超说,这个古宅当时村民正准备拆掉,他意识到如果再不进行保护,这些关中古民居将不复存在。文物保护部门非常支持他的想法,只是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阎氏后人联系,颇费周折。“但我决心已下,一个一个找他们谈,争取对方的理解。签订协议后,又找古建队,一砖一瓦、一门一柱,精心拆卸、编号,异地复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