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
2、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思想发展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在创建其科学理论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系统和深刻的
3、阐述。人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史,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发展史。人的本质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人的特殊本质。只有把人的本质问题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探讨才会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才能从特殊的现实本质概括出人的普遍本质。所以,对马克思在人本质思想的认识,应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出发,以求得到一个更加全面和普遍的本质。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如下阐述。一般认为,马克思在其思想变化发展的不同时其对人的本质有过三种具体的界定。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
4、简称为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即劳动;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充分的阐述了需要是人的本质。人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马克思对人本质的三种界定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1)劳动是人的本质。异化劳动作为马克思手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穿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存在的异化来动事实的研究,提出“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即物质生
5、产劳动。他进一步说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因此,就人作为类存在物来说,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人的类本质主要暗含了两层涵义。首先表现了劳动是人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特殊方式。人类在高度发达的有意识的大脑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认识世界,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计划利用和改造世界,以获得自身生命延续、物质和精神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保证人的吃穿住行和其他需要。在劳动的过程中,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也得到相应的改造,人的意识得到发展,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与实
6、现。人类以劳动为中介,将自身同自然界有机地统一起来。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随着人类的劳动过程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次,劳动是人的本质表现了劳动是人成其为人而区别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根据和标准,是人作为类存在物存在的根本标志。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劳动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历史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世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人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 劳动使人将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将自己置于与对象世界相对立的地位,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动物的活动只是为了生存而消极被动地适应
7、自然环境,动物的生产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本能的生产,是片面的和无意识的。而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根据自我意识和目的去选择对象,创造自己的对象世界,并在选择与创造的过程中充分发展了人的意识,劳动是人的一种自动、自觉的创造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在人猿变成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的语言、意识、思维、理性等属性都是劳动的产物,是由劳动所派生的,并且受到劳动的决定和支配。(2)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1845年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开始从现实的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来诠释人的本质,否定了从单个人的抽象物(如自我意识、自由、人、理性、正义等)出发
8、来界定人的本质。这一时期马克思从实践出发,以劳动结成的生产关系为基础,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具体的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对人本质的认识,应该深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人作为一个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后天环境下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社会关系使个人成为社会的人,使个人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和个人品质。现实的社会关系体系决定了人的现实地位和本质。人的本质取决于
9、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仅仅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一个方面。社会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有物质利益关系、政治思想关系等等。不同的社会交往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但是作为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多方面社会关系的综合作用和影响。所以,社会关系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来决定人的各种属性的。人的本质也就决定于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中,人们结成的生产关系是最主要的,它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关系,对其他的社会关系起着决定支配的作用。因此,人在生产关系中所获得的规定性也就是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并且随着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着,绝对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因为人的社会关系总是现实的、
10、具体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总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现实的具体的本质也各不相同,人们的社会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它必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人的本质是人的一般性与历史特殊性的有机结合。(3)需要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充分阐述了需要理论。认为认识现实的、受物质生产所支配的。“我们遇到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所以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历史活动就是生
11、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人的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特指生产所满足的人的需要。人的需要首先是生命有机体对外界环境依赖的继续,实质上是人对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能动反应,人以自己的主观欲望明确的指向对象。需要是人作为主体积极活动的动因,需要促使人进行劳动,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社会关系得以产生并且随着劳动的发展二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占有和消费需要对象,从而使人与需要对象的矛盾状态得到克服。人们需要的满足实质上就是利益,而社会关系实际
12、上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社会关系的调整就设利益关系的调整,也就是对人们对对象的需要满足程度的调整。由此可以说,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是随着人们的需要的变化而发展的。正是需要无限制地促进劳动的发展和深化,才使丰富的人类历史在需要的不断满足和不断产生新需要的过程中得以继续前进。人的需要是无限的,因此必将促使以满足需要为目的的劳动必将无限发展。人类社会也将在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在需要的推动下得到发展。人作为一种复杂多变的社会存在物,其本质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因此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以上对人本质的某一方面。人的本质是劳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需要,都是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13、对人的本质所突出的某一方面。而事实上,人的本质是以上本质的有机统一,它们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一起规定着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种界定之间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它们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理论做出了不同的贡献:(1)人的本质是劳动是将劳动作为人的存在基础和前提来讲的。其理论贡献主要在于,将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以其他动物相区别,阐明人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突出的是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的能动本性。即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世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理论贡献主要在于,深刻的分析了社会现实中人的规定性,突出了人的群本质和个体本质,把现实的人和人区分开
14、来,具体的指出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所从事的历史和劳动和如何从事劳动,也就是人的存在状态,从而深化了人本质现实的具体的意义。(3)需要是人的本质,是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最终统一,由人的需要引发出了社会生产劳动,需要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进而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形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需要成为社会关系形成的内动因和推动力。在这里似乎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人的全面解放。马克思主义力求解释世界,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为人们的活动开辟道路,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人是最终目的。综上所述。人的主要本质是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统一。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主要从侧重这三个方
15、面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是从人存在的基础、存在的状态、存在的动力三个方面所进行的思考。同时本文也认为,人的本质是及其复杂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劳动、社会关系的的总和和需要是认识人本质的三个不同的角度,如果从其他角度来进行划分,同样会发现人的其他本质属性。所以,对人本质的认识,必须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放到具体的比较域中,在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时才能认识人的具体真实的本质,对实践才有更加现实的指导意义。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基本内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它贯穿于整个提纲之中。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费尔巴哈认识到实践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由于费尔尔巴哈脱离了实践,所以他:对自然、现
16、实社会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从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方面去理解;只是从原始的形态去理解自然,只是把它作为直观的感性对象,而不是作为实践的对象;不仅抽象地理解人,而且也抽象地理解宗教;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的本质,不能正确地理解现实的社会关系,等等。 提纲各条思想内容的基本要点是: 第一条: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在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这一条在提纲中具有总论的意义。 第二条:马克思把真理问题从传统的理论领域中解放出来,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 第三条:这一条是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同环境、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学观点,指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革命的实践”。 第四条:指出了费尔巴哈在批
17、判宗教上的不足之处,即没有看到宗教世界的根源是世俗基础本身的自我分裂,进而阐明了宗教的产生和消亡途径。 第五条:批判费尔巴哈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的错误观点。 第六条: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抽象的、非历史的观点,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 第七条: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爱”的崇拜,即指出费尔巴哈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第八条: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指出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人类实践因其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式。第九条: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不能认识社会的本质。 第十条:马克思提出
18、了新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出发点的不同。 第十一条:马克思强调了哲学应把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综上所述,提纲11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主体能动性、实践及其本质;其二,社会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三,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些内容表明,提纲批判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的主要缺点,成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所谓“萌芽”,一方面,提纲中也有没有论述到的一些问题,如,没有对物质生产本身进行分析和阐述,没有从物质生产的发展规律出发揭示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等;另一方面,提纲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在一起,表明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理论条件已经成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