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5.28KB ,
资源ID:67194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194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6眩晕治疗中常用药物.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6眩晕治疗中常用药物.docx

1、6眩晕治疗中常用药物第二节眩晕治疗中常用药物一、前庭抑制剂表42 改善眩晕症状的常见药物药品名常用剂量(PO)镇静效应其他给药途径茶苯海明苯海拉明美其敏异丙嗪东莨菪碱麻黄素2550mg q6h2550mg q6h12.525mg q812h25mg q6h0.3-0.5mg(经皮)25mg q6h+ _ rectal, im, ivim,ivrectal, im, ivpo, sc, ivim1抗组胺类药物该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H受体,抑制前庭神经元及脑干呕吐中枢,具有抗眩晕和止吐疗效,同时可以协同抗胆碱药物中枢效应。副作用主要是镇静,服药期间应避免机械操作。有时也可出现类似抗胆碱药物的口干、视

2、物模糊等副作用。2抗胆碱类药物该类药物可以通过中枢抗胆碱作用抑制前庭系统活动,减轻眩晕症状。副作用主要是副交感阻滞,出现口干、视物模糊、心悸等。对于老年人,应谨慎应用,防止精神症状以及尿储留的发生。3吩噻嗪类药物该类药物最主要效应为止吐。如氯丙嗪等有强效止吐作用,但对眩晕疗效甚微。副作用主要是嗜睡、体位性低血压及锥体外系副作用。4安定类药物安定类药物如地西泮、罗拉西泮等可缓解患者急性发作期焦虑、恐惧情绪,并有协同的抗眩晕效果。羟嗪作为兼有抗组胺和止吐作用的安定类药物,推荐剂量为2550mg tid 。二、血管扩张剂和改善脑功能药物该类药物主要通过改善内耳和(或)脑组织的血供来缓解眩晕症状。常用

3、药物包括倍他司丁、氟桂利嗪、尼莫地平、银杏叶制剂等。倍他司丁(-Histine ),为组胺衍生物。有强烈血管扩张作用,改善脑、小脑、脑干和内耳微循环,增加脑内血流量;可调整内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内耳淋巴液的循环,消除内耳水肿;可抑制组胺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控制内耳性眩晕效果较好。盐 酸氟桂利嗪: 选择性Ca2+通道阻滞剂,可阻滞在缺氧条件下Ca2+跨膜进入细胞内;可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膜迷路积水,增加耳蜗内辐射 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内耳微循环。对中枢及周围性眩晕均有效,10mg(65岁以下),5mg(65岁以上),qn,应在控制症状后及时停药,初次疗程常小 于2

4、个月。治疗慢性眩晕症1个月或急性眩晕症2个月后,症状仍未见改善,则应停药。第三节 眩晕治疗概述一 急性期治疗(一)急性期的一般治疗注意防止摔倒、跌伤。安静休息,择最适体位,避声光刺激。低盐饮食。可低流量吸氧。适量控制水和盐的摄入,以减轻内耳迷路水肿。 (二)急性期药物对症治疗扩血管:山莨菪碱、阿托品、倍他司丁。镇静:可早期适量应用(前3天),如鲁米那、非那根。止吐:胃复安、吗丁啉。脱水:早期限制进水量,可临时应用甘露醇125250ml。有焦虑和抑郁等症状的患者行心理治疗,需要时予药物治疗。进食少、呕吐重者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静脉补液。二、间歇期治疗40%的患者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可控制症

5、状,40%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20%药物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一)一般治疗避免水盐过量,忌烟酒,舒缓压力、改善睡眠。病因治疗:病因明确者积极根治。(二)药物治疗原则扩血管:钙离子拮抗剂、1受体拮抗剂、山莨菪碱、组胺受体拮抗剂等。疏通微循环:东菱迪芙、凯时、维脑路通等。促进前庭代偿:可通过促进邻近神经元恢复,复苏休眠神经元,提高神经元敏感性;还可促进前庭中枢代偿。药物选择有倍他司丁、钙离子拮抗剂、银杏叶制剂、其他中药等。用药时间常需36月。(三)特殊治疗手法复位适用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高压氧适用于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耳道压力治疗适用于 梅尼埃病。(四)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致残性前

6、庭性眩晕。据部位不同手术分为:外淋巴、内淋巴和前庭神经手术。1外淋巴疾病首先考虑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患耳朝上,头部抬高3040,内科对症治疗。如上述治疗3周无效需手术探查,瘘口修补。早期修补瘘口可控制眩晕并恢复听力。2内淋巴与前庭神经手术 适应证: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和梅尼埃病。手术指征:经保守治疗1年以上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生活,可选择手术治疗。(1)传统的手术方法前庭神经切除术:可出现中、后颅窝手术的并发症。迷路破坏术:可导致听力完全丧失;后壶腹神经切断术易并发感音神经性聋。(2)BPPV治疗后半规管阻塞术治疗BPPV:术后用广谱抗生素及类固醇激素,以控制浆液性迷路

7、炎。多数病例眩晕立即减轻或消失,效果良好。后半规管阻塞术改进,采用CO2激光阻塞,其优点为有效阻塞膜性半规管,而很少损害膜性半规管壁引起内淋巴液外漏,对膜性半规管的阻塞作用很象自身血液凝固栓塞的过程,避免了在骨性半规管管腔内进行机械地阻塞。已有用微波技术行后半规管阻塞术治疗BPPV的动物试验,效果良好,可能是一很好的改进方法。(3)梅尼埃病治疗约5%梅尼埃病患者需手术治疗。据 具体情况选择保守或破坏手术。首选内淋巴囊手术,前庭破坏性手术不适于高空或机器旁工作者及年老体弱者;对仍有一定应用听力、语言感受阈及语言辨别率保 存,对侧耳有潜在病变者应选择保存听力手术;因对侧耳听力差及前庭功能减退,患耳

8、行破坏手术,前庭功能代偿较难。双侧梅尼埃病,以淋巴囊减压手术为首选。保守性手术蜗球囊切开术:将内淋巴液分流至外淋巴腔隙。内淋巴囊手术:内淋巴囊减压-乳突分流术、内淋巴囊减压-蛛网膜下腔分流术。破坏性手术特发性内淋巴积水及迟发性内淋巴积水患者,经保守手术无效,可手术破坏前庭神经功能,解除眩晕症状。化学性迷路切除术:庆大霉素(链霉素)鼓室(圆窗)灌注:患者眩晕多能控制,且听力不变。链霉素迷路灌注术:85%90%患者眩晕控制,听力减退发生率高于30%。迷路切除术:适用于致残性眩晕有重度耳聋、耳鸣者,对侧耳功能正常,无潜在病变。可行经外耳道迷路切除术或经迷路前庭神经切断术。前庭神经切断术:适用于梅尼埃

9、病及其他周围性前庭神经疾病患者的患致残性眩晕,而应用听力保存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也可行后壶腹神经选择性切断术(五)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时手术使眩晕基本控制后,需选择应用康复手段利于缩短眩晕代偿期,包括被动运动促进前庭代偿;主动运动促进平衡功能恢复。第四节 常见疾病诊治一、前庭神经元炎(一)临床表现前 庭神经元炎在眩晕疾病中占7.1%。各年龄段均可受累,3050岁为高发年龄,四季均可发病,秋冬多见。目前病因不明,约50%60%患者起病前有上 呼吸道感染,故多数学者认为与病毒感染或其所致变态反应有关。常突发起病(可后半夜晕醒),剧烈眩晕,持续存在,常伴有恶心、呕吐。眩晕因头转动(特别是 头向病侧倾

10、倒)及体位改变加重。开始几天常伴平衡障碍而卧床不起(多卧于健侧)。无耳聋。症状一般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后逐渐减轻,一般24周左右缓解。常 伴自发性眼震,多为水平性眼震,慢相向患侧,一般数天后可消失。前庭功能测定提示单侧前庭功能障碍,闭目难立征常阳性,直线行走偏斜,误指试验偏向患侧。(二)治疗前 庭神经元炎是一个半自限性疾病,故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眩晕症状。表42所列前庭抑制剂有效,可加快症状缓解。对于严重眩晕伴有平衡障碍或者反复呕 吐的患者,可收住院加强支持治疗。大多数病人在眩晕以及呕吐等症状缓解之后即可停止用药。某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可更换另一种药物,亦可联合用 药。激素:为缩短病程

11、,减轻临床症状,可应用激素治疗。地塞米松10mg,静滴,57天后减量。康复治疗见第三节,有利于缩短眩晕代偿期。二、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一)临床表现良 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约占所有眩晕疾病的25。Epley提出“半规管耳石症”学说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认为椭圆囊变性 的耳石悬浮于半规管内淋巴液中,头位的改变使内淋巴液中比重大的耳石受重力作用而移位,产生“拔塞效应”,使壶腹嵴被牵引移位,刺激前庭神经出现眩晕和眼 震。根据受累半规管的不同,可将BPPV分为后、前、水平半规管BPPV。其中后半规管受累最常见,可占80-90%;前半规管受累罕见,文献报道仅占 2

12、%。该病平均患病年龄50岁,男女比例1:2。眩晕与患者体位改变密切相关,特别头位改变,如坐起、躺下、床上翻身及低头抬头等。患者喜欢保持 某个体位,因为该体位不会诱发眩晕。眩晕持续几秒至数十秒钟,一般不超过1分钟。大多数眩晕,头位改变均可加重症状,但BPPV眩晕仅发生相应头位改变 时,发作间歇期并无眩晕,但头昏可持续。病程多变,症状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40%患者可在数月或数年内复发,少数患者可更长时间。无听力改变。体位改变 引起眩晕需与体位性低血压鉴别。(二)诊断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病史,位置性眼震诱发试验阳性。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及变温试验前庭功能正常。1.位置性眼球震颤诱发试验对Bppv的诊断有重

13、要的参考价值,但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Bppv 的诊断,因为并非每一次的头位改变都会诱发眩晕和眼震。(1)Nylen- Barany 试验(亦称为Dix-Hallpike试验)具体做法: 将患者由坐位迅速改为卧位,保持头位向后仰30,通常可以使患者头挂于床缘。重复以上手法使头分别转向左右两侧45,出现眩晕和快相向下(患耳)的旋 转性眼震为阳性。试验中头转向患侧出现眼震。该试验阳性提示后半规管BPPV。(2)仰卧侧头位实验:受检者坐位迅速改为平卧位,然后头向左或右转90,出现眩晕和水平性眼震为阳性。该实验阳性提示该侧水平半规管BPPV。2眼震的特点Bppv 眼震与眩晕症状发作时相和程度高度一致,另在

14、潜伏期、时限、方向和疲劳性有自己的特点,常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位置性:特定头位时出现;潜伏期:眼震和眩 晕通常有220秒的潜伏期;短暂性:眼震和眩晕一般不超过1分钟;疲劳性:反复诱发,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疲劳现象)。水平或旋转性眼震常见,快相向 患侧。(五)治疗1药物治疗表42中列出的药物对 Bppv效果甚微。 2手法复位目前对BPPV首选手法复位,目的是将悬浮在半规管中的耳石倒回椭圆囊内。(1)Epley 手法复位:常用于后半规管BPPV,对部分前半规管BPPV亦有效。具体手法见图41:A患者坐于诊疗床上,B治疗者迅速将其由坐位改为仰卧位,保持头 位向后仰30,通常将患者头挂于床缘,同时将

15、头转向患侧约45。C改变头位为向健侧转45。D将患者头部连同躯体一起向健侧转动,侧卧使面部向地 面。E迅速恢复坐位,低头位。每一体位维持时间为眼震完全消失时间,如眼震不明显,则维持30秒到1分钟。(2)Barbecue手法:多用于水 平半规管BPPV。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45。躯体向健侧转90,头位保持不动。头再向健侧转45,与躯体同位。头再向健侧继续转 45,使头与仰卧位成135。恢复坐位。每一体位维持时间同眼震完全消失时间,如眼震不明显,则维持30秒到1分钟。(3)Semont手法:用于后半规管-BPPV。现已少用,这里就不再介绍。(4)Brandt-Daroff手法:不主张首先采用该

16、复位法,在Epley手法复位两天内也不主张采用。该手法主要被用为家庭锻炼,适用于其他手法无效患者。相对强度较大。具体方法见图42。每个体位重复5次。建议每天重复3次连续两周。手法复位对BPPV的疗效明显,据报道80%的患者在第一次手法复位后眩晕和眼震完全消失。两次及三次复位后有效率可达90%以上。复位效果与临床医生对疾病的判断与复位操作有关。3.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见本章第三节)三、梅尼埃病(一) 临床表现该病病因与内耳迷路积水有关,内淋巴的生成过多或者吸收受阻可导致内淋巴压力增高,内淋巴腔扩大及内耳末梢器缺氧变性。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发 病高峰年龄

17、在3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典型症状包括患耳波动性感音性耳聋、耳鸣、耳胀满感。当耳鸣、耳胀及耳聋加剧,会产生短暂的眩晕发作,眩晕常 较剧烈,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听力下降早期为低频感音神经性聋。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出现上述症状。病程呈反复复发缓解,发作间期眩晕完全消失,病程早期 急性发作后听力可完全恢复正常。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听力损伤持续存在,并波动性加重。在85的患者中,本病只影响一侧耳。但另一侧耳通常在36个月内也 受累,自然病程中,60患者会最终缓解。Tumarkin危象:发作性倾倒是梅尼埃病另一表现,患者伸肌无力,突然跌倒在地,无意识丧失且几乎立即复原,常在疾病进程中无预兆地发生。该

18、危象出现在约7%左右梅尼埃病患者中,可为最早出现的症状,更多出现于病程后期。治疗效果差,常需依靠外科手术。(二)甘油试验给 梅尼埃病患者口服1.2ml/kg(体重)甘油加等量生理盐水,服用后1小时,患者感到耳聋、耳鸣及耳胀满感改善,在23小时内达最佳效果。3小时后, 症状逐渐回复。副作用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出现高峰在服甘油后1小时。国内有报道:甘油试验敏感度仅为60.47%,特异度为82.65%, 阳性预测值为60.47%,阴性预测值为82.65%,准确度为74.83%。有报道甘露醇试验也可获得同样作用,且无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三)治疗在急性发作期应予卧床休息,对呕吐频繁的患者,

19、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可早期应用适量镇静剂如鲁米那或非那根,必要时应用止吐剂,早期限制进水量,甘露醇脱水。在 慢性发作阶段,舒缓压力、改善睡眠,应坚持低盐饮食(1.0g/d)。使用利尿剂,氢氯噻嗪(2550mg/d),或乙酰唑胺(500mg /d),或氢氯噻嗪25mg+氨苯蝶啶50mg。血管扩张剂倍他啶作为一种维持药物,特别在早期波动阶段常有效,48mg,tid。有焦虑等因素存在 时,加用镇静剂(如地西泮)。怀疑有免疫因素存在时,应给予皮质类固醇。避免咖啡、酒精、烟草刺激。治疗3个月后,若眩晕完全控制,可终止治疗。若有明显 改善,可再延长3个月。最初3个月治疗失败者,延长治疗也很少奏效。有报道

20、部分患者对高压氧或耳道压力治疗有效。手术治疗:5%左右患者保守治疗1年以上无效,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可选择手术治疗。术式应根据听力、症状严重程度、发作频率、生理年龄和职业等来选择(见本章第三节)。四、外伤后眩晕尽管有骨迷路保护,结构精细的膜迷路仍易在外伤中受损。约20脑震荡患者可有眩晕表现。听力测试显示高频听力损失。ENG检查显示自发性或位置性眼震,前庭反应降低,或两者都有。当震荡的影响好转时,症状及体征也趋向正常。外伤后眩晕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急性外伤后眩晕急性脑外伤后出现眩晕、恶心、呕吐。主要是由于突然一侧前庭功能麻痹(迷路震荡)引起。部分病例可以伴发外耳道出血、鼓膜破裂以及鼓室

21、积血等颞骨骨折征象。但是许多急性外伤后眩晕不伴有颞骨骨折。1症状眩晕呈持续性,自发性眼震快相向健侧,多数病人伴平衡障碍,易向患侧倾倒。症状在头部快速运动及患耳向下转动时加重。2治疗表42中列出的前庭抑制类药对改善症状有一定的疗效。急性期东莨菪碱首选。氯苯甲嗪和茶苯酚胺可较长时间应用。症状通常在几天内可以自行改善,之后几周内可逐渐恢复。大多数患者13个月可完全恢复。(二)外伤后的位置性眩晕外伤后几天或几周,患者随着头位改变,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眩晕症状。这种眩晕多数在2个月内自行缓解,几乎均在外伤后2年内完全消失。(三)外淋巴瘘外伤可以引起圆窗和(或)椭圆窗撕裂导致外淋巴瘘,使中耳压力改变直接刺激

22、内耳。1 症状患者表现为间断性眩晕或位置性眩晕,可伴有波动性的感音性神经性耳聋。大多数患者在高度改变时(如在电梯里快速升降),或做会诱发Valsalva手法的 动作(如弯腰、负重)时症状加重。有些患者暴露于较响声音时出现眩晕(Tullio 现象)。应变力、喷嚏、咳嗽、潜水等压力改变也是外淋巴瘘潜在的病因。2诊断外淋巴瘘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外伤后出现前庭功能及听力改变。其症状和体征变异较大,有时与梅尼埃病、BPPV难以区别。瘘管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但瘘管试验阴性不能排除瘘管存在。瘘管试验:当存在瘘管时,正压力对外耳道刺激可引起眼震,快相向患耳,而负压引起眼震快相偏离患耳。例如:当瘘管存在于右耳时,右

23、耳正压刺激眼震方向向右,负压眼震方向向左。眼震同时可伴眩晕。眼震存在是试验最重要的依据。如果患者仅存在眩晕而无眼震,可冷水刺激试验。3治疗外淋巴瘘通常可自愈,症状随之缓解。外科鼓室探查术可发现和修补圆窗和椭圆窗的瘘口,但只推荐在难治且高度怀疑外淋巴瘘病例中应用。外科手术对改善前庭功能效果较改善听力佳。五、迷路炎(一)细菌性迷路炎中 耳和乳突炎症,如慢性中耳炎,其产生毒素可导致耳蜗或/和前庭系统炎症。起病一般较隐匿,但若感染得不到控制,病情会逐渐恶化,一般不会自愈。直接迷路细 菌感染可以出现在细菌性脑膜炎或中耳和内耳膜性分隔结构破坏的患者中。突发眩晕,恶心,呕吐,听力丧失,头痛,耳痛及发热是常见

24、临床表现。化脓性迷路炎是 严重而预后不良急症,早期诊断和抗生素合理应用是治疗关键。(二)病毒性迷路炎前庭功能障碍可以出现在包括流感,风疹,单纯疱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EB病毒等常见病毒感染之后。大多数患者可以自愈,不遗留永久的听力或平衡障碍。六、缺血性疾病缺血性病变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及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眩晕主要原因之一。影响到脑干前庭神经核、桥脑小脑脚、小脑等相关区域的缺血病变均可引起眩晕,相关综合征详见脑血管病变相应章节。(一)短暂性脑干缺血1. 症状眩 晕和平衡障碍是椎基底动脉病变和短暂性脑干缺血发作的主要临床表现。尽管如此,很少短暂性脑干缺血患者仅有眩晕表现。所以通常把反复

25、发作的眩晕均归结为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不合理的。除非有脑干缺血其它证据,如复视,构音障碍,面部和肢体麻木,共济失调,偏瘫,Horner征,偏盲等。总之,反复发作的眩 晕而没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为外周性眩晕。不稳感和视物模糊均可发生在前庭神经元炎或脑干性眩晕,故定位价值不大。脑干缺血很少伴有急性听力下降,偶见于小脑前下动脉闭塞,该动脉通过内听动脉供应内耳。2. 诊断依据运动障碍:单侧、双侧面部肌肉无力或行动笨拙。感觉障碍:单侧或双侧感觉缺失或感觉异常。一侧或双侧视野缺损,视物模糊,复视,垂直眼震或中枢性方向可变的眼震。平衡障碍、眩晕、不稳定感或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意识丧

26、失。突然起病,症状一般持续215分钟,24小时内缓解,不遗留神经缺失。3. 鉴别诊断临 床中短暂性脑干缺血与其他原因导致眩晕的良性疾病(如前庭神经元炎)相鉴别尤为重要,可早期进行干预,防止其发展为严重脑干梗塞。短暂性脑干缺血在发作间 期无残留神经系统体征。但发作期仔细体格检查常可发现细微神经系统体征,如轻度Horner征、核间性眼肌麻痹、垂直眼震及中枢性眼震。这都提示病变部位 位于脑干,而并非外周的前庭器官。脑干缺血患者亦可有位置性眼震,Nylen-Barany 手法有助区分外周性位置性眩晕(如Bppv)。详见表41。治疗参见脑血管章节。(二)小脑梗塞或出血1临床表现小 脑后下动脉支配区域的急

27、性小脑梗塞或出血可导致严重眩晕和平衡障碍,易与急性前庭神经元炎混淆。如病变仅涉及小脑半球,可没有延髓背外侧受累的其他体征, 如构音障碍,Horner征,面瘫,麻木等。小脑前下动脉支配区域梗塞常引起步态不稳和肢体共济失调,一般无明显眩晕。2诊断步态不稳,易向患侧倾倒,均可发生在小脑病变或外周前庭病变患者,故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中枢性眼震及偏侧肢体共济失调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头颅CT对小脑梗塞,特别是早期病人诊断意义不大,但可发现小脑出血。头颅MRI较之更有诊断价值。3病程小脑部位梗塞和出血一般范围较小,预后较好。患者症状可逐渐改善,仅遗留轻微后遗症。然而,较大范围梗死或血肿以及所致的水肿可压迫脑干

28、和第四脑室导致严重后果。通常需及时脱水治疗、必要时外科减压手术,故早期诊断和急性期严密监测尤为重要。(三)迷路卒中(突发性耳聋)1.临床表现常见于内听动脉血栓形成,也可由内听动脉痉挛、栓塞或出血所致。表 现为急性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呈典型的周围性眩晕。开始几天常伴平衡障碍而卧床不起。多伴自发性眼震,呈水平性眼震, 慢相向患侧,一般数天后可消失。眩晕症状一般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后逐渐减轻, 2-4周左右缓解。耳鸣、耳聋则尽管有改善但往往持续较长时间,甚至不可逆。闭目难立征常阳性,前庭功能测定提示单侧前庭功能障碍。电测听提示高频感音神 经性耳聋(与美尼尔氏病鉴别),余

29、神经系统体检阴性。2. 治疗除表42药物对症治疗外,部分作者报道早期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有一定疗效,一般选择地塞米松,剂量差异较大(20-60mg/d)。其他选择药物有扩血 管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1受体拮抗剂、组胺受体拮抗剂、山莨菪碱等,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如东菱迪芙、凯时、金纳多、维脑路通等,改善神经营养剂和B族维 生素。恢复期加用促进前庭代偿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倍他司丁、银杏叶制剂、其他中药等,疗程36月。有报道早期高压氧治疗有助于疾病恢复。(四)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锁 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通常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炎导致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或头臂干发生狭窄或闭塞。患侧椎动脉压力下降、血液逆流、健

30、侧椎动脉所供应脑部的 血流部分被“盗取”,逆流经患侧椎动脉流入锁骨下动脉远端而供应患侧上肢。症状特点为患侧上肢活动后产生间歇性眩晕,视力模糊,复视,共济失调,构音障 碍,昏厥等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症状。患侧上肢活动时可出现间隙性上肢疼痛和麻木等缺血表现。体格检查可发现患侧锁骨上窝血管杂音或部分可触及震颤。 患侧桡动脉搏动迟缓减弱、双上肢收缩压相差20mmHg以上。明确诊断和定位有赖于血管造影。确诊患者如有脑供血不足症状即为手术指征,术式可选择血管内 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治疗:详见第九章。七、颈性眩晕颈性眩晕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至今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大多数人认为颈椎骨质增生或占位性病变对椎

31、体交感神经丛的刺激,导致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受压或痉挛,暂时缺血引起眩晕。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临床不要过度诊断。眩晕常在头部或颈部处于某一特定位置或变换位置(特别是颈部扭转)时发作。此外需有椎动脉受压的间接证据(影像学提示颈椎骨质增生和椎体不稳定依据),和通过MRA或TCD提示椎动脉受压和缺血的直接依据。治疗:指导下的颈部锻炼,颈圈制动有助于改善症状。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选择手术去除压迫和稳定颈椎。八、听神经瘤及其它颅内肿瘤颅内肿瘤产生眩晕可由肿瘤本身直接压迫、浸润前庭神经传导通路,或是间接引起颅内压增高,阻塞脑脊液循环产生脑积水而引起第四脑室底部前庭核充血和水肿从而引起眩晕。(一)听神经瘤1临床表现听 神经瘤是一种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通常起源于第对颅神经前庭支,占了桥小脑角肿瘤的80。大多数听神经瘤患者主诉行走不稳为主而不是阵发性眩晕。当不断增大的肿瘤压迫第对 颅神经耳蜗支或危及进入内耳的血管时,可出现听力症状,表现为一侧耳鸣,听力减退,或两侧均有。随着病程进展,听神经瘤表现为进行性听力下降,伴有不成比 例的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