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42.92KB ,
资源ID:67192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192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世界本源》第四章 地球构造.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世界本源》第四章 地球构造.docx

1、世界本源第四章 地球构造第四章地球构造 我们已经对宇宙中所有天体的演化有了一个基本的和大概的了解,现在,我们应该将眼光集中在一个最重要的星球地球之上了。地球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人类的起源、人类的生活、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前途无不受到地球的安排和制约。人们对地球极为关心,希望更多地、更详细地了解地球的构造及其变化。我们看到,在地表上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是大陆,有的地方是海洋,那么,大陆和海洋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大陆是如何诞生的?海洋又是怎样形成的?地壳并不是均匀一致的,有海拔九千米的高山,有深逾万米的沟壑,这些高山和沟壑又是怎样形成的?地壳为什么要这样凸凹不平?地球不是平静的,有的时候从地底

2、下猛烈地喷出岩浆,火山灰弥天盖地,有的时候地壳发生剧烈的抖动,使得房倒屋塌,人死畜亡,地球啊,你为什么要这样动荡不安? 在现代科学中,认为地壳是由漂浮在地幔表面的几个板块而构成,这些板块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驱动下产生相对运动,它们一会儿碰撞而产生高山,一会儿又分开而留下海底。这难道就是我们的地球吗? 本章的目的就是探讨地壳运动的根本原因以及基本现象。 一皱缩的地球 (一) 地球是人类居住的星球,它与人类的关系的确是无法比拟的。地球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而且人类本身也是地球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地球从何而来?地球怎样发展?这些问题也就理所当然地使人们苦苦思索。 这个问题的解决的确

3、是非常困难的。人类的历史不过300万年左右,而地球的历史却超过50亿年,也就是说,人类的历史只占地球历史的大约1700分之一(何况人类的文明史只有6000年左右,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间)。因此,人们要想从自身的感受和观察中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正象不能从一部电影里的某一个画面去了解全部的电影故事一样,似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然而,星球的演变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固定的规律。通过思维,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自然法则,可以找到地球演化的原因和动力,可以认识地球正处于什么样的力学状态和物理状态,从地球的现状出发,运用这个自然法则就可以回溯到地球的过去和起源,可以推导得地球的未来和归宿。正如前一章所

4、述,每一个星球都从原始星云开始,经历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各阶段,最后又完全崩溃而完成一个生死循环。地球正处于这个演化系列的中间阶段。太阳是它的过去,月亮是它的未来,而小行星和陨石则是它的归宿。 (二) 星球演化的过程是一个质量不断减少,体积不断缩小的过程。从一个非常庞大的原始星云球开始收缩,逐渐变为一个相对非常渺小的天体而最后崩溃。在整个演变历史中,一方面,星球内部的物质在粘性的作用下不断集中,不断收缩,使得密度变大,产生高温高压,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合成了我们地球今天所存在着的各种元素,同时,产生大量的热和能量;另一方面,在星球的边缘,由于密度的巨大差异,物质不断地扩散。正是这样,到了星球的

5、晚期,质量则不足原来的千分之一,体积则不及原来的亿分之一,这时,星球自身的引力便不足以维持星球的存在,这个星球就崩溃了。在这整整的一生中,质量从来没有停止过减少,体积从来没有停止过缩小。地球也不例外。 地球的质量也是不断减少的。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热核反应使大量的物质变为热而扩散掉;火山爆发将大量的岩浆和气体喷出地面,使得地壳的内容物不断减少;在地球表面的物质是不稳定的,岩石不断风化,分子不断分解,原子不断蜕变,而这些变化得到的轻元素和小分子不断地挥发,成为大气层而不断地逃出地球的引力范围,最后在空中又完全崩溃 地球的体积也同样不断地缩小。强大的地球引力场时刻都在压缩着整个地球,就象一

6、个收缩能力很大的橡皮球套在整个地球的外部,它竭力使地球占有更小的体积。这个指向地心的收缩力量便是地球周围的重力。这个力量虽然不足以引起热核反应,但它却足以不让地球内部留下任何空隙。随着地球的内容物减少,地球的体积必然也就不断地缩小。(三) 但是,地球的外部却存在着一层固体的外壳!在恒星后期,星球开始冷却,那些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重元素和大分子在火球边缘不能够继续保持熔融状态,它们冷却而成为地壳。地壳的形成并不妨碍星球的进一步演化,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地球继续缩小。问题在于,在地球缩小的同时,地壳相应地将作什么样的变化? 地球是不断缩小的,但刚性的固体外壳却往往不能适应这个变化。一方面由于地幔的冷却

7、效应,一方面由于火山爆发,地球内部的物质收缩得很快,地壳相对于它所包裹的内容物来说,是过于大了一些。这就必然造成矛盾。或者是在地壳也地幔之间存在一层空隙,或者地壳破裂而适应新的球体。地壳的厚度平均来说只有几十公里,相对于地球几千公里的直径来说,是的确太小了。假如我们用泥团捏成一个拳头大小的球,那么,地壳只相当于贴在泥团表面的一张纸而已。对于人类来说,地壳的岩石是坚硬的,一般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岩石的应力相对于星球收缩力量却是很小的,因此固体外壳将发生形变而与地幔紧密粘贴在一起。 假如我们手中有一只干缩的苹果,这个问题将更直观了。将一只新鲜的苹果放在一个干燥的地方,它的水分将逐渐挥发,它的体积将

8、开始变小,而它的皮却不能作相应地缩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苹果皮相对于它的内容物就会显得太大了一些,于是,苹果皮就开始变形和褶皱。正如一个干缩的苹果的皮会产生皱纹一样,由于体积的减小,过大的地壳也会产生褶皱,地球就是一只皱缩的苹果。 (四) 在体积缩小的同时,表面积也应当作相应地减少。地壳一方面要不断地向地心靠拢,另一方面,由于地壳的面积太大太多,显得太拥挤,它们之间相互挤压。因此,地壳同时受到两种力的作用,一是垂直方向的重力,二是水平方面的挤压力。正是这两种力,使得地壳不断地变形和断裂。这就是地壳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当然,岩石的刚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使得地壳不可能象柔软的苹果皮那样随

9、意地弯曲和变形,当收缩的力量强迫地壳变形时就会产生应力,应力大到一定的程度,地壳就会断裂!虽然地壳的厚度、地壳的强度相对于地球的直径和地球的收缩力量是很小的,但地壳的刚性也是很巨大的,它使得地壳不可能处处都进行断裂和变形,而只是相距很远,在很大的面积上才作一次很完全的断裂,这便构成了目前地球上所存在的几个主要断裂带以及由此而划分的几个板块。 目前,地球上的断裂带主要有:横贯大西洋的大洋中脊;印度洋的三叉断裂;环太平洋的环形断裂;以及与大西洋中脊相垂直,从地中海到加勒比海的大断裂。这几条断裂级将整个地壳划分为几乎很均匀的大板块。 二海陆分布 (一) 在进一步讲述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一个问题:海

10、底是上凸的,还是下凹的? 似乎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因为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身边大量的实例,如池塘、水库、湖泊等等,更小的还有水坑,我们知道它们之所以能够积蓄水,是因为它们都是下陷的。假如我们将它的底面近似为一个球壳的一部分,那么它的球心就一定是在底面之上。同样,我们可以推理海洋也是这样。 其实,这完全错了,假如我们将大洋底近似为球壳的一部分,那么它的球心不是在海洋上面,而是指向地心!甚至在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处,虽然我们看见突然陷下去许多,但其实岩石层仍然是向地表凸起的。除了海沟以外,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或者说,没有任何下陷的地方。海洋壳相对于陆地不是凹下去的,而是凸起来的,只不过凸起的程度不够。 因

11、此,可以说,整个地壳,无论是洋底还是大陆,都是一个向外张开的弓! (二) 当地球缩小时,原来所存在的地壳的半径较大,板块弯曲的程度较小,而现在地球的半径较小,地球的水准面也即海平面的弯曲程度较大。当我们将一个过大的地壳去适应较小的球面时,地壳发生断裂而成为一个个的大板块。我们将这些曲度较小的板块安置在曲度较大的海平面上,这些板块能够被均匀地淹没吗?不能!假如我们想让这些板块能够被均匀一致地淹没,那么就必须让两者的曲度完全一样,也就是说,要用力让板块再弯曲一些,但由于地壳是刚性的,它不可能随时变形。因此,将这样的一些板块安置在海平面上,必然会出现有的地方在海平面之下,有的地方在海平面之上,有的地

12、方被海水覆盖,有的地方却露出水面。我们将被淹没的地方称为海洋,将没有被淹没的地方称为大陆。对于一个板块来说,它被部分淹没的情况只可能有两种:或者将板块平放在地球上,结果两端翘起,而中间的海拔高度较小,两端没有被淹没,而中间却被海水覆盖,或者将板块斜插进海平面,结果一端下沉,而另一端翘起,一端成为大陆和高原,而另一端则成为海洋。如图4-1所示。 这便是地球上大陆与海洋的分布规律。 (三) 我们打开地形地图,将会发现南美洲、北美洲以及非洲都是一侧地势极高,而另一侧地势极低,从高往低逐渐下降,直至没入海面为止。在这些板块的一侧都是海拔几千米的山脉和高原,而在另一侧却是平缓的海滩和近海,中间则是平原或

13、者沙漠地带。南美洲、北美洲以及非洲这三个板块都是倾斜着插入大西洋的。南美洲的西部是安第斯山脉,长900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很多高峰在6000米以上;中部是古老高原和平原,它们起伏和缓,东部则是逐渐插入海平面之下,而成为大西洋的一部分洋壳。北美洲的西部是落基山脉,海拔高度为20003000米,紧邻的是高原和盆地,平均高约13001800;中部是海拔1000米的大平原,接着向东逐渐过度到海岸平原,海滩和大陆海境。非洲的东部地势极高,称为高非洲,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海拔高度都在2000米以上;中部主要是撒哈拉沙漠,从东到西地势平缓,逐渐从2000米下降到200米;西部则插入

14、海水,成为海拔高度为负数的海底平原了。 假如我们从喜玛拉雅山山脉到阿尔卑斯山山脉划一条缝合线,将欧亚大陆当作两个板块,那么所分开的两个大陆也服从同样的规律,这两个板块都是以喜玛拉雅山山脉或者阿尔卑斯山山脉作为板块的一侧,而另外一侧都地势很低,北大陆是逐渐向北海拔高度降低而没入海面,南大陆是逐渐向南下降而插入大洋的。 在世界六大洲中,只有唯一的大洋洲不同。南美洲、北美洲、非洲以及欧亚大陆的板块都是一端插入洋面,而另一端则翘起,只有大洋洲是一个例外,它平放于海平面上,中间低洼而两端突起。沿着近似东西方向,大洋洲两侧的地势较高,海拔高度均为1000米左右;而中间地带地势却较低,海拔高度在100米左右

15、,最低处有埃尔湖,湖面低于海面十二米。 (四) 太平洋板块与大洋洲板块一样,也是平放于地球之上的,它两端翘起而中间低洼,两端的地势较高而中间地势较低,两端被海水淹没的程度小一些,而中间地带覆盖的海水就非常深了。太平洋板块与大洋洲板块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被海水淹没的深度有所差异。大洋洲板块几乎都浮在海平面之上,而太平洋板块却完全沉到海水以下;大洋洲体系的海洋只淹没了中间最低洼的地带,而太平洋体系的海水却覆盖了整整一个板块!假如海水上升,大洋洲也将逐渐被海水淹没而成为海洋;假如海水平下降,太平洋也将逐渐露出水面而成为大陆。大陆和海洋之间不存在着任何根本的差别,只是海水淹没的程度不同而已。 大西

16、洋也是如此。假如我们将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以及大西洋放在一起,当作一个大的板块,与大洋洲不也完全一样吗?大西洋的海水不也是处于一个大板块的中央么?只不过海水太少不足以淹没整个大板块。这个大板块与大洋洲一样,也是两端翘起,中间低洼。这个大板块的西侧由安第斯山脉和落基山脉所构成,而东侧则由非洲的高压大陆所组成,两侧的海拔高度都超过几千米;从两侧开始,海拔高度向中间逐渐降低,直至没入海面被海水淹没而成为大西洋。 所以,大陆和海洋的区别并不在于构成它们的板块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因为海平面的高低所造成的。使得地球的表面变得凸凹不平。海水淹没了凹陷的地方而成为海洋,凸起的地方露出水面则称之为大陆。当海

17、平面上升,大陆可以变为海洋;若海平面下降,海洋也同样可以成为大陆。 三大陆边缘 (一) 大陆和洋壳,就其自身来说是完全一样的。当一个板块放在海平面上,被海水淹没的部分被称为洋壳,没有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则成为陆地。无论作为洋壳还是作为陆地,板块本身并没有任何差异,如果洋壳变为陆地,或者陆地下沉而成为洋壳,板块本身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板块的入水处,我们称之为“海岸线”。海岸线是否说明地壳发生了极本的变化,代表着两类不同地壳的分界线?不是的。南美洲、北美洲、非洲等等这些板块都是平稳地插入大西洋的,它的海拔高度是均匀一致地下降的。从大陆到大洋是逐渐发展的,没有断裂,没有海沟,甚至也没有火山和地震。将大陆

18、和大洋壳放在一起观察,它的表面将是完美无缺的,甚至我们还无法区别出哪个地方曾经作过洋岸因为整个板块都没有差异,没有分界线。事实上,当海水上升,海岸线会不断地向内陆推移,若海水下降,原来的海岸线以及洋底也会成为毫无差异的陆地。 现代科学将海岸分为两类,一类是活动大陆边缘,另一类是不活动大陆边缘。在前者,洋壳和大陆之间存在着剧烈的冲突,发生造山运动,引起火山爆发;而在后者,洋壳却与大陆友好地相处,以海岸线为界互不侵犯。事实上,这种分类完全是多余的,不活动大陆边缘都在大西洋一带,而所谓的活动大陆边缘都是环绕在太平洋一周。太平洋是一个被完全淹没的板块,板块的边缘也就恰好成为大陆的边缘。当然,在板块的交

19、界处会发生地壳运动,但这与它是否作为一个海岸无关,如果海岸不正好与板块的边界重合,这些地壳运动仍然存在。因此,大陆与洋壳之间不存在着任何冲突,更准确地说,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分界线,而是一个完整的板块。 (二) 但是,在现代科学中,大陆和洋壳却是截然不同的。大陆和洋壳有着本质的差别,上帝在创世的时候就已经严格地规定:大陆就是大陆,洋壳就是洋壳!大陆必须永远露出水面,而洋壳却必须永远沉没。另一方面,大陆和洋壳在运动上却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独立地变化,互不干扰,互不影响。大陆和洋壳有着不同的起源,有着不同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归宿,甚至它们的成分和厚度也完全不同! 大陆的祖先是原来的陆核,或者称之为古大

20、陆;而洋壳的来源却是地底下的岩浆。在考察大陆的运动和变化时,可以完全无视洋壳的存在。古大陆一会儿断裂,一会儿漂移,一会儿分开,一会儿又碰撞,这就使得现在的这些美洲、非洲、欧洲和亚洲分而合,合而分,一会儿远离,一会儿又靠近。大陆永远就是这一些陆地,只不过它们的相对距离不断变化而已。同时,洋壳一会儿从地底下冒出,一会儿又钻进地底之下。就这样,大陆分而合,合而分,大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这就是现代科学中的地壳。 进一步地,现代科学规定:大陆和洋壳的成分完成不同。大洋壳主要是火成岩,它的平均组成是铁镁质的,相当于玄武岩或辉长岩。大陆壳与大洋壳相比,硅和钾较多,而铁、镁和钙较小。这些成分不同的最终结果

21、是大陆壳具有与安山岩、花岗闪长岩类似的中性成分,而不是大洋壳的玄武质成分。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论断。不错,由于大洋中脊的存在,由于断裂和火山的爆发,使得洋壳表面铺上了薄薄一层火成岩,但这不说明厚达几十公里的洋壳都是这种成分,事实上,洋壳与大陆的成分完全一致,只是同一板块的不同部分。 (三) 在现代科学中,地壳的总面貌是这样的:它具有由两类主要岩石玄武岩和花岗岩所组成的结构,密度较小的花岗岩“漂浮”在玄武岩之上,形成大陆,在花岗岩特别厚的地方,则形成山岳(就像大冰山比小冰山更高地耸立在海面上一样)。所以,高原和山脉是上帝逐渐堆积而成的,而海洋却是上帝在某个时候挖的一个大坑。还在1877年,就有人提

22、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设想,他认为月球曾一度是地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从地球体中飞出去的,太平洋就是这次分离所留下的遗迹。 其实,地壳到处都是几乎均匀一致的,它的厚度以及成分很少有差别。只是因为,将一个板块放在地面时,它相对于海平面总有一定的倾斜角,这样,翘起的一端海拔高度较高,而下端的部分海拔高度较低,前者成为高原,而后者成为洋壳。我们往往提起,某某山脉高达多少千米,似乎它是一个庞然大物,似乎我们站在山脚下都看不到它的山峰,事实上,任何山脉相对于山脚的高度并不大,也只不过像我们平原中的山脉这般大小而已,只是因为它们处于板块翘起的一侧,它们处于高达几千米的高原,才使得它的海拔高度令人

23、望而生畏。如果我们真的相信现代科学的观点,那的确很难解释大陆上的山脉是怎样堆积起来的。喜玛拉雅山高达8.8公里,假如认为它是从海平面上逐渐由岩浆或沉积物质逐渐叠加的,那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均衡作用所导致下沉的厚度,这样,需要堆积的高度就为五、六十公里!实际上,喜玛拉雅山只是板块翘起的一端,它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并不意味着它相对于它所处的板块高了多少。整个板块上的山脉都不很高,山脉的实际高度应该从山脚算起。 (四) 一提到地壳,人们总是念念不忘:大陆壳的厚度由不到25公里变化到50公里,而大洋壳的厚度才8公里。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我们知道,在一个水槽中放置一套厚度不同的

24、木块,木块浮出水面部分的高低将会不同,而且与它们各自的厚度成正比。厚度越大的木块,它浮出水面的部分大,插入水下的部分也大。放入水里的木块达到这样的状态之后,就稳定不动了。我们说这套木块达到了静水平衡状态。 现代理论认为,地壳的各个部分就类似于漂浮在水中的不同厚度的单个的木块,由地球重力和地壳与下伏流动物质的密度差造成的浮力保证每一地壳块体都处在适当的高度。那么,按照这个假说,大陆壳的厚度就要比大洋壳厚得多了。并且,在大陆壳上,山脉越高,则这个额外的重量就必须以没入更深的地壳来均衡。一般来说,1公里的额外高程必须要由没入水面的深度增加6公里来进行补偿,因此,山脉的海拔高度增加1公里,地壳的厚度就

25、应该加厚7公里。象喜玛拉雅山山脉的海拔高度为8.8公里,所以此处的地壳的厚度就至少要在60公里以上。 当然,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假说是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的,事实上地壳并不是一个个毫无联系的碎块,地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当板块到处都存在着断裂,而且断裂得非常彻底,各个部分之间可以相当自由地上下移动的时候,地壳才可能达到这种静止平衡。姑且我们承认地壳正处于这种状态,那么,既然地壳的每一处都是均衡的,因此它就失去了运动的动力,既没有下沉,也没有上浮,在地壳上不存在着任何应力,地壳也将不发生任何的构造变化。事实上,正是由于地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正是由于板块的刚性,使得地壳有的地方沉入海水之下,有的地方却

26、翘了出来,在沉入的地方受到向上的浮力,而在突起的地方又受到向下的重力,才使得地壳不断变形、褶皱和断裂。 四十字型断裂 (一) 我们已经提到过地壳的断裂,那么这种断裂又是怎么样发生的呢?我们将一个曲度相对较小的板块放在地球的表面,或者说放在地幔之上,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很显然,这个板块两端将翘起,而中间则陷入海平面之下。如图4-2所示。 图42 由图中可以看到,板块的两端悬起,而中间则被地幔所支撑着,两端受到向下的重力,而中间则受到向上的浮力。正如将一张面积大又很薄的碎饼放在园球上,这将在中间处发生断裂。首先,由于两端向下压,而中间向上顶,这就引起板块发生弯曲,使得中间的曲度变大,当大过岩石的

27、应力限度后,板块就会逐渐断裂,地球上的断裂就是这样产生的。 大西洋就正处于这样一种情况。在若干世纪以前,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以及大西洲都处于一个完整的板块之上,这个板块过于庞大,它的两端翘起,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以及非洲高原的重量压在板块的两端,而中间的洋壳却受到地幔的无比强的向上的作用力,这将导致这个板块发生弯曲。由于弯曲形成了所谓的大洋中脊,大洋中心的中心高度,约超出周围洋底大约2.5公里,也就是说,在大西洋的正当中有一个海底高原。弯曲的同时会产生应力,也会产生一连串的断裂。在这个板块两侧的平行方向上,也即大西洋的方向有一条大断裂谷。乍一看来,这条大断裂谷似乎是延续不断,但是,经过更

28、细致的研究以后发现,它原来是由一段段彼此错开的、又短又直的裂缝组成的。这些裂缝是无数次的断裂而留下的结果。每一次的断裂都是一次应力释放的过程,我们感觉到发生强烈的地震,偶而还有岩浆从地底下喷出。事实上,这条大断裂谷也正是地震和火山发生的地方。(二) 由于弯曲的继续作用,我们将预期到这个大洋中脊将会越来越高,以致逐渐露出海面。同时,板块之间的断裂也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彻底。在横向收缩的挤压力作用下,最后这个地区将完全出现在海平面之上,而成为高原和山脉。 如今的欧亚大陆就是这样形成的。在很久以前,如今的欧亚大陆以及非洲、大洋洲、印度洋也是处于一块同现在的大西洋类似的板块之上。沿着现在的喜玛拉雅山到阿

29、尔卑斯山一线是原来的大洋中脊。这个大洋中脊连同它四周广阔的区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海洋。由于类似于大西洋的作用,这个中脊慢慢抬高,使得洋底逐渐露出水面,大洋完全变为陆地了。到这一步,大洋中脊的抬高仍然没有中止,继续上升的结果,使这里的地形非常壮观,即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和广阔的西藏高原。 关于喜玛拉雅山是从海底上升的假说已经得到了许多直接的证明。从喜玛拉雅山的中部往北分布着古生代和中生代时堆积在海底的地层。根据对这里的石灰岩的研究,它是从顶部向北倾斜的,倾斜度为20度至30度。而且,从这些石灰岩中还发现了生活在海里的贝壳的化石,发现贝壳的地方是西藏一侧的山脚下。沿着这条原来的中

30、脊的周围沉积下大量的海底物质,例如海盐的贮量,存在着所谓的咸海,红海的NaCl的含量是大洋的五倍,可见,由于海水的蒸发,海盐已经大大地被浓缩了。我国的青藏高原湖泊众多。由于高原及山脉的不断抬升,高原内部的气候越来越干燥,湖面日趋缩小,湖水含盐量随之增加,因而湖泊大都成为咸水湖或者结晶的盐湖。湖水中还富含硼、钾、钠、锂以及其它矿物质。 (三) 一个板块不仅有长度,而且有宽度,不仅长度的数值很大,而且宽度的数值也不差上下,在长度方向发生断裂的同时,宽度方向也要求断裂。只有当两个方向相互垂直地断裂,才能有效地释放应力,才能有效地使旧的板块去适应新的地球。这就要求板块作“十字型”断裂。 例如,包括南美

31、洲、北美洲、欧洲和非洲在内的大西洋板块,被南北方向的大洋中脊分成东西两半之后,这两半都显得过于狭长,两端的重力使得这两半重新对分,这里导致的断裂便是从美洲的加勒比海到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这一条线,这条断裂线几乎垂直于大洋中脊。在大洋中脊的西侧,这条断裂线将这个板块从中对分的南美洲和北美洲,在大洋中脊的东侧,这条断裂线将这个板块分为欧洲和非洲。可见,大洋中脊和断裂线一起将整个板块分为很均匀的四块。 在欧亚大陆,非洲以及印度洋这个原来的大板块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断裂。我们沿着喜玛拉雅山到大高加索山再到阿尔卑斯山脉作一横切面,这就是原来的大洋中脊。我们再垂直于这一大洋中脊作一条断裂线,让它将整个板块

32、分为对称的两半。这条断裂线便是非洲的东海岸以及它在欧亚大陆的延长线。这条延长线与非洲东海岸在一条几乎很优美的直线上,它从非洲海岸出发,经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交界线,再到苏联与中国新疆的交界线,延长到苏联与蒙古及中国交界的整个边境地带,最后到达鄂霍次克海。这是一条没有被人们认识到的断裂线,事实上,苏联的绝大部分地震就是发生在这一条线上,同样,它也使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和印度成为多震国家。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条大洋中脊和这条断裂线上,地势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由于断裂,使得断裂线两侧的板块相差巨大。大洋中脊的东段是喜玛拉雅山,西段是大高加索山以及阿尔卑斯山,断裂线的南段是非洲海岸,悬崖峭壁历历可见,断裂线的北段同样如此,一侧是海拔几千米的高原,而一侧却是海拔不足1千米的平原。 我们应该还考虑到这个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