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8.59KB ,
资源ID:67137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137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细胞生物学1.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细胞生物学1.docx

1、细胞生物学1第一章1、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核心内容、总趋势主要研究内容:细胞核、染色体一击基因表达的研究;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细胞增值及其调控;细胞分化及其调控;细胞的衰老与死亡;细胞的起源与分化;细胞工程等。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总趋势是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与生物化学)相互渗透与交融。2、细胞的发现、虎克、观察什么植物的切片1665年英国学者虎克观察了软木(栎树皮)的薄片发现细胞。3、细胞学说的内容、谁提出的施旺和施莱登共同提出的。内容:(1)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2)每个细胞作

2、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3)新的细胞可以通过已存在的细胞繁殖产生。第二章1、遗传(细胞)的全能性:不论低等生物或高等生物的细胞,单细胞生物或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结构简单或复杂的细胞,未分化或分化的细胞(除个别终末分化的细胞外),性细胞或体细胞,都包含全套的遗传信息,即全套的基因,也就是说它们具有遗传的全能性。P202、细胞的基本共性(简答)P21(1)所有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质膜;(2)所有的细胞都有两种核酸,即DNA与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3)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

3、无例外的存在于一切细胞内,是任何细胞不可缺少的基本结构;(4)所有细胞的增殖都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遗传物质在分裂前复制加倍,在分裂时均匀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内,这是生命繁衍的基础和保证。3、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支原体P23;最简单的光合自养型生物蓝藻P274、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P31(1)以脂质及蛋白质成分为基础的生物膜结构体系;(2)以核酸与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遗传信息表达体系;(3)由蛋白质分子组装构成的细胞骨架体系。5、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比较P36 P37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基本特征的比较特征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质膜有(多功能性)有染色体由一个环状DNA分子构成的单个染色体,DNA不

4、与或很少与蛋白质结合,不构成核小体结构2条染色体以上,染色体有线状DNA与蛋白质组成,构成核小体结构核仁无 有线粒体无有内质网无有高尔基体无有溶酶体无有核糖体70S80S光合作用结构蓝藻含有叶绿素a的膜片层结构,细菌具有菌色素植物叶绿素具有叶绿素a和b核外DNA细菌具有裸露的质粒DNA线粒体DNA,叶绿体DNA细胞壁主要成分是氨基酸与壁酸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与果胶,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真菌为几丁质细胞骨架无有细胞增殖(分裂)方式无丝分裂(直接分裂)以有丝分裂(间接分裂)为主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遗传结构装置、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比较特征原核细胞真核细胞DNA量(信息量)少多DNA分子数12个

5、以上DNA分子结构环状线状基因组数1n2n,多n基因数几千几万大量“多余”的“重复”的DNA序列无有基因中的内含子无有DNA与组蛋白结合无有核小体染色质染色体无有DNA复制的明显周期性无有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以操纵子方式复杂性,多层次性转录与翻译的时空关系转录与翻译同时同地进行细胞核内转录,细胞质内翻译,严格的阶段性与区域性转录后与翻译后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无有6、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P38 P39主要是3个地方:细胞壁、中央大液泡、叶绿体等。答:构成动物体与植物体的细胞均有基本相同的结构体系与功能体系。很多重要的细胞器与细胞结构,如细胞质膜、核膜、染色质、核仁、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与核糖

6、体、微管与微丝等,在不同细胞中不仅其形态结构与成分相同,功能也一样。但植物细胞有一些特有的结构与细胞器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如(1)细胞壁 细胞壁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先在分裂细胞之间形成胞间层,其主要成分是果胶质,再在胞间层与质膜之间形成有弹性的初生壁,有些细胞还形成坚硬的次生壁。(2)中央大液泡 液泡是植物细胞的代谢库,起调节细胞内环境的作用。液泡可能还具有压力渗透计的作用,使细胞保持膨胀状态。(3)叶绿体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内最重要、最普遍的质体,它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7、病毒的基本结构P40、两类特别的结构特征P40主要是由核酸分子和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仅有一个有感染性

7、的RNA构成类病毒;仅由有感染性的蛋白质亚基构成阮病毒。8、病毒的增殖过程P42(1)病毒侵入细胞,病毒核酸的侵染,蛋白质外壳不进入;(2)病毒核酸的复制、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3)病毒的组装。成熟与释放。第三章1、各种光学显微镜的运用P51相差显微镜观察活细胞;光学显微镜直接用于观察单细胞生物体或体外培养细胞;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观察较大的细胞器;录像增差显微镜技术-记录活细胞中的颗粒及细胞器的运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技术重构样品三维结构,研究亚细胞结构与组分的定位及动态变化;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RET)-检测活体中生物大分子纳米级距离和纳米级距离变化的有力工具,检测某一细胞中两个蛋白质分

8、子是否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荧光漂白恢复技术(FRAP)-检测活体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的分子运动以及在各种结构上分子动态变化率的大小。答;相差显微镜利用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观察活细胞。微分干涉显微镜适于研究活细胞中较大的细胞器。录像增差显微镜研究活细胞中的颗粒以及细胞器的作用。光学显微镜直接用于观察单细胞生物体或体外培养细胞。荧光显微镜对特异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定性定位。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研究亚细胞结构与组分的定位及动态变化。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检测活体中生物大分子纳米级距离和纳米级距离变化的有力工具,可用于检测某一细胞中两个蛋白质分子是否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荧光漂白恢复技术(FRAP))

9、检测活体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的分子运动以及在各种结构上分子动态变化率的大小。2、分辨率P50:是指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电镜的分辨本领:电镜处于最佳状态下的分辨率。3、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P57;电子束照明系统、成像系统、真空系统、记录系统等。超薄切片过程P58:固定、包埋、切片、染色等。光学显微镜主要由3部分组成:光学放大系统,为两组玻璃透镜:目镜与物镜。照明系统。机械和支架系统。电子显微镜主要由4部分组成:电子束照明系统:包括电子枪、聚光镜。成像系统:包括物镜、中间镜与投影镜等。真空系统。记录系统。4、负染色技术P60观察如线粒体基粒、核糖体和蛋白质及其组装成德纤维甚至病毒等结构;冷冻

10、蚀刻技术P62观察膜断裂面的蛋白质颗粒和膜面结构,快速冷冻深度蚀刻技术用于观察胞质中的细胞骨架纤维及其结合蛋白;电镜三维重构技术P62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扫描电镜观察样品表面的形貌特征;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种在纳米水平上探测微观世界物质表面形貌的仪器。了解负染色技术、冷冻蚀刻电镜技术、电子三维重构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的应用。答:负染色技术是用重金属盐染色背景从而突出样品的精细结构。冷冻蚀刻技术主要用来观察膜断裂面的蛋白质颗粒和膜面结构。快速冷冻深度蚀刻技术主要用于观察胞质中的细胞骨架纤维及其结合蛋白。电镜三维重构技术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主要实验手段。扫描电镜

11、技术利用电子“探针”扫描用来观察样品表面的形态特征。5、差速离心与密度梯度离心的区别:P65(1)密度梯度离心中单一样品组份的分离是借助于混合样品穿过密度梯度层的沉降或上浮来达到的;差速离心法是用不同强度的离心力使具有不同质量的物质分级分离;(2)密度梯度离心只用一个离心转速,而差速离心用两个甚至更多的转速;(3)密度梯度离心的物质是密度有一定差异的,而差速离心是适用于混合样品中各沉降系数差别较大组分。答:差速离心是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可将各种亚细胞组分和各种颗粒分开。密度梯度离心是将要分离的细胞组分小心地铺放在密度逐渐增加的、高溶解性的惰性物质形成的密度梯度溶液表面,通过重

12、力或离心力的作用使样品中不同组分一不同的沉降率沉降,形成不同的沉降带,分离精细组分或生物大分子。6、?原位杂交技术在光镜水平和电镜水平下的区别P67原位杂交是指用标记的核酸探针通过分子杂交确定特异核苷酸序列在染色体上或在细胞中的位置的方法。免疫荧光技术:是指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与荧光标记技术相结合用于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它主要包括荧光抗体的制备、标本的处理、免疫染色和观察记录等过程。7、原代细胞P71:是从机体取出后立即培养的细胞。传代细胞P71:适应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持续传代培养的细胞。细胞系p71: 初代培养物开始第一次传代培养后的细胞,即称之为细胞系。永生细胞

13、系P71:在传代过程中的部分细胞发生了遗传突变,并使其带有癌细胞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的传代培养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为永生细胞系(连续细胞系)。非细胞体系P72:由来源于细胞,而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与成分,但包含了进行正常生物学反应所需的物质组成的体系。细胞系:传代过程存活的细胞顺利地传40-50代次,并且仍保持原来染色体的二倍体数量及接触抑制的行为的传代细胞。永生细胞系(连续细胞系):传代过程中如有部分细胞发生了遗传突变,并使其带有癌细胞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代培养下去的传代细胞。非细胞体系:来源于细胞,而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与成分,但包含了进行正常生物学反应所需的物

14、质(如供能系统和酶反应体系)组成的体系。8、?单克隆抗体技术流程和特点(优点)P73答:过程: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经绵羊红细胞免疫过的小鼠脾细胞(B淋巴细胞)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的介导下发生融合。灭活的杂交瘤细胞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的特性,一方面可分泌抗绵羊红细胞的抗体,另一方面像肿瘤细胞一样,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或移植到体内无限增殖。由于骨髓瘤细胞缺乏TK或HGPRT,在含氨基蝶呤的培养液内不能成活。因此,只有融合细胞才能在含HAT的培养液内通过旁路合成核酸而得以生存。通过HAT选择培养和细胞克隆,可以获得能大量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优点:可以用不同的抗原分子制备出针对某一抗原分子上特异抗

15、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第四章1、?生物膜的基本结构P83:答:具有极性头部和非极性尾部的磷脂分子在水相中自发形成封闭的膜系统的性质。蛋白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蛋白的类型、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脂分子的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各自的特性与功能。生物膜可看成是在双层脂分子中嵌有蛋白质的二维溶液。2、膜脂的三种类型、四种运动方式:P85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等三种类型。四种运动方式:A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B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C脂分子尾部的摆动,D双层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等。3、脂质体P88: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4、三

16、种膜蛋白的类型并能看图指出P88:外在膜蛋白(外周膜蛋白)、内在膜蛋白(整合膜蛋白)、脂锚定膜蛋白等。5、内在膜蛋白:内在膜蛋白与膜结合比较紧密,只有用去垢剂使膜崩解后才可分离出来。内在膜蛋白跨膜结构域是与膜脂结合的主要部位。P906、去垢剂P91:是一端亲水另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有离子型去垢剂和非离子型去垢剂。7、生物膜的基本特征P92:膜的流动性、膜的不对称性。答:膜的流动性膜脂的流动性、膜蛋白的流动性;膜的不对称性膜脂的不对称性、膜蛋白的不对称性。8、细胞质膜各部分的名称P93(看图)细胞外表面ES,原生质表面PS,细胞外小页断裂面EF,原生质小页断裂面P

17、F。9、膜骨架P96:是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质膜是最简单、最易研究的生物膜。红细胞质膜既有很好的弹性又具有较高的强度。红细胞质膜的这些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膜骨架赋予的。第五章1、膜转运蛋白可分为两类P102 :载体蛋白、通道蛋白。载体蛋白介导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通道蛋白只介导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2、被动运输两类P104:简单扩散,动力:浓度梯度差,疏水性分子(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等)、极性小分子(水、尿素、甘油等)、极性大分子(葡萄糖、蔗糖等)、离子(H+、Na+、K+等)协助扩散,动力:浓度梯

18、度差或电化学梯度差,各种极性和无机离子(糖、氨基酸、核苷酸等)以及细胞代谢产物,需特异性膜转运蛋白的协助。均不需要能量。被动运输分哪两种?特点及主要运输什么物质?答:简单扩散:特点顺浓度梯度运输,跨膜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和膜转运蛋白。主要运输小分子物质。协助扩散:特点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输,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需要特异性的膜转运蛋白“协助”,存在最大的转运速度。主要运输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3、主动运输的特点P108: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核微生物细胞中,需要细胞提高能量,由载体蛋白介导。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 答:

19、主动运输是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进行跨膜运输的方式。根据主动运输过程所需能量来源不同,可将主动运输归纳为:ATP直接提供能量(ATP驱动泵)和间接提供能量(偶联转运蛋白)以及光能驱动3种基本类型。4、钠钾泵的工作原理、功能机制、作用机理P110Na+依赖的磷酸化和K+依赖的去磷酸化引起的构象变化有序交替发生,每秒钟可发生1000次左右构象变化,每个循环消耗1个ATP分子,泵出3个Na+和泵进2个K+。存在于动物细胞的细胞质膜上。细胞内高K+和低Na+k的离子环境。答:Na+K+泵存在于动物细胞的细胞质膜上,主要维持细胞内低Na+高K+的离子环境。机制

20、:在细胞内侧a亚基与Na+结合促进ATP水解,a亚基上的一个天冬氨酸残基磷酸化引起a亚基构象发生变化,将Na+泵出细胞,同时细胞外的K+与a亚基的另一位点结合,使其去磷酸化,a亚基构象再度发生变化,将K+泵进细胞,完成整个循环。Na+依赖的磷酸化和K+依赖的去磷酸化引起的构象变化有序交替发生,每秒钟可发生1000次左右构象变化,每个循环消耗1个ATP分子,泵出3个Na+和泵进2个K+。5、协同转运P114:是一类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靠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动物细胞是利用膜两侧的Na+电化学梯度来驱动的,植物细胞和细菌利用H+电化学梯度来驱动的。又分为同

21、向转运和反向转运。6、胞吞作用P118:是通过细胞质膜内陷形成囊泡,称胞吞泡,将外界物质裹进并输入细胞的过程。分为两类:胞吞物若为溶液,形成的囊泡较小,称为胞饮作用;若为大的颗粒性物质,形成的囊泡较大,称为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形成的胞吞泡又称胞饮泡,吞噬作用形成的胞吞泡又称吞噬泡。3点区别:胞吞泡大小不同,胞饮泡直径一般小于150nm,吞噬泡往往大于250nm;胞饮作用是连续发生的过程,吞噬作用是受体介导的信号触发过程;胞吞泡形成的机制不同,胞饮泡的形成需要网格蛋白或这一类蛋白的帮助,吞噬泡的形成则需要有微丝及其结合蛋白的帮助。胞吐作用是将细胞内的分泌泡或其他某些膜泡中的物质通过细胞质膜运出细胞

22、的过程。有两种类型:组成型胞吐途径,新合成的蛋白质和脂质通过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泡细胞表面;调节型胞吐途径,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储存刺激释放。7、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是大多数动物细胞通过网格蛋白有被小泡从胞外基质摄取特定大分子的有效途径。P119第十五章1、 细胞连接按功能分类P505:封闭连接(紧密连接是典型代表)、锚定连接(相邻细胞间的桥粒和半桥粒、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黏合带和黏合斑)、通讯连接(间隙连接、化学突触、胞间连丝)2、 桥粒与半桥粒与中间纤维相连接的锚定连接,黏合带和黏合斑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P5073、 间隙连接的结构P509:间隙连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连接子,由6个相同

23、或相似的跨膜连接蛋白呈环状排列,中央形成一个直径约为1.5nm的亲水性通道。相邻细胞质膜上的两个连接子对接便形成完整的间隙连接结构。间隙连接的功能P511:间隙连接在代谢耦联中的作用,间隙连接在神经冲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间隙连接在卵泡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和细胞分化的作用。答:间隙连接在代谢偶联中的作用。间隙连接能够允许小分子代谢物和信号分子通过是细胞间代谢偶联的基础。(2)间隙连接在神经冲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如肌细胞)之间通过突触完成神经冲动的传导。(3)间隙连接在卵细胞和细胞分化(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4、 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中电突触快速传导,但为

24、什么化学突触表现出动作电位的相对迟缓?P514 化学突触在信息传递中,有一个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过程,因此表现出动作电位在传递中的延迟现象。答:电突触是指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电信号可直接通过间隙连接从突触前向突触后传导。化学突触传导信号时,神经冲动传递到轴突末端,引起神经递质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然后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细胞,引起新的神经冲动。这种信号传递涉及将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过程,因此表现出动作电位在传递中的迟缓现象。而电突触传递信号时是通过间隙连接直接将电信号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相对来讲,信号传递速度快了很多。5、 黏着分子

25、的特征P515:均为整合膜蛋白,在细胞内与细胞骨架成分相连;多数要依赖Ca+和Mg+才起作用。6、 各种黏着分子:钙黏蛋白是一种同亲型结合、Ca+依赖的细胞黏着糖蛋白;选择素是一类异亲型结合、Ca+依赖的细胞黏着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有的介导同亲型细胞黏着,有的介导异亲型细胞黏着,都不依赖Ca+;整联蛋白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细胞表面,属于异亲型结合、Ca+和Mg2+依赖性的细胞黏着分子答:钙黏蛋白是一种同亲型结合、Ca2+依赖的细胞黏着糖蛋白。选择素是一类异亲型结合、Ca2+依赖的细胞黏着分子,能与特异糖基识别并结合。整合蛋白介导Ca2+依赖性的异亲型黏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CAM同亲型或异亲型

26、,不依赖Ca2+的细胞黏着。黏着方式:细胞与细胞之间 桥粒/粘合带钙黏素 细胞与胞外基质之间 半桥粒/粘合斑整合蛋白 同亲型结合钙黏蛋白异亲型结合选择素、整合蛋白既同亲型又异亲型结合免疫球蛋白超家族CAM7、 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的区别P522:细胞外基质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细胞外被(糖萼)-指细胞质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黏多糖物质,实际指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质或脂类分子共价结合的寡糖链,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答:细胞外被又称糖萼,指细胞质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际指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化脂类分子共价结合的寡糖链。对膜蛋白起

27、保护作用,而且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外基质是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细胞外基质包括3种类型:结构蛋白,包括胶原和弹性蛋白,分别赋予细胞外基质强度和韧性。蛋白聚糖,由蛋白和多糖共价形成,具有高度亲水性,从而赋予胞外基质抗压的能力。粘连糖蛋白,包括纤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有助于细胞粘连到胞外基质上。8、 胶原P523:是胞外基质最基本成分之一,也是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简述胶原合成、加工P525、功能P527 胶原在细胞外基质中含量最高,刚性及抗张力强度最大,构成细胞外基质的骨架结构,细胞外基质中的其他组分通过与胶原结合形成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在不同组

28、织中,胶原组装成不同的纤维形式,以适应特定功能的需要;胶原能够被胶原酶特异降解,而渗入胞外基质信号传递的调控网络中。答:胶原的合成与组装始于内质网,并在高尔基体中进行修饰,最后在细胞外组装成胶原纤维。胶原蛋白在RER膜结合的核糖体上起合成前a链,并在内质网切除信号肽,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修饰和组装,形成三股螺旋的前胶原并分泌到胞外,形成原胶原,最后组装成胶原原纤维和胶原纤维。9、弹性蛋白是弹性纤维的主要成分。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共同存在,分别赋予组织弹性及抗张性P527。第六章1、线粒体 外膜 脂类:蛋白质=1:1 卵磷脂 ;内膜 脂类:蛋白质=1:3 心磷脂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内、外膜的

29、结构区别?答:化学组成:蛋白质和脂质。内外膜的结构区别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的比例不同,内膜的蛋白质和脂质比例为3/1,脂质主要成分为心磷脂;外膜的蛋白质和脂质比例为1/1,脂质主要成分为卵磷脂。2、?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全过程P131:线粒体的主要功能及氧化磷酸化的全过程?答: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氧化磷酸化全过程:电子和质子传递:呼吸链有4种含有电子载体的复合物和2种独立存在于膜上的电子载体(UQ和Cyt c)组成。进入呼吸链的电子来自NADH或FADH2,电子可以从复合物I或复合物II传递给UQ,然后进一步传递给复合物III,经由C

30、yt c传递给复合物IV,最后传递给O2,生成H2O。H+从基质跨膜转移到膜间隙的位点。ATP形成机制氧化磷酸化:F1上有3个不同的腺嘌呤核苷酸结合位点,每一个亚基中有一个。在任意特定时刻,一位点处于-ATP(与ATP紧密结合)构象,第二个处于-ADP(松散结合)构象,而第三个则处于-空缺(空置状态)构象。质子驱动力引起中央轴亚基旋转,它依次与每个亚基相结合。这种旋转产生一种协同性的构象改变,其中-ATP位点转换成-空缺构象,并且ATP解离;-ADP位点转化为-ATP构象,并促使ADP+Pi缩合成ATP;-空缺位点变成-ADP构象,松散地结合来自溶剂中的ADP和Pi。3、叶绿体与线粒体形态结构

31、的比较P144 : 答:线粒体主要呈线状和颗粒状,分为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等,内膜含有电子传递链。叶绿体有带状、螺旋状和星状等,分为叶绿体膜(或称叶绿体被摸)、类囊体和基质,许多圆饼状的类囊体有序叠置成垛为基粒,内膜不含有电子传递链,捕光系统、电子传递链和ATP合成酶位于类囊体膜上。4、光合作用的全过程P145: 答:原初反应,光合色素分子从被光激发至引起第一个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形成高能电子。D*Chl*A光D*Chl*AD*Chl+*A-D+*Chl*A-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原初反应将光能转换为电能,这是光反应的起点,紧接着就是电子在电子传递体之间的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形成ATP和NADPH,即将电能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这一过程涉及水的裂解、电子传递及NADP+还原,其中H2O是原初电子供体,NADP+是最终电子受体。水裂解释放的电子在沿着光合电子传递链传递的同时,在内囊体膜的两侧建立质子电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