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7.05KB ,
资源ID:67121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121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虔州艺术学校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虔州艺术学校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1、江苏省虔州艺术学校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江苏省虔州艺术学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2、,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单项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30题,共60分)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国除了君王墓葬外,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这反映出秦国王权的至高无上,是秦国中央集权制度的表

3、现;东方六国的墓葬依旧显示出西周分封制的等级差别,反映了东方保留了更多西周分封制的残余,可见秦国是率先消除分封制走向集权;故项正确。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并非经济发展,而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排除。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周天子的至尊权威,但这种权威是地位上的,并不等于“君主集权”,排除。东周时期,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分封制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东方六国不再严格遵行西周制度,只是保留了一定的残余,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2.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 孟子的仁政思想C.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

4、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依据材料“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可知,周敦颐认为是仁生万物。故其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所以应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周敦颐的思想3.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根据材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反映的佛教的

5、主张与儒家重视的人伦道德的观点相反,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不出“急于融入本土文化”,不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考点: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宋明理学三教合流4.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 无为而治B. 轻徭薄赋C. 崇尚节俭D. 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即可。选C。【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文景之治5.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

6、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 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明恩溥的这段记述表明了科举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这里面不仅仅是用追求功名利禄可以来解释学子动机的,还有的就是他们天生具有的忍耐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他们孜孜不倦的去参加科举,这反映了古代学子的价值追求,故选C。A项表述错在“批判”

7、这个词语,作者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困惑或者疑惑,而不是批判。B项的愚昧无知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题干只是表明科举制对人的精神和身体摧残,而不是说明其失去选拔人才的功能,排除D。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6.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秦汉至宋元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比如郡县、道、路到行省,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故选A。封建国家权力不存在转移的问题,而是君主的权力不断地加强,排除B;宰

8、相退出权力中心是明以后的事,而且元代还涉及一个宰相权力反弹的问题,排除C。世卿世禄被打破早在春秋战国就开始了,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7.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

9、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从考古挖掘来看,秦魏墓葬出土了成套的铁制农具,表明当时铁制农具在当时普遍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B项正确;A项“独断经营”,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C项“必备品”的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结论仅由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 【名师点睛】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

10、一家一户制的小农经济形式兴起了。8.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B. 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 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 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词:商代。A项马王堆汉墓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史实;B项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人;D项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著作,故答案为C选项,商代已经出现甲骨文了。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名师点睛】纺织业:新石器时代: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商朝: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11、;西汉:丝织技术精湛,远销地中海,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唐朝: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宋朝:纺织业有更大发展,棉纺织业得到推广。明朝:出现“花机”(花楼机9.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期该地区年代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1620300170018507202880A. 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 城市经济规模扩大C. 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 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答案】B【解析】据材料表格“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可知,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都大幅增加

1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属于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规模扩大,故城市人口大增,故B项正确;城市人口大增不能说明基本实现了城市化,故A项错误;数据说明农村人口也大幅增加,故不能说明农业经济日益凋敝,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将江南八府一州人口与其它地区人口进行比较,故不能说明该地区人口增速全国领先,故D项错误。故选B。10.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 自由流通的支票B. 中国最早的纸币C. 国家发行的债券D. 兑换货币的凭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

13、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是交子,只在局部地区使用,材料强调“诸州”,因此该券不是交子;飞钱是在唐代诞生的,排除B;材料未提及因国家财政的需要而向民间举债,也无发放利息的说明,因此并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C;材料中的“券”是专门代替钱币的一种凭证,商人携带这种券可以免去携带大量现金交易的麻烦。因此D符合题意。该券不具备流通职能,排除A。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宋朝商品经济(金融业)的进步11.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 缓和土地兼

14、并 B. 促成社会分化C. 强化社会控制 D. 发展商品经济【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看出:明初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管理。故C符合题意。A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B中的社会分化与题中的“禁止更换户别”相矛盾,可排除。D与材料所述关系不大,也可排除。综上,本题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户役制度目的(课标外)12.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 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 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

15、 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东汉初年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不是反映商人与封君勾结而是反映商人的收税可以和封君相提并论,反映的是商人经济实力强威胁到封建统治,所以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重农抑商的确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但谭描述的现象的确是存在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

16、的言论、诗词等,例如本题就是东 汉初年桓谭的一段言论。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13.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A表述绝对化。C错误,表述绝对化。D错误,当时的政府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反映了当时部分人以经商而致富,后不归乡,这说明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故选B。14.春秋繁露曰:

17、“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题干信息“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通过协调贫富使其和谐相处,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其目的在于巩固统治,既不是强制去富也不是济贫,更非劫富济贫。故选A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15.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18、,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 孔子B. 董仲舒C. 朱熹D. 陆九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说明该思想家主张内心明晓仁义或天理比通过外在手段知晓天理更为重要,显然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心学主张无关。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 都体现

19、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李贽代表的是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文艺复兴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C符合题意。李贽思想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人文主义思想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表达准确。李贽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文艺复兴将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都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C说法正确。李贽主张个性自由,男女平等,人文主义批判当时宗教宣传的“禁欲”主张注重人性,D说法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故答案为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17.唐初

20、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题干内容的描述可知唐朝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目的是通过分权达到集权,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所以B正确;A科举制没体现;C是三省六部的特点和意义;D朋党之争没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18.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

21、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读材料,“不悉其行”的“行”指的的是品行,用了品行不好的官,就算得到应用的惩罚,但老百姓已经受苦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与其说是历史题,不如说是一个打着历史幡的语文阅读理解题。从表面上看这个题目与课标教材似乎无关,其实隐性考查学生对科举考试的理解和认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9.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

22、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A【解析】北宋御史行使监察职能,对皇帝负责,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御史弹劾宰相次数增多,说明了相权被削弱,皇权加强,C正确。御史弹劾宰相并非为了夺取宰相之位,A错误。汉武帝时设中朝,开始削弱宰相的地位,相权开始衰落,B错误。北宋时期,御史虽然可以监察宰相,但宰相权力高于御史,D错误。20.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答案】

2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D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C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A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进科举制21.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兼并多一

24、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程度随着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而不断强化,故C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发展。点评:本题为2012年全国高考课标卷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代以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强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22.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

25、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本题选C项。中美国标准化错误;中多样化错误;中细致没有体现。考点: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23.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自然经济解体家庭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 B. C. D. 【答案】B【解析】题中材料表明,登州乡村中织布首先自给自足,有余

26、布再少量卖到乡市,再转卖到城市。依据题中材料得出两项结论,故排除。2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 坊和市已没有区别【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通宵”“不觉抵暮”,可以判定夜市和瓦子的经营已经没有时间限定。材料没有讲市和瓦子的分布范围,排除B,瓦子没有涉及经营者的问题,排除C,坊是居民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25.明朝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

27、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 工商业发展造成农业衰退B. 工商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动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工商业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从事农业人口的减少,并没有说明农业发展的衰退,所以A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故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人口的减少,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这就说明了工商业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变动,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到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故可排除C;材

28、料中讲到的“游手趁食(谋生)者”,是说靠手工业谋生的人,而不是无业游民,所以D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故可排除。26.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A. 理学思想的影响B. 专制制度的松弛C. 市民阶层的兴起D. 社会风尚的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直接反映了读书人生活观念的变化,正确答案为D。理学家主张“遵守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与材料对立,排除A。明朝时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排除B。市民阶层以商人、百工、城

29、市平民为主体,读书人不在其中,排除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27.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 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 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 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提出了促进商业流通的办法,而“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是材料的落脚点,即商业流通了,国家就会有求必得,所以答案为B。【点评】此题

30、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主旨,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8.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清初的山西人口结构中,从多到少依次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了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故A项错误;当时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整个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政策,故排除C项;

31、因为追求财富,当时在山西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思想观念改变。【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是高考备考知识点之一。尤其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或者商品专营,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等也需要掌握。29.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而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 西方列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