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7.79KB ,
资源ID:67093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093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重点虚词.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重点虚词.docx

1、中考重点虚词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2.掌握虚词“之、其、何、以、于、为”的意义与用法。中考文言虚词的考查角度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二是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三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考点梳理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5个:之、其、何、以、于、为、而、则、乃、若、且、虽、然、乎、焉。本节课先讲解前6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下一节课讲解余下的9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1、复习“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

2、:愿陛下亲之信之(,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无论事大事小,都应当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实施。)(代人,他们)(出师表)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我小心地喂养蛇)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主人处处款之(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

3、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我)(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那家雀、燕子哪能知道天鹅的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诉讼

4、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您的病已到了肠胃,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又有什么简陋的呢3.“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即使我死了,我有儿子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受沾染(淤泥) 4.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如: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5、)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久之,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过了很久,那只狼似乎闭眼了(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如: 吾欲之南海(为学)(我想要去南海) 至之市(郑人买履)(等到他去市场)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陈涉世家2.二世杀之 (代词,代扶苏)(二世就将他杀害)陈涉世家3.嘱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这件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岳阳楼记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助词,的)(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5.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

6、陈涉世家6.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鱼我所欲也(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二、复习“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论语、述而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口技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屠户感到非常困窘急迫,担心受到狼的前后攻击。)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

7、“这种”等。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1.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

8、扶苏)(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陈涉世家2.殚其地之出(代词,他们的)(捕蛇者说)(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3.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马说(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代它的)岳阳楼记 (在岳阳楼上刻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5.专其利三世也 (代词,这种)(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6.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三、复习“何”(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等。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

9、“何”用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如:子何恃而往?(为学) (二)“何”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三)用作复音虚词。1.“如何”相当于“把怎么样”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 3.“何以” 即“以何”,相当于“拿什

10、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何”的意义和用法:1.何夜无月(疑问代词,哪)2.吾欲之南海,何如(怎么样)3.何有于我哉 (代词,什么)4.又何间焉(为什么)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怎么)6.其如土石何 (把怎么样)四、复习“以”(一)“以”用作介词 ,有三种情况: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本句中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用来”。)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11、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以天下之所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屠惧,投以骨 太医以王命聚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如: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4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12、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 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如: 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陈涉世家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介词,把)2.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3.属予作文以记之 (连词,来)4.以伤先帝之明 (连词,以致)5.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凭借)6.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五、复习“于” 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1.表示处所,译作“从”、“在”、“到”等。

13、如: 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3“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如: “受制于人”的“于”。 4.“于”表示时间,可译为:“到”。 如: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5.“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介词“于”的意义:1.管夷吾举于士(从)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3.所欲有甚于生者(

14、比 )4.吾祖死于是(在)5.有求于我也 (对)六、复习“为”(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3. 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二虫尽为所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士卒多为用者 梅花为寒气所勒 (二)“为”用作动词 ,读作“w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知之为知之 (论语八则)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15、 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 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 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记趣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两小儿辩日 为人五(雕刻)核舟记(三)“为”用作名词,如: 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 岳阳楼记。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动词,雕刻)2.行拂乱其所为(动词,做)3.项燕为楚将(判断动词,是)4.愿为市鞍马(介词,为了)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介词,向、对)中考例题分析 1.【2009年南京卷】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

16、,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参考答案B A句中的“以”译作连词“来”; B句中的“以”译作介词“用”; C句中的“以”译作介词“因为”; D句的中“以”译作动词“认为”。 “以面受沫”中的“以”可译作介词“用”,与B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一致。 2.【2008年无锡卷】下列句中的“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告之于帝 B.贤于材人远矣 C.仓鹰击于殿上 D.万钟于我何加焉参考答案C A句中的“于”用作介词,译作“向”; B句中的“于”用作介词,译作“比”; C句中的“于”用作介词,译作“在”; D句中的“于”用作介词,译作“对”。 “葬父于祖墓旁

17、”中的“于” 与C句中的“于”意义与用法相同,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3.【2009年南通卷】下列句中“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刑以惩恶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参考答案C A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认为”; B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凭借”; C句中的“以”用作连词,译作“来”; D 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因为”。 “刑以惩恶”中的“以”用作连词,译作“来”,与C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一致。4.【2009年无锡卷】下列句中的“以”与“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以”

18、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土砾凸者为丘 B.策之不以其道 C.扶苏以数谏故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参考答案D A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把”; B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根据”; C句中的“以”用作介词,译作“因为”; D 句中的“以”用作连词,译作“来”。 “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以”用作连词,译作“来”,与D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一致。5.【2009年镇江卷】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答案: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句中第一个“以”表示原因,译作“因为”,“以是”译作“因此”

19、;第二个“以” 译作介词“把”)。6.【2009年苏州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答案: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句中“之”用作代词,代这件事;句中“于”用作介词,译作“到”) 。7.【2009年连云港卷】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答案: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句中两个“以”分别连接前后两个词语,从而形成两个语意相对独立的短语,朗读时可分别在两个短语后稍作停顿)。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二)学习目标1、掌握虚词“而、则、乃、若、且、虽、然、乎、焉”的意义

20、与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七、复习“而”(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水落而石出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4.表示递进关系

21、。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敏而好学。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熙熙而乐 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朝而往,暮而归(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如: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环而攻之而不胜(第一个“而” 表示承接,第二个“而”表示转折)2.弛然而卧(表修饰)3.一鼓作气,再而衰(表承接)4.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5.佣者笑而应曰(表修饰)八、复习“则”(一)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

22、三种情况: 1.表示承接关系。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八则) 。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3.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 至则无可用(黔之驴)(二)“则”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 此则岳阳

23、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非死则徙尔 (副词,就是)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连词,那么) 3.欲速则不达 (连词,但是)4.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如果)九、复习“乃” (一)“乃”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 久而乃和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

24、敌(二)“乃”用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三)“乃”用于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副词,才)2.乃大惊 (副词,竟然)3.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副词,才)4.乃重修岳阳楼(副词,于是)5.陈涉乃立为王 (副词,于是,就)十、复习“若”1.“若”用作代词。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 若毒之乎?(你)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 (你的)捕蛇者说。2.“若”有时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如: 上

25、善若水,厚德载物。3.复音虚词 “若夫、至若” 为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意思近似“像那”“至于”“又如”。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4.“若”有时用作动词,译为“如同”、“像”。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若”有时相当于“如”、“比得上”,如: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11、复习“且”(一)“且”用作连词。主要有三种情况: 1.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而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并列关系,如:河汉清且浅(古诗十九首); 3.表让步关系,译为“尚且” ,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二)“且”用作副词,主要有两种情况:

26、 1.译为“将要” “将近”,如: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2.译为“姑且、暂且” ,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12、复习“虽” “虽”用作连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口技)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2.“虽”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刿论战)13、复习“然” 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知是山

27、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2.“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3.“然”作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颓然乎其间者 满目萧然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然”还可译为“对的”“正确的”。如: 吴广以为然 不以为然14、复习“乎” 1.“乎”用作语气助词 。可表示各种语气。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示疑问语气 )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表示感叹语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示反问语气) 死国可乎(表示商量语气)2.“乎”还可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颓然乎

28、其间者 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3.“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对”“对于”。如: 今虽死乎此叫嚣乎东西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15、复习“焉” 1.焉”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2.“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疑问语气) 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肯定语气) 愚公移山3.“焉”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如: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它,代这篇文章)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代蛇)4.“焉”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中考例题分析1.【2008年淮安卷】下列四项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参考答案B A句中第一个“以”译作“凭借”,第二个译作“因为”; B句中两个“之” 均是结构助词。译作“的”; C句中的第一个“于”用作介词,译作“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