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76.57KB ,
资源ID:670916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091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1、河南省南阳市宛东五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2016年春期五校第一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命题人:陈居玲 审题人:黄 范 命题学校:社旗县第一高级中学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题1.5分,共60分)1.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井田制2.自春秋以来,各国君主开始在名号上做文章。楚国率先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战国中后期,秦国与齐国有了并称“

2、东、西帝”的提议。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A楚国最先成为霸主 B周后期,王权衰弱C各国严格遵守分封制度 D秦国与齐国要统一天下3.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 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4.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

3、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5.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了周以后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6.历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C

4、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D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7.“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8.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认为:“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形成了最高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B这种观点是基于唐代皇权与三省分权的关系而言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基本解决9.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

5、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三省六部名存实亡10.战国以来,“人自为礼,家自为俗,岂知古之司服有制哉”,秦汉以来统治者着手整饬冠服,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冠服体制逐渐成型了。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形成C礼乐制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中华文明缺乏必要的持久连续性11.汉武帝选拔严助、主父偃等人,加授他们为侍中使

6、他们出入皇宫,接受皇帝垂询参与大政。汉武帝这样做的结果是A.解决了王国问题 B.削弱了丞相权力 C.确立了察举制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12.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13.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14.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属于广东)时,为

7、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秦王朝这一做法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 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C促进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15.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16.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

8、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17.某朝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其地位与六部相同。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兵刑等事务。该机构是A宣政院 B理藩院 C军机处 D提点刑狱司18.许倬云在汉坚实唐宏大宋稳定一文中写到:“两汉的坚实基础,隋唐的宏大规模,转变为中国文化的稳定结构。从此以后,中国两度面对外族的完全征服,还能重新站起来。”促使“中国还能重新站起来”的主要因素是A万众一心的民族心理B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C持续传承的文化结构D地域辽阔的国土面积19.上古时期编修家谱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魏晋时期,编撰家谱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

9、宋代打破官修家谱的禁例,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A理学占据正统地位 B市民阶层逐渐崛起C选官体制发生变革 D君主专制有所弱化20.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21.商王朝的重大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通常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其中牛骨使用最多,用龟甲的较少。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生产活动中普遍使用牛,牛骨充足 B作为书写材料,使用牛骨较龟甲便利C商王朝并不重视农业,大量宰杀耕牛 D游牧和畜牧是重要的生产方式,牛骨头数量

10、多22.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2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4.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

11、上。这种观点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25.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时间人口(亿)全国耕地(万倾)人均耕地(亩)雍正17341094282035750乾隆17531836867758369乾隆17842863370094245嘉庆18123337072708218A土地兼并有所好转 B人地之争矛盾日益突出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失效26.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

12、称“庄客”“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27.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28.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29.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

13、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 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 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30.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表明 A中国传统制造业继续发展 B中国手工工场技术领先C清朝闭关政策逐渐被抛弃 D世界性市场的初步形成31.2015年2月16日人民网:“5 000年中国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

14、文明现象是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32.2016年9月中国邮政将发行“海上丝路”邮票,若在中国选择个首发地,可选择的城市应是 A西安 B北京 C泉州 D开封33.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A重视农业生产 B承认商业的重要性C继承重农抑商思想 D提出农商并重思想34.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

15、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35.吴江县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a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商品经济促进古代的城镇化 B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36.北宋时许多京城文人、市民都喜欢到樊楼(如下图)这座酒家饮酒作乐,享受时光。下列叙述符合历史事实

16、的有樊楼旁便是开封城的商业区市,定时开市,定时闭市北宋京城文人在樊楼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开封市民喜欢在深夜里结伴上灯火辉煌的樊楼喝酒看戏紧邻樊楼不远处便是京城中心的草市,居民稠密,商铺店肆林立A B C D37.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38.近代前夜,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出现劳动力商品化的趋势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江南出现一批工

17、商业市镇39.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40.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18、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C强化了海禁政策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42题为必做题,4346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中国,皇权居于权力的最高峰,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最怕别人瞧不起他,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对他不忠,还怕那些有知识的儒士们不肯为他所用,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

19、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胡帷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朱元璋杀胡帷庸,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度除。作为数代沿用不移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宰相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后明成祖时期出现了内阁,清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来辅助皇帝处理政事。虽说宰相制度被废除,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宰相制度,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材料二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

20、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1)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政治形式是“更好的政府”的理由及你对古代中国行政运行机制的认识。(6分)42.(13分)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

21、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巳小雨,佑多贾以鬯ch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

22、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3分)(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4分)(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2分)选做题,共15分。4346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4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以海运。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

23、“海(河)陆”兼运。具体为: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此法每年四次,运粮达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明廷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先由农户运粮至粮仓附近各府州县水次(码头),交兑给官军领运,再由官军全力负责运往京师,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至成化七年才被“长运”法取代。“长运”又名“改兑”,是直达法。它是让运军直接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然后径直运往京师,免除农民长途运粮,只是在原有的加耗之外,每石加米一斗,充作渡江费。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比较完善的一种漕运方式。整编自吴琦中国历代漕

24、运改革述论(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9分) 44(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材料一 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他们没收并分配了亲英分子的大地产,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但不包括妇女)都拥有了选举权。已建的教会被废除,宗教信仰自由成为国家的法律。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

25、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据材料一,美国是如何实现独立宣言所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的?(6分)(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变化。(6分)你对此有何认识?(3分)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42年1月,反法西斯盟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相互合作,彻底打败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力图维持现状,推迟媾和。1950年下半年,美国及其西欧盟

26、友决定早日对日媾和。在美国操纵下,1951年9月,对日媾和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朝鲜等国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宣布结束对日本的战争状态。苏联等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对此,中国外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摘编自吴廷璆日本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转而急于对日媾和的原因及和约签订的影响。(10分)(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康熙帝都是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们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27、一 治国家者,以人才为要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清圣祖圣训卷23任官材料二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材料三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贞观2

28、1年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太宗与康熙帝在选人、用人方面的相同观点。(4分)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帝王的用人观。(3分)2016年春期五校第一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10 BBADD BCBAB 11-20 BCDBA ABCCC21-30 DAACB CABDA 31-40 CCDCA DCBBD41.(1)原因:元朝权臣乱政的教训;出身贫寒的自卑心理;权力欲望导致的猜忌;胡惟庸的专权跋扈。(4分)理解:专制集权下政务繁多,君主个人无法应对;(1分)百官众多,需要一个统领。(1分)(2)

29、理由:官员通过考试选拔;政府机构层级清晰;官员有辅佐机构。(3分)认识: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但也容易滋长腐败,导致政治黑暗。(1分)42.(1)状况: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2分)政策: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1分)(2)政策:重农抑商。(1分)原因: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3分)(3)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1分)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3分)(4)关系:相互影响。(2分)43.(1)从海(水)陆兼运到基本仰赖运河漕运;漕运专业化,由熟悉水情的漕军就近兑运;多次改革,组织管理逐渐完善。(6分)(2)保证了南粮北运,保障了京师和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