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年 月 日 NO.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法 及教具 自学指导法 讨论法 练习法 多媒体课件 补充习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1作者介绍(学生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 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儒家 论语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中庸(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
2、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2)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4、重点细读1、文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3、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4、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5、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6、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怎样的?明确: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却不会做研究。7、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8、丁教授认为四
3、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明确:我们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明确: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明确:实验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明确:首先,实验 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探测。其次,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当堂作业板书设计教后札记 年 月 日 NO.
4、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教学重点 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法 及教具 自学指导法 讨论法 练习法 多媒体课件 补充习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1、研读课文,质疑问难1、画出文中有疑问的语句2、小组讨论解疑,汇总不能解决的疑问。3、突出重要问题: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2、讨论交流。 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5、 (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三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 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 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 儒家思想浅探。 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 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A.确定主题;B查询资料;C概括结论;D交流评价。 (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
6、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 学生从文中找出语段并判断论证方法。王明阳格竹子阐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举例论证,反面。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阐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有计划的探测,举例论证,正面。中国学生虽然功课成绩好,但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阐述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作者刚到美国时,面对研究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举例论证,反面。当堂作业板书设计教后札记 年 月 日
7、NO.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教法 及教具 自学指导法 讨论法 练习法 多媒体课件 补充习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
8、、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
9、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
10、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4、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11、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1)名言警句: 好(ho)读书时不好(ho)读书,好(ho)读书时不好(h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
12、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当堂作业板书设计教后札记 年 月 日 NO.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难点认识读书的益处;
13、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法 及教具 自学指导法 讨论法 练习法 多媒体课件 补充习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1导人新课 不求甚解的出处2、读课文,思考 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那些例子?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6、作者最后告诉我
14、们应该怎么做?明确:书要反复读。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四、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学生回忆,背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理解意思明确:一、表示虚心;二、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明确:赞同提倡。普列汉诺夫,诸葛亮的例子。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而是不死抠字眼,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文章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作者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又从回忆的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看法:读书要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不要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的观点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当堂作业6.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背诵课文 中名言警句板书设计教后札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