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51.91KB ,
资源ID:67004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004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2018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共47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13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 商君书画策中说:秦国之民遇有战事,“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这反映出秦国A. 功利思想盛行B. 亲情淡漠C. 公民意识浓厚D. 军纪严明【答案】A【解析】材料大意为:强大国家的民众,父亲送他的儿子去当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能得到敌人的首级

2、不要回来!”。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度,用重赏鼓励人民在战争中杀敌立功,使得秦国形成了功利思想盛行的风气,因而秦国之民遇有战事才会出现“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 春秋繁露中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心,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论其轻。”由此可见,春秋决狱有利于A. 保证司法的公正性B. 确立法家思想统治地位C. 推动法律的儒家化D. 明确道德与法律的界限【答案】C【解析】材料“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心”体现了春秋作为儒家经典对西汉政治司法的影响,有利于推

3、动法律的儒家化,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主要强调儒家思想对社会政治的影响,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BD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后,儒家思想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后,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根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3. 汉代关于骆驼的艺术形象较少,形象塑造与真实的骆驼存在差距。唐代骆驼却成为一种象征符号,从国家、社会到精神生活层面,都能够看到骆驼的身影。这种变化是由于唐代A. 艺术风格注重写实B. 深

4、受游牧文化影响C. 社会风气更加开放D. 对外交流日益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关于骆驼的艺术形象较少,唐代骆驼却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根据所学可知汉唐骆驼形象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中外交往的不断深入,故D项正确。汉代骆驼形象塑造与真实的骆驼存在差距,是由于当时人们对骆驼并不十分了解,而不是因为艺术风格注重写实,故A项排除。B、C两项与汉唐骆驼形象变化无关,故BC排除。4. 1799年皇帝颁布谕旨:“朕闻近年各省督抚两司署内教演优人率皆朘小民之脂膏,供大吏之娱乐,辗转苛派,受害仍在吾民。嗣后各省督抚司道署内,俱不许自养戏班,以肃官箴而维风化。”这表明A. 戏剧发展导致政治腐败B. 统治者践行重

5、民爱民思想C. 专制统治阻碍文化繁荣D. 有限反腐以缓和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材料“率皆朘小民之脂膏,供大吏之娱乐,辗转苛派,受害仍在吾民。俱不许自养戏班,以肃官箴而维风化。”说明了清朝皇帝禁止地方官员养戏班,以制止腐败缓和社会矛盾,但是谕旨中没有严厉惩罚的措施,说明嘉庆帝的反腐败力度有限,故D项正确。戏剧发展不一定导致政治腐败,而且A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故A项排除。重民爱民思想在材料中有体现,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5. 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

6、将真迹放大也!治史者明乎此义,处处打几分折头,庶无大过矣!”这说明A. 需结合史料特征理性分析史料价值B. 戊戌政变记将事实放大不是信史C. 直接史料比间接史料具有更大价值D.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已变得模糊不清【答案】A点睛:史料在一种意义上大致可以分做两类:一、直接的史料;二、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直接的史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史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种直接的材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史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的。 6. 上海租界当局制定的法规,均采用“章程”称谓,如,公

7、共租界的工部书信馆章程(1893年)每一款都有款标,款下按条排列。中国传统法典中,法规多称“律”、“刑统”、“令”、“敕”、“制”等,只有条、无明确款。据此可知,租界法规A. 促进西方近代法制与中国传统法律融合B. 为中国法制近代化树立语言与结构规范C.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法律基础与审判制度D. 提供了租界各领域进行自治的法律依据【答案】B【解析】材料“上海租界当局制定的法规,均采用“章程”称谓每一款都有款标,款下按条排列。”“中国传统法典中只有条、无明确款”说明上海租界当局制定的法规促进了中国的法制近代化,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租界法规对中国传统的法律基础与审判制度的影响,故C项

8、排除。材料主要强调中西法律的不同,D项只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故D项排除。7. 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写道:“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反映了清帝逊位诏书A. 有利于加速南北和谈的进程B. 确保了中华民国的领土完整C. 一定程度遏制民族分离主义D. 实现了“五族共荣”的理想【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清帝逊位诏书颁布之前,清帝国之疆域大有分崩离析的解体之势。而材料“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说明了清帝逊位诏书以和平方式实现了

9、政权的转移,一定程度遏制了民族分离主义,故C项正确。南北和谈发生在191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D两项排除。8. 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278亿斤,比1949年增长44.8%。但从1952年下半年起,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以致粮价上升的社会现象。到了1953年,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这种现象A. 通过大规模工业化而缓解B. 受工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C. 产生根源是农民持粮惜售D. 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建国后土地改革运动继续开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但是由于大

10、规模的经济建设以及城镇人口的增加,造成了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当时粮食供应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出现了粮价上升的社会现象,尤其到1953年“一五计划”全面开战后,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由此可知材料中的现象是受工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故B项正确。这种现象不是通过大规模工业化而缓解,而是通过 “统销统购”制度的出台解决的,故A项错误。农民持粮惜售只是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源,故C项排除。土地改革运动只是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提高的原因,故D项排除。9. 公元前27年至公元3世纪初,伴随着罗马帝国从建立走向繁荣,法律领域也产生了以规范国家事务的公法和管理私人事务的私法这种新的分类标准

11、。这种划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国家加强对家庭和个人事务的干预B. 经济发展以及国家事务日益复杂C. 公民事务独立于国家管理外的要求D. 帝制取代共和制,专制君主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罗马由共和制走向帝制,国家事务日益复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于是在法律领域产生了以规范国家事务的公法和管理私人事务的私法,故B项正确。AB两项只是私法出现的原因,故A排除。D项只是公法出现的原因,故D排除。10. 孟德斯鸠认为“荣誉”构成了君主政体的原则,这种荣誉原则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要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

12、则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胀的有效手段。对“荣誉”理解最恰当的是A. 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B. 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C. 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D. 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答案】C【解析】材料“要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则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胀的有效手段。”说明了孟德斯鸠认为的“荣誉”不仅是一个道德范畴,而是指社会各阶层对于自己应该享受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也就是一种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故D项错误,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不符,故AB两项排除。点睛:本题抓住关键词“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则和法律权限”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

13、出正确答案。11. 来自殖民地的收入、庞大的资本输出和对外贸易,使英国获得巨额利润,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这样在英国国内便出现一个庞大的食利者阶层,英国由一个典型的工业国变成了典型的食利国。与此相关的是英国A. 世界工厂地位丧失B. 社会风气日益败坏C. 垄断组织尚未形成D. 政局动荡社会不安【答案】A【解析】材料“来自殖民地的收入、庞大的资本输出和对外贸易,使英国获得巨额利润”“英国由一个典型的工业国变成了典型的食利国”反映了19世纪后期的英国通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获得巨额的财富。但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资本家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也不愿用于更新国内的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技术,因此渐渐

14、地失去了“世界工厂 的地位。故A项正确。社会风气日益败坏与材料相关,但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故B项排除。垄断组织已经形成,故C项排除。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政局动荡社会不安的结论,故D项排除。点睛:英国作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即使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英国资本家也能从殖民地获得巨额利润。由于不采用新技术,导致英国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到19世纪后期,英国经济发展速度慢,被后起的美、德赶上和超过,退居世界第三位,丧失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12. 撒切尔夫人和里根两位领导人都抨击福利国家,认为这是一种昂贵的、浪费的、家长制的和官僚主义的制度,破坏了个人的主动性和

15、责任感。由此可知A. 政府对私人企业将增税和加强管制B. 政府用直接干预行动补充市场经济C. 凯恩斯经济学信条一直在与时俱进D. 政府支出过大对经济增长构成阻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抨击福利国家”“昂贵的、浪费的”“破坏了个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可知福利制度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增长,故D项正确。针对福利制度带来的弊端,资本主义国家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规模减税,削减福利开支,故AB两项错误。材料说明凯恩斯经济学失灵,故C项错误。点睛:庞大的福利开支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成为社会持续充分发展

16、的障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凸现。同时助长了社会成员的闲散性,福利制度被讥讽为“培养懒汉的制度”。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朱熹朱子家训材料二李鸿章在示儿文中写道:“年来国事日非,吾等执政,虽竭力谋强盛,然未见效,深为可叹!国人思想,受毒根深,忽然一旦变化,固非易事,然受外人之凌辱,国人未能反省,非

17、愚且钝乎?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墨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西人学求实济,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明事理,习见其器,躬亲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递相师受,期于月异而岁不同。”(李鸿章)在谕玉侄中说:“吾国自古相传之伦理,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妇,曰兄弟,曰朋友。此五者之纲纪,在家族封建时代,似可通行,然已不甚适当。故三代之盛,孔子亦只谓小康。洎乎封建既破为郡县,此五者之伦理愈不适于世用。而吾国人犹泥之,此地方所以不发达,邦国之所以日受人侮也。”摘自陈延斌、徐少锦中国家训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子家训中所倡导

18、的治家理念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李鸿章对家训的新发展。【答案】(1)理念:忠君爱国、重德修身、家庭和谐、读书明礼。原因: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模式;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2)批判因循守旧、轻视工商等传统,主张经世致用,向西方学习,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继承古代关心国家,重德修身的精神;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解析】(1)朱子家训中所倡导的治家理念根据材料一“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

19、知”可以概括为忠君爱国、重德修身、家庭和谐、读书明礼。原因可以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主导思想等方面来分析。(2)根据材料“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墨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西人学求实济,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明事理,习见其器,躬亲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递相师受,期于月异而岁不同。”“此五者之纲纪,在家族封建时代,似可通行,然已不甚适当。故三代之盛,孔子亦只谓小康。洎乎封建既破为郡县,此五者之伦理愈不适于世用。”可知李鸿章对家训的新发展为批判因循守旧、轻视工商等传统,主张经世致用,向西方学习,对传统文化进

20、行反思。根据材料“年来国事日非,吾等执政然受外人之凌辱,国人未能反省,非愚且钝乎?“可知李鸿章继承古代知识分子关心国家,重德修身的精神;结合所学可知在当时的背景下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印刷术简史大事年表(古代近代部分)868年,唐代雕版印刷金刚般若波罗密经。11世纪,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13世纪左右,雕版印刷术传入欧洲。1456年,德国人古登堡改良技术用移动金属活字排版印刷42线圣经。1456-1487年间,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由德国先后传播到意大利、法国、荷兰、比利时、波兰、西班牙、英国、瑞典、挪威、葡萄牙等欧洲各国。15世纪末,仅威尼斯

21、就有417家印刷厂。到1500年,西欧约印刷了900万册图书。到1600年,机器印刷书的总量已经超过两亿本。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开设印刷所,创办察世俗月刊,随后古登堡的铅活字印刷技术被引入仍停留在活字印刷初期的中国。1810年,凯尼格制作了第一台蒸汽动力印刷机。1846年,费城建造了第一台轮转印刷机,大大促进了报纸时代的来临。1882年,随着公共供电体系普及,打开了光与电的时代,印刷业也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摘编自曹盛楠技术中介论视野中印刷术的演化分析等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

22、:文明的交流与进步观点:文明的交流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论述: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率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13世纪左右印刷术传播到欧洲,经过改良与创造,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在欧洲广泛传播,先后影响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近代欧洲社会转型。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又传到了中国,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其影响,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总结:综上所述,文明的交流促进彼此技术的进步,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社会进步,从而使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式

23、论题,首先需要根据材料确定出论题,如文明的交流与进步。论证时要注意从两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印刷术传播到欧洲,推动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欧洲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又传到了中国,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最后总结升华,文明的交流促进彼此技术的进步,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社会进步,从而使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点睛:从答题规范性上来说,小论文题观点要开门见山地明确提出,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史实与观点要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切忌简单罗列史实,结尾对观点进行总结升华。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

24、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材料二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材料三恩格斯说:“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依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驯服的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25、析加尔文改革“获得了胜利”的原因。【答案】(1)路德:建立民族教会;司法实行政教分离。加尔文: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实行政教合一。(2)原因: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得到其广泛支持;更加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势力,扫除改革障碍。【解析】(1)根据材料一“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可以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为建立民族教会;司法实行政教分离。根据材料二“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可知加尔文的主张为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根据材料三“而在上帝的

26、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依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驯服的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可知加尔文的主张是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实行政教合一。(2)根据材料“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并结合所学可知加尔文改革“获得了胜利”的原因是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得到其广泛支持;更加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势力,扫除改革障碍。16.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美国现代和平运动兴起于一战时期。经过现代战争的洗礼,20世纪20年代的大部分美国和平组织开始追求一种“积极和平”的理念,旨在依靠国家间的协作以及国际法的约束力和

27、平解决国家间的冲突。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美国和平团体积极倡导和协助国际社会创建了世界性的“和平机制”,它主要包括国联和世界法庭等国际仲裁机构以及一系列维护国际秩序的国际条约。然而,到30年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美国和平团体的理念和行动路线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逐渐放弃了通过国际合作维护战后和平体系的国际主义取向,转而寻求在美国社会内部铲除战争根源、在国际危机中保持严格中立的和平主义取向,也就是说,退而追求比较“消极”的和平理念。摘编自从积极和平到消极和平满洲危机与美国和平运动的转折(1931193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和平运动发生转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8、,评价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平运动。【答案】(1)大危机、国际安全局势的恶化(国际矛盾的尖锐)以及国内孤立主义思潮影响、“积极和平”在实践中遭遇挫折(史实)。一战的影响。(2)反映了美国人民追求和平真诚的愿望,有利于推动和平机制的建构以及相关和平法的通过,一定程度上为绥靖政策的滋生提供土壤。.(2)根据材料“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美国和平团体积极倡导和协助国际社会创建了世界性的和平机制,它主要包括国联和世界法庭等国际仲裁机构以及一系列维护国际秩序的国际条约。”可知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平运动反映了美国人民追求和平真诚的愿望,有利于推动和平机制的建构以及相关和平法的通过。结合所学可知一定程度上为绥靖政策

29、的滋生提供土壤。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章士钊在其政本中指出:“社会化同以迎异,则进;克异以存同,则退。”“专制者,强天下人悉同于己也。”“政党之德,首在听反对党之意见流行。”摘编自郭华清章士钊的调和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材料二面对民国之初以来的政治乱象,章士钊认为,只有“调和论”能除其弊,治其乱。但他是个较清醒者,他知道在袁世凯独裁专政和革命党也谋求执政的政治情势下,将“调和论”提升为治国之道,并付诸实施,条件并不成熟。他只能无奈地宣传“调和论”学理,而不闻其实践。1919年11月,章士钊发表新时代之青年一文,再次指出新时代并非什么都是新的,而是与旧时代相联系的新时代,“决非

30、无中生有天外飞来之物,而为世世相承连绵不断,有可断言。”摘编自汪兆骞走出晚清(1)根据材料,概括章士钊“调和论”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章士钊“调和论”的时代意义。【答案】(1)观点:只有尚异才能促使社会进步;承认反对党的合法地位(主张多元政治力量的存在);听任反对党的意见流行(彼此宽容)。以调和之法除弊立国;调和理论付诸实践的时机尚不成熟;新旧事物杂糅。(2)为反专制斗争和共和宪政的建立奠定思想基础;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纠正新文化运动中对待中西文化的过激态度和学术研究中的过激方法。【解析】(1)根据材料“社会化同以迎异,则进”“专制者,强天下人悉同于己也。”

31、“政党之德,首在听反对党之意见流行。”可知只有尚异才能促使社会进步;承认反对党的合法地位(主张多元政治力量的存在);听任反对党的意见流行(彼此宽容)。依据材料“只有调和论能除其弊,治其乱。将调和论提升为治国之道,并付诸实施,条件并不成熟。”可知以调和之法除弊立国;调和理论付诸实践的时机尚不成熟; 依据材料“新时代并非什么都是新的,而是与旧时代相联系的新时代”可知新旧事物杂糅。(2)根据材料并结合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可以从政治和思想角度来分析章士钊“调和论”的时代意义。即章士钊的“调和论”有利于反专制斗争和共和宪政的建立;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纠正新文化运动中对待中西文化的过激态度和学术研究中的过激方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