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19.32KB ,
资源ID:66998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998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科学技术史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科学技术史论文.docx

1、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浅论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影响及产生背景姓名:程玉琳学号:2011020657学院:文法学院2012年2月浅论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影响及产生背景 摘 要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 实践哲学慧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实践”,也就是行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主要意指与生产劳动相区别的伦理和政治行为。因此,伦理学和政治学便构成了亚氏实践哲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内涵的理解,重点对实践哲学的影响及产生背景进行探讨,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实践哲学 影响 产生背景一, 实践概念的含义我们之所以认为亚里士多德才

2、是西方实践哲学的真正创始人,因为他最早提出了将一切学术划分为理论、实践和制作(技艺)的思想。并且第一个明确地从实践出发,并着眼于实践来研究人的行为,从而将“实践”上升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使之成为实践哲学的主题。可以说,亚氏的实践哲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实践思想应该说都可以根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亚里士多德将实践与理论和制作(生产)相区别时,他所谓的“实践”实际上就是我们所置身于其中的一切人际行为,而这种行为主要就是人在人类事务中的政治行动和道德行动。我们知道,与人的这两种活动相关的是两门科学(古希腊意义上的)伦理学和政治学。实践行为不只是人的一

3、种特殊的活动方式和生存方式,而且从根本上构成了人存在的基本内容。二, 实践哲学的影响(一)对西方实践哲学观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在实践概念的提出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或者说,整个实践哲学都是发端于亚里士多德的。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只有理论活动才被看作目的性的活动。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中突显了人类生产生活中一个以自身为目的的行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行动是由人自我选择的,且其本身就是目的。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的一大理论贡献。亚里士多德将行动看成与理论活动并列的目的性活动的一大创新,对后来的西方实践哲学观产生及发展都有明显的影响。(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观的影响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西方哲学上不是一种断裂式

4、的革命,则是对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西方实践哲学的综合创新。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将科学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他把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和劳动结合起来,一方面,把劳动的生产性看作包括实践在内的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本性,从而把人类历史看作人类自我产生的过程。另一方面,把实践的目的性看作劳动的本质,把劳动从充当手段到充当目的的变化看作历史运动的价值指向,从而为劳动和劳动者的解放,为人类的普遍自由提供了本体论基础。三, 实践哲学产生背景及渊源实践哲学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哲学发展时期初端而是在亚里士多德时期才提出呢? 因为在亚里士多德以前希腊理性没有意志的概念, 只是抽象的理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目的是具体的、真实的、意志

5、的一般概念, 即实践哲学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阐明, 从而使善这种以自身为目的的理念有了实践的意义。(一) 实践哲学的产生哲学的发展史表明,希腊哲学在苏格拉底之前主要以自然哲学为基本形态,到了苏格拉底的时代,哲学的研究对象从以自然为主转向以人自身为主,形成了人的哲学。世界包括人,所以自然哲学似乎也包含了人的哲学,人的哲学没有独立出来从而与自然哲学并列。当时的自然哲学家也会探讨关于人的话题,但是那还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人的问题,还谈不上实践哲学的产生。 人的问题的本性逐渐凸显,使得实践问题产生萌芽。当人们意识到人类生活中的很多因素是可以因时、因地而异的时候,便产生了自然和习俗的区分。人的问题与自然的

6、问题都是可以变化的,而且人的变化可以加入人为的选择因素,所以就产生了“应该怎么样”的问题,这与“世界是什么”不同。新的、明显区别于以前的自然哲学观念的意识产生,人的问题的本性呈现出来,实践问题也就蕴含其中了。 虽然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已有人探讨过实践问题,柏拉图也使用过“在实践中”等语词,而且与毕泰格拉斯学派就理论知识及其应用问题发生过争论,但是他们对实践的背景没有达到充分的意识。在柏拉图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来实践的概念,建构了历史上第一个实践哲学的理论体系。(二) 实践的社会背景1, 社会环境方面城邦是亚氏建立实践哲学的特定范畴, 是他构建未来幸福生活的基石。人既不是只遵从本能属

7、性的植物、动物, 也不是单纯精神存在物,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关注自身物质条件及幸福生活, 必然受制于他所生活的城邦。亚氏强调:“城邦在本性上先于家庭和个人, 因为整体必须优先于部分。”公民离不开城邦, 公民的价值判断和目的选择都要在城邦共同体中产生, 城邦也以培养优秀公民为目的。城邦既是地理概念也是精神实体, 为城邦做事就是为自己做事。在亚氏看来, 实践地理解, 个人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充分展现存在的意义。他建立了以城邦中公民伦理、政治思想及行为为主的反思的实践哲学。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中说,“伦理学和政治学结合的实践哲学也就是人的本性的哲学” 2 其中, 伦理学是关于个人的学问, 政治学是

8、关于城邦的学问。在这个模式上的实践理论与希腊城邦密不可分。2, 历史背景方面巴门尼德是哲学史上第一位由思入思的思想家。巴门尼德所面临的问题和以上两派并无不同, 也是“什么存在”, 但巴门尼德的回答确是存在本身, 即“存在存在”。存在作为概念, 是对思最抽象的表达, 因为主谓联结得以可能, 首先并不在主词, 而在于谓语的出现, 主词若无谓语的述说则只会沦为无所指的声音。而存在作为最抽象的谓语, 将其概念化为存在, 就可初步表达最抽象的思。在巴门尼德看来, 真理应是永恒不变的, 必须和流变不居的意见区别开, 而永恒不变的恰恰应是思自身。思尽管有过程, 但将其概念化为存在之后就能维持思的纯粹同一性,

9、 可见巴门尼德的存在是通过思达到的, 是第一个哲学概念。但是存在概念的提出, 和回答“什么存在”这一问题, 不可等同视之。“A 存在”, 和思以A 为对象, 两者是一回事, 巴门尼德则认定思想的对象必须是思想自身, 思想以自身为对象之路才会是“真理之路”, 这就是“存在存在”的推演过程。巴门尼德所说的思想与存在的同一( 这里的“存在”指“存在存在”中的第二个“存在”) , 绝非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同一, 而是指思想永恒地以自身为对象, 回复自身, 亦即认为思维就是存在。按照巴门尼德的思想路径, 亚氏认为,“善”这种以自身为目的的理念其实也就是实践。柏拉图试图把握共相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关系。现实感性

10、物分有“相”,“相”存在所以相关的个别事物也就存在。“相”逻辑在先而非时间在先, 感性物能够被理解源于先有“相”, 这是柏拉图最初开始认识的。也就是说, 尽管具体“善”千差万别, 但它们都源于一个共同“善的相”, 都是共同“善的相”摹本。一类感性事物分有一个共相, 所以有众多共相存在。亚里士多德不满足柏拉图那种善的理念, 因为善的理念只是共相, 而问题在于善的特性, 所有特殊的“相”包含在“善”这一最高“相”之下, 他把善和目的规定为合理的活动。作为伦理范畴, 善高于正义、勇敢、自制等, 居于最高层次。作为本体论范畴, 善是一切行动和思想的目的, 这目的内在于一切个别“相”中, 个别“相”又在

11、最高“相”即“善的相”支配下。亚氏批评柏拉图的“某物自身”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如:“善自身”并不因为它是永恒的就比个别善更善些, 正如长久的白并不比瞬间就消失的白更白些。这种关于“善的相”的知识对于现实中从事科学和技艺的人们来说根本没有实际用处, 没有它人们也能做得很好。因此柏拉图“善的相”只是一个空洞名词而已。亚里士多德再次回到巴门尼德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作为概念, 只是从谓词抽象出, 以表达思的最抽象形式, 尚不是对思之存在、或思之为思的纯粹把握。我们都知道在辩证逻辑中, 存在与非存在是同一的, 这个同一恰恰就是从巴门尼德的哲学出发点, 即对思本身的思中得来的。在“A、B”这一表达式中, 只

12、要这一思维的存在是可能的, 则A 既作为对象当然“存在”, 但A 之为对象, 又赖于B 对A 的否定, A 只有丧失自身的绝对同一才会在思维中, 也才能成为对象, 所以A 同时又“非存在”。于是我们可以说, 存在与非存在都存在, 两个概念都是思之存在的必需, 二者之间的过渡就是不经思, 而是直接的。亚里士多德也是古希腊第一个区别“是”与“存在”的哲学家。他将两个变化的概念连接在“是”这个谓词之下, 就达到了对思的存在和思本身最纯粹的把握。3, 自我环境4, 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苗力田.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 M . 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4 : 1253a20.2 姚介厚.西方哲学

13、史( 第二卷) M .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 765.3 徐长福.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兼及与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关联 J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1) .4 梯利. 西方哲学史 M . 商务印书馆, 2004 : 47.5 徐长福.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兼及与马克思实践的关联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56-63. 6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 汪子嵩.希腊哲学史: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 丁立群.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及其现代效应J.哲学研究,2005(1):76-81. 9俞吾金.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J.哲学研究,2002(11):3-8.10张永秀.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及其对实践哲学的影响J. 改革与开放,2011(1):76-81.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