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章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管理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一、 早期的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维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里各种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人类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悠久的。管理思想的发展可从古代的管理思想和近代的管理思想分析.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可分为早期的管理思想.第二阶段可分为古典的早期思想.第三阶段可分为中期的管理思想.第四阶段可分为现代管理思想。二、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被称为管理学
2、之父,他的主要观点 1)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很大。据此制定了“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工作定额原理。 2) 选择和培训合适的工人。 3)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 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 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 5) 工人和雇主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 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 科学工作方法。7) 实行职能工长制。8) 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三、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理论 (一)六种经营活动和五大管理职能法约尔认为经营包含六种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商业活动(
3、交换活动)、财务活动(资金的筹集、控制和使用)、安全活动(财物和人身安全)、会计活动(记账算账、成本核算和统计等)、管理活动。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有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二)14条管理原则劳动分工原则、权利与责任对等原则 、纪律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统一领导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原则、员工报酬原则 、集权原则、等级系列原则 、秩序原则、公平原则、人员稳定原则 、首创精神原则 、团队合作原则。四、 马克思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认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法定的”制度规范法理大于神授,权威的基础是法理。 马克思韦伯官僚制的主要特征:1、岗
4、位权利责任制度化;2、等级系统制度化;3、明确职位特征及职位对人能力的要求,根据技术资格挑选组织成员4、管理人员拥有权力地位,所有人服从制度规定5、管理人员只负责特定工作有用执行职能的必要权力;权力受到严格限制,服从规章制度的规定6、管理这忠于职守不是忠于某个人优越性:个人与权力分离;理性合理化精神;适合大型组织第二节 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一、 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巴纳德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他认为组织论的管理论:以组织为基础分析说明管理得职能和过程;理论机构为:个体假设协作行为和协作系统理论组织理论管理理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包括: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组织平衡:组织内部个人
5、和整体之间的平衡;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组织动态平衡管理人员的职能:最根本的职能:协调,实现组织三方面的平衡基本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努力、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其他职能:领会组织整体及有关的整个形式,并把握管理艺术 二、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梅奥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之父霍桑试验的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小团体);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4)存在着霍桑效应。行为科学:涉及对个人需要、行为的研究,团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激励方式研究和领导行为研究等第三节 当代管理理论一、 管理理论中的主要流派1管理过程流派: 鼻祖
6、:法约尔;代表人物:孔茨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管理者做什么及如何做好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2管理科学流派: 鼻祖:泰勒侧重说明管理中科学、理性、可量化的部分,科学方法、数量方法3组织管理流派:鼻祖:巴纳德;代表人物:西蒙、马奇、赛尔特侧重组织过程的研4行为科学流派:鼻祖:梅奥;代表人物:马斯洛、麦格雷戈、赫兹伯格、利克特侧重研究个体需求、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5经验管理流派: 代表人物:德鲁克、戴尔侧重研究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案例分析6其他: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三、 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企业文化理论:标志着
7、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 第四节 管理历史演进的规律和线索一、 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历史发展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古代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以前。第二阶段为近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到1945年之间。第三阶段为现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45年以后,一直至今。二 、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科学化、理性化线索:管理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断强化和重视科学化、理性化;泰勒人道主义线索:研究人的需要和行为,尊重人、重视人的发展是该研究线索的主题;梅奥、巴纳德管理过程线索:探索和研究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法约尔、孔茨实证分析线
8、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操作过程;德鲁克三 、管理涉及的层次和方面:方面:社会、技术、经济、政治、文化层次: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第二章 组织管理原理第一节 个体层次的基础知识一、 个体假设传统的看法: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管理人假设。上述各种假设,都只强调个体的某一个侧面。现实中的个体,实际上是上述各方面的综合。二、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含义:行为主要关注个体在组织中活动、所作所为的状态和程度。学习:个体通过行为过程,通过行为的结果,可以获得新的技能、知识,会导致新的判断,从而导致行为的改变。这种由于时间、场合、情境变化和行为过程以及结果导致的行为改变,我们称之为个体的学习过程。三、 学习过
9、程个人在组织中学习的特点:1、个人的学习过程是在行为过程中的学习,即在实践中学2、学习的模仿性质3、他有稳定化、定向化的倾向两类学习的区别 组织层次的学习:1、是个人层次的学习过程2、是组织层次上知识获得的过程四、 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或心理力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组织中每一个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能量,其中有一部分表现为为组织努力工作的协作意愿、工作热情。 组织整体能量:企业整体能量作为一种“大于部分之和”的能量整体力量形成的协调机制:1、个人与组织及组织的价值观的一体化过程2、相互影响的机制3、集团的活力五、 学习与心理能量的相互作用学习信息蓄积成功能
10、量改变学习信息共有相互激励集团能量第二节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一、 正式组织及其要素1、 正式组织的概念: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2、正式组织三要素:协作意愿: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共同目标: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信息沟通:组织内部上下左右之间情报信息传递、沟通、反馈、处理的过程和体系。二、非正式组织1、非正式组织的特征:无明确结构、形态,可辩识性差。非正式组织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非正式组织侧重于人们相互接触的心理侧面、非理性侧面.非正式组织中通行的是通过感觉、情感、个性特征等因素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品格往往是导向因素。2、非正式组织对正
11、式组织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创造正式组织产生的条件,非正式组织赋以组织活力,促进信息沟通,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内聚力,维护个人人格完整. 3、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三、组织的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1、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统一: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同一组织的两个侧面,互为条件、共存于一个组织当中,只有在两者统一意义上,才能理解组织的本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结合程度,我们称之为组织的一体化程度.2、 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的统一: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把组织管理过程中科学化、理性化的部分和难以科学化的、非理性的部分区别开来,为具体区别把握不同管理问题提供了手段和方法维护个人人格完
12、整,组织的正式侧面和非正式侧面的思想,揭示了组织管理中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第三节 组织平衡一、 组织内部平衡组织内部平衡,指组织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平衡。组织内部平衡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人的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影响个人动机的诱因必须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组织内部平衡与下列几种因素知解相关: 1、 个人的需求、动机和标准2、 诱因的分配过程3、 组织的效率二、 组织与环境的平衡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基本方面,是适应性行为。从环境侧面看,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在于组织是否在环境系统中承担了部分必要职能,以及实现职能的状况。是否环境系统一个合理组成部分。从组织侧面看,是组织是否适应环境、确定合理的
13、目标和战略,有效地实现了组织目标,即组织效率如何。1、 组织与目标环境的适应性2、 目标实现程度三、 组织动态平衡组织平衡不是一次性的,可以一蹴而就的。当组织内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平衡即被打破,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建立新的平衡。组织本身存在打破平衡的力量,除组织内外平衡外,组织动态平衡也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实现组织动态平衡,最关键的是处理稳定和变革的矛盾。第四节 管理概念与管理职能一、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管理是组织的特殊器官、管理的实质是协调、管理协调是有意识的协调、管理是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作为一种连续不断的,包括目标战略决
14、策、调整、转化、实现过程的行为,管理是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是一种维持组织生存发展的行为。二、 管理的职能按照巴纳德关于组织三要素的理论和组织平衡理论,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组织目标的设定和转化、确立和维持信息沟通系统、确保必要的活动、领导过程。当代管理过程学派的管理职能思想:计划、组织、人员配置、领导、控制。第三章 企业和企业制度第一节 什么是企业企业的概念: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一、企业的特征1、独立经济组织 2、根本特征:财产支配关系3、重要特征:自负盈亏4、职能:生产经营职能(
15、重要职能),无义务无偿承担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二、企业的多面性:经济性(决定作用)、社会性、政治和文化性第二节 产权及其功能一、 所有权所谓所有权就是对主体拥有财富这一特征事实给予社会性的认可和保护。所有权基本点:1、法定方式取得2、项权能:占有、使用、处分、收益3、排他性4、所有权可部分转让,但处分权职能有所有者行使5、可用法律手段保护权益所有制:产权的法律形态 产权:所有权的经济用语二、产权及其功能含义产权: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确定某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基本点:强调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互相认可的行为关系基本内容:主体对资源的使用权、转让权、收入享用权是否完整:排他性使用权、收入独享
16、权、自由转让权产权结构是否有效:能否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有效的激励产权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明确规定产权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及不同产权主体间的关系 种类(具体化为企业形态)私有产权: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共有产权:共同体内每一成员都有权分享共同体拥有的权力,排除了共同体外的成员和国家对共同体内的任何成员行使这些权力的干扰国有产权: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有国家拥有,国家按照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力第三节 企业形态区别企业制度或企业形态的几方面特征:1、企业财产权的归属2、由谁承担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3、出资者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西方企业发展
17、的几大阶段:私营企业、股份公司、跨国公司量变:资本集中程度方面的变化质变:由无限责任变为有限责任;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由完全结合而逐步趋向分离一 、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人企业和在个人企业基础上形成的合伙公司、两合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形态。种类:个人企业:个人独资设立、个人所有、经营的企业,最原始的企业形态合伙公司:个人企业直接结合而成,最原始的公司形态。出资者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两合公司:一个以上无限责任股东(有控制权)和一个以上有限责任股东共同出资组成。无限责任所有者握有控制权,负无限连带清偿责任,有限责任股东仅以出资额对公司债务负责。有限责任公司:两个以上(我国2-30-50)股东共同出资
18、,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负责的企业法人。特征:不公开订购股份、发行股票,不允许股份上市交易;书面股权证书,股东有权直接参与经营;股份不能自由转让;账目不公开。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一起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承认的企业法人。特征:资本证券化:通过资本证券化形成资本集中,前提是资本细分化有限责任制:股东承担有限责任。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与个人财产无关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股东委托董事会负责资产使用和收益,所有者不负责资
19、产经营管理,由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及其管理人员专门从事经营管理。公司账目公开第四章 决策 第一节 管理就是决策在管理的计划 、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中,几乎 都会遇到决策问题。一、 管理职能与决策管理中的决策问题 什么是组织的长远目标? 采取什么策略来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的短期目标是什么? 组织资源如何配置? 如何对待积极性不高的员工? 在一定的环境中采用何种领导方式为好? 需要招聘多少人员? 工作如何分配? 权利如何分配? 采用何种组织形式? 组织中哪些活动需要控制? 如何控制这些活动? 偏差多大时才采取纠偏措施? 出现重大失误时怎么办?二、决策人的管理模式1“机械人 ”模式 2“动机人”模
20、式3“决策人”模式第二节 决策的过程和准则 一、 决策过程决策过程包含四个阶段:收集信息阶段 、拟订计划阶段、选定方案阶段、对已选定的方案进行评价决策实际上是一个“决策-实施-再决策-再实施”二、 决策的准则决策准则是决策者在决策全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其中包括决策的思维方式、决策组织、拟定备选方案等方面的原则要求。按照“经济人”的模式,人们在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时,总是采用“最优化的原则”。即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作为可行的方案。对于这种决策准则,西蒙认为,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在决策之前,全面寻找备选行为; (2)考察每一可能抉择所
21、导致的全部复杂后果; (3)具备一套价值体系,作为从全部备选行为中选定其一的选择准则。决策的核心是要选择,而要进行正确的选择,就必须利用合理的标准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评价。西蒙认为,人们习惯上运用“最优”或“绝对的理性”作为决策的准则。根据这个准则进行决策需要三个前提: (1)决策者对所供选择的方案及其执行结果“无所不知”; (2)决策者具有无限的估算能力; (3)决策者的脑中对各种可能的结果有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要及时有效地做出正确的决策,还要有以下几个原则:1整体协同原则 2目标原则3权变原则三、 决策的技术一个组织的全部活动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例行活动和例外活动一、 例行问题和例外
22、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重复出现的例行公事,如订货、材料出入等与此相对应,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完全清楚、结构上下甚分明的问题属于例外问题二、 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就是可以根据既定的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把决策目标和约束条件统一起来,进行优化的一种决策。比如工厂选址、采购运输等等决策。对于程序化决策,主要是运用人工智能,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求取极限值,进行优化。这可以在严格变量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完成。而非程序化决策,则必须在明确价值观念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决策因素关联分析框架,并按照这既定的框架来制定决策。也就是说,把企业领导人所赖以形成决策的价值观念,具体化为一个分析
23、框架,然后把所要进行分析的各种变量纳入这个框架之中来进行关联比较,最后做出选择。四、 决策的行为一、 个人因素对决策过程的行为特性影响最大的、起决定作用的两个方面个人对问题的感知方式和个人价值系统进行扼要的讨论所谓感知,即通过感觉而形成的知觉,它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即对事物整体的反映。个人价值系统对决策的影响作用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它影响决策者以某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来反映刺激物2、它影响决策者的判断,包括对问题的判断、对信息的判断和对方案的抉择二 、群体因素群体决策优点:群体可能比 任何单个成员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能提供更完整的信息,能够使人们更好了解所制定的决策群体决策的缺点:成员之间的影响导致低效,造成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花费的时间更多第五章 计划与控制第一节 计划与控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