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664.19KB ,
资源ID:669521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952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食用油市场竞争格局和企业应对策略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食用油市场竞争格局和企业应对策略研究.docx

1、中国食用油市场竞争格局和企业应对策略研究中国食用油市场竞争格局和企业应对策略研究摘要 本文通过对全球食用油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我国食用油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等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以小包装食用油为对象探讨食用油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通过查阅、收集、整理国际、国内食用油行业多年来取得的实际经验和相关数据,针对三个重点食用油企业,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波特五力模型,力求构建出一系列适应现状并符合发展趋势的市场运营和品牌管理的企业应对策略。 结合历史和现实、宏观和微观、行业和企业,又从全局到区域等多维度的分析,全面总结和提升,提出了食用油在目前经济大形势下的发展对策。为此,本

2、文将在简略地介绍食用油行业概况及其特点之后,再从行业发展及市场竞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市场调查及相应数据、理论的归纳、比较、分析和诊断,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市场经验和广泛适用的发展规律。通过以上的分析内容,深度挖掘小包装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前景,并紧密结合当前实践的实际过程,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最终根据新的竞争态势,提出重点发展对策。 基于以上思路,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首先概述了小包装食用油行业的概况,食用油的定义、特性和分类。并对全球食用油行业的现状作了简单总结,重点财中国食用油市场的现状做了陈述分析,包括中国食用油的进出口情况和市场发展历程回顾。2、接着深入分析了小包装食用油市场

3、的竞争格局,通过对整个行业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总结了目前此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并重点对“中粮”、“嘉里”和“鲁花”这几家食用油龙头企业的品牌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对食用油行业的竞争格局有更清晰全面的理解。3、在对整个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系统分析基础之上,预测食用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从不同维度包括产品、价格、渠道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市场运营的应对策略。关键词:食用油行业,市场运营,竞争策略第1章 绪论1.1论文研究的背景 食用油是人们生活必需的消费品,是提供人体热能和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重要食物。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而粮油

4、市场的逐步开放,更使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中国的朝阳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全球食用油消费主要以植物油为主,近十年基本保持5%左右的年需求及消费增幅。按世界10种主要食用油的国家消费量排序依次是,第一位中国,第二位印度,第三位美国。这一顺序与人口排位相一致,人口是决定消费量的首要因素。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带动了全球食用油需求和产量的不断增长。中国是食用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菜籽、花生、棉籽、芝麻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大豆、葵花籽的生产也是名列前茅。“十五”期间,中国食用油工业吸引了国外大量的资金,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使中国食用油的加工能力、生产技

5、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2005年,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10,748,829千元,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08,987,544千元,实现累计利润总额3,587,661干元。2006午,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37,509,615千元,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36,181,314千元,实现累计利润总额6,547,818干元。 2007年1-5月,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08,816,077千元,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l10,188,035千元,实现累计利润总额3,563,640千元。 2008年1-11月,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实现累计上业总产

6、值394,741,515,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2. 58%;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95,251,732,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9. 95%;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1,272,033,000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 42016。 2009年I-II月,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5,091,336,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77%;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3,956,21 1,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 85%。 虽然在国民经济中食用油行业只是一个比较小的行业,但对满足人民生活需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也将继续加

7、大,找国食用油行业发展迅速,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食用植物油需求总额为2232亿元,是1998年的3倍多。预计近几年全国年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在10公斤不到,但是在发达国家人均食用植物油年消费在40公斤左右。可见,中国食用植物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同时,食用油的消费也快速地由散装油向小包装精致油方向发展。这样小小的转变将造就一个市场容量超过200亿,年增长速度超过30%的小包装食用油大市场。小包装油的行业成长,每年有20% - 25%的成长比率。而我国油脂产业总体增长大约在5%-6%,小包装油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散油的平均增长。 行业的

8、快速成长和丰厚的利润空间造就了中国食用油市场上的多巨头,出现了“金龙鱼”、“福临门”、和“鲁花”等著名品牌,以及“中粮”、“嘉里”等产业巨头。国内食用油市场占有率主要集中在这几个主要的品牌企业,中国的食用油消费进入了品牌时代,品牌竞争十分激烈,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继续下去。另外,国际粮油巨头的进入,无论从经营理念还是管理方法都对国内粮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挑战。 因此,中国食用油市场处在一个比较复杂的发展时期,既具有国家政策调整、市场空余的大好形势,网时也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既有机遇也有挑战。1.2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食用植物油生产国,但是目前我国

9、的食用植物油产量尚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中国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仍然比较高,半数食用油依赖进口。 由于花生、菜籽、葵花籽等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培育,致使转基因大豆不断侵占我国的食用油原料市场,而且对中国的农业与农民造成了巨人的伤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油消费国,但目前外资企业却控制着我国大豆产业近80%的进口资源,以及超过60%的实际加工能力。ADM(Archer 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中盛国际、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阿丹米公司、来宝集团等国际粮商已经控制了国际大豆90%的贸易,造成了“巴西种大豆、中国用大豆、美

10、国决定价格”的畸形格局。在它们的战略之下,中国本土大豆加工企业几乎全军覆没。众所周知,国际大豆行业所存在的“南美化”现象,其所反映的就是跨国资本对南美大豆资源的掠夺和控制。目前跨国粮商通过在南美等国大力兴建加工、仓储、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旄垄断了全球80%以上的出口份额。而这种情况有可能在中国重演:主产区出现“卖豆难”,国内大豆(非转基因)产业供应链可能将会断裂。 外资除在我国食用油原料、产品加工环节掌握了控制权外,对小包装食用油的终端销售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渗透与控制。目前小包装食用油在整个食用油市场中的份额正在逐年提高,而我国的小包装食用油第一品牌丰益嘉里系的“金龙鱼”及其旗下的十几个二三线品牌却

11、都是外资独资的企业,目前其销售量已占了中国市场的54%以上,而且“金龙鱼”品牌一直以绝对的优势稳居小包装食用油行业第一的宝座,市场份额相当于同行业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的更加深入导致竞争加剧,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用油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散装油到小包装食用油,我国的小包装食用油的发展该何去何从?在我国政府调控职能缺位、国际市场风险控制应急机制尚未健全、行业协会力量有限、国内期货市场尚在整合培育中的背景情况下,能否组建一批具备大型规模、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勇于自主科技创新、风险管理力强的粮油集团,就成为突破跨国粮商直接掌握资源和供应链重围、打破国际不公平

12、竞争环境和现有定价机制的关键和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我国的小包装食用油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运行趋势进行分析,探索“中粮”、“嘉里”和“鲁花”等重点企业发展品牌、拓展市场的营销策略,全面、系统、正确地讨论得失、总结经验,分析发展趋势;力图找出该行业的特点及发展规律,掌握市场营销的脉络,提出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规划和营销策划的建议,力求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这显然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找经验与智慧,更好的进行企业和品牌的创新。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要的意义之一。1.3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文通过对全球食用油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我国食用油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等情况进行研究,获得

13、相关的食用油行业信息。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以小包装食用油为对象探讨食用油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通过查阅、收集、整理国际、国内食用油行业多年来取得的实际经验和相关数据,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波特五力模型,力求构建出一系列适合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市场运营应对策略。 结合历史和现实、宏观和微观、行业和企业,又从全局到区域等多维度的分析,全面总结和提升,提出了食用油在目前经济大形势下的发展对策。为此,本文将在简略地介绍食用油行业概况及其特点之后,再从行业发展及市场竞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市场调查及相应数据、理论的归纳、比较、分析和诊断,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市场经验和广泛适用的发展规律。通过

14、以上的分析内容,深度挖掘小包装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前景,并紧密结合当前实践的实际过程,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最终根据新的竞争态势,提出重点发展对策。这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基于以上思路,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首先概述了小包装食用油行业的概况,食用油的定义、特性和分类。并对全球食用油行业的现状作了简单总结,重点对中国食用油市场的现状做了陈述分析,包括中国食用油的进出口情况和市场发展历程回顾。2、接着深入分析了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竞争格局通过对整个行业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总结了目前此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并重点对“中粮”、“嘉里”和“鲁花”这几点食用油龙头企业的品牌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对食用油行业的

15、竞争格局有更清晰全面的理解。3、在对整个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系统分析基础之上,预测食用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从不同维度包括产品、价格、渠道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市场运营的应对策略。第2章食用油行业概况和市场分析2.1食用油行业概况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是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菜籽、花生、棉籽、芝麻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大豆、葵花籽的生产也是名列前茅。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现在中国的食用油市场需要向安全、卫生、健康、营养的方向过渡和发展。而粮油市场的逐步开放,更使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

16、我国的朝阳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2008年我国食用油价格呈高位运转态势,产品供应量紧张。在2008粮食年度,我国食用油消费持续增长,大豆及油脂进口量持续增加,价格也持续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中国油脂产业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长,而小包装油却以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成长。小包装油将逐渐扩大市场份额,最后取代散装油而成为食用油市场的主角。 目前食用油市场竞争激烈,国内三大食用油品牌金龙鱼、福临门和鲁花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三家基本都是主流油品。我国食用油市场虽然成熟,但是大公司只是在某几个油品中具有竞争优势,并不能包揽所有的油品。因此,给其他企业和新型油品预留了进入的空间。我国压榨业已

17、经形成东北、环渤海、江浙、华南、内陆等5个压榨圈。这种相对集中的产能分布,将有利于企业间的竞争,形成规模化经营。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原材料等成本的上扬,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大企业、大品牌的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按照中国现有13亿人人口计算,中国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18公斤,接近世界平均20公斤的水平。2006年到2010年期间,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加上全球人口增长,会对全球植物油的消费贡献近14%的增幅。在此期间,印度的豆油和棕榈油用量增长近200%,中国的豆油和棕榈油用量分别增长140%和200%。未来几年的中国油脂市场,由于我国人均植物油占有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国内油脂油料产

18、需缺口巨大,预计未来5年进口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12年,大豆压榨量达到4900万吨,菜籽压榨量达到1000万吨,棕榈油消费量在800万吨。“十一五”期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 食用油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色拉油和调和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难以满足特定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需求,而具有营养、保健、美味的特种食用油脂产品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特种食用油脂将成为食用油市场的下一个“蓝海”我国植物油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供应缺口需通过大量进口弥补。未来国内巨大的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因而我国油脂市场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强,油脂、油料的进口将保持增长趋势。2.

19、1.1食用油的定义 民以食为天,食用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少的主食,既是美味的来源,又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脂肪的提供者食用油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两大类。在我国,人们食用的植物油通常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棕榈油、棉籽油等,消费的动物油一般为猪油、牛油、羊油、鸡油、鸭油、鱼油等。 食用油也称为“食油”,是指在制作食品过程使用的,动物或者植物油脂。常温下为液态。由于原料来源、加工工艺以及品质等原因,常见的食用油多为植物油脂,包括玉米油、花生油、葵花油、橄榄油、山茶油、菜籽油、大豆油、芝麻油,核桃油等等。植物油具有容易被人体吸收、不饱和脂肪含量高、不易凝固的特点。 食用油是由甘油和各种脂肪酸

20、所组成的甘油三醋的混合物,甘油都是一样的,脂肪酸却有“饱和”、“单不饱和”和“多不饱和”之分。2.1.2食用油的特性油脂(包括植物油、动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缩写TG),甘油三酯由甘油和脂肪酸两部分组成,其中脂肪酸约占90%,甘油约占10%。根据脂肪酸化学结构的不同,脂肪酸又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是指其分子结构中仅有单键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则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子结构中仅有1个双键的称单不饱和脂肪酸;而分子结构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为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几种不饱和脂肪酸是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但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

21、,称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饱和脂肪酸是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膳食中摄入饱和脂肪酸越多,血清总胆固醇含量越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就越高,几乎没有例外。摄入一定数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却反而可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同样,多不饱和脂肪酸也有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抗心率失常和保证胎儿大脑发育等作用。这三类脂肪酸各有利弊,各有特点。在天然油脂当中,三类脂肪酸同时都存在,只是比例上有所差别而已。饱和脂肪酸油脂,如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脂;单不饱和脂肪酸油脂,如花生油、菜籽油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如葵花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亚麻籽油、棉籽油等

22、。常用食用油的主要脂肪酸含量如下图所示: 营养学家指出,由于各种食用油种的特性不同,长期单一食用某一种食用油,营养成分不够均衡,并不利于人们身体的健康。比如,菜籽油、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但亚油酸含量低;大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含量高,但油酸含量低;粟米油、葵花子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油酸、亚麻酸含量低;花生油、芝麻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亚麻酸含量低长期食用一种必然会造成某些元素摄入不足或摄入过量,影响人体健康。所以有专家建议,食用油要混着吃。而心脑血管疾病做为世界公共的卫生问题,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疾病,也是人群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所以相比较而言,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23、相对有帮助的油品就被誉为更健康的油品。 此外,由于我国日常饮食习惯与烹调方式的原因,老百姓还面临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问题。在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和中国营养学会的指导下,针对国人维生素A缺乏的问题,中粮、嘉里、海狮等企业陆续推出了强化VA小包装食用 油。 在国外,小包装食用油的产品研发是紧随消费需求的。日本花王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开发研制出一种新产品,这种采用酶法酯交换技术提取出来的以双甘酯为主要成分的双甘酯油,使人在食用后血中的中性脂肪难以升高,而且也很难合成为脂肪再贮存于人体内,因此成为能有效减少肥胖症的油脂。当然这种既能享受油脂烹调美食,又无身体发胖之虞的功能性油脂产品,也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

24、。 综上所述,就植物油的消费品种而言,在考虑我国油料的产出以及国外输入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开发出更多的新油源。如苹果油、葡萄籽油、西红柿籽油、南瓜籽油、柑桔油、核桃仁油等。从小包装食用油发展的趋势上说,能够为人类的健康提供均衡、全面的营养素,特别是能够预防某些疾病的产品将成为食用油产品开发的永恒主题。2.1.3食用油的分类 按目前市场流通形式可以分成散装油与小包装食用油。 按食用油脂的来源可以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两大类,不同的油脂对人体的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动物油脂以饱和脂肪酸为主,而植物油脂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且基本上不含胆固醇。 按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食用油国家新标准的品质可以划分为一

25、级油、二级油、三级油、四级油。一级油为精炼程度最高的食用油,四级为最低等级。新标准划分取代了原来的色拉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二级油。新标准还特别规定了转基因、压榨、浸出产品和原料原产国必须标识,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按生产工艺可以划分为压榨油和浸出油。国内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花生油采用的是“压榨法”,而多数大豆色拉油则选用“浸出法”。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全过程不涉及任何化学添加剂,保证产品安全、卫生、无污染,天然营养不受破坏。浸出法是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

26、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这也是大豆油价格一般要低于压榨油的原因之一。浸出过程中,食用油中的残留不可避免,国家标准规定,即使合格的浸出大豆油每公斤也允许含有十毫克的溶剂残留。 按原料的单一与否可以分为纯油种食用油及调和油,调和油是因营养或风味要求,由多种油种配制而成的。调和油不是油的等级,是多种油脂经过精炼以后,放在一起的油脂,一般来说,它通常是由两种以上的油脂经过混合以后调和而成的,多的可以到7种、8种油脂。各企业目前生产的调和油多是执行其各自的企业标准,用菜籽油、大豆油和花生油、芝麻油等按照一定比例调和在一起制成的。2.2全球食用油市场分析 2004年世界人均消费食用油18.6升,

27、 2006年度全球食用油消费量继续增长,平均增幅约为3%-4%。在一些发达国家,小包装的食用油占整个市场份额的75%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油的小包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地,小包装食用油已占当地食用油市场销售的50-60%小包装食用油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全球最受欢迎的植物油之一食用棕桐油年消费量正以7.9%的速度递增,较其他油及油消费量年均增幅3.5%超出两倍之多。大豆油占第二位。据荷兰合作银行统计,2006年到2010年期间,全球植物油消费增长约27%,这将是五年期的最高增幅。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质量要求不断提

28、升。而粮油市场的逐步开放,更使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业的高端市场上,又以国外进口的橄榄油、中国本土的核桃油等用珍贵天然植物原料物理压榨出的天然植物食用油为主,占据了这个金字塔尖市场的主要份额。根据最新统计数据,高端食用油行业每年以近80%的速度在增长。 高端食用油之所以会走俏,原因在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市场消费的差异化同趋明显,一部分高端消费者关注饮食的健康和营养,当然也关注食用油的原料和成分。食用油消费是有习惯的,比如东北以豆油为主;江南、西南的消费以菜油为主;山东、北京习惯消费花生油:美国人大量使用玉米油,欧洲人使用葵花籽油。从高端市场来看,美国人普遍于消费橄榄油,法国

29、人比较认可核桃油,红花籽油则在日本有广泛的应用。不同的油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正如五谷杂粮、瓜果食蔬对人体不同的营养补充一样,食用油也应搭配使用。 目前,国内高档天然食用油市场,大众较认可的是花生油和橄榄油。2.3中国食用油市场分析 从食用油市场来看,目前我国国产油增长缓慢,进口油增长迅速,精炼油消费增长很快,占据了75%城市食用油市场,其中有15%是小包装食用油,并逐渐向农村市场渗透。随着城乡居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小包装食用油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消费量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2005年我国食用油消费量已经达到1850万吨,较2002

30、年的1350万吨增加500万吨,增幅达到37%人们的消费习惯正由散装油向小包装精致油方向发展,造就了一个市场容量超过200亿,年增长速度超过30%的小包装食用油大市场。 近年来,食用油市场上陆续出现葵花籽油、橄榄油、核桃油、山茶籽油、红花籽油等天然食用油,人们消费新油品的热情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大。同时,小包装的新鲜油品替代了大包装桶装油,成为人们的最爱。以葵花籽油为例,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在2001年进口的葵花籽油数量还只有400吨,到了2004年,达到2700多吨。这一数字的变化说明了目前国内食用油消费市场的变化。据上海商情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信息,多力葵花油已连续几个月居上海年度畅销快

31、速消费品葵花油冠军。业内人士称,很久以来花生油、大豆油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市民炒菜多“油”齐下,彰显出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据营养专家称,葵花籽油的人体消化率96. 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8%,其中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有显著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和预防冠心病的作用,可起到抗氧化、防衰老、保持年轻活力的作用。所以,葵花籽油是营养价值很高、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优良食用油。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国际心脏病协会等多个官方机构以权威的研究结论推荐葵花籽油。美国心脏医学会出版的期刊循环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地中海式饮食对预防心脏病有极大的帮助。橄榄油、葵花籽油、醋梨、鱼、五谷杂粮等食物都是不饱和脂肪

32、酸的最佳摄取来源。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及中国的港、澳、台地区,葵花籽油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约70%的人普遍食用葵花籽油。 目前小包装、新式油品类不断升级的特点非常明显,今后食用油必将向更重口感、营养和健康的方向发展。2.3.1中国食用油进出口情况分析 根据海关总署提供的资料,2007年我国进口豆油282.3万吨、棕桐油509.5万吨、菜籽油37.5万吨,其他油脂87.2万吨,合计进口油脂916.5万吨:进口大豆3082.1万吨(折油554.8万吨)、油菜籽83.3万吨(折油30万吨)、芝麻19.4万吨(折油7.4万吨)、其他油料0.9万吨(折油0.3万吨),进口油料合计折油592.5万吨。进口油脂油料总计折油1509万吨(如下图所示),较2006年多进了306.6万吨。 而我国小包装食用油的发展与我国食用油脂油料的供给发展两者是直接关连密不可分的,随着我国对进口油脂油料的不断依赖,我国小包装食用油产业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大油商的牵制 首先,我国食用油市场消费量增加迅速,国内食用油生产相对缓慢,进口食用油猛增。自1996年以来,我国食用油国内供给量虽呈上升趋势,但增加的速度相对缓慢。而食用油的消费量由于受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