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40.41KB ,
资源ID:66948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948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09八古汉语同义词.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09八古汉语同义词.docx

1、09八古汉语同义词 古汉语同义词一、古汉语同义词的性质和特点(见考论199页)二、古汉语同义词的分类同义词属于词汇学的内容,而词汇学一般研究实词,因此,古汉语同义词一般也限定在实词的范围内。这样,古汉语同义词按词性类别可分为名词(类)同义词、动词同义词、形容词同义词、副词同义词等。例如: 1、名词同义词 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荀子非相)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例1 中的“身”、例中的“躯”都指人的身体。 2、动词同义词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一一“射稽”,人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战国策齐策) 谢安

2、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晋书谢安传)例例中的“讴”、例中的“歌”、例中的“咏”都是“歌唱”的意思。 3、形容词同义词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韩非子说林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战国策赵策) 有玄云从西北方起。(韩非子十过) 例中的“缁”、例中的“黑”、例中的“玄”,都表示黑色。4、副词同义词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袁盎)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例中的“备”、例中的“皆”,都是“都”的意思。古汉语同义词还可以按照同义词的相同程度来分类: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和一个义位基本相同的同义词。1、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或称异称词,俗称

3、等义词。一个义位是由众多成分构成的,有六分法、三分法等。其中最主要的或者核心部分是理性义,又叫概念义或指称义。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是指理性义相同,色彩义、社会义等其他成分有所不同的同义词。例如:“岁、年、祀、载”都表示一个回归年,其所指为同一概念,为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但它们是不同时代语言的积累: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二是所指为同一对象。“母”“孃”都是母亲之称,所指为同一对象,为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但她们有书面语、口语色彩的不同。杜甫兵车行:“耶孃妻子走相送。”“汞”“水银”都是指一种金属元素,符号是Hg,所指为同一事物,为一个义位相同的同义词。但“汞”是科学

4、名词,“水银”是通称,风格色彩不同。广雅释器:“水银谓之鸿(汞)。”2、一个义位基本相同的同义词或称一般同义词。一个义位基本相同是指理性意义的大同小异。它是同义词的“大本营”。其中也有两种情况:理性意义大同小异者,理性意义大同小异而且附加意义也有异者。前者如:【恭、肃】 说文心部:“恭,肃也。”段注:“肃者,持事振敬也。尚书曰:恭作肃。此以肃释恭者,析言则分别,浑言则互明也。论语每恭敬析言,如:居处恭,执事敬。貌思恭。事思敬。皆是。”又聿部:“肃,持事振敬也。”段注:“广韵恭也,敬也,戒也。”按:据段注可知,“恭”、“肃”浑言互明,均可表示恭敬、谦逊的意思。析言有别:“恭”是论语“居处恭”、“

5、貌思恭”中之“恭”的意思,即在外貌上要恭逊,也就是要端正庄严;“肃”同“敬”,是论语中“执事敬”、“事思敬”中之“敬”的意思,即在心理上要敬慎,也就是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后者如:【唯、诺】 说文口部:“唯,诺也。”段注:“此浑言之。玉藻曰:父命呼,唯而不诺。析言之也。”又言部:“诺,应也。”段注:“口部曰:唯,诺也。唯、诺有急缓之别,统言之皆应也。”按:“唯”、“诺”为人的应答声。浑言不别,都表示应答的声音,以示应允。析言之,“唯”是急声回答,一般用于卑对尊、下对上;“诺”是缓声回答,一般用于尊对卑,上对下或平辈之间。 三、古汉语同义词的求同(参考证141页) 古汉语同义词的求同,不能靠语感

6、,而要靠证据,即要充分利用传统训诂材料、文献材料等。具体来讲,有单训、互训、同训、递训,同义连用、同义对文、异文,替换等。只有对这些材料进行细致地鉴别、利用,才可以确定古汉语同义词。1、单训古人训诂,主要用同义词作训。因此同义单训可作为同义词构组的依据,如:说文:“疾,病也。”“听,聆也。”这就是两组同义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单训都是同义词,如声训“天,颠也”之类,就不是同义词。需要我们细心体会。 2互训 互训是同义词互相训释。这在现代的词典中是要尽量避免的,但在古代的辞书如说文中就很多。凡互训词绝大多数是同义词,可以作为同义词构组的依据。如: “逐,追也”、“追,逐也”;“讽,诵也”、“诵,

7、讽也”;“亡,逃也”、“逃,亡也”;“珍,宝也”、“宝,珍也。” 前二组是同部互训,后二组是异部互训。“追、逐”,“讽、诵”,“逃、亡”,“珍、宝”,各成同义关系。但必须注意,它们通常都是理性意义有异的一般同义词,而今不少人却以为此类互训都是等义词,即我们所说的异称词,属于没有辨释价值之列。这是误识。它们既不是同一对象,也不是同一概念。 3、同训指不同的词用同一个词来训释。“A,C也”“B,C也。”则A、B、C就是同义关系,常构成一般同义词。如说文走部:“遭,遇也”“逢,遇也。“逢、遭、遇”三者同义。但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并不都是同义关系,有时可能以大名释小名。训释词与几个被训释词有时夹杂近义。如

8、说文:“式,法也。”“模,法也。”“辟,法也。”“范,法也。”“模、式、法”是同义关系,为法式义。但“辟”是其引申义,当与刑法词共组。 4递训 是用同义词递相训释,即A,B也;B,C也。A、B、C可能构成一般同义问。说文:“逝,往也。”“往,之也。”“逝、往、之”在到义上同义。但递训最需按相同义验证,一般一递还可利用,二递以上就多是近义词了。如说文:“祉,福也。”“福,祐也。”“祐,助也。”“福、祉、祐”在福义上同义,而“助”是别一义。 5异文 异文是同一典籍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文献记载同一事物,相应的不同词往往同义。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求同”。如逸周书克殷篇:“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诸侯。”史记周本

9、纪“手”作“持”,“手、持”同义,“手”取动词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会梁孝王卒。”汉书司马相如传:“会梁孝王薨。”“卒、薨”同义。战国策楚策:“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千里。”新序杂事二“续”作“继”。二词同义。 但用异文证同义尤需慎重。因为造成异文的因素很多,因同义而致异仅为其一。 6同义连用 所谓同义连用,是指两个或两个义上意义相同相近甚至相类的词并列连用的语言现象。商君书徕民篇:“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数泽处什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处什一。”这里有四组同义连用。左传成公十三年:“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加点的全是同义连用,两个连用的词之间是同义关系

10、。同义连用现象非常广泛,因而可作同义词构组系联的最常用方法。如波浪义的同义词: 晋陆机君子行:“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李白赠华州王司士诗:“淮水不绝涛澜高。”杜甫秋兴诗之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波澜”、“涛澜”、“波浪”皆同义连用,构成表波浪义的同义词组“波、浪、涛、澜”。 但是,在利用同义连用时,应注意所连用的那个“义”。有时,并非严格的同义而是近义,甚至类义。如常见的“国家”、“关键”之类,其中“家”表示国家义,从不单用,故与“国”只能算类义词。“关”是从里关的大门闩,“键”是插于关的短木橛,属于近义词。有时,由于词义的古今之异,同义连用也不是一望即知。如贾谊治安策

11、:“此时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晁错论贵粟疏:“操其奇赢,日游都市。”前句“治”也是安义,故是同义连用。后句“都”指都城,“市”指集市,二词是偏正结构。古代的同义连用的词语,很多后代变为同义复词,一直用于今,如“朋友、腐朽、覆盖、骄傲、谨慎、凋谢、觉悟、美丽、宏大、关键、缔结”这表明,现代汉语的同义复词也是可以用来证同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同义连用者,有时还可以包括用现在的同义复词来证同。 7对文同义 对文只有相互对应关系的词、语、句。同义对文是对文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包括同句对文和偶句对文。前者如诗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

12、成语“一丝一缕”、“千丝万缕”,“丝、缕”对举,泛指细线,二者同义。后者如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愧、怍”是偶句的同义对文。与同义连用一样,同义对文也包括近义、类义等非同义词。如荀子王制:“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加点的都是对文,“贵、官”相关词,“赏、罚”是反义词。 8避讳 古代都行避讳。而避讳改字,用同义词替换是主要的方法。于是避讳字也可以作为构组时确定同义的一种依据。如汉高祖刘邦,以“国”替“邦”,“邦、国”合组。武帝刘彻,以“通”替“彻”,“通、彻”合组。后世亦仍旧贯。唐高祖李渊,“渊”改为“深”;太宗李世民,“民”改为“人”;高宗李治,“治”改为

13、“理”。原字与改字构成同义。但后来也有非取同义,而是相关义者。如晋元帝夫人、简文帝母名阿春,“春”改为“阳”,连春秋也改为阳秋,后有成语“皮里阳秋”,形容人内心对是非罪恶有判断。此“春”与“阳”就非同义词。避讳字所构成的同义词,都是二词一对,在同义词中比例甚小。 9、替换 “替换”是同义词的一个基本功能。同义词,就是替换使用的客观存在;同义词越丰富,替换的功能越强。总体上看,所有的同义词组,都有可以替换和不可以替换两种使用法:不可以替换,是取同义词之异;可以替换,是取同义词之同。每一组中的同义词都存在着“同”与“异”两种属性,否则不成其为同义词。这两种属性并不矛盾:见其不可替换之异,不要怀疑其

14、同;同样的,见其可以替换之同,也不能抹杀其异。因此,利用同义词的可以“替换”确实可以识別同义词,“替换”法自然可以成为鉴别同义词的一种手段,并且是一种最基础和最常用的手段。不过,我们所说的“替换”,是指充分发掘和利用前人在文献使用中的实际“替换”,而不是辨释者自己作假设性替换,这就形成了考察前人“替换”内容的“古人替换使用”求同法。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没有或缺少恰当的训诂文献材料的同义词更为重要。兹举其数端: 异名同指一物,诸异名为同义词。如晋书隐逸传夏统:“小女曹娥其父堕江不得尸,娥仰天哀号,中流悲叹,便投水而死。父女丧尸,后乃俱出,国人哀其孝义,为歌河女之章。”“江、河”互用同指所投之水,二者

15、同义。太平御览卷六六引扬州记曰:“太湖一名震泽,一名笠泽。”引刘澄之荆州记曰:“华容县东南有云梦泽,一名巴丘湖,荆州之薮也。”都作为异称专名的替换词素,“湖、泽、薮”三词同义。 如连用词同用于一物,它们就是同义词。“封、禅”是连用词。大戴礼记保傅:“封泰山而禅梁父。”文心雕龙封禅:“光武巡封于梁父。” “封、禅”皆用于梁父,故是同义动词。异名用于同质异物,诸异名为同义词。春秋以降,楚昭王墓称昭丘,赵武灵王墓称灵丘,吴王阖闾之墓称虎丘。“丘”是帝王坟墓之称。秦始皇墓称骊山,汉高祖墓又称长山,则“山”是帝王坟墓之称。以后帝王坟墓都称“陵”。异名而物之性质相同,故“丘、山、陵”先后纵向替换,都是帝王

16、陵墓的专称,成一组同义词。总之,在古汉语同义词辨释中,无论对于哪一类同义词,“古人替换使用”求同法都是要发掘和利用的。但它所系联的同义词多数是一般同义词,异称词比较少,以上所举,只有末例古代帝陵之称,似乎象异称词,但因为是异时之称,理性意义不完全相同,故也很难说是异称词。同时须知,审察古人替换使用的作用,主要还不是用于识同,而是辨异,这是需要注意的。 四、古汉语同义词的辨异(一)古汉语同义词的异点古汉语同义词的辩异,就是要辨析出一组同义词有什么不同,这是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重点所在。要辨异,当然首先必需知道有哪些异点,这样,研究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下面按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进行介绍:1、 语

17、义层面这是从同义词的理性意义的角度所作的分析。同义词是按意义类聚的词群,因此这是其主要区别特征所在的层面。 内质不同表现在各种具体器物、用具是不同的质料,这也常成为一个区别点。【模、镕、型、范】 浇铸器物的模子。常有四名:“模”,木模;“镕”,金属模;“型”,土模;“范”,竹模。左思魏都赋:“授全模于梓匠。”汉书董仲舒传:“犹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铸。”(熔通镕)谢灵运命学士讲书:“凝土亦能型。”荀子强国:“形范正,金锡美,工冶巧。”【鞭、策】 表示驱马的鞭子,皮鞭曰鞭,竹编曰策。【简、牍】 表示简牍,“简”是竹简,“牍”是木简。【砥、砺】 称磨刀石,质地细者为砥,质地粗者为砺。表现在形容词,就

18、是形容事物性状角度的微别。【安、逸】 都是舒服义,“安指安稳,“逸”指自由自在。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晏子春秋谏上:“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暑、热】 说文段注:“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礼记月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形制不同各种器物用具都有一定的形制。【筐、筥】 上古竹制盛饭器,方形为筐”,圆形为“筥”。诗召南采蘋:“于以盛之,维筐及筥。”毛传:“方曰筐,圆曰筥。”【门、户】 两扇为“门”,单扇为“户”。认识相似物的形制并不容易,故相应的词也就难别。【囊、橐】 都是袋子,“囊”是指上有口、下有底、由上而下盛物

19、之袋。“橐”指两种形制之袋,一种是无底橐,用皮革布帛等张而置物,卷转而两端扎口。一种是有底橐,用布帛等柔软物缝制,两端封底,口开中间,两端置物。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盛满沙。”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发橐,出阳生,曰:此乃齐君矣。”此当是无底橐。左传宣公二年:“(赵盾)而为之箪食与肉,置之橐以与之。”此是有底橐。用途不同凡物皆有其用,无论大小粗细。【仓、廪】 藏粮食的仓库,其中藏谷物的称“仓”,藏米的称“廪”。后汉书翟寛传:“至仓谷腐而不可食,钱贯朽而不可校。”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园、圃】 农艺中的一个分支是园圃。“园”,果园的通称,

20、种植果树等木本植物。“圃”,种植蔬菜等草本植物。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诗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毛传:“春夏为圃,秋冬为场。”郑玄笺:“场圃同地。自物生之时,耕治之,以种菜茹;至物尽成熟,筑坚以为场。”【脩、脯】 上古、秦汉,“脩”是切成条状、调味捣坚的干肉,用为菜肴;“脯”是切成薄片、加盐制成的干肉,用作酒肴,二者形制,用途各异。论语乡党:“沽酒市脯不食。”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部位不同有些同义词是指某种事物部位之异。【领、颈、项】 都表示颈脖,“领”指全部。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颈”指前部。萄子荣辱:“小

21、人莫延颈举踵而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吻颈之交。”“项”指后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案灌夫项,令谢。”这里“引领”、“延颈”似乎无别,其实不然。“引领”是伸长整个头颈远望,表示极度欣喜、企盼之情。“延颈”是踮起脚跟、拉长前颈,此是原地转动颈部来后顾,颈后部不动,故用“延颈”,而不说“延领”,非常精确。【牙、齿】 口前部的是齿,口后部的是牙。齿的部位由唇护着,故有“唇亡齿寒”之语。人与动物相同。犬、虎均无齿,故作“犬牙交错”、“虎口拔牙”。 范围不同【声、音】 表示声音,“声”是总称,也可泛指各种声音,范围最大。“音”指乐音。礼记乐记:“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郑玄注:

22、“禽兽知此为声耳。不知其宫商之变也。”【法、律】 表示法律义,“法”范围大,制度与具体条文皆可称之。管子明法:“法者,天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律”创制于秦,后代凡法律,均以“律”称。【花、荣】 都表示花,“华”指木本植物之花,“荣指草本植物之花。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国语晋语:“黍稷无成,不能为荣。”以上是名词,动词也有范围大小之别。【谄、谀】 表示奉承义,“谄”,用语言、体态等皆可,范围大。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而“谀”,指用语言的奉承。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先生何言之谀也。”范围的不同常表现为人与物。如:【放、置】 赦免义,“放”可用

23、于人和物。而“置”只能用于人。管子小匡:“放旧罪。”佛教之“放生”乃用于动物。史记吴王濞列传:“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还常有具体与抽象的不同。如:【储、蓄】 “储、蓄”都表示积蓄。但前者只用于具体意义,而后者还可用于抽象意义。汉书何并传:“储兵马以待之。”国语楚语下:“积货滋多。蓄怨滋厚。”【顿、瘁】 表示劳累义,“顿”多用于兵事、劳役等,“瘁”多用于生活、工作。【恶、劣】 表示恶劣义,“恶”多用于具体事物,“劣”多用于抽象事物。作用不同凡名物有其用途,而动作行为则有不同的目的和作用。如:【刍、芟】 “刍、芟”都表示割草,但前者是为饲养牲畜,而后者是为去除无用之草。左传昭公

24、六年:“禁刍牧采樵。”隐公六年:“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迁、徙】 表示官职的调动有很多词,均调任义,而作用不同。“迁”表示调任高一级的官职。汉书主父偃传:“偃数上疏言事,迁谒者、郎中户、中大夫,岁中四迁。”“徙”表示平调或降职。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迁为齐相。徙为吴相。” 侧重点不同侧重点之异是同义词词义之异最为多见的。凡侧重点,在一个共义中,一定不止一个,一般是有相对或相并的两个,以供有关的词去“侧重”。常见的如行动与心理,己方与对方。如:【骄、傲】 都表示骄傲,一般据楚辞离骚王逸注“倨简曰骄,侮慢曰傲”,而以为“骄”重在心理状态,“傲”重在行动表现;或

25、以为二者是情态不同,均未确,也未深味王注。按,二者均指心理状态,“骄”侧重在自高,从施动者而言。韩非子说林上:“智伯必骄而轻敌。”“傲”侧重在轻视人,从对象而言。吕氏春秋士容:“傲小物而志属于大。”高诱注:“傲,轻也。”韩非子六反:“民慕其利而傲其罪。”谓百姓贪慕利而轻视犯罪。有行为与结果,或重在动作行为本身,或重在结果。【灌、溉】 灌溉义,“灌”重在行为,“溉”重在结果。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逃、亡】 表示逃离,“逃”是通称,可指逃离,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也可指逃到,包含结果。韩非子喻老:“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亡

26、”则重在逃离、逃开,即重在行为。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听、闻】 “听”,只表动作,“闻”重在结果,即听见之意。荀子君道:“此所谓视乎不可见,听乎不可闻。”【视、见】 上句“视、见”亦相类。【拔、擢】 表示拉拔义,“擢”只表示此动作,“拔”重在结果,指拔出来。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枚乘上书谏吴王:“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养、育】 表示养育义,“养”侧重在提供生存条件。荀子正名:“蔬食菜羹而可以养口,粗布之衣而可以养体。”“育”侧重在繁殖的过程。易渐:“妇孕不育,凶。” 名词、形容词也有侧重点的不同。有情与形:【容、貌】

27、 “容”指面部表情,重在神情、脸色;“貌”指面部形状,重在外貌、面相。庄子天地:“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白反邪?”论语季氏:“色思温,貌思恭。”邢呙疏:“体貌接物不可骄亢,当思恭逊也。”有点与面。【锐、利】 都表锐利义。“锐”,重在锋芒之尖;“利”,重在刀口之快。淮南子时则训:“柔而不刚,锐而不挫。”战国策齐策:“矢非不降,剑非不利也。”【迟、钝、拙】 表示不灵敏。“迟”,重在反映慢,多用于思想。“钝”,重在不干脆。多用于言语、行动。“拙”,重在呆板,多用于思想和行动。汉书杜周传:“周少言重迟。”鲍宣传:“臣宣呐钝于辞。”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方式不同【寝、卧、寐、睡】

28、 “寝”既可指睡着。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扰。”但也可指不睡着。公羊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寝”只表示在床上睡,不论睡着与否。论语公冶长:“宰子昼寝。”故是通称。“卧”,伏倚它物而睡。孟子公孙丑下:“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赵岐注:“孟子不应答,因隐倚其几而卧也。”指伏在几上睡。扩大可泛指凭物而睡,不论几还是床。汉书汲黯传:“(汲黯)多病,卧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寐”,才指睡着。国语吴语:“王寐,畴枕王以讙而去之,王觉而无见也。”“睡”坐着打瞌睡。战国策秦策:“(苏秦)渎书欲睡,引银白刺其股,血流至足。”足见是表坐着,要打瞌睡。以上都表古人睡觉的种种方式

29、。【逃、遁】 逃离义,“逃”是通称,“遁”则指隐蔽地逃,重在方式。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诸侯救郑,楚师夜遁。”【谏、讽】 “谏”表示正面规劝,“讽”表示婉言规劝。【浇、灌】 “浇”表示小水量灌溉,“沃”表示大水量灌溉。【残、酷、暴、虐】 残暴义,“残”为通称,“酷”多利用刑法条文,“暴”都利用权与力,“虐”多利用不人道手段。速度不同有些同义词是表示速度的快慢。【行、步趋/走、奔】 表示行走,“行”,通称。墨子公输:“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不论快慢,相当于今之走。“步”,慢走。战国策齐策:“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趋”,快走。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走”,跑。韩非子五蠹:“

30、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奔”,快跑。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速、讯、疾】 表示快速,“速”,通称,表单位时间内速度超过一般。国语晋语:“子必速行!”“迅”则更快于“速”。阮籍答伏义书:“夫九苍之高,迅羽不能寻其颠。”“疾”是快而带凶猛之势。“疾风”、“疾驶”之语是其例。程度不同指一些动作行为轻重缓急的不同。【饥、饿】 均表示肚子空空。前者是一般的饥饿,后者是极度的饥饿。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淮南子说山川:“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摧、折】 都表示折断,“摧”是用强力折断,“折”是一般的折断,前者比后者语意要重。史记孔子世家:“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如改用“折”,语气就轻些。他如表示劳苦的“劬、劳”,表示放纵的“恣、任”,表示践踏的“躏、蹂”,三组都是程度有別(前重后轻),后世不用的“劬、恣、躏”,其语意均重于沿用于后世的另三个词。这里有个规律:凡是互训等义的两三个词,在语意上程度重的往往是后世淘汰的那些词,程度较轻一些的是通称或后世沿用的那些词。形容词也有程度差异。【枯、槁】 都表示草木干枯,“枯”是失去水分的状态,“槁”是毫无生机的状态,后者比前者语意较重。礼汜月令:“草木蚤枯。”孟于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事之,苗则槁矣。”【绛、红、丹、赤、朱】 表示红色,深红是“绛”,浅红是“红”,比红稍深一点是“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