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55.85KB ,
资源ID:669409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940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票据市场信贷规模隐身的黑洞 11722.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票据市场信贷规模隐身的黑洞 11722.docx

1、中国票据市场信贷规模隐身的黑洞 11722! 中国票据市场:信贷规模隐身的“黑洞” 11-7-22 星期五* 商业承兑汇票和电子化是未来方向 李宏薇/曾菱/冉莹/钟华 路透上海7月22日电 -中国收紧流动性,给银行套上信贷规模的紧箍咒。怎样在这个信贷数字上变魔术?乱象丛生的票据市场成为信贷规模凭空消失的黑洞。道理很简单。商业银行做出一笔10亿元人民币的票据贴现业务,相当于向市场提供了10亿元的流动性,这时仍算是银行的信贷规模。奥妙在后面。商业银行之后以先卖断再回购的方式,将票据转给交易对手农村信用社,从而成功将信贷规模从自身报表中消除;而对手方的农信社则借其独有的会计核算漏洞优势,将占用信贷规

2、模的票据转贴(买断)与不占规模的票据回购混在一起核算,也避开了信贷规模。一边是商业银行在与农信社交易后,将这部分贴现票据剔除出信贷;一边是农信社接手后将其与回购放在非贷款类科目,也成功规避了纳入信贷规模。本应计入信贷报表的10亿元,就这样消失于无形。在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享受着这些票据业务带来利差收益的同时,这部分流动性绕过监管部门统计的信贷规模,悄然向市场提供了资金。神秘消失的票据贴现有多少?央行对票据的统计数据或可提供一些线索。截至2010年末,纳入银行统计口径的商业汇票签发馀额达到5.6万亿元人民币,而贴现馀额仅1.48万亿元,两者之差高达4.12万亿元。而2009年年末上述两者之差仅不足2

3、万亿,一年之间差额倍增。票据签发量和贴现量之间4万亿元的差额,有很大一部分通过机构间的回购交易规避掉了(信贷)规模,华东一银行票据业务人士说。自上月起,本地媒体陆续爆出河南等地农信社,利用会计漏洞,通过票据买卖帮助商业银行腾挪贷款规模。充斥着逃规模、违规理财、伪造票据等词汇的票据市场乱象,终于引得监管层强硬出手。银监会一纸禁令,责令票据业务违规严重的金融机构停办相关票据业务,监管力度明显升级。路透7月初引述消息人士指出,中国银监会已下发通知,全面开展票据业务检查,重点检查金融机构是否通过票据贴现逃避信贷规模等,并严禁从事或参与以规避信贷规模为目的的票据买卖行为。此外,还将重点检查金融机构会计科

4、目设置与执行的规范性,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贴现资金流向的合规性等。*拨开乱象迷雾* 银监会近来开展的检查风暴,表面看是对票据市场进行规范化,但实际上直指规范信贷管理。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其中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33万亿元,属于银行表外信贷,未受信贷调控。上海一股份制银行交易员指出,查票据实际上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就是信贷规模的问题。 传统贷款的交易方式相对单一,在规模上做手脚不容易。而票据业务因灵活性和衍生产品支持,更容易出现钻政策缝子或违规的情况。特别是前期监管层对表外贷款寻根问底,银行不得不勒紧了信贷的口袋。这使得农信社违规提供的逃规模渠道,更加受到市场欢迎。除

5、了农信社借会计核算漏洞为其它机构逃避信贷监管外,近年来势头强劲的理财产品亦被广泛使用。上海一从事理财业务的交易员透露,比如说某分行办理的票据贴现业务,占据了信贷规模。那么总行会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去买,这样分行就可以销掉这部分信贷规模。该交易员并称,按规定理财产品不能直接投向信贷类资产,而票据转贴按严格意义上说,是属于信贷类的,因此理财产品会以回购等名目进行,将资产转入表外。针对理财产品不能投向本行资产的规定,不同银行之间相互购买对方资产规避较多。没说不可以互相投,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不过随着6月以来银监会对票据理财产品监管力度的加强,票据理财产品发行明显不如以前。她表示,我们可能要考虑与信托公司

6、合作,投资主体和信托公司签订合同,他们再来买银行的票据产品。 实际上,较之曾一度给银行带来大量坏帐的信贷业务,票据业务的坏帐率并不高,甚至低得惊人,却总是因为带有诈骗性质而掀起轩然大波。今年年初齐鲁银行身陷伪造金融票证案一事,除了给城商行扩张之路敲响一记警钟外,其票据业务亦因信用危机而受损明显。*曾在松紧货币政策转换中受伤* 种种乱象的背后,是信贷规模变得稀缺,银行机构不愿票据融资占用信贷规模。这与信贷宽松时的状况迥然不同。中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2009年将新增信贷目标,从原来的5万亿元上限抬升至8万亿。最后,这一数字定格在9.6万亿元附近。在此大背景下,各商业银行为快速扩充信贷规模,以完

7、成政治任务,易扩张、好调整的票据融资业务被大范围使用。在类似膨胀剂效果的票据融资支撑下,2009年一季度银行新增信贷达到了4.58万亿元的纪录高位,其中票据融资占比达到32%,而2008年该比例仅为15%上下。但下半年形势急转直下。票据融资开始为真正的信贷让位。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7月起票据融资项的一连串红字,将上半年画下逾1.7万亿的大饼吃掉七成,导致全年票据融资增量回落至4,500多亿元,占贷款增量的比例也跌到5%下方。随着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票据融资这种占规模,收益总体偏低的替代产品增长势头越来越弱。在2010年全年新增信贷较上年减少不足两成的情况下,其票据融资则从增变减,净减少额逾9

8、,000亿元。上海一银行交易员表示,近两年票据市场跌宕起伏,从根本上来说只是宏观政策方向转换下的必然产物。信贷现在收的太狠了,以前放的太松,货币政策的波动太大。 银行业龙头 工商银行(601398.SS: 行情)(1398.HK: 行情)2010年年报显示,当年票据贴现减少2,126.57亿元,下降64.5%。原因主要是根据信贷投放和信贷市场需求情况,主动调整收益率较低的票据贴现业务规模,以实现信贷均衡投放和收益目标。中国监管层为了制约银行月初信贷投放冲动,将自6月起对商业银行的月度日均存贷比进行监测,要求存贷比日均不得高于75%的监管标准。*不走明道走暗道* 明道越走越窄,暗道就成为选择。在

9、广受关注的农信社逃避信贷监管一事中,股份制银行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一般国有银行将票据持有至到期不同,股份制银行多作为票据周转的中间渠道,一般不长期持有票据。有了票据后,要不就周转出去,要不就找农信社。大量快速周转获取收益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与农信社合作的必要性十分重要。这也有监管机制方面的原因。华北一银行交易员表示,银监会各地银监局对其管辖区内的城商行、农信社管理比较严格。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受总行管理。这也成为股份制银行在票据业务上能屡打擦边球的原因之一。票据业务给银行带来的利润率时高时低并不稳定,银行为何青睐票据业务?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很强的流动性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能作

10、为调节银行贷款规模的利器,增强应对政策以及市场变化的机动性。以2005年-2006年初票据贴现利率快速下行至不足2%为例,这一水平远低于当时的半年期存款利率2.07%。市场人士透露,这有可能是部分国有银行筹备上市,为降低坏账率而做大贷款规模,因而大举收票所致。贷款有刚性,一旦政策变化了,银行就死掉了;而票据具有柔性的特质,银行经营必须刚柔并济,票据专家徐星发称。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开具承兑汇票属于承兑行的表外业务,并不占用银行的信贷额度,却能为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同时增加了保证金存款的规模。如此一举多得,银行何乐而不为呢? 央行统计显示,中国社会融资总量中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从2008年的1.

11、6%上升到2010年的16.3%。苏州一外资行客户经理称:很多银行都规定中间业务占比不能低于一定的比例,现在很多银行都上市了,这方面的规定更加严格,而且(开承兑汇票)还能帮助银行完成存款任务。 *监管风暴中,票据市场利率攀高* 银监会严查农信社逃信贷规模,以及整顿票据理财业务以来,票据转贴市场利率连连爬高。半年左右的银行承兑汇贴现利率已迈向年息9%高位,令近期买断市场交投清淡。上海一国有银行交易员指出,收票机构减少,自然伴随票据市场利率的高位。预计今年票据市场整体利率水平仍将保持高位。对于票据整顿下企业融资遇阻,华南一小型银行票据交易员称,下半年到期的票据,不转怎么办。企业资金链就有可能断裂,

12、想想都挺可怕的。 杭州一大型票据中介机构上海分公司的负责人则透露,该公司已经全员放假两周,因为来公司也没有事做,没有(贴现)行啊,不如给大家放大假。面对高企的贴现利率,除增加企业被迫持票到期机率外,而且民间借贷高达20%以上的资金成本背景,致银行放贷条件日趋苛刻,等候也越来越长。如果票据贴现这一渠道堵塞,或近关闭,很可能造成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进入转贴市场的票据基本都是杭州、南京大企业。一般小企业开几百万的票,对市场没什么影响;大企业一开上亿,而且都是滚动签发的,再签不出来这资金链可能就断了,华北一银行交易员也表示。河南、湖南等地农信社相关违规票据业务陆续

13、叫停后,目前银行表示他们正忙于应付检查,接下来对实际业务的影响暂时还不好说。上海一股份制银行交易员指出,目前市场先观望,预计对中小型金融机构冲击会大一些,大型银行影响有限。华北一商行交易员认为,就农信社而言,贴现和转帖之间仍然有利差,只是他们的盈利口径少了一大块儿,短期影响并不大,监管层之所以挑这个时间来检查,还是有其考虑的。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监管层本次规范票据业务的最终目标和执行力度到底是什么样子。上述小型银行交易员就表示,估计上面也不会一下子就全掐死吧。银行业务的刚性太强了,做大了容易,但往回收不好办呐。 票据作为目前市场元素最多的信贷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赋予了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期望

14、。因此分析师估计监管层不会因噎废食,一灭了之。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银行票据交易以Shibor为定价基础,其受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化程度较高。*未来:商业承兑汇票被寄厚望* 在诸多结算工具中,除银行汇票、支票等直接支付手段外,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以其支付性和融资性兼具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商业汇票的首要功能是支付工具,因此票据法特别规定银行承兑汇票必须有真实的贸易背景。但企业和银行往往出于各种目的开票,导致承兑汇票在一级市场签发承兑时就颇为暧昧。企业除了与银行有类似的合作外,如果能够获得银行敞口的信用,即30%或50%的保证金比例开票,则银行承兑汇票

15、兼具了杠杆融资的功能。东北一银行分支机构信贷员称,受人力限制和开展业务驱动,其对商业汇票的审核只要表面要素齐全,我们就把它看作合法合规的。尤其是全额保证金,肯定是可以开的。 甚至有银行与企业约定,企业若想获得贷款资金,条件是企业动用一定的自有资金滚动开票,即开票后马上贴现,贴现资金再作为保证金继续开票,以此来为银行创造存款,滚动开票损失的贴现利息银行将在其它合作的业务环节予以补偿。这类承兑汇票往往要求90%甚至100%的保证金。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不仅使银行有利可图,在某些时候,开票企业亦可从中获取无风险收益。路透一个月转贴参考率报价显示,2009年上半年转贴买方报价多在1.5%-1.6%区间,而

16、半年期存款利率为1.98%。如果企业存入100%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再去贴现,在获得资金的同时,亦可赚取一定比例的收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目前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体的票据市场独立性较低,很多时候是信贷的附属品,所以随着宏观政策变化而起伏并不令人意外。问题的关键是,要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他解释说,与几乎很少划分信用等级的银行承兑汇票相比,不同企业的信用等级可以拉开银行贴现业务的利率水平,增加银行开展业务的吸引力。而且,银行对贴现利率的定价权增加,对推进利率市场化也不无裨益。前几年,票据市场上还有一些以国有大企业和房地产企业为主的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但随着银行机构收紧信贷

17、规模,加之政府调控房地产行业,今年以来票据市场几乎难觅商业承兑汇票踪影。票据专家徐星发也透露,目前签发的商业汇票中,95%以上都是银行承兑汇票。东北一银行交易员指出,对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从严是唯一标准。除了本机构项下的,直贴基本不做。转贴除了需要给对手银行授信,管理上等同于贷款。 *推进电子票据* 央行于09-10-28 组织建设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并投入运行。试图进一步推动国内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发展,便利企业支付和融资,支持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同时,通过电子票据系统的实时查询,可以杜绝伪造票据或克隆票带来的风险,各家成员机构的票据规模等数据也将更加清晰的呈现在监管层面前,有助避免通过票据倒规模

18、的现象发生。不过推行近两年,市场对电子票据的态度依然是不冷不热。上海一国有银行交易员表示,参与电子票据的企业必须与银行通过网银实现对接,存在一定的技术要求。用票意识上,也不能苛求企业立即适应票据的电子化形式,看不到,还不如有票握在手里踏实。徐星发透露,目前的票据市场中电子票据的市场份额大概只有3%-4%左右。推广缓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票据业务涉及银行非常多的具体利益,并不愿让监管层一览无余,例如倒规模,因而在推广电子票据方面并无明显积极性。对于电票使用率低的现状,华北一银行交易员建议到,如果要更快推动电票业务的发展,我觉得监管部门应该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在信贷调控的时候,可以对电票计入信贷规模时

19、暂时打一个折扣,比如说打个八折。 同样,央行在再贴现上,也未给电票提供优先权或优惠措施。我们只能和人行北京营管部做电票回购(再贴现)业务,不能做买断的。上述华北的银行交易员并建议说,我们对做买断的需求大点,希望北京营管部也能开设买断的再贴现业务窗口。 此外,电子票据在推广上存在一些缺陷。一直以来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在推动,其它相关部门关注度都较为有限。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管理机构,对金融机构层面的影响大,但其作用力实在难覆盖作为票据源头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票源问题不解决,电票流动性差,内部循环自然也不会通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电子票据系统完全在人民银行监控范围内,市场上大量不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自

20、然不能开出电子票据,这对电子系统业务量形成阻碍。华中一银行交易员表示,人民银行对电票系统还是没有下决心推行。如果文件通知纸票停止流通,即便企业再不接受也不行。票据市场的乱象,是否能成为电子票据发展的一个机会,市场还拭目以待。(完) 审校 屈桂娟 ! 太平洋保险违规销售难禁 存寿险业绩下滑隐情 11-07-23 中国经济网 近期银行存单变保单的新闻屡现报端。股市震荡,险资账户收益率不佳,储户被“保险”的后遗症逐步显现,更令储户挠头的是,就在监管当局三令五申禁止保险人员驻点银行的规定面前,仍然有些机构充耳不闻,太平洋寿险就是其中之一。为此,专家建议储户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还需提高警惕,办理工作人员推

21、荐的业务时三思而后行。 被保险后损失由储户承担 近日,据经济导报报道,太平人寿山东分公司违规驻点济南市部分银行遭到曝光后,仅仅临时撤出数日又悄悄返回,用看起来类似活期存折的保单误导客户“存款送保险”。业内人士称,“存款送保险”的本质其实就是买保险,储户如果不够仔细很容易被误导,同时还可能遭受损失。储户被保险遭受损失的案例有重庆袁世珍。据重庆时报报道,重庆袁世珍三年前到银行存钱,工作人员给她一本存折一张保险单,并告知她三年后可以取款。但是三年后的现在,她拿着保单和存折去银行取钱,却被告知取不出来,银行告诉她保险期限为10年。如果一定要取钱,将按照毁约处理,赔偿违约金2125元。另据大河网报道,河

22、南郑州市民小英(化名)的母亲在去建设银行新郑路支行存款时“被保险了”。小英的母亲杨女士在去银行取钱时,被旁边的业务员热情接待,当即购买了一份太平洋的保单。然而直到女儿发现之前,杨女士一直以为自己办理的是定期存款。像上述几位在银行被“忽悠”去买银保理财产品的事例层出不穷。据相关媒体统计,XX“银行存折变保险单”,显示搜索结果高达1530000个,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太平洋违规操作实属无奈?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银保渠道仍然是保险公司推销产品的主要渠道,也是优势渠道。据公开资料显示,根据新准则的统计口径,2010年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85.57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寿险净利润

23、为46.11亿,较2009年数据相比,下降8.16亿,银保占比由48%上升至55%,成为保费规模扩张的主要动因。“寿险业绩的下滑一个原因可能是投资业绩回报不太理想,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业务规模在不断扩大,现在新进的资金对保险公司来讲造成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而投资回报主要是前两年的资金带来的投资回报。”太保银保业务负责人向媒体分析。太平洋寿险业绩下滑、投资回报不理想产生的“后遗症”,就是令像韩女士一样的投保人利益直接受损,在监管层严管银保渠道的情况下,太平洋寿险的银保业务或雪上加箱,选择违规操作难道是太平洋可能也是无奈之举,一位业内分析人士称。希望从源头上堵住银保纠纷漏洞 由于全国各地部分商业银行和保

24、险公司过分追求业务规模指标和短期效益,存在对客户进行不适当销售、误导客户等行为,去年年底,银监会印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对客户详细地如实提示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产品等其它产品混淆销售,不得作简单类比,不得夸大保险产品收益。规范之路任重道远 尽管银监会保监会频出新规,规范销售,但是仍然有一些保险公司充耳不闻。据经济导报报道,太平人寿银保专管员在济南部分银行网点假扮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误导销售,用看起来类似活期存折的保单误导客户“存款送保险”,被媒体曝光后仍然一意孤行。另据中国证券网报道,今年年初,太平洋保险一名业务

25、员因在销售一款产品时存在违规行为,遭受中国保监会罚款2000元的行政处罚。据了解,在2009年广东保监局开出的行政处罚中,银保渠道所产生的误导、违规支付小账问题是今年以来处罚的重点,太平人寿、新华、太平洋人寿等大中保险公司先后上榜。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当前保险市场不规范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违规行为屡查屡犯。从上半年检查情况来看,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侵害消费者利益行为,通过虚假费用、虚挂中介进行变相贴费等恶性竞争行为,虚假赔案、虚假承保农业保险业务、团险业务拼凑保单等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甚至有所反弹,在监管高压态势下违法违规手段更加隐蔽,规范市场秩序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买银保产品要注意

26、下面四点目前,各大银行柜台上的银保产品越来越多,到底应该怎么买?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业务经理郗琳建议消费者,购买保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险不是储蓄替代品。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买保险?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你要规避什么风险,买保险不是为了要赚多少钱,而是你要规避什么风险,意外、医疗、教育等各个险种不一样,所规避的风险度也不一样。不能因为是在银行买的保险产品,就把其看成是银行储蓄的替代品。第二,了解推荐产品的公司。选择什么样的公司?公司的信誉如何?赔付情况如何?当不清楚公司情况的时候,就要注意业务员的素质。优良的保险公司卖保险,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卖出产品为导向。业务员是不是站在你的立场,

27、分析你的收入、家庭结构等状况,根据你的选择做合适你的方案。第三,合同最关键。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保险的条条框框,但一定要注意保险合同的两个地方:保险责任和保险责任免除,这相当于保险的产品功能。第四,不要相信口头协议。不管业务员讲的收益有多好,白字黑字写出来或者在合同上勾出来,不要相信口头协议。一周大事儿连连看 保监会“定调”未来五年保险业转型发展仍是主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保险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十二五”时期保险工作的蓝图。抓住这个时期的难得战略机遇,全面提升保险业科学发展水平,深入推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28、对于保险业自身发展壮大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抓住和用好重大战略机遇期,如何把握“十二五”规划的核心精神和主要内容?为此,以保险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主线。 详细 上半年全国保费收入8000亿分红险占寿险比重九成 记者日前从保监会获悉,上半年全国实现保费收入8056.6亿元,同比增长13%;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总资产5.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1%。在资产规模明显增长的同时,上半年保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489.8亿元,同比增长72.3%。其中,人身险业务的效益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利润总额345.1亿元,同比增长15.7%。保险专家指出,期缴产品占比提高,尤其10

29、年期保单增长较快,摊薄了各公司的风险成本,为保险公司盈利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资料显示,人身险新单10年期期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7%,增速高出人身险业务7.3个百分点。 详细 加息下保险产品压力大上半年寿险退保率翻了一番 面对步步攀升的银行定存利率和不断扩容的银行理财产品,部分保险产品的 收益率频频失色 ,迅速跌 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尴尬境地。据媒体报道,上半年寿险退保率因此翻了一番。 详细 轻产品重关系走到尽头寿险业三大问题不容忽视 总有一些保险人在公开演讲或文章中预测“中国寿险业未来将持续高速增长”。对此,笔者认为,中国寿险业30年的发展成绩的确有目共睹,但问题也不容忽视。 详细 保监

30、会年内第3张罚单中再旗下子公司领罚 昨日,中国保监会网站开出了今年内的第三张罚单,罚单对象为中国人寿再保险公司。 详细事故频发凸显责任险尴尬外资险企可供借鉴 继北京地铁四号线突然出现运行故障,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之后,7月10日,深圳地铁也出现突然停顿逆行的事故。还有许多关于乘客在乘坐电梯时发生意外事故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目前,国内的财险公司中开展电梯责任险业务的公司有很多,诸如人保财险、都邦财险和大地财险等。 详细上市公司责任险调查:已披露中报公司62%“裸险”“你是做保险口的记者,给我们上市公司打什么电话?”记者在调查上市公司投保情况时经常被这样问道。在记者的调查过程中,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有这

31、样的想法,他们似乎很难将保险与他们自己联系起来。 详细 新华人寿虚列银保、团险渠道业务及管理费被罚 安徽保监局日前对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蚌埠中心支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人寿蚌埠中心支公司)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对该公司作出罚款3万元的行政处罚。 详细 ! 最严重“缺电”年倒逼高耗能产业结构调整 11-07-23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刘 伟 用电紧张的形势也渐渐开始扩散,高耗能产业面对拉闸限电也使出浑身解数来降低企业损失,避免受“重伤”。而对于今年的“缺电”,有不少业内人士把矛头直指高耗能产业,认为当务之急是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而转变我国经济发式是长期发展的根本所在。 高耗能产业 被指为“罪魁

32、祸首” 受电煤价格高、水电出力少、高耗能产业反弹等因素的影响,今年的供电压力格外紧张。国家电监会总监谭荣尧此前表示,预计今年用电高峰时段,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达3000万千瓦左右。如果情况加剧,电力缺口甚至可能达到4000万千瓦左右。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许永盛此前表示,今年局部地区提早出现电力供需偏紧,主要的原因是用电需求过快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第四季度一些高耗能企业因要完成“节能减排”指标而降低产量,而值此十二五开局之年,企业开工率大增,用电量也随之猛增。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我国重工业合计用电量达13932亿千瓦时,增长12.0%,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9%。其中前5个月,钢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