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56.04KB ,
资源ID:66909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909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刘禹锡咏夹诗的生成及影响.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刘禹锡咏夹诗的生成及影响.docx

1、刘禹锡咏夹诗的生成及影响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影响摘要 刘禹锡的诗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其咏史诗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前人的突破尤其令人瞩目。纵观近十年来大量涌现出的对刘禹锡咏史诗进行研究的专题论文,还很少有从其生成及影响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而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刘禹锡其人其诗,尤其是他的咏史诗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对咏史诗的发展历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本文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入手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原因:一、政治因素尤其是参加永贞革新的政治经历对刘禹锡咏史诗创作的影响。二、地理因素,刘禹锡贬滴所在的朗州、连州、夔州、和州都是历史文化悠久、古迹

2、遍布的地方。三、咏史诗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中晚唐咏史诗的趋于成熟,促使刘禹锡进行咏史诗的创作。四、刘禹锡自身具备创作咏史诗的素质。并把论述的重点放在了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滴经历对其进行咏史诗创作的直接影响。本文第三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刘禹锡咏史诗产生后所形成的一系列影响:一、金陵怀古系列咏史诗在后世形成的巨大影响。二、其所发展的评体咏史诗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三、其咏史诗采用的七言绝句形式对以后诗人咏史诗创作带来的影响。关键词:刘禹锡:咏史诗;生成:影响引言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安史之乱爆发后盛唐诗歌出现了极盛难继的局面。在经历了大历诗坛相对沉寂的一

3、段时间后,终于迎来了中唐诗歌的全面复兴。中唐贞元、元和年间出现了诗歌流派纷呈的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刘禹锡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著名文学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积极从事政治革新的政治活动家。他多才多艺,擅长书法和音乐,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代的古文家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汇月稍后的赵磷也说:“元和以来,词翰兼奇者有柳柳州宗元、刘尚书禹锡及杨公(敬之)。刘杨二人,词翰之外,别精篇什。”2,他的诗歌豪放俊逸,与白居易齐名,在中唐后期分别以白居易和韩愈为代表的

4、通俗写实诗派和怪奇诗派之外,卓然自成一家,赢得了“诗豪,、“国手”幻的称号。其诗歌最为人瞩目的主要有政治讽刺诗、咏史怀古诗、民歌体诗三类,而为刘禹锡奠定诗坛地位的首推其创作的大量咏史怀古诗。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之作有五十余首,这个数量比之晚唐咏史诗人显得有些微弱,但却远远超越了前代所有的咏史诗人。他的咏史诗质量上也有较大的突破,刘禹锡之前的咏史诗人在内容上大多围绕个人的穷通得失,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滋,而较少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思考。刘禹锡只有少量作品表现不遇的愤慈,更多的是表现其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写他的希望和失望的矛盾,写他的用世之念和人格尊严的艰难抉择。在对社会盛衰的原因主题取向上,较全面深刻地

5、总结了社会盛衰的原因,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刘禹锡能以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的遭遇和社会的盛衰,慨而不悲,表现出诗人迥异于前人的哲人气质和达人风范。在艺术特色上,刘禹锡的咏史诗笔力雄健,气该古今并注重意境的选择和情感的抒发,即景骋情,妙造自然,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魅力。另外刘禹锡的咏史诗还注重体式的选择,发展了七绝咏史的新体制,使咏史诗更显含蕴凝练,饶有情趣。 对咏史诗,尤其是唐代的咏史诗进行研究,刘禹锡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人物。近十年来,涌现出了大量对刘禹锡咏史诗进行研究的专题论文。但这些研究成果多从思想内容、类型特点、成就、前后期内容差异及成因等多方面着手进行论述,几乎没有涉及到刘

6、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两方面。本人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且每一个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对相关事物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因此,本文立意从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对后世的影响入手,力求理清其在咏史诗发展史上的地位,以期对刘禹锡其人其诗有一个更加全面透彻的认识。基于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咏史释义;其二,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其三,刘禹锡咏史诗的影响。一、咏史释义 咏史诗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种,对它古人己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从现存的文学史资料看,第一篇以“咏史”命题的诗歌作品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而最早对班固的咏史进行评述的是钟嵘的诗品:“孟坚才流,而老于掌故。观其咏史,有感

7、叹之辞”。而艺术上则评为:“质木无文”。L41这里还未涉及到对“咏史”含义的解释,但己经注意到咏史诗也应与别的诗歌一样注重内容与文采两个方面。至唐朝六臣注文选,才在咏史诗的解题中对咏史诗的概念有所涉及。如对王粟咏史诗,吕向解题曰: +i胃览群书,咏其行事得失,或自寄情焉”。对左思咏史诗八首解题曰:“是诗之意,多以喻己。”李善在张协咏史诗解题曰:“协见朝廷贪禄位者众,故咏此诗以刺之。”5J等对咏史诗抒怀讽喻的特性有了认识。日释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对“咏史”也有解释:“咏史者,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n 6J意思承吕向而来,但叙述得更为清晰明了。总言之,也就是说咏史诗是作者将阅读史传的感想形诸诗篇

8、。今人对咏史诗所作的定义与古人大致相类。如降大任、张仁健;“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作者直接歌咏历史题材,以寄寓思想感情,表达意见见解的一个类别。 f7刘若愚的中国诗学、施蛰存的唐诗百话、胡大雷的文选诗研究、袁行需的中国文学史中都有类似的界定。 综合古人、今人的说法,所谓咏史诗是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作者直接截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歌咏感叹,或寄寓思想感情、发表见解的一个类别。它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比,咏史诗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它反映的历史题材,更具有特征和概括力以及某种历史的典型性,因而也更容易启发人们认识社会历史,从中获取教益:真实的感情表露与大胆的诗意

9、想象使它与一般的历史教科书和大部头的历史专著相比,又富有情韵和生动的形象性,含有特定的故事性和情节性,具有相当感人的艺术力量。因此,咏史诗在诗歌与历史学中自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论咏史诗是包括怀古诗在内的广义上的咏史诗。一般所说的怀古诗是诗人以历史遗迹、遗址或某一地点、地域为依托,连及吟咏与之相类的历史题材,诗中往往离不开对其地景物的描绘,对古今变化的感慨,如刘禹锡的荆门道怀古、西塞山怀古、台城怀古等即是很显著的例子。但咏史与怀古这两类诗,以其基本内容都是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很接近,又因为引发诗兴、赋为诗歌的触媒点不同而区别。在古代尤

10、其是唐宋以前,咏史诗与怀古诗的界线并不是很严格,如杜牧哎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虽然是作者经过乌江亭是有感而发的,而且以地名为题,但是通篇以议论为主,仍属于咏史诗的范畴。当今也有将二者合流的学者,袁行需先生就认为:“怀古诗和咏史诗是有区别而又很接近的两类诗。大体上说,怀古诗是能够引起古今相接情绪的时地与事物兴发感慨。咏史诗则无须实际事物作媒介,作者直接以史事为对象抚事寄慨。由于两者都是咏古,又时有交叉,界限并不很严。”f8因此,本文把刘禹锡的部分怀古诗也纳入到广义的咏史诗内加以论述。 我国古代文人大多有怀古务实、贵古贱今的文化心态。他们推崇

11、过去,对既往的历史心仪不己,因此咏史之作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诗经的雅、颂中已有它的萌芽,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作品中也可看到它的影子。直到东汉班固始以“咏史”为标题,随后左思、陶渊明、颜延之等都有名篇传世。梁萧统编文选时特立“咏史”一目。此后,咏史诗创作蔚成风气,代不乏人。在以诗歌著称的有唐一代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咏史名家,如初盛唐时期的陈子昂、李白、杜甫、高适等。“但是,作为一种特定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只是到了唐代,特别是中晚唐时,才真正发展成熟,并且在诗坛上开放出引人注目的繁花。n 9而刘禹锡作为这一时期诗坛上的重要作家,在咏史诗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他上承李白、杜甫,下启杜牧、李商隐

12、,以卓绝的艺术才能,完善了咏史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二、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 刘禹锡的咏史诗能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诗人,并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各方面取得很大的突破,其自有因。经认真梳理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政治因素 1.“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 渔阳攀鼓动而地来,霓裳羽衣之曲顷刻间成为昨日的回忆,在唐玄宗后期日益荒淫的生活中,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之乱是唐朝最惨痛的一页,一直沉浸在“开元盛世”中的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措不及防,历史的车轮无情地将人们迅速由盛唐带入了中唐。从盛唐到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经济一厥不振,外族入侵,藩镇

13、割据,战乱频繁,民生凋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党争不休,政治腐败,剥削惨重,广大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曾经辉煌灿烂的大唐帝国自此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从噩梦般的动乱中首先惊醒的就是唐代的诗人,因而对这种王朝衰落感受最直接最深切的也是中唐诗人。国家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严峻形势,促使一代严肃的知识分子进行痛苦、认真的思考,力图总结历史的必然规律,以指导对于现实的认识,挽救唐柞的衰颓,历史兴亡的感慨代替了初盛唐诗人昂扬的济世情怀。因此中唐自大历诗人诸如钱起、窦常、张继、李益等开始,就不断地在历史中寄寓古今兴亡之慨。 安史之乱的爆发,带来的不仅仅是

14、政治、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更给生活在当时和之后的诗人们心理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这样一个朝不保夕的动乱环境中,诗人的一切都无法得到保障,由此个体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问题被进一步凸现出来,引发了诗人们开始对个人和社会的全面思考。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带来的巨变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还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面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时不得不重新思考个体的存在价值。他们立足现实,放眼历史,对社会衰败的局面及造成这种衰败的原因迸行了多方位的体悟和思考。但政治上的不得意决定他们拿起的武器只有诗歌。而此时咏史诗经过汉魏六朝,尤其是初盛唐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它现实国事与既往历史连接在一起的独特方式为世人提

15、供了干预时政的极好手段,这是中唐咏史诗快速发展的内在原因。从贞元、元和到长庆年间,咏史诗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这时期的咏史诗,有三个明显的特征;数量丰富、取材广泛、风格各异。诗人如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人的咏史诗,各具特色,基本上代表了中唐咏史诗的最高成就。而刘禹锡无疑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2.“永贞革新”的政治经历 刘禹锡在政治生活方面的经历,尤其是他参加的“永贞革新”和革新失败后的政治生活给他咏史诗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刘禹锡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朝,这一时期正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时期。面对安史之乱后的现实形势,地主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力量

16、和政治集团的矛盾冲突也不断升温,形成了中唐政治思想斗争尖锐、复杂的局面。出生下层的庶族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切身体验到了各种弊政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积极主张革新,刘禹锡就是这股活跃的政治力量中的杰出代表。 刘禹锡的政治才华得到了革新派主要人物王叔文、王任的赏识,很快成为革新派的中坚力量并被授以重任。革新运动开始后刘禹锡就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为实现辅时济世之志而废寝忘食,操劳不辍,“门吏接书尺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盆中日用面一斗,以供缄封”。斗志昂扬的年轻诗人曾在诗中为我们展示革新运动欣欣向荣的局面,春日退朝: 紫陌夜来雨,南山朝下看。戟枝迎日动,阁影助松寒

17、。 瑞气卷绪毅,游光泛波澜。御沟新柳绿,处处拂归鞍。革新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免赋税、禁止宫市、限制五坊、放还宫女。减轻了广大人民的负担,并有力打击了宦官和藩镇的势力,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由于这次革新运动严重的触犯了宦官、藩镇和守旧士族官僚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疯狂反扑。这次革新最终以顺宗内禅为标志宣告失败。得势后的反对派马上对革新志士进行迫害,时代所导致的革新斗争的失败的悲剧,带来诗人个人命运的悲剧。“二王”被贬逐,王还死于贬所,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都被贬为远州司马。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正如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少卿书中所言:“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

18、启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殡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无罪而遭贬,诗人心中自然郁郁不平,但作为世人眼中的罪人,诗人只能选择比较隐晦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而咏史诗是各体诗歌中最容易与现实政治和仕途经济相联系的诗体,因此成为诗人的首选。革新运动失败后,诗人就开始了咏史诗的创作。如咏史二首: 骤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世道剧颓波,我心如抵柱。(其一) 贾生明王道,卫棺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其二)第一首诗人借史以明志,以卫青门客任安在卫青失势时不肯

19、离去自比。第二首以贾谊比王叔文,对他的遭遇寄予同情,在表明自己心志、针贬现实的同时表现出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刘禹锡临终前作子刘子自传有言:“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乃祖风二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冯赞云仙杂记卷五本文所引刘禹锡诗文均自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十一月第一版。为当非。”对王叔文作了肯定评价,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刘禹锡先被贬为连州刺史旋又被贬为朗州司马。在前往贬所途径洞庭湖时,作者写下了君山怀古: 属车八十一,此地队长风。千载威灵尽,褚山寒水中。当年扫平六国的秦始皇尚且有不得意之时,作者以此慰

20、藉自己,现在遇到的挫折只是暂时的,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只要正确面对,终有一天会拨开云雾见太阳。 被贬朗州是刘禹锡政治生活的一大转折,从在京师被委以重任的政治核心人物到边州司马这样的闲官,他的心情虽然很沉重但却没有消沉,心中始终怀有希望。唐代官吏贬滴有一定的期限,期满后可酌情移往比原贬滴地距离京城较近的州县任职,新职品级一般比原贬滴官职有所提高。唐朝中后期,被贬官员的量移期限为五年。宪宗元和十二年七月有赦:“自今以后,左降官及责授正员宫等,并从到任后,经五年考满,许量移。今日以前左降官等,及量移未复资官,亦宜准此处分。; pal因此诗人时刻等待着再次施展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但等来的

21、却是深深的失望,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元年宪宗诏书有言:刘、柳诸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诗人居朗州十年未得量移,这在政治较为开明的有唐一代实属罕见。直到元和十年,诗人终于与柳宗元等人一起承召回京,但又因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怒了权贵而再次出为连州牧,官虽进而地益远。以后又迁滴夔州、和州等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长达二十三年的贬滴生涯刷新了中国古代文人被贬最长时间的纪录。这种悲剧性的遭遇,必然会反映在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中。 在朗州和连州的十五年间,刘禹锡与柳宗元一样也创作大量寓言诗来讽刺政敌对革新势力的残酷迫害,除此外他

22、还创作了一些咏史诗借古人往事表明自己坚持理想的信念和对前途的无限憧憬。如荆门道怀古: 南国山川旧帝钱,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锥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巨皮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汉寿城春望: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揍。田中牧竖烧当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滚变,此地还成要路津.前诗借用虞信思归表达自己对长安的留恋,后诗刘禹锡以哲学家的眼光看到:顺境、逆境也和世间万物的兴废一样不是永恒不变的。基于此,诗人矢志不渝地等待着:“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干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望夫石)借用望夫石的传

23、说来比喻自己在贬滴生涯中从未中断对帝京的思念,日夜渴望回朝廷为国家和君王效力。当八司马中的程异首先被启用时,作者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咏古二首有所寄): 车音想磷特,不见秦下尘。可怜平阳第,歌舞娇青春。 金崖容色在,文园词赋新。一时复得幸,应知失意人。(其一) 寂寂照镜台,遗基古南阳。真人昔来游,翠凤相随翔。 目成在桑野,志遂贮椒房.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其二)此处作者自托为宫女,借汉武帝陈皇后和东汉光武帝阴皇后的故事,语重心长地嘱咐程异不要忘记“永贞革新”的初衷,不要忘记志同道合的七司马;希望程异能够推荐仍然被贬在外的朋友回朝,反映了诗人渴望重被启用的急切心情. 贬滴后期,即刘禹锡在夔州、

24、和州期间,这时诗人依然滞留于巴山楚水之间,官职也未见升迁,但在地理位置上毕竟离长安更近,因而诗人被遗弃的感觉日见淡弱。另外这一时期“永贞革新”己逐渐被人们淡忘,十多年时间虽没有完全弥合他心头的创伤,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愈加丰富,政务的繁忙,当初境遇的突变带来的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和随之而来的激债也逐渐被抚平,诗人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他的咏史诗更多的转向了那些在历史上有过丰功伟绩的人物,这与初盛唐咏史诗人对于先贤的歌咏有着相似之处。如观八阵图: 杆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鹤飞。 波涛无动势,鳞介避徐威。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对诸葛亮这样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充满了敬意和无

25、限的敬仰,并对自己的才能与前程充满了信心,全诗充溢着一股昂扬之气。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在宪宗朝被镇压下去的藩镇割据势力又开始蠢蠢欲动,但朝廷却无力采取什么措施来对付他们。诗人目睹朝政日非、国势日窘,内,自焦急却于事无补,只好用诗歌作为载体,尤其是咏史诗这种可以借古讽今的特殊诗体来表达自己的隐忧。因此这一时期的很多咏史诗是作为警戒统治者的工具,透过历史的烟云和王朝的兴亡,总结关于社会兴衰的经验教训,以提醒和告诫当朝统治者。如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抹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妻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此诗首联赞颂刘备的英雄气概,颁联评价其英雄业绩,颈联论述其成功之

26、因与后人亡国之故,尾联描述亡国后蜀国的凄凉景象。作者于正反对比中深寓历史教训,在对刘备的赞颂中不露声色的揭露刘禅之不肖与亡国后的麻木不仁,批评指斥之意充盈其中。本诗的核心在于强调治国的关键在于知能尚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批判的矛头直指当今的统治者,指斥他们造成的贤不肖倒置的现状。 欧阳修薛简肃公文集序有言:“盖遭时之士,功烈显于朝廷,名誉光于竹帛,故其常视文章为末事,而又有不暇与不能焉。至于失志之人,穷苦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事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如唐之刘、柳无称于事业,而姚、宋不见于文章。”诚为的论。生命沉沦的二十三年虽然

27、使刘禹锡失去了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却成全了他的文学成就,据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其取得较大成就的咏史诗基本上都作于这一时期。 3.唐代的文化政策。 政治文化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诗人在创作时题材和体裁的选择,正是因为唐代宽松的、较少禁忌的文化环境为刘禹锡大胆进行咏史诗的创作提供了客观条件。 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唐诗无讳避”条云:“唐人诗歌,其无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璧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不敢尔。”咏史之作,尤其是发展到中晚唐的比体咏史诗,具有明显的现实取向性,或借古抒怀,或以古喻今,或就事论今,其针对现实的特色很鲜明,因此“上之

28、人”是否有容人之量,确实关系着咏史诗的兴衰。而唐代文化领域内禁忌较少,言论有相对较多的自由。盛唐的李白、杜甫以及中唐白居易、元镇等人的创作实践中,对现实揭露的成分远远多于歌颂的成分,但却没有遭到大的迫害。这种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优越的创作环境,使刘禹锡进行咏史诗创作成为可能。这也使得刘禹锡敢于以本朝史事入题,对君王的荒淫昏耽给国家带来的灾难予以辛辣的嘲讽,如华清词: 日出骊山东,装回照温泉。楼台影玲珑,稍稍开白烟。 昔言太上皇,常居此祈年。风中闻清乐,往拄来列仙. 翠华入五云,紫气归上玄。衷哀生人泪,泣尽弓箭前。 圣道本自我,凡情徒额然,小臣感玄化,一望青冥天。以一个旁观者的口吻,讽刺唐

29、玄宗因贪图享乐而带来的恶果。另如三乡骚楼伏睹玄宗 (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 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宽装羽衣曲。 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同样讽刺唐玄宗,人间的荣华富贵已不能满足其欲望,幻想成仙而终不可得,于是企图在霓裳羽衣曲中得到陶醉,却最终酿成了灾难惨重的安史之乱,将一个好端端的太平盛世断送在自己手中。作者还以之影射中唐数朝皇帝祈求长生不老的荒唐。这些诗作措辞虽然婉转而讥刺之意明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对晚唐李商隐、杜牧等人咏史诗的创作影响很大。 (二)地理因素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中唐刘禹锡云:“梦得佳句,多在朗、连、夔、

30、和时作,主客以后,始事疏纵,其与白傅唱和者,多有老人衰飒之音。”这说明,刘禹锡优秀诗文创作与其贬滴生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咏史尤其是怀古之作与古代遗迹、遗址又密切相关。恰巧刘禹锡贬滴所到的朗州、连州、夔州、和州四地又是历史文化悠久、古迹遍布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咏史诗的大量产生,也与其贬所的特殊地理位置有着一定的联系。 1,朗州历史文化传承 刘禹锡曾在刘氏集略说中提及:“及滴沉、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或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穷愁著书,古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长剑之比耳。”可见,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文写作与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于作者所到之地朗州处于玩水流域,乃战国屈原流放之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历史底蕴,尤其具有贬滴文化的深厚积淀。作者虽说“穷愁著书,故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长剑之比耳”,自称不敢与屈原相比,但却是引屈原为同调的。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当年的屈原也是因积极地参与兴国大计的谋划而遭谗被贬,一贬至汉北,一贬到沉湘间,幽思忧愤而作离骚。刘禹锡也因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竟坐连累,贬在遐方,又遭谗嫉,出牧远州,。Wl两人在受贬的原因、贬滴处所、心态等多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的经历激发了刘禹锡对巴山楚水之间历史人物的自觉关注,并通过怀古的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