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95.69KB ,
资源ID:66907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907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课时练 新人教版含详解.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课时练 新人教版含详解.docx

1、江苏省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课时练 新人教版含详解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1.【2012东城期末考】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为此知识分子宣传的思想是 ( ) A师夷长技 B中体西用 C五权分立 D民主与科学【解析】D 从题干材料信息“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说明主张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故属于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的主张,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主张,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的主张;C项属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政治制度的主张,排除。2.【2012徐汇一诊】 “自秦变法而败亡,后世人

2、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令败亡灭绝而不悔。”李鸿章这段话的主旨是( )A反对变革 B主张革新 C希望进步 D要求守法【解析】B 据题干材料可知,李鸿章认为中国自古至近代都是保存制度而不变革,而近代世界各国都纷纷变革而富强,表明李鸿章主张革新,故答案为B项。A、D两项与材料含义不符;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本质。3.【2012吉林期末考】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

3、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解析】 A辛亥革命的失败,引发人们对中国未来和中国革命道路更深的思索;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用什么方案拯救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各不相同,形成了五四时代思想多元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五四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基础没有根本的变化,排除B项;当时的中国政府文化专制的基本方针没有变,排除C项;D项叙述不符合史实。4.【2012西城区期末考】孙中山认为:“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

4、则惟有师其意而已。”这种思想体现在他的什么主张中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大政策【解析】A 从题干看,孙中山认为古代井田制是呆板、不实用的,其本质用意是改变土地政策,这属于民生方面的主张,故答案为A。5.【2012西城区期末考】右图为时政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该漫画应创作于 A.1860年 B.1898年 C.1919年 D.1948年【解析】C 解答此题,注意观察图,从图中“山东省”、“青岛”等信息,理解漫画含义日本人一只脚伸进山东,本质上揭露了一战结束后日本攫取原德国在山东的权利,故C项符合题意。6.【2012安徽名校模拟】8毛泽东说:“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

5、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唤醒了中国人,其原因有 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近邻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A B C D【解析】D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的原因。审读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能唤醒中国人的原因:一是中国从1 840年以来的不懈努力不断失败,没有真正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思想武器;二是俄国与中国国情相似但十月革命却取得成功。属于前者,属于后者。答案选D项。7.【2012济宁期末考】郑观应曾作出了这样的论述,“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

6、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其论述A指出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B揭示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C触及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D反映了知识阶层改造传统思想的迫切愿望【解析】C 从题干看,郑观应认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实际是批评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只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制度,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答案为C。8.【2012济宁期末考】20世纪初,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某班同学就东京成为重要阵地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提出了以下意见,较为恰当的是 A东京是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中国留学生的聚集地B当时日本明治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C

7、中国和日本相似的国情使许多日本人支持中国革命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核心人物孙中山当时在日本东京9.【2012南京一模】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 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A B C D【解析】A 从题干材料看,陈独秀认为西方社会发展主要依靠两件事,一是人权,二是生物进化论,表明陈独秀推崇西方的民主与科学,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10.【2012宁波八校联考】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

8、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A. 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B. 发展实业挽回国家利益 C. 创办实业解决民生疾苦 D. 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B 解答此题须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中心内涵。从材料看,“通州之设纱厂” “为中国利源计”可以出其办厂的主要动机为实业救国,故其主要思想是发展实业挽回国家利益 B项符合题意。11.【2012宁波八

9、校联考】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解析】C 题干情境中梁启超认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器物、制度、精神(思想)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属于器物阶段;C项为制度阶段;D项为思想文化阶段,故答案为C项。12.【2012宁波八校联考】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

10、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解析】B 本题考查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近代马克思主传入中国,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有人认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路走不通,可以走社会主义的路。,反映出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答案为B。13.【2012泉州四校联考】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

11、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解析】C 材料一方面指出孔子是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同时也指出孔子的思想是适应那个时代的思想,但不适用新时代的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14.【2012青浦质检】“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解析】B 据

12、题干“民国七年”,显然是指1919年,从信息“一线红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说明了十月革命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15.【2012衡水质检】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以下观点与梁启超的认识相符的是( ) A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成功 B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革命成功的前提 C近代化的决定因素是人格的觉醒 D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解析】D 从梁启超的意思看,要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必须从社会思想文化诸多方面进行变革,新制度是实

13、施必须有新的思想文化做基础,故D项最符合。16.【2012遂溪一模】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思想不断解放。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针对以下哪一副图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解析】C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掀起,引发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B项实业救国思想是随着列强侵华的逐步加深,19世纪末提出的;C项是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反省,认为西方的船坚炮利技术需要学习,故符合题源。D项与题干无关。17.【2012石景山期末考】下列与右图思想主张相一致的是()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

14、,西学为用C. 科学与人权并重 D.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解析】D 观察图可知为赫胥黎的天演论,赫胥黎运用达尔文进化论,指出了社会发展演进,后胜于今,故D项符合题意。A、B项为洋务派主张,C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都与图文不符。18.【2012石景山期末考】下列现象与新文化运动中“赛先生”的主张基本一致的是()A小学生不读不写不学旧体诗 B中学生散发反对复辟的传单C进步青年传阅庶民的胜利 D大学生爱听严复宣传进化论【解析】D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英文的意思民主就是德先生,科学就是赛先生;达尔文进化论属于科学理论,故答案为D项。19.【2012聊城五校联考】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

15、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 )A. 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C. 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 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解析】D 从题干材料“粤匪”看,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面对内忧,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掀起了洋务运动,但是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其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说明这个“药方” 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答案为D。20【2012金华十校联考】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

16、形时说,“有人说GBy啪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GByron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 A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B充满了理性主义的革命激情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解析】D 结合20世纪初的时间,可以判断当时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倡导民主自由和思想解放,当时爱国青年爱读GBy啪的诗歌,说明GBy啪是诗歌充满了鼓励人们追求民主与自由的解放精神,答案为D。21.【2012黄冈期末考】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

17、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请问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于什么时期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从材料的意思很难判断时期,但是诗句是用白话文写作的,所以这首诗最早创作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故B项为答案。22.【2012枣庄期末考】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全面接纳西

18、方自然科学成果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解析】D 从题干情境看,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仁学一书,既受西方科学家关于宇宙物质论思想的影响,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影响,本质上说明了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具有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的特点。答案为D。23.【2012蚌埠一模】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派;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A学风开放,思想自由 B重文轻理,倡新抑旧C学科齐全,综合性强 D规模宏大,名师众多【解析】A

19、 从题干看,学术思想、诸多流派都存在,说明当时学风开放,思想自由,故答案为A。24.【2012中山期末考】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解析】B 从材料信息“最初觉醒”和“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可以判断,说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技术,答案为B。25.【2012中山期末考】在纪念辛亥革命 100周年之际,

20、以“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为主题的翠亨论坛于2011年9月7日在孙中山先生故乡举行。有学者提出要用现代化史观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B暴力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C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D实现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解析】C 本题解答需要运用现代史观的含义理解。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辛亥革命暴力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符合革命史观的内涵,且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了的,并未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B、D两项。中国的近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故符合现代化史观的含义,答案为C。26【2012

21、静安期末考】右图漫画(注: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是A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B. 反对君主制度,主张共和制度C. 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D反对暴力革命,欣赏渐进改良【解析】B 解读图文,说明了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引发了国民的反对,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表现出反对君主制度,主张维护民主共和的政治立场,答案为B。27.【2012静安期末考】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以后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证明,以下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A杜亚泉:“(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B李大钊:“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长,济

22、吾静止文明之穷。”C新青年:“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D陈独秀:“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解析】B 抓住“相对客观”的限定,逐项分析。A项盲目自大,认为中国的文明优于西方文明,排除;B项主张取西方文明之长,弥补中国文明之不足,说法相对客观,符合题意。C项全面肯定西方文明,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认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是截然相反而不相容的,故排除。28.【2012黄山质检】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23、”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解析】C 从材料看,陈独秀主张学习欧美政治文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并超过欧美诸国,说明对中国社会的未来作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D项与材料不符。29.【2012中山期末考】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下列对当时这一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革命”话语影响极为广泛 B国民的权

24、利自由得到法律保障C“革命”已带来根本性变化 D“政治革命”目标已彻底实现【解析】A 解读题干,无论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教育、文化、宗教、社会个人群体等口号,都冠以“革命”的字眼,说明革命的话语影响广泛,答案为A。30.【2012潍坊期末考】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四字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 ) 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二致 B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C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 D深受伏尔泰思想影响【解析】B 从题干情境看,体现了民权思想,主张平等的享受民主权利,这与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一致,故答案为B项。31.【2012苏北四市联考】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

25、)在日本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常被作为研究康有为及维新派变法思想的基本依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请断发易服改元折(简称断发折)原载戊戌奏稿,今原折未见。按自编年谱所记,原折仅请改元易服,未言断发;断发折则首请断发,与之不合。又,原折是康有为在政变即将发生,因而“日夜忧危”的情况下赶拟的,其宗旨是对抗旧党,保存新政;断发折言断发易服之旨则在变“儒缓之俗”,发“尚武之风”,亦与之不合。宋德华考略材料二 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余音

26、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材料三 (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的考证可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这样做的原因。就研究戊戌变法而言,应如何使用戊戌奏稿?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易服”主张的最终结果。 (3)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解析】第(1)问据史料考证真伪的史学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从时代影响角度分析说明原因及使用方法。第(2)问

27、据材料说明“易服”主张的结果。第(3)问据材料有效信息,迁移所学知识论证梁启超的观点;从变法面临的反对势力、是否有群众基础、领导者的个人能力等方面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答案】(1)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并非戊戌年所写的原折。 适应时代形势变化的需要。(1分)结合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分析,经考证后使用。 (2)激化社会矛盾,加速变法失败。 (3)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缺乏群众基础; 领导人的策略、人品。(2分)32.【2012济宁质检】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

28、他们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苏格拉底(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 材料二 (2)根据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2分)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2分),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 。材料三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人物思想主张伏尔泰抨击教会和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卢梭提倡

29、“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6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概括说明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从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分析说明其拓展的目的。第(2)问观察美术作品图的特征,判断历史时期和主流思想;迁移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的举措归纳其手段;从经济、阶级关系、旧势力等角度分析产生相似的原因。第(3)问阅读材料,从宏观角度总结其相同点,从社会进步角度说明其体现的时代潮流。【答案】(1)内涵拓展:(从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到)关注人的美德,注重改善人的心灵;重视对人的教育。 目的:培养公民的道德

30、价值观,拯救城邦(克服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2)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思想:人文主义。 手段: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弱小;旧的势力(封建教会、封建专制君主势力)强大。 (3)相同点:都反对专制;都主张民主与法制;都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潮流:民主主义潮流(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科学与理性主义潮流。33.【2012闵行期末考】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材料一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

31、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一一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一一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学”(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 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知识界关注“西学”的重点有何变化?如何理解“新的着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